指差确认,又称指差呼称,是一种起源于日本铁路行业的安全操作方法,后广泛应用于各类对安全要求极高的领域。
它通过肢体动作(手指指向)与语言表达相结合的方式,强制作业者集中注意力,避免误操作,确保工作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一)指差确认的定义与起源
- 定义:指差确认是一种通过手指指向目标对象,并大声说出相关内容,以强化认知和确认操作准确性的方法。它要求作业者用手指向设备的操作部位、仪表读数、信号指示等关键信息,并清晰、大声地说出所指内容,同时眼睛注视所指对象,在大脑中再次确认信息的准确性。例如,在操作机器启动按钮时,作业者手指按钮并大声说:“启动按钮,确认!”
- 起源:指差确认起源于20世纪初的日本铁路行业。当时,铁路信号系统较为复杂,列车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需要快速准确地识别各种信号,以确保行车安全。为了防止驾驶员误认信号,铁路部门开始推行指差确认方法,要求驾驶员在看到信号时,用手指向信号并大声呼喊信号内容。这种方法有效降低了信号误认导致的事故发生率,随后逐渐在铁路行业的其他岗位以及制造业、电力行业等对安全要求较高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指差确认的操作规范
- 动作规范:
- 手指指向:手指要伸直并拢,指尖明确指向目标对象。例如,在确认仪表盘上的读数时,手指应直接指向读数显示区域,确保指示清晰。
- 身体姿势:身体应保持端正,面向目标对象,以便清晰地观察和准确地指向。例如,在操作设备时,应站在合适的位置,身体与设备保持适当距离,便于进行指差确认操作。
- 语言规范:
- 清晰表达:语言表达要清晰、响亮,确保周围同事能够听到。所表达的内容应准确反映所指对象的关键信息。例如,在确认阀门状态时,应说“阀门,已关闭,确认!”
- 统一术语:在同一工作场所或项目中,应使用统一的术语进行指差确认,避免因表述差异导致误解。例如,对于设备的启动操作,统一表述为“启动”,而不是“开启”“打开”等不同说法。
(三)指差确认的应用场景
- 制造业:
- 设备操作:在操作各类生产设备时,如机床、注塑机等,作业者在启动、停止设备,更换模具,调整参数等关键操作环节,通过指差确认来防止误操作。例如,在更换机床刀具时,作业者手指刀具并说:“刀具型号正确,安装牢固,确认!”
- 质量检验:检验人员在检查产品质量时,对关键尺寸、外观缺陷等进行指差确认。如手指产品表面的划痕并说:“产品表面有划痕,不合格,确认!”
- 电力行业:
- 倒闸操作:电力运维人员在进行倒闸操作时,对每一步操作的设备名称、编号、操作方向等进行指差确认。例如,在操作刀闸时,手指刀闸并说:“10kV 母线刀闸,拉开,确认!”
- 设备巡检:巡检人员在检查电力设备运行状态时,对设备的仪表读数、指示灯状态等进行指差确认。如手指变压器油温表并说:“变压器油温 45℃,正常,确认!”
- 交通运输行业:
- 铁路运输:除列车驾驶员识别信号外,铁路站场工作人员在进行接发列车、调车作业等过程中也广泛应用指差确认。例如,调车员在显示调车信号时,手指信号并大声呼喊信号含义,确保司机准确接收。
- 航空运输:地勤人员在引导飞机起降、进行飞机维护等工作中,对各种指示牌、操作手柄、仪表读数等进行指差确认。如在飞机加油时,工作人员手指加油枪并说:“加油枪连接牢固,流量正常,确认!”
(四)指差确认的实施效果与局限性
- 实施效果:
- 降低误操作率:通过将视觉、触觉(手指指向)和听觉(语言表达)多种感官结合,强化作业者对操作内容的认知和记忆,有效减少误操作的发生。例如,在制造业中,实施指差确认后,设备误操作导致的事故发生率显著降低。
- 提高团队协作效率:指差确认过程中的语言表达使周围同事能够清楚了解作业者的操作意图,便于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例如,在电力倒闸操作中,团队成员通过相互听到指差确认内容,可及时纠正错误操作,保障操作安全。
- 局限性:
- 工作效率影响:指差确认需要额外的时间进行动作和语言表达,在一些对操作速度要求极高的场景下,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例如,在高速流水线上的某些操作环节,严格执行指差确认可能导致生产节奏变慢。
- 人员疲劳与习惯问题:长时间重复进行指差确认,作业者可能会产生疲劳,导致动作和语言表达不规范,影响实施效果。此外,如果员工对指差确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可能会将其视为一种形式,敷衍了事,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
指导
- 安全优先思维:指差确认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在工作中要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无论工作任务多么紧急,都不能忽视指差确认等安全措施。这种思维方式要求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不抱有侥幸心理,切实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 系统思维:认识到指差确认是整个安全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与其他安全措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实施指差确认时,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考虑其与操作规程、安全检查等环节的协同作用,确保安全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 持续改进思维:尽管指差确认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安全方法,但不能固步自封。要以持续改进的思维看待指差确认的实施,不断寻找优化的空间。例如,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和实际工作情况,对指差确认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提高安全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