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Boot 学习总结(1)--- SpringBoot介绍、微服务架构

1. SpringBoot

SpringBoot官网:https://spring.io/projects/spring-boot

1.1 什么是SpringBoot?

Spring是一个开源框架,2003 年兴起的一个轻量级的Java 开发框架。Spring是为了解决企业级应用开发的复杂性而创建的,简化开发。

为了降低Java开发的复杂性,Spring采用了以下4种关键策略:

  • 基于POJO的轻量级和最小侵入性编程;
  • 通过IOC,依赖注入(DI)和面向接口实现松耦合;
  • 基于切面(AOP)和惯例进行声明式编程;
  • 通过切面和模版减少样式代码;

SpringBoot呢,就是一个javaweb的开发框架,和SpringMVC类似,对比其他javaweb框架的好处,就是简化开发,约定大于配置, you can “just run”,能迅速的开发web应用,几行代码开发一个http接口。

随着 Spring 不断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项目整合开发需要配合各种各样的文件,慢慢变得不那么易用简单,违背了最初的理念,甚至人称配置地狱。Spring Boot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被抽象出来的开发框架,目的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的使用 Spring 、更容易的集成各种常用的中间件、开源软件;

Spring Boot 基于 Spring 开发,Spirng Boot 本身并不提供 Spring 框架的核心特性以及扩展功能,只是用于快速、敏捷地开发新一代基于 Spring 框架的应用程序。也就是说,它并不是用来替代 Spring 的解决方案,而是和 Spring 框架紧密结合用于提升 Spring 开发者体验的工具。Spring Boot 以约定大于配置的核心思想,默认帮我们进行了很多设置,多数 Spring Boot 应用只需要很少的 Spring 配置。同时它集成了大量常用的第三方库配置(例如 Redis、MongoDB、Jpa、RabbitMQ、Quartz 等等),Spring Boot 应用中这些第三方库几乎可以零配置的开箱即用。

简单来说就是SpringBoot其实不是什么新的框架,它默认配置了很多框架的使用方式,就像maven整合了所有的jar包,spring boot整合了所有的框架 。

Spring Boot 出生名门,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又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生态足够完善,Spring Boot 已经当之无愧成为 Java 领域最热门的技术。

1.2 Spring Boot 的主要优点

  • 创建独立的Spring应用程序
  • 直接嵌入Tomcat,Jetty或Undertow(无需部署WAR文件)
  • 提供自以为是的“入门”依赖项以简化构建配置
  • 开箱即用,提供各种默认配置来简化项目配置
  • 提供生产就绪功能,例如指标,运行状况检查和外部化配置
  • 绝对没有代码生成,也不需要XML配置

2. 微服务

2.1 单体应用架构

所谓单体应用架构(all in one)是指,我们将一个应用的中的所有应用服务都封装在一个应用中。

无论是ERP、CRM或是其他什么系统,都把数据库访问、web访问,等等各个功能放到一个war包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单体架构在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工作情况良好,但是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它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优点:

  • 便于共享:单个归档文件包含所有功能,便于在团队之间以及不同的部署阶段之间共享。
  • 易于测试:单体应用一旦部署,所有的服务或特性就都可以使用了,这简化了测试过程,因为没有额外的依赖,每项测试都可以在部署完成后立刻开始。
  • 易于部署:只需将单个归档文件复制到单个目录下。

缺点:

  • 复杂性高:由于是单个归档文件,所以整个项目文件包含的模块非常多,导致模块的边界模糊、依赖关系不清晰、代码的质量参差不齐,混乱的堆在一起,使得整个项目非常复杂。以致每次修改代码,都非常小心,可能添加一个简单的功能,或者修改一个Bug都会带来隐藏的缺陷。

  • 技术债务: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的变更和技术人员的更替,会逐渐形成应用程序的技术债务,并且越积越多。

  • 扩展能力受限:单体应用只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扩展,无法根据业务模块的需要进行伸缩。
    阻碍技术创新:对于单体应用来说,技术是在开发之前经过慎重评估后选定的,每个团队成员都必须使用相同的开发语言、持久化存储及消息系统。

2.2 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就是打破之前all in one的架构方式,把每个功能元素独立出来。把独立出来的功能元素动态组合,需要的功能元素才去拿来组合,需要多一些时可以整合多个功能元素。所以微服务架构是对功能元素进行复制,而没有对整个应用进行复制。

微服务架构是将一个单一应用程序开发为一组小型服务的方法,每个服务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服务间通信采用轻量级通信机制。这些服务围绕业务能力构建并且可通过全自动部署机制独立部署。这些服务共用一个最小型的集中式的管理,服务可用不同的语言开发,使用不同的数据存储技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优点

  • 易于开发和维护:一个微服务只会关注一个特定的业务功能,所以业务清晰、代码量较少。开发和维护单个微服务相对简单。
  • 单个微服务启动较快
  • 局部修改容易部署:单体应用只要有修改,就得重新部署整个应用。微服务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一般来说,对某个微服务进行修改,只需要重新部署这个服务即可。
  • 技术栈不受限制:在微服务架构中,可以结合项目业务及团队的特点,合理的选择技术栈。
  • 按需伸缩:可根据需求,实现细粒度的扩展。

缺点:

  • 运维要求高:更多的服务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运维。
  • 分布式固有的复杂性:使用微服务构建的是分布式系统。对于一个分布式系统,系统容错、网络延迟、分布式事务等都会带来巨大的问题。
  • 接口调整成本高:微服务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如果修改某一个微服务的API,可能所有用到这个接口的微服务都需要进行调整。

2.3 如何构建微服务

一个大型系统的微服务架构,就像一个复杂交织的神经网络,每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功能元素,它们各自完成自己的功能,然后通过http相互请求调用。比如一个电商系统,查缓存、连数据库、浏览页面、结账、支付等服务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功能服务,都被微化了,它们作为一个个微服务共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如果修改其中的一个功能,只需要更新升级其中一个功能服务单元即可。

但是这种庞大的系统架构给部署和运维带来很大的难度。

于是,spring为我们带来了构建大型分布式微服务的全套、全程产品:

  • 构建一个个功能独立的微服务应用单元,可以使用springboot,可以帮我们快速构建一个应用;

  • 大型分布式网络服务的调用,这部分由spring cloud来完成,实现分布式;

  • 在分布式中间,进行流式数据计算、批处理,我们有spring cloud data flow。

spring为我们想清楚了整个从开始构建应用到大型分布式应用全流程方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