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理论与方法----测试流程第五个步骤:测试总结报告

10、通用测试技术

1、测试总结报告概述
  1. 定义:把测试过程和结果整理成文档,对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分析,为纠正软件的质量提供依据,同时为后续的验收和交付打下基础。
  2. 测试报告是测试阶段最后的产出,一份详细的测试报告,应该包含【产品质量】和【测试过程】的评价,测试报告基于【测试中数据的采集】以及对【最终测试结果的分析】
  3. 一份合格的测试报告包含的内容:
    • 测试资源的使用情况
    • 投入的测试人员,时间分配
    • 执行的用例数(用例的设计与执行情况)
    • 覆盖的功能模块
    • 风险管理分析
    • 对测试对象的缺陷进行分析:总共发现的缺陷总数量,缺陷类型有哪些,缺陷的严重程度,缺陷主要集中在哪些模块…
2、测试报告的编写
  1. 测试概述

    1. 编写目的:说明该文档是做什么的,能够起到的作用
    2. 测试项目简介:描述被测项目的模块,被测项目的版本(从大范围描述测试的模块,对这些模块进行介绍)
    3. 名词定义:专业术语——>测试过程出现的
    4. 阅读对象:该文档面向的阅读对象,比如:产品,客户,开发,管理….
    5. 参考文档:总结出这一轮测试过程中使用到的文档
  2. 测试环境与配置

    介绍测试过程中使用到的硬件资源环境,软件资源环境,网络环境,以及和他们相关的配置参数

  3. 测试目标与范围

    1. 测试版本情况:详细说明版本信息,比如:什么时候接收到该版本,需不需要进行环境部署,什么时间完成部署操作,测试过程中是否有新版本的发布,新版本的发布是否对测试的工作产生影响,以及拿到新版本后,冒烟测试是否能够通过….
    2. 测试范围:主要描述本次测试覆盖的功能模块
  4. 测试情况安排

    1. 进度安排:在什么时间节点,需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安排,不同的阶段要完成对应的任务工作
    2. 角色和职责:有哪些参与者,参与者的身份是什么,以及要完成的职责任务(不同角色的人,分配的任务也是不一样)
  5. 测试结果与分析(最核心)

    1. 测试用例需求覆盖分析

      ①需求覆盖率:达到100%

      测试的覆盖率:执行用例的数量(成功+失败)/用例的总数量*100%

      ​ 例:设计100条测试用例,通过80条,未通过5条,阻塞15条,测试覆盖率:85%,测试通过率:80%

      ③测试的通过率:执行用例通过的数量/用例总数量*100%

      参考写法:

      可以按照【功能模块】来进行数据统计:每个模块设计的用例总数量,需求覆盖率,执行用例通过数量,失败数量,阻塞的数量,测试覆盖率,测试通过率

      image-20230816164815818

    2. 缺陷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反应出被测系统软件的质量

      (1)缺陷汇总:

      把本轮测试过程中发现的【所有缺陷】进行整合,可以按照【功能模块,严重程度,优先级,缺陷类型】来进行分类汇总。

      例:每个功能模块,产生的缺陷:致命,严重,一般,较小的各自的数量,划分的优先级是什么,这些缺陷的类别属于哪些方面

      (2)缺陷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来进行展示:折线图,柱形图,饼状图….

      ​ ①可以从软件【已发布的版本】来分析缺陷:通过折线图的形式,体现出【每个版本中缺陷的总数量】

      ​ ②可以从【缺陷的严重程度】来分析缺陷:通过柱形图的形式,按照严重程度体现缺陷的数量,比如:致命缺陷总数,严重缺陷总数,一般缺陷总数,较小缺陷总数

      ​ ③可以从【缺陷类型(BUG引入原因)】角度来分析缺陷:通过饼状图的形式,根据缺陷类型体现缺陷的数量,比如:功能缺陷占比数据,性能缺陷占比数据

  6. 遗留的缺陷和未解决的问题

    如果没有,就写无;

    如果有,生成一个BUG清单(表),描述出未解决的缺陷,原因,预计解决的时间

  7. 测试总结与风险分析

    1. 体现出测试的过程最终产品达到的标准,比如:以产品是否可以发布上线为例:一定要给出一个明确的结果:可以上线,或未达到上线的标准;以产品是否可以交付验收为例:可以交付,或不能进行交付…

    2. 风险分析:如果没有,就写无;如果有,描述出遇到的风险,以及解决的方案

  8. 测试报告的批准

    规定出相关人员的审批,进行签名和签署日期


回顾
  1. WEB端应用程序测试分析点: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配置兼容性测试+易用性测试
  2. 测试报告

为什么要做测试报告?(目的,意义)

  1. 测试阶段结束的标识
  2. 总结当前测试阶段发现的问题
  3. 审核当前项目是否可以发布
  4. 产品质量的评估
  5. 为后续的测试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3、软件测试过程理念

软件测试过程理念:尽早测试 全面测试 全过程测试 测试是独立,迭代的

11、测试过程模型

1、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1. 概述:体现的是一个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软件从无到有的过程。

  2. 瀑布模型(掌握)

    image-20230817093637611

    1. 优点:为项目提供了按阶段划分的检查点,每个阶段的工作都需要进行评审,只有评审通过的情况下,才会进行下一个阶段工作的开展;当前阶段工作的完成,只需要关注后期阶段工作推进即可
    2. 缺点:各阶段的工作是完全固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文档,反而增加了工作量;直到末期才能看到软件产品,极大增加了开发风险
    3. 适用项目:适用于需求比较明确且变更较少的项目
  3. 螺旋模型

    image-20230817101106222

    1. 概述:是一种渐进式的开发模型,以产品原型作为旋转点,每转一圈就会经过【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客户评估】四个环节,经过若干次旋转得到最终的产品

    2. 四个环节:

      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的目标,选定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

      风险分析:分析实施方案,评估风险,消除风险

      实施工程:设计+编码+测试

      客户评估:评价开发的工作是否按之前的计划进行,提出修改的意见,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3. 适用项目:对于新开发的,需求不明确的项目,便于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把控

    4. 缺点:因为有风险分析的过程,所以会投入大量的成本进行风险分析讨论,甚至因为风险过大,导致项目没办法继续推进

  4. 增量模型(理解)

    image-20230817103352667

    1. 概述:把待开发的软件进行模块化的操作,每一个模块作为一个增量组件,从而分批次进行【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直到完全融合在项目中
    2. 优点:采用增量模型,开发不需要一次性把整个产品交付给客户,可以进行分批次开发交付;抢占市场先机
    3. 缺点:要求待开发的软件是能够进行模块化的开发;要求技术管理人员把握全局水平较高的
    4. 适用项目:需求经常发生改变的项目
  5. 迭代模型(了解)

    image-20230817112410757

    1. 概述:项目的每一次迭代更新都是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评估等工作流程。一次迭代都会产生一个可发布的产品,该产品是最终产品的子集。
    2. 适用项目:事先不能完整定义软件的所有需求,计划多期开发的项目
  6. 敏捷开发(理解)

    image-20230818154914499

    1. 概述:是一种轻量,高效,低风险,更强调的是团队协作和沟通的开发方式,适用于中小型开发团队,客户需求多变或模糊,以人为中心的开发方式。
    2. 开发过程:强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客户全程参与,需求多变;弱化:流程和工具,详尽的文档,合同谈判,遵循计划,追求的是开发速度
    3. 思想:产品拿到需求后,召开会议,提出需求,把明确的需求提给开发团队,确定短期开发目标;开发团队拿到任务,内部召开会议进行任务的分工;任务分配完成后,就进入1-4周的开发周期,每日都会举行站立会议,汇报每天任务的推进情况;经过1-4周时间后,短期的目标已实现,举行演示会议,演示成果;通过后,进入回顾会议,所有的项目人员都会参与,提供可交付的产品,并进行复盘和总结。
2、软件测试过程模型
  1. 概述:如同开发过程一样,软件测试也有自己的过程模型,用于【定义软件测试的流程和方法】,因为测试过程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所以测试的过程也要遵循原理模型

  2. V模型

    image-20230817114246412

    1. 概述:揭示了开发过程和测试过程的各阶段之间对应的关系
    2. 不足:V模型仅仅是把测试看成是编码之后的工作,忽略了前期对于需求和设计文档的确认,验证操作,没有体现出“尽早测试”的原则,大部分情况下只是对代码进行测试,需求的满足情况只能到后期的验收测试阶段才能被验证。
  3. W模型(理解)

    image-20230817135809257

    1. 优点:是由两个V构成,分别代表的是开发与测试的过程,表示测试与开发是并行的关系(同步进行);测试对象不仅仅是程序,还有需求与设计文档,尽早进行测试可降低后期的修复成本
    2. 缺点:W模型不管是开发流程,还是测试流程,都是线性开展的,上一个阶段工作的完成,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工作的开展,无法支持灵活的迭代工作
  4. H模型(理解)

    image-20230817140900625

    1. 优点:H模型将测试工作完全独立出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作流程,整个测试过程就变得很灵活,测试人员会设置测试就绪点,一旦达到就绪点,测试的工作就可以进行了,所以要求测试人员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提前准备好

    2. 缺点:前期准备工作压力比较大,个人能力要求比较高,因为要设置好就绪点

      工作中一般采用测试流程:W+H

  5. X模型(了解)

    image-20230817142733472

    1. 思想:X模型是针对每个程序片段都会经历【编码+测试】环节,在此之后通过频繁的交接,最终【集成】为可执行的程序;X模型还定义了探索性测试,这样可以帮助有经验的测试人员额外发现更多的错误。
  • 2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 2008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第 1 页 共 20 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 程 设 计 教学实验指导书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 2008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第 2 页 共 20 页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教学指导 一.设计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为了配合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开设的,是将数据库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操作,加深对数据库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使用 具体的 DBMS,了解一种实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并掌握其操作技术。重点掌握如下环节—— 概念结构设计与逻辑结构设计;熟练的使用 SQL 语言实现数据库的建立、应用和维护。 要求如下 1.要充分认识课程设计对培养自己的重要性,认真做好设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既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课题,独立思考,努力钻 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3.独立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得弄虚作假,不准抄袭他人内容,否则成绩以不及 格计。 4. 学生如有事不能上课要履行正常的请假手续, 并且请假时间原则上不允许超过课程设 计时间的三分之一。课程设计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达四分之一以上者(按 照缺勤次数/考核次数比值计算) ,其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5.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严肃、严密、严谨的科学态度,必须按时、按 质、按量完成课程设计。 二.适用专业 适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三.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 本课程设计分五个阶段: 1)选题与搜集资料:选择课程设计题目,进行系统调查,搜集资料。 2)分析与设计: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功能与数据分析,并进行数据库、系统功能等 设计。 3)程序设计:在具体的 DBMS 环境下,创建数据库、建立表及必要的其它部分(如视 图、存储过程、触发器等) ;运用掌握的语言,编写程序,实现所设计的模块功能(可选) 。 4)调试与测试:自行调试程序,成员交叉测试程序,并记录测试情况。 5)验收与评分:指导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开发的系统,及每个成员开发的模块进行综合验 收,结合设计报告,根据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方法,评出成绩。 四.本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 掌握数据库的设计的每个步骤,以及提交各步骤所需图表和文档。通过使用目前流行的 DBMS(首选 SQL SERVER 2005,不得使用 ACCESS) ,建立所设计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 上实现数据库查询、连接等操作和触发器、存储过程等对象设计。 1.应用系统需求分析 学生自选由指导教师给定的多个课程设计的题目,进行应用系统需求分析工作,绘制操 作流程图、DFD、DD 图表以及书写相关的文字说明。 2.概念结构设计 绘制详细的 E-R 图,由指导教师师检查数据结构是否合理。 3.逻辑结构设计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 2008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第 3 页 共 20 页 将 E-R 图转换成等价的关系模式;按需求对关系模式进行规范化(建议至少满足第三范 式要求) ;对规范化后的模式进行评价,调整模式,使其满足性能、存储等方面要求;根据局 部应用需要设计外模式。 4.物理结构设计 选定实施环境,存取方法(如索引)等。 5.数据实施和维护 用 DBMS 建立数据库结构,将初始化数据及部分测试数据装入数据库,实现各种查询、 链接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中触发器、存储器等对象,并能对数据库做简单的维护操作; 6.课程设计总结 总结课程设计的过程、体会及建议。 7.答辩 进行课程设计答辩,主要了解学生们通过数据库课程设计,对数据库基本知识 的了解程度。 五.上机任务 1.数据库、基本表的建立和修改。 2.数据加载: 用手工录入或导入等方法实现基本表中的数据加载。 3.单表查询以及多表查询:在建立的基本表中使用 select 基本格式和常用数据库函数; 设计合适的视图,实现多表间查询。 4.触发器:设计若干触发器,实现表间关联字段修改时的完整性问题。 5.存储过程:设计若干多表查询的存储过程,根据需要可以创建带参数的存储过程,并 用语句调用,要求有一定的输出格式。根据个人能力,可以选用 VB、VB、C#、Java 等高级 编程语言设计界面(如果能够确认该内容为学生自做,可在程序设计部分获得加分,否则不 能加分) 。 六.课程设计进度安排(时间为两周,10 天) 时间 内容 学生上机地点 辅导答疑地点 联系人及电话 1~2Day 指导教师指导 DBMS 应用与选题指导 数据库教研室 3~4Day 需求分析及概念结构 设计 图书馆阅览室 实验室 数据库教研室 5Day 逻辑结构设计 实验室 数据库教研室 6Day 物理结构设计 实验室 实验室 7~8Day 数据库实施、调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餐饮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励,想在这样竞争激励的环境下生存,就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与先进的管理方法,使用点餐与管理一体化。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以前手工作业的麻烦,从而使得管理者能够准确,有效的管理餐饮。因此,餐饮业的管理者更需要一种综合实时的管理模式,希望从更科学的管理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市场中取胜。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步骤,以此为理论根据,开发出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餐饮管理系统。它采用国际通用的先进餐饮管理模式,并结合中国的管理实际特点开发而成。通过本系统功能模块,可为各种大小不同的餐饮管理所使用。为管理者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本系统有着人性理的设置理念,流程清晰、易懂。具有独特的功能对于开台管理、点菜、菜谱设置等为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方便,减少人为因素的错误,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企业形象。 关键字:餐饮管理系统、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目 录 第一章 系统需求分析 1 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1 1.2 系统数据流图 1 1.3数据字典 2 第二章 系统概要设计 5 2.1 系统总体框图设计 5 2.2各模块功能分析 ...............5 第三章 数据库设计 7 3.1 系统E-R图设计 7 3.2数据库结构的设计 8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及实现 11 4.1系统登陆界面设计 11 4.2系统主界面设计 15 4.3菜谱设置模块 19 4.3.1菜谱信息设置设计 19 4.3.2菜谱查询设计 20 4.3.3菜谱添加设计 22 4.3.4菜谱修改设计 24 4.3.5菜谱删除设计 25 4.4开台管理模块 27 4.4.1搜索台号设计 27 4.4.2开台设置设计 30 4.4.3台号信息查询的设计 32 4.4.4房台列表显示函数的设计 34 4.5点菜管理模块 34 4.5.1客户点菜设计 35 4.5.2客户放弃开台设计 37 4.5.3客户点菜完毕返回设计37 第五章 数据模块的创建与实现45 5.1 数据模块的创建 45 5.2数据模块的实现 46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测试 53 6.1 软件功能测试 47 第七章 结论 54 7.1系统开发遇到的问题 54 7.2系统改进方面 54 7.3总结 54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