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入浅出)小白学习冒泡排序(c++版)

浅入浅出之小白学习冒泡排序!!

码字不易,如果觉得讲的好请一键三连!!

如果有错误,请指出,大家共同进步!!!

1. 思想

  • 主要思想:一轮“固定”一个元素的最终位置。(一定要带着这个思想读下面的)
  • 基本思想:给定一组排序序列,从前向后依次对相邻两个元素的值比较,将较大的数放到前面。这样,每一轮过后,都有这一轮的最大值移动到了这一轮的最前面。

2. 例子

        单看定义可能有些复杂,我用一个例子来做具体说明

        待排序数组:[8, 18, 5, 9, 4, 10, 1]
        第一轮排序:(紫色代表确定了最终的位置,红色表示当前排序的结果)
                (1)8, 18, 5, 9, 4, 10, 1
                (2)8, 5, 18, 9, 4, 10, 1
                (3)8, 5, 9, 18, 4, 10, 1
                (4)8, 5, 9, 4, 18, 10, 1
                (5)8, 5, 9, 4, 10, 18, 1
                (6)8, 5, 9, 4, 10, 1, 18
        第二轮排序:(此时18已固定)
                (1)5, 8, 9, 4, 10, 1, 18
                (2)5, 8, 9, 4, 10, 1, 18
                (3)5, 8, 4, 9, 10, 1, 18
                (4)5, 8, 4, 9, 10, 1, 18
                (5)5, 8, 4, 9, 1, 10, 18         
        第三轮排序:(此时10,18已固定)
                (1)5, 8, 4, 9, 1, 10, 18
                (2)5, 4, 8, 9, 1, 10, 18
                (3)5, 4, 8, 9, 1, 10, 18
                (4)5, 4, 8, 1, 9, 10, 18            
        第四轮排序:(此时9,10,18已固定) 
                (1)4, 5, 8, 1, 9, 10, 18
                (2)4, 5, 8, 1, 9, 10, 18
                (3)4, 5, 1, 8, 9, 10, 18 
        第五轮排序:(此时8,9,10,18已固定)
                (1)4, 5, 1, 8, 9, 10, 18
                (2)4,1, 5, 8, 9, 10, 18
        第六轮排序:(因为后五个已经固定,只剩前两个还没有排序,所以只需要比较前两个即可)
                (1)1, 4, 5, 8, 9, 10, 18 

 3. 分析

  • 注意看红色的元素,就像从海底升起的泡泡一样,不断地往前(然后两两比较),所以叫冒泡排序。
  • 原谅我手欠,写了七个元素,排了六轮。
  • 那么通过上面 这个吐槽,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有n个元素,需要排列(n-1)轮,因为最后一轮虽然还剩两个没有拍好,但是只需要比较这两个,就能固定出两个元素的位置,其他轮都是固定一个元素的位置,最后一轮固定了两个,所以就(n-1)轮。
  • 每一轮的比较次数,逐轮减少。一轮固定一个,你都固定了,肯定就少比较了一次,因为需要比较的元素减少了一。

4. 代码

        理解了上面,再来看代码,就十分简单了。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void bubble_sort(std::vector<int>& arr) {
    int n = arr.size();  // 调用.size()计算数组元素个数

    //这里n-1,在第三节分析里不是说一共是n-1轮吗,然后这里i=0,i<n-1,也就意味着i从0到n-2,算上正好n-1轮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这里n-i-1,也正好对应每一轮"固定一个元素"这个思想,以i=1举例,此时说明第一轮已经成功了,固定了一个最大值,所以这里j-"1"-1,说明最后一个元素已经被"固定"了。
        //同样也可以用边界条件来理解,还是i=1,假如j=n-3<j-"1"-1, 依然可以进入循环,然后比较arr[n-3]与arr[n-2]的元素大小,这已经是j的最大值,所以不可能比较arr[n-1]了。
        //从这个边界值也能看出,"一轮固定一个的思想"。
        for (int j = 0; j < n - i - 1; ++j) {
            if (arr[j] > arr[j + 1]) {
                std::swap(arr[j], arr[j + 1]);
            }
        }
    }
}

int main() {
    std::vector<int> arr = {8, 18, 5, 9, 4, 10, 1};
    bubble_sort(arr);
    std::cout << "排序后的数组: ";
    for (int num : arr) {
        std::cout << num << " ";
    }
    std::cout << std::endl;
    return 0;
}

5. 如何优化

        请各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数组本来就是升序的,那么会发生什么?

        答: 在第一轮的时候没有发生任何元素交换。也就是说,当没有发生任何元素交换的时候,数组已经排序完毕。

        基于这个思想就有了如下的代码,这里只写bubble_sort函数,主函数一样的。

void bubble_sort(std::vector<int>& arr) {
    int n = arr.size();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bool swapped = false;  // 添加一个布尔标志来检查是否发生了交换

        for (int j = 0; j < n - i - 1; ++j) {
            if (arr[j] > arr[j + 1]) {
                std::swap(arr[j], arr[j + 1]);
                swapped = true;  // 如果发生交换,则设置标志为true
            }
        }

        // 如果没有发生交换,提前退出循环
        if (!swapped) {
            break;
        }
    }
}

6. 深度分析

  • 时间复杂度:如果是优化之前,两层循环,肯定是O(n ^ 2)。优化之后最好的情况本来就是升序,只有当i=0的第二层循环从头到尾执行了一遍,所以是O(n)。
  • 空间复杂度:只在交换这一部分用了额外的空间,而交换仅需要一个中间变量tmp,所以是O(1)。
  • 稳定性:稳定性的意思是,如果两元素值相等,那么排序结束是否交换了两元素的位置,从代码和描述都可以看出,相等是不经过交换的,所以该排序算法稳定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