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程序媛是否需要职业规划?

本文探讨了程序员在面试中常被问到的职业规划问题,分析了技术专家、架构师、CTO和技术转产品经理等职业路径。强调了确定职业规划时应考虑个人擅长、兴趣和长远价值,并提出自我提升、沟通与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建议尽早规划职业道路,同时保持灵活调整的能力。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前言

  一年一度的春招正在进行中,又有不少同学为找工作犯难,今年的春招我也参与在其中,想着可以在春招中找到合适的厂子出去实习,想让自己技术可以更上一层楼。那么问题就来了,面试官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说实话,面试前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甚至连我为什么会选择前端,为什么要在大三就开始找实习?我也是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今天姑且谈谈关于程序媛的职业规划,不管是对于我,还是以后想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一些建议吧。

正文

  回到面试官问的这个问题: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该怎么回答?
  我觉得大多数人说的可能都是,目前来说想做技术方面的工作,如果有管理的机会的话也是可以的(其实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可能都是这个)。也就是说我最终想做的是技术方面,但是要是问我平时生活之余有没有主动去了解这个行业的前言知识或者说是在做需求时有没有主动去思考,我的回答都是不肯定的,所以在实际上看来我对于自己的目标和职业规划并没有任何想法,想着走一步看一步。

  我相信35岁对所有程序员来说都是一道坎儿,先不说职业规划,做技术能不能熬过35岁?如果能,那是什么让你熬过来的,如果不能的话,谈什么职业规划,有谁的职业规划是到35岁就截止的?

  如果我们本科毕业22岁开始工作,到35岁正好13年;如果考上研究生还得短2年,专科最多也就14年,对于普通人来说14年的职业规划是个什么规划?这种规划要做到什么程度?如果这份工作注定只能做到14年,又该怎么规划?

  好多人都觉得计算机这个行业是吃“青春”饭的,我觉得这话说的不无道理,但为什么这么短命的行业,却有那么多人抢着做?说现实点就是为了钱,哪钱多就往哪去,但明明我们大多数想钱想的要命,嘴上还不由自主的说着,深耕技术,深入业务,转管理,继续深造提升自己……这些话说多了确实毫无意义。

  但是如果这个职业的终点并不是35,过了35如果自己还在这一行,那是什么让我们留下的,又是什么能让我不被年轻人淘汰?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这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01.浅谈程序员可以走的几条路

每个人的职业规划都不一样,这里我只说我能想到的,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 技术专家、架构师

    作为技术骨干做偏技术方向的探索和实践,做各种工具链建设提效降本。对于大多数程序员来说,一般第一印象是以后想成为别人口中的大佬、技术大牛、架构师,所以单纯的技术方向是不少人的选择。

    这条路的优势就是可以深耕在技术领域,不用过多关心其他领域的发展,不用操心业务、产品。与此同时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因为编程领域的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是你我无法估量的,需要你对技术怀揣热情,持续不断的学习。

    技术虽然变更很快,我们也要时刻保持新技术、新框架的学习和热情这本没错,我也比较支持这种心态,但是如果你一味的追求【新】,看到新出了一门编程语言、框架就想着转行,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想法,我觉得不管在什么时候多要先精一门,在精一门的基础上,再去适当的追新,赶趋势,这才是提高自身价值的正确做法,否则,朝三暮四,看似什么都会一点,但是却没有一门精通的,只会让你越来越焦虑。

  • CTO(技术总监)

    作为主管带一个技术(前端)小组、项目小组或技术(前端)团队,兼职部分管理职能。这样看来架构师与CTO也是密不可分的,据我了解其实大部分CTO都是架构师,但是架构师不一定能做CTO。虽然CTO大多数都是在技术方面有比较深的造诣,但其本质上还是有点偏管理的,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全方位发展的方向。

    想着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同学(包括我),除了在技术领域的深耕之外,在平时工作中也要多接触业务、产品,学会带团队,很多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技巧都要关注。

  • 产品经理

    如果你不想走技术路线,也对管理提不起兴趣的,那么不妨考虑转到产品经理,做业务型的项目为主,与业务团队一起完成公司目标,交付 toB/toC/toG 的各种项目。随着时间的发展,产品经理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很多技术人员应该也跟产品经历打过交道,但大多数比较讨厌产品需求的频繁变更,所以不少人技术人都转行做了产品经理。

    技术转产品优势也比较明显,因为他们懂技术,自己提的需求很清楚能不能实现,而且技术人大多数比数据比较敏感,所以很多需求都是以数据说话。但是也有一定的软肋,他们可能经常会以技术思维来思考产品,这个缺点如果不克服可能会有很多问题。

  除了上面我了解的几个方向之外,还有不少其他方向可以考虑,比如测试、运营、增长等方向,技术人有一定的逻辑与分析能力,所以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我觉得多少都有点优势。

02. 如何确定自己适合哪一条路

思考自己究竟要选择走哪一条路,最终要做什么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以下几点:

  1. 自己最擅长什么?
  2. 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点是什么?
  3. 能不能产生长远的价值?

  就我来说,可能对技术有一定的兴趣,比较享受前端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带我更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定期总结技术或经验,坚持输出技术文章。对于管理的话,目前作为学生团体的前端负责人,还是比较喜欢跟人打交道的。因此对于我个人来讲的话,还是比较倾向朝着CTO的方向努力的。

03.如何确定自己适不适合带团队

  适不适合不是指你的能力,也不指你的经验,而是在于你对团队的理解以及你是否有一个足够大的目标需要团队来帮助你实现,如果你习惯性一个人解决问题,或者你觉得自己想要做得事请从来都可以自己搞定,那么我觉得这种人不适合带领团队,是从里到外得都没准备好,而事实上大多数管理者在提拔下属成为下一个管理者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专业能力,而忽略了本质的适合与否。

  一个能力强且不存在带领团队的想法的人与一个能力一般但存在带领团队的想法的人,我觉得后者则比较适合带领团队,虽然他刚开始不会将每件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但我觉得他只要是自己愿意去学,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啊。

04. 现在我们能做些什么

作为学生,我不可能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别人,希望对和我一样感到迷茫的人一些小小的建议:

  1. 多去发现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以及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自己特别喜欢专研难题或者研究一门新技术的话,即使在周末你也会沉浸在学习之中,那么我认为你是比较适合走技术这条路的;如果说每当接到一个新的任务,觉得自己有点力不从心,但如果这个任务偏向跟人打交道,你会很开心地完成并享受在其中,那你可以考虑一下营销或者售前方面的;但如果两者都喜欢的话,那么就朝着CTO的方向努力发展吧!
  2. 认真准备,提升自己。 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做有代表性的项目来证明,让公司觉得自己具备把事情做好的能力。这里要给初入大学的人一些建议:一定要将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会,基础打扎实,只有这样做起事情才会感到水到渠成,那么你的天花板就会比一般人要高。不要觉得大学的课程不重要,相反他是你以后事业天花板的垫脚石。这件事也是我经过面试后得到的结论,但世上没有后悔药,既然没办法改变这件事情就学会接受它,不抱怨,不怨天尤人,在那些还可以改变的事情上,下足功夫,做正确的事,也不给自己留遗憾。
  3. 沟通很重要。 平时在学习上或工作中,一定不要埋头写代码,要多于同学、同事沟通交流,包括技术和生活各个方面,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打开思路,提升学习效率、工作效率;而且或多或少会学习到一些新的知识;再者,你跟不同岗位的人进行沟通的时候,你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需求,这样在工作中也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不断突破自己
  4. 建议尽快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越早越好。 人一旦丧失了目标,就等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程序员加班可能是家常便饭,但因为加班而丢掉了自己的目标,浪费了成长机会,未免有点可惜。毕竟你有一个清晰的发展目标以后,即使你是一只乌龟,只要朝着目标脚踏实地的走去,也有可能超越前面打盹儿的兔子;否则,即使你是一只兔子,也有可能会输给一直目标清晰的乌龟……
  5. 一定要注意身体。现在无论在哪个行业内卷的现象都是愈发严重的,但是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的。网络上对于程序员的“光头”“大肚”等戏谑肯定是有事实依据的。随着工作强度的加大,往往会觉得自己浑身没劲儿,头发还大把大把的掉……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按时吃饭,作息规律,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运动,这样每天才会有比较好的的精力,而且一直坚持下去,也会发现自己会保持年轻的状态与心态

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是从面试中被问到这个话题才想着去思考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提前规划职业固然重要,但是职业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在工作中接触的领域不同,自己的思维和认知也都会有一定的变化,这时你说不定会发现更适合自己的方向。不过无论如何,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尽早的进行职业规划。
  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希望大家在评论区多多交流,谢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评论 6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