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の选择题整理

计算机网络概述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组成是()
A、局域网和广域网
B、本地计算机和通信网
C、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D、服务站和工作站

解析:选C
计算机网络
组成部分上看,由硬件、软件、协议组成
工作方式上看,分为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功能组成上看,由通信子网资源子网组成

2、局域网和广域网和差异不仅在于他们覆盖的范围不同,还在于他们()
A、所使用的介质不同
B、所使用的协议不同
C、所能支持的通信量不同
D、所提供的服务不同

解析:选B
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他们覆盖的范围不同,还在于它们所采用的协议和网络技术的不同。
局域网属于广播式网络,采用广播式通信技术
广域网属于点对点网络,采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3、下列关于广播式网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共享广播通信
B、不存在路由选择问题
C、可以不要网络层
D、不需要服务访问点

解析:选D
广播式网络共享广播通信(如总线),局域网是广播式网络的一种形式,工作在数据链路层,所以不涉及路由选择和网络层。但数据链路层使用物理层服务必须通过服务访问点实现。
服务访问点就是邻层实体之间的逻辑接口。从物理层开始,每一层都向上层提供服务访问点。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1、()不是对网络模型进行分层的目标
A、提供标准语言
B、定义功能执行的方法
C、定义标准界面
D、增加功能之间的独立性

解析:选B
分层属于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的范畴
分层的基本原则:
①每层都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降低大系统的复杂度
②各层之间界面清晰自然,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③各层功能的精确定义独立于具体的实现方法,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④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⑤整个分层结构应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从分层的基本原则可以看出,分层的目的可以概括为:“标准、独立”两个词,体中A、C体现了标准,D体现了独立。
对于B,分层定义了各层的功能,但对于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并没有定义。

2、协议是指在()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或约定
A、同一结点的上下层
B、不同结点
C、相邻实体
D、不同结点对等实体

解析:选D
协议是对等层实体之间进行逻辑通信而定义的规则的集合
同一结点的上下层:例如下图左边的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
不同实体:例如下图左边和右边两个计算机
相邻实体:例如左边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中和活动元素
不同结点对等实体:例如下图左边和右边的网络层中的活动元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在ISO/OSI参考模型中,可以同时提供无连接服务和面向连接服务的是()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解析:选C
物理层:传输单位是比特,透明的传输比特流,定义数据终端设备和数据通信设备和物理与逻辑链接方法。
数据链路层:数传单位是帧,将网络层传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传输管理。
网络层:传输单位是数据报或分组,把网络层的协议单元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路由选择、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差错控制、网际互联
传输层:传输单位是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负责主机中了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为端到端连接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服务质量、数据传输管理
会话层:允许不同主机上的各个进程之间进行会话。
表示层: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采用抽象的的标准方法定义数据结构,采用标准的编码形式。数据压缩、加密、解密
应用层:用户与网络的界面。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访问OSI参考模型环境的手段。
ISO/OSI参考模型在网络层支持无链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在传输层仅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
TCP/IP模型在网络层仅有无连接的通信,在传输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下列说法中,正确描述了OSI参考模型中数据的封装过程的是()
A、数据链路层在分组上仅增加了源物理地址和目的物理地址
B、网络层将高层协议产生的数据封装成分组,并增加第三层的地址和控制信息
C、传输层将数据流封装成数据帧,并增加可靠性和流控制信息
D、表示层将高层协议产生的数据分割成数据段,并增加相应的源目的和端口信息

解析:选B
对于A,数据链路层在分组上除了增加源物理地址和目的物理地址外,也增加控制信息。(因为数据链路层还要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对于B,网络层的传输单位是数据报或分组,因为网络层是第三层,因此增加第三层的地址和控制信息。
对于C,传输层的传输单位为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因此是封装成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数据链路层封装成帧
对于D,传输层将高层协议产生的数据进行分割,并增加相应的源目的和端口信息。

5、在OSI参考模型中,(①)利用通信子网提供的服务实现两个用户进程之间端到端的通信。在这个层次模型中,如果用户A需要通过网络向用户B传送数据,那么首先将数据送入应用层,在该层给它附加控制信息后送入表示层;在表示层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变换并加上头部后送入会话层;在会话层加头部后送入传输层;在传输层将数据分割为(②)后送至网络层;在网络层将数据封装成(③)后送至数据链路层;在数据链路层将数据加上头部和尾部封装成(④)后发送到物理层;在物理层数据以(⑤)形式发送到到物理线路。用户B所在的系统收到数据后,层层剥去控制信息,最终将原数据传送给用户B。
①A、网络层 B、传输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
②A、数据报 B、数据流 C、报文   D、分组
③A、数据流 B、报文  C、路由信息 D、分组
④A、数据段 B、报文  C、数据帧  D、分组
⑤A、比特流 B、数据帧 C、报文   D、分组

解析:选①B ②C ③D ④C ⑤A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通信。传输单位是用户数据报(UDP)或报文段(TCP)。
网络层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数据报或分组。
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单位是帧
物理层的传输单位是比特

6、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解析:选A
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不可靠的通信,采用分组存储转发的方式,因此是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PS:有连接一定是可靠的。

第一章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1.1 引论 1.2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概念 1.2.1 计算机系统中的层次概念 1.2.2 计算机体系结构 1.2.3 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技术 1.3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 1.3.1 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其发展 1.3.2 计算机的分代和分型 1.3.3 应用需求的发展 1.3.4 计算机实现技术的发展 1.3. 5 体系结构的生命周期 1.4 计算机体系结构中并行性的发展 1.4.1并行性概念 1.4.2 提高并行性的技术途径 1.5 定量分析技术基础 1.5.1 计算机性能的评测 1.5.2 测试程序 1.5.3 性能设计和评测的基本原则 1.5.4 CPU的性能 1.6 影响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成本和价格因素 1.6.1 集成电路的成本 1.6.2 计算机系统的成本和价格 1.7 小结习题一第二章 计算机指令集结构设计 2.1 指令集结构的分类 2.1.1 指令集结构的分类 2.1.2 通用寄存器型指令集结构分类 2.2 寻址技术 2.3 指令集结构的功能设计 2.3.1 CISC计算机指令集结构的功能设计 2.3.2 RISC计算机指令集结构的功能设计 2.3.3 控制指令 2.4 操作数的类型、表示和大小 2.5 指令集格式的设计 2.5.1 寻址方式的表示方法 2.5.2 指令集格式的选择 2.6 编译技术与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 2.6.1 现代编译器的结构和相关技术 2.6.2 现代编译技术对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的影响 2.6.3 计算机体系结构对当前编译技术的影响 2.7 DLX指令集结构 2.7.1 DLX指令集结构 2.7.2 DLX指令集结构效能分析 2.8 小结习题二第三章 流水线技术 3.1 流水线的基本概念 3.1.1 流水线的基本概念 3.1.2 流水线的分类 3.2 DLX的基本流水线 3.2.1 DLX的一种简单实现 3.2.2 基本的DLX流水线 3.2.3 流水线性能分析 3. 3 流水线中的相关 3.3.1 流水线的结构相关 3.3.2 流水线的数据相关 3.3.3 流水线的控制相关 3.4 流水线计算机实例分析(MIPS R4000) 3.4.1 MIPS R4000整型流水线 3.4.2 MIPS R4000浮点流水线 3.4.3 MIPS R4000流水线的性能分析 3.5 向量处理机 3.5.1 向量处理方式和向量处理机 3.5.2 向量处理机实例分析 3.6 小结习题三第四章 指令级并行 4.1 指令级并行的概念 4.1.1 循环展开调度的基本方法 4.1.2 相关性 4.2 指令的动态调度 4.2.1 动态调度的原理 4.2.2 动态调度算法之一:记分牌 4.2.3 动态调度算法之二:Tomasulo算法 4.3 控制相关的动态解决技术 4.3.1 减少分支延迟:分支预测缓冲技术 4.3.2 进一步减少分支延迟:分支目标缓冲 4.3.3 基于硬件的推断执行 4.4 多指令流出技术 4.4.1 超标量技术 4.4.2 多指令流出的动态调度 4.4.3 超长指令字技术 4.4.4 多流出处理器受到的限制 4.5 小结习题四第五章 存储层次 5.1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5.1.1 从单级存储器到多级存储器 5.1.2 存储层次的性能参数 5.1.3 “Cache—主存”和“主存—辅存”层次 5.1.4 存储层次的四个问题 5.2 Cache基本知识 5.2.1 映象规则 5.2.2 查找方法 5.2.3 替换算法 5.2.4 写策略 5.2.5 Cache的结构 5.2.6 Cache性能分析 5.2.7 改进Cache性能 5.3 降低Cache失效率的方法 5.3.1 增加Cache块大小 5.3.2 提高相联度 5.3.3 Victim Cache 5.3.4 伪相联Cache 5.3.5 硬件预取技术 5.3.6 由编译器控制的预取 5.3.7 编译器优化 5.4 减少Cache失效开销 5.4.1 让读失效优先于写 5.4.2 子块放置技术 5.4.3 请求字处理技术 5.4.4 非阻塞Cache技术 5.4.5 采用两级Cache 5.5 减少命中时间 5.5.1 容量小,结构简单的Cache 5.5.2 虚拟Cache 5.5.3 写操作流水化 5.5.4 Cache优化技术小结 5.6 主存 5.6.1 存储器技术 5.6.2 提高主存性能的存储器组织结构 5.7 虚拟存储器 5.7.1 虚拟存储器基本原理 5.7.2 快表(TLB) 5.7.3 页面大小的选择 5.8 进程保护和虚存实例 5.8.1 进程保护 5.8.2 页式虚存举例:Alpha AXP的存储管理和21064的TLB 5.9 Alpha AXP 21064存储层次 5.10 小结习题五第六章 输入输出系统 6.1 概述 6.2 存储设备 6.2.1 磁盘设备 6.2.2 磁带设备 6.2.3 光盘设备 6.3 总线 6.3.1 总线分类 6.3.2 总线基本工作原理 6.3.3 总线使用 6.3.4 总线标准和实例 6.3.5 设备的连接 6.3.6 CPU与I/O处理的匹配 6.4 通道处理机 6.4.1 通道的作用和功能 6.4.2 通道的工作过程 6.4.3 通道种类 6.4.4 通道中的数据传送过程 6.4.5 通道的流量分析 6.5 I/O与操作系统 6.5.1 I/O和Cache数据一致性 6.5.2 DMA和虚拟存储器 6.6 I/O系统设计 6.7 小结习题六第七章 多处理机 7.1 引言 7.1.1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分类 7.1.2 通信模型和存储器的结构模型 7.1.3 通信机制的性能 7.1.4 不同通信机制的优点 7.1.5 并行处理面临的挑战 7.1.6 并行程序的计算/通信比率 7.2 多处理机的存储器体系结构 7.2.1 集中式共享存储器体系结构 7.2.2 分布式共享存储器体系结构 7.3 互连网络 7.3.1 互连网络的性能参数 7.3.2 静态连接网络 7.3.3 动态连接网络 7.4 同步与通信 7.4.1 同步机制 7.4.2 大规模机器的同步 7.5 并行化技术 7.5.1 并行化的基本策略 7.5.2 并行语育与编译器 7.6 多处理机实例 7.6.1 Challenge多处理机系统 7.6.2 Origin 20007.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