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
1.1计算机网络的三种交换方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速率
•字节用大写‘B’表示,‘位’用小写‘b’表示;计算速率时注意单位上的换算;
•数据量单位通常是1KB = 2^10 B, 速率单位是1Kb/s = 10^3b/s(或bps);
2.带宽
•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某一点到另一点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3.吞吐率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4.时延
•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发送时延 = 数据块大小(b) / 发送速率(b/s);
传播时延 = 传输距离(m) / 传输速率(m/s);
处理时延 无法具体估计,往往忽略不计;
•数据块越大,发送时延占时延主导,反之传播时延占主导;
1.4计算机网络的分层——基于TCP/IP网络模型
•应用层,解决通过应用进程的交互来实现特定网络应用的问题;
•传输层,解决进程在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
•网络层,解决分组在多个网络上传输的问题;
•数据链路层,解决分组在一个网络或一个链路上传输的问题;
•物理层,解决使用何种信号传输比特的问题;
1.5计算机网络专用术语
1.实体——可发送和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对等实体 收发双方相同层次中的实体;
2.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逻辑通信规则的集合
•协议的三要素 语法 语义 同步;
3.服务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之间的逻辑通信能够对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想实现本层协议,还需使用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服务原语PDU
•服务数据单元SDU

*重点
N个分组的发送时延;

N个分组,M个链路 总时延 = 一个分组的发送时延 *(M - 1)— 转发次数

							一段链路的传播时延 * M

二、物理层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物理层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在连接计算机的各种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
•物理层为数据链路层屏蔽了各种传输媒体的差异,使数据链路层只需考虑如何完成本层服务与协议,无需考虑网络具体的传输媒体是什么。
2.2 物理层协议的主要任务
•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使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脚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
•电气特性,指明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的某个电压表示是何种意义;
•过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2.3传输方式
•串行传输 并行传输;
•同步传输(外同步-时钟线 内同步-编码内) 异步传输;
•单双工传输 半双工传输 全双工传输。
2.4编码与调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编码.
•不归零编码(需单独时钟信号)
•归零编码(效率低)
•曼彻斯特编码(自定义上升沿为0或1)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发生变化为0反之为1)
2.调制
•调幅
•调频
•调相
•混合调制(QAM-16)
2.5信道的极限容量
•奈氏准则
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2W Baud = 2W (码元/秒)—波特率
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W Baud = W (码元/秒)
•香农公式
C = W * 〖log〗_2⁡〖(1+ S/N)〗 (bit / s)—比特率
W—信道带宽; 2W—波特率
补充:信噪比 = 10 * 〖log〗_10⁡〖(S/N)〗 (dB)
例1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数据链路层
3.1数据链路层概述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重要问题
(1)封装成帧
•封装成帧是指将数据链路上层交付的协议数据单元加上帧头和帧尾使之成为帧;
•帧头和帧尾包含重要的控制信息;
•帧头和帧尾做作用之一就是界定符;
•透明传输是指对上层交付的协议数据单元不加限制,就像数据链路层没有一样;
•面向字节的物理链路采用填充字节(或字符)方法实现透明传输;
•面向比特的物理链路采用填充比特填充法实现透明传输;
(2)差错检测
•奇偶校验
•冗余循环校验CRC—仅检错,不纠错
①构造被除数,待发送信息后面添加生成式的‘“最高次”位0;例101101 000(最高3次幂)
②构造除数,生成式的各项系数;
③做“除”法,按位异或;
④检查余数,发送方检查余数位数是否够生成式“最高次”个数,不够就添0加到待发数据尾发送;
接收方做除法,被除数为接收到的信息加余数,除数为生成式系数,判断做除法后余数是否为 0;是,无误,否有误;
(3)可靠传输
•不可靠传输服务:接收方仅仅丢弃有误码的帧,其他什么也不做;
•可靠传输服务:想办法实现发送方发送什么接收方就接收到什么;

		一般地,有线链路的误码率较低,不要求数据链路层实现可靠传输,但无线链路要求数据链路层实现可靠传输;
		从整个计算机网络来看,除了比特差错,还有分组丢失、分组重发、分组失序等问题;

3.2可靠传输的实现机制
1.停止-等待协议SW ( Stop-Wait )
•发送端发送分组后等待接收端反馈一个ACK分组信息 或 NAk分组信息;
•发送端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决定发送下一个分组或重发分组;
•存在一个时钟机制,当时间片耗完还没有收到反馈分组,就重新发送分组;(时间片大小慎定)
•发送端发送分组和收到的反馈信息可能不一致,因此用一个标志位来表示反馈是否对应;
•为防止ACK确认分组反馈对应当前的分组信息,也应该加一个标志位(0 或1);

		*当往返时延RTT远远大于数据帧发送时延TD,则发送率会非常低,因此就产生了另外两种协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e8bcfaefac04431b8da5dbdf6c020581.pn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type_d3F5LXplbmhlaQ,shadow_50,text_Q1NETiBA5bCP6bi95a2Q5aSn5Liq5a2Q,size_20,color_FFFFFF,t_70,g_se,x_16#pic_center
2.回退N帧协议GBN(GO-BACK-N)
•回退N帧协议在流水线传输的基础上利用发送窗口来限制发送方的连续发送分组的数量,是一种连ARQ协议;
•在协议的工作过程中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不断向前移动,因此又称窗口协议;
•发送窗口的最大尺寸为〖1≤W〗_T≤2^n-1(n为比特量),接收窗口大小W_R固定为1;
*例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选择重传协议SR ( Selective Requst )
•在GBN回退N帧协议基础上,将接收窗口尺寸W_R不局限为1;(注意接收方不能累计确认)
•发送窗口大小〖1≤W〗_T≤2^(n-1) (n为比特量),接收窗口大小W_R≤W_T;
*一张图理解其协议原理:

    *与回传N帧原理大致相同,但接收方返回ACK对应分组信息,如果接收方没收到对应ACK,就会引发“重传计时器超时”,会重新发送该分组,直到收到对应ACK;
		以上图为例,分组0和分组1成功到达接收方,接收窗口移动到分组2,分组5和6落入到接收窗口中,0和1上传给上层并反馈ACK1、2;接收方收到ACK1、2后发送窗口向前移动到分组2,释放分组0和1;4和5落到发送窗口;发送方迟迟未等到ACK2的到来,触发重传分组2;接收方收到分组2后就上传上层,接收窗口后移4格(看图理解)。

3.3点对点协议PPP(Point-to-Point Protocol)—应用最广泛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1.帧格式

2.透明传输
		•面向字节的异步链路采用插入转义字符的字节填充法

		•面向比特的同步链路采用插入比特0的比特填充法

3.差错检测
		•FCS计算范围

		•计算方法
			接收方每接收一个PPP帧就对其进行CRC检验,正确就就收这个帧,反之则丢弃;向上层提供不可靠传输服务;
4.PPP点对点协议工作原理

3.4媒体接入控制MAC
•共享信道着重要考虑的问题是 如何协调多个发送和接收站点对一个共享传输媒体的占用,即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
1.静态划分信道——属物理层
•信道复用
①频分复用 FDM
②时分复用 TDM
③波分复用 WDM
④码分复用 CDM——重点
•码分复用
•在CDMA中,每个比特时间再划分为m个短的间隔,成为码片(Chip),通常为64,或128;
•使用CDMA的每一个站都会被分到一个唯一的m bit码片序列(Chip Sequence);
-如果一个站要发送一个比特1,则发送自己的m bit序列码;
-如果一个站要发送一个比特1,则发送自己的m bit序列码的二进制反码;
•码片序列码的选择原则:
-分配给每个站的码片序列码必须各不相同,实际常采用伪随机码序列;
-分配给每个站的码片序列码必须相互正交(规格化内积为0);
规格内积公式:S ̅•T ̅≡1/m ∑_(i=1)^m▒〖(S_i ) ̅ (T_i ) ̅ 〗=0

2.动态接入(随机接入)CSMA-CD协议
		•载波监听(Carrier Sense):每个站发送之前先监听总线96比特时间,以免其他站正发送帧;
		•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多个站连接在一条总线上,竞争使用总线;
		•碰撞检测(Collision Detection):每一个站发送帧时边发送边检测碰撞,碰撞即停止发送;	
(1)CSMA/CD协议——争用期(碰撞窗口)
		•主机最多监听2τ(设端到端时延为τ)时延就可检测到是否碰撞(边说边听);
		•因此以太网将端到端往返传播时延2τ称为争用期或窗口碰撞;
		•通常总线不能太长,否则会引发 检测时间太长或监听时间短 造成的效率低下问题;
(2) CSMA/CD协议——最小帧长
		•如果发送帧过短,会导致帧发送完不能碰撞检测了,所以要将过短帧添加填充字节;
		•以太网规定最小帧长为64B(512bit即争用期),以保证帧发送完毕前就能检测到是否有碰撞;
(3) CSMA/CD协议——最大帧长

(4)CSMA/CD协议——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5)CSMA/CD协议——信道利用率

(6) CSMA/CD协议——发送帧流程

*插入一道例题

(7)CSMA/CD协议——接收帧流程


3.载波监听多址接入/碰撞避免CSMA/CA协议
(1)CSMA/CA协议工作原理

(2)CSMA/CA协议碰撞避免算法

(3)CSMA/CA协议载波监听

(4)CSMA/CA总结概述

3.5 MAC地址

3.6 IP地址
•IP地址是因特网上主机、路由器所使用的地址,用来表示两部分信息:
①网络编号:标识网络上数以百万记的网络;
②主机编号:标识同一网络下的主机或路由器网络接口;
•IP地址属网络层,添加IP报头为源主机IP与目的主机IP;
•MAC地址属数据链路层,添加帧头为源主机MAC地址与目的路由器接口MAC地址;
•数据包转发过程中IP与MAC转发工作流程:
•源、目的IP地址保持不变
•源、目的MAC地址逐个链路或网络改变

3.7 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
•源主机在自己的ARP高速缓存表中查找目的主机的IP地址所对应的MAC地址,若找到了,则可以封装MAC帧进行发送;若找不到,则发送ARP请求(封装在广播MAC帧中) ;
•目的主机收到ARP请求后,将源主机的IP地址与MAC地址记录到自己的ARP高速缓存表中,然后给源主机发送ARP响应(封装在单播MAC帧中),ARP响应中包含有目的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
•源主机收到ARP响应后, 将目的主机的IP地址与MAC地址记录到自己的ARP高速缓存表中,然后就可以封装之前想发送的MAC帧并发送给目的主机;ARP的作用范围:逐段链路或逐个网络使用;除ARP请求和响应外,ARP还有其他类型的报文(例如用于检查IP地址冲突的“无故ARP.免费ARP(Gratuitous ARP)" ) ;
•ARP没有安全验证机制,存在ARP欺骗(攻击)问题。

3.8 集线器与交换机的区别

(1)交换机自学习算法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也包括物理层);
			•以太网交换机接收到帧后,在帧交换表中查找帧的目的MAC地址找到对应接口并转发;
			•以太网交换机是一种即插即用设备,上电前帧交换表是空的,通过自学习算法逐渐建立;
		*自学习算法:
			交换机收到帧后,将帧的源MAC地址与接口存入帧交换表,再在表中查找目的MAC地址的			接口,有则明确转发,没有则盲目转发;
*例题 
3.9 生成树协议(Spanning Tree Protocol)
		•为了增加以太网的可靠性,避免一处链路故障而是网络故障,可以增加冗余链路,但是会出现网络环路带来的以下问题:
			①广播风暴(大量消耗网络资源)
			②交换机收到重复的广播帧(大量消耗主机资源)
			③交换机帧交换表震荡(交换表Mac地址与接口对应变换频繁)
		•交换机使用了生成树协议STP,既增加了冗余链路增加了可靠性,又能避免冗余链路带来的问题。
3.10虚拟局域网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概述
		•VLAN属数据链路层(也包括物理层);
		•随着交换式以太网规模的扩大,相应广播域也扩大,带来了“广播风暴”、“难以管理和维护”、“潜在的安全问题”等弊端;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用路由器 分割广播域 的办法,但路由器成本太高,因此产生了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
		•VLAN是一种将局域网内的设备分成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的技术,这些逻辑组具有某种共同的需求。

3..11 虚拟局域网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的实现机制
		(1)IEEE802.1Q帧
			•IEEE802.1Q帧对以太网的MAC帧进行了扩展,插入了4字节的VLAN标记;
	 
			•VLAN标记的最后12bit称为VLAN标记(VID),它唯一标识了以太网帧属于哪个VLAN;
			•802.1Q帧由交换机处理的,而不是用户主机处理;
				①交换机收到普通以太网帧时,会插入4字节VLAN标记转变成802.1Q帧,简称“打标签”
				②交换机转发802.1Q帧时,可能会删除4字节的VLAN标记转变成普通帧,简称“去标签”
		(2)交换机端口类型

Access										③Hybrid
      	 

		*值得注意的是:在类型Hybrid接口中,要想某个端口不要接受另一个端口发送的数据,就在接收端口的“去标签域”中存入发送端口的PVID号,这样的话,接收到有已打标签的帧后就查找去标签域中是否有对应的VID号,如果有就去标签,没有就直接转发,用户主机接收到802.1Q帧识别不了就将其丢弃。

四、网络层
4.1网络层概述
•网络层主要任务是实现网络互联,需要解决以下3个问题
①网络层想运输层提供的是可靠服务还是不可靠服务;
②网络寻址问题;
③路由选择问题。
•IP地址就是因特网为每一台主机的每一个接口分配一个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的32比特的标识符。
4.2 分类编制的IPv4地址

4.3 划分子网IPv4地址

重点掌握:

4.4无分类编址的IPv4地址(CIDR)
•因为C类网的主机号太少,得不到充分利用,因特网的IP地址在加速消耗,正面临全部耗尽的威胁;IETF发布了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例

•路由聚合
	聚合方法见例题:

4.5 IPv4地址应用规划
(1)定长的子网掩码FLSM
•使用同一个子网掩码来划分子网;
•每个子网分配的IP地址数量相同,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2)变长的子网掩码VLSM
•使用不同的子网掩码来划分子网;
•每个字网所分配的IP地址数量可以不相同,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

4.6 IP数据报的发送与转发过程
(1)主机发送数据报的过程
①主机判断的目的地址与本地地址是否在同一网络中:
是,则属于直接交付;
否,则属于间接交互,需要传给主机所在网络的默认网关(路由器)帮忙转发;
②判断方法:
•将自身IP地址与自身子网掩码相与,得到自身所在的网络地址;
•将目的地址与自身子网掩码相与,再跟本地的网络地址相比,相等就在同一网络;
③默认网关:
•对于不在同一网络主机间的相互通信,需要借助路由器,将路由器接口的IP地址设置成本地主机的默认网关;

	(2)路由器转发过程
		①检查IP数据报首部是否出错:
			是,则丢弃并通告源主机;
			否,则转发;
		②根据IP数据报中的目的地址在路由表中查找匹配的条目:
			若找到,则发送到条目中指示的下一跳;
			若没找到,则丢弃该IP数据报并报告给源主机;
查找匹配详细如图

4.7 静态路由配置及其可能产生的路由环路问题

4.8 路由选择协议
•因特网采用分层次的路由选择协议

内部网关协议(IGP)

	①路由信息协议RIP	
  • ②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
    OSPF概念
    •OSPF是基于链路状态的,而不是像RIP基于距离向量的;
    链路状态是指本路由器和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相应链路的“代价”;
    •使用OSPF的每个路由器都会产生链路状态通告LSA,其封装在链路状态更新分组LSU(32比特) 中,且路由器有专门的的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去存储LSA;
    •各路由器通过洪泛转法的方式发送装有自己LSA的LSU分组,同步各路由器的LSDB;
    •OSPF有五种分组类型
    ①问候分组;
    ②数据库描述分组;
    ③链路状态请求分组;
    ④链路状态更新分组;
    ⑤链路状态确认分组;
    •OSPF在多点接入网络中路由器邻居关系的建立
    ①选举指定路由器DR与备用指定路由器BDR
    ②所有非DR/BDR的路由器只与DR/BDR建立邻居关系
    ③非DR/DBR之间通过DR/BDR交换信息
    OSPF基本工作过程
    ①各路由器先发送问候分组建立或维护邻居关系;
    ②将自己的LSDB通过数据库描述分组发送给邻居;
    ③邻居路由器接收后,发现缺少某链路状态项目时,会发送链路状态请求分组给本地路由器;
    ④本地路由器再发送链路状态更新分组给邻居;
    ⑤邻居收到更新分组后,回复一条链路状态确认分组;
    * 30分钟或链路状态变化后会主动发送链路状态更新分组,邻居收到后会回复链路状态确认分组;

    外部网关协议(EGP)
    •外部网关协议现在采用的是边境网关协议BGP-4,适用于多级结构的因特网;
    •BGP只能是力求找到一条能够到达目的网络且比较好的路由,并非寻找最佳路由;
    •配置BGP时,每个自治系统至少要指定一个路由器为该自治系统的“发言人”;
    •不同自治系统的发言人想要交换路由信息,就必须建立TCP连接,端口号为179;发言人除了要运行 BGP,还要运行发言人所在的自治系统的内部网关协议IGP,如OSPF、RIP;
    •各BGP发言人在互相交互了网络可达性的信息后,发言人就根据所采用的的策略从收到的路由信息中找 出到达各自治系统较好的路由,也就是生成树结构,不存在回路的自治系统连通图;
    •RIP、OSPF、BGP报文直接封装关系如图:

4.9 IPv4数据报的首部格式

•版本:IP协议的版本,目前最广泛的版本为4,即IPv4;
•首部长度:表示IP数据报首部的长度,该字段取值通常以4字节为单位;
		最小十进制取为5,即表示IP数据报首部固定长度为20字节;
		最大十进制取为15,即包含IP数据报首部固定长度20字节和可变部分的40字节;
•区分服务:一般情况不使用;
•总长度:IP数据报首部长度加上数据部分,最大取值为十进制的65535,以字节为单位;
•标识:每个IP数据报都有一个独立的标识,当IP数据报大于MCU(例1500B)时就要进行分片,这个	        标识就可以用来区分数据片属于哪一IP报文;
•标志:占3bit,各bit含义为
DF位,1表示不允许分片,0表示可分片;
MF位,1表示后面还有分片,0表示没有;
保留为:必须为0;
	•片偏移:表示片数据报载荷部分在原数据报数据部分的偏移量,以8字节为单位;
	•生存时间TTL:最初以秒为单位,现在以跳数为单位,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时,会将TTL减1,若不为			0就转发,为0就丢弃;
	•协议:指明IP数据报的数据部分采用的是何种协议数据单元;

	•首部检验和:用来检测首部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差错,比CRC校验码简单,又称为因特网检验和;
		IP层不提供可靠传输,而且计算首部校验和是个耗时的工作,因此IPv6协议中不需要计算检验和,				从而更快转发数据报;
	•可选字段:长度从1个字节到40个字节不等。用来支持排错、测量及安全等措施。



4.10 IPv4数据报与帧报文关系
•如图

	网络层封装为IP报文后交付给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再添加帧头帧尾;MAC地址就在帧头中,如下图	所示,目的MAC地址为00-21-27-21-51-ee共6B,而目的IP地址则是40 aa 62 20,用点分十进制表示为	64.170.98.32; 一位IP分组的头部在帧头的后面,帧中的数据部分就是IP分组,想要得到目的IP地址就要计	算出帧头长度加上IP数据报头目的IP地址以前的长度,即14B+16B = 30B,对应的IP首部中版本与首部长	度共1B对应数据帧中的45,区分服务1B对应00……

4.11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1)分组 网间探测
	在本地主机的cmd.exe程序中输入“PING 【目的网站】”就可以发送四组回送请求回答报文,目的主机收	到该数据报后回送回答报文,就能得到本地主机到服务器的网络延迟与丢包率;
(2)跟踪路由traceroute
	在本地主机的cmd.exe程序中输入“cmd.exe 【目的网站】”就能得到本地主机到目的主机所经过的路由器	IP地址;

4.12 虚拟专用网络VPN与网络地址转换NAT
•专用(私有)IP地址

五、运输层
5.1运输层概述
•之前课程所介绍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以及网络层它们共同解决了将主机通过异构网络互联起来所面临的问题,实现了主机到主机的通信。
•但实际上,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真正实体是位于通信两端主机中的进程。
•如何为运行在不同主机上的应用进程提供直接的通信服务是运输层的任务,运输层。协议又称为端到端协议。
•运输层向高层用户屏蔽了下面网络核心的细节(如网络拓扑、所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等),它使应用进程看见的就好像是在两个运输层实体之间有一条端到端的逻辑通信信道。
•根据应用需求的不同,因特网的运输层为应用层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运输协议,即面向连接的TCP和无连接的UDP。
5.2 运输层端口号、复用、分用的概念

5.3 UDP与TCP的对比

UDP用户数据协议报
•无连接;
•支持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交互通信;
•对应用层交付的数据直接打包;
•尽最大努力交付,也就是不可靠;不用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首部开销小,仅8字节;

TCP传输控制协议
•面向连接;
•每个TCP连接只有端对端的点EP,只能一对一;
•面向字节流;
•提供可靠传输,使用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首部最小20字节最大60字节;

5.4TCP的流量控制

5.5 TCP的拥塞控制

5.6 TCP的可靠传输实现

5.7 TCP连接的建立—— 3次握手

5.8 TCP连接的释放—— 4次挥手

5.9 TCP报文首部格式

•源端口:用来标识发送TCP报文的应用进程;
•目的端口:用来标识接收TCP报文的应用进程;
•序号:指出TCP报文段数据载荷部分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确认号:表示期望收到接收方下一个TCP报文数据载荷部分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ACK=1时确认号有效;
•数据偏移:指出TCP报文段的首部长度;以4字节为单位;
•保留:今后使用,目前置为0;
•URP-紧急指针生效;ACK-确认标识; PSH尽快上交标识
• RST-复位重连标识; SYN-同步请求标识; FIN-断开请求标识;
•窗口:指明发送本报文一方的接收窗口;以发送方的接收能力限制接收方的发送能力,实现流量控制;
•校验和:一种校验算法,不做深入了解;

•紧急指针:指明本紧急报文段包含的数据载荷部分有多长,紧急报文可插队发送与接收;
•选项(可变长度— 40B):选择是否使用窗口扩大、时间戳、选择确认选项等;
•填充:由于选项长度可变,使用填充来确保TCP报文首部能被4整除;因为数据偏移是以4字节为单位的;

六、应用层
6.1应用层网络概述
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最顶层,是计算机网络设计和建立的最终目的;

6.2 客户/服务器方式(C/S)和对等方式(P2P)

设置DHCP中继代理的原因:不用每个网络都必须配置DHCP服务器,避免服务器太多的问题;
6.4 域名解析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
•域名解析系统DNS是因特网使用的命名系统,用来将人们更容易记忆的具有特定含义的主机名,转换成便于机器处理的IP地址;
•因特网采用层次树状结构的域名结构(….三级域名.二级域名.顶级域名);
•顶级域名TLD(Top Level Domain)分为三类:
① 国家顶级域名nTLD
② 通用顶级域名gTLD
③ 反向域arpa
•域名服务器可划分四种不同类型:
① 根域名服务器
② 顶级域名服务器
③ 权限域名服务器
④ 本地域名服务器
•域名解析过程

①递归查询	           							          ②迭代查询
		 

•为提高域名查询效率,减小服务器负荷,本地DNS服务器维护着一个高速缓存区,存储客户在本地服务器请求查询过的域名,生存时间通常为两天;
•DNS报文段采用运输层的UDP协议封装,运输层接口号为53;

6.5 文本传输协议FTP

6.6 电子邮件

6.7 万维网WWW

•在万维网中还可以使用缓存机制提高万维网的效率。万维网缓存又称为Web缓存,可位于客户机或中间系	统上,位于中间系统的Web缓存又称为代理服务器;
  • 1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