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A网络结构,海明码,TCP/I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总线型,星型,环状,树形,网状拓扑结构

总线型:

img

总线拓扑结构所有设备连接到一条连接介质上。总线结构所需要的电缆数量少,线缆长度短,易于布线和维护。多个结点共用一条传输信道,信道利用率高。但不找诊断故障。

星型:

img

星型拓扑结构是一个中心,多个分节点。它结构简单,连接方便,管理和维护都相对容易,而且扩展性强。网络延迟时间较小,传输误差低。中心无故障,一般网络没问题。中心故障,网络就出问题,同时共享能力差,通信线路利用率不高。

环状:

img

环形拓扑结构是节点形成一个闭合环。工作站少,节约设备。当然,这样就导致一个节点出问题,网络就会出问题,而且不好诊断故障。

树型:

img

树形拓扑结构从总线拓扑演变而来。形状像一棵倒置的树,顶端是树根,树根以下带分支,每个分支还可再带子分支,树根接收各站点发送的数据,然后再广播发送到全网。好扩展,容易诊断错误,但对根部要求高。

网状:

img

网形拓扑结构是应用最广泛的,它的优点是不受瓶颈问题和失效问题的影响,一旦线路出问题,可以做其他线路,但太复杂,成本高。

海明码一篇文章彻底搞懂

海明码学习前提

记住几个要点:

  1. 不要用异或套用公式!!!!题目随便变几个变死你!

  2. 看完这篇博客不要看别的博客!!!!别的人瞎写的坑死你

学习海明码之前,我们要约定3个原则:

  1. 海明码只能检测出2位错,纠1位错(因此不要问如果3位错怎么办等幼稚问题)。

  2. 海明码默认进行偶校验(除非特殊说明使用奇校验)。

  3. 海明码是一串由0和1组成的序列(除01外没有其他的值,记住了!这是重点)

如果下面有任何无法理解的问题,反复看上面三个原则,下面再也不赘述。

前提:奇偶校验

奇校验:这串序列1的个数如果为偶数则在前面加个1,使1的个数变成奇数,否则加0。 偶校验:这串序列1的个数如果为奇数则在前面加个1,使1的个数变成偶数,否则加0。

例子:1111 奇校验就是 11111 偶校验就是 01111 1110 奇校验就是 01110 偶校验就是 11110

特性是检测一位错,无法纠错。

概述:海明码的构成

例如如下序列: 1100 我们想要让其变成海明码只需如下操作

1.算出校验位数k

正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如下此操作:

2^k >= k + 数据位数 + 1

这里等于3

2.确定校验位在海明码中的位置

这里按2^k次幂留出来,就像1,2,4,8,16,32。(如果问有5位等其他烦人的数据位怎么办后面我会说,先按4位数做)

H7H6H5H4H3H2H1
1100

3.分组(重点,很多人蒙圈就在此)

我们需要确认H1,H2,H4这三个校验位都来校验哪些位置。 我们按这个规则进行分配。

将1,2,4(海明码下标为1,2,4)

的二进制码写出来,并且最高位补到3位(前面算的K数) 如下所示:

124
001010100

然后我们将0替换为*,作为通配表。

124
**111**

我们将1到7的二进制序列,列出来如下表

7654321
111110101100011010001

!!!重点!!!!

我们将7->1依次与上面的通配表进行匹配

124
**111**
001(1)010(2)100(4)
011(3)011(3)101(5)
101(5)110(6)110(6)
111(7)111(7)111(7)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 H1 负责 1 3 5 7 位数的校验 H2 负责 2 3 6 7 位数的校验 H4 负责 4 5 6 7 位数的校验

4.求出校验位是0还是1

因为上面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H1 负责 1 3 5 7 位数的校验 H2 负责 2 3 6 7 位数的校验 H4 负责 4 5 6 7 位数的校验

那 根据

H7H6H5H4H3H2H1
1100

这张表,我们根据偶校验很容易就求出以下结论: H3,H5,H7 1的个数为奇数 因此H1=1 H3,H6,H7 1的个数为偶数 因此H2=0 H5,H6,H7 1的个数为偶数 因此H4=0 至此我们得出了完整的汉明码

H7H6H5H4H3H2H1
1100001

5.查错

查错比较简单,如果以下三组 既 H1,H3,H5,H7 或者 H2,H3,H6,H7 或者 H4,H5,H6,H7 偶校验出错,则出错。

比方说 如果 H1,H3,H5,H7由1100 变成了 1110 (1的个数为偶数)就是出错了

这里不赘述

6.纠错

首先我们先理解以下为什么海明码能纠错。 首先我们先画个圆。然后按如下形式做交叉 正在上传…重新上传取消​

在每个相邻部位,我们做相加处理 正在上传…重新上传取消​ 变成了如下形式 正在上传…重新上传取消​

当我们如果发现偶校验出错, 比方说在 1 3 7 5 这个区域出错。 正在上传…重新上传取消​ 如果这个位置出错了,那么一定是 1 3 7 5 这四个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出错(如果俩位出错则无法纠错,这个点一定要记住) 如果此时其他的俩个组 即:2,3,6,7 和 4,5,6,7偶校验都通过了的话。 也就证明只可能是1出错 所以我们可以将 1 的位数 做修改。如果是0变为1,如果是1变为。来达到纠错的目的。

但是如果2,3,5,7这个位置也出错了,4,5,6,7这个位置没有出错。 我们很容易就推导出,是 3 这个位置出错了。

我们就可以修改3的值,如果是0变为1或者如果是1变为0.

在此时我们会发现一个巧妙的规则! 当我们把1,3,5,7 设为P1, 2,3,6,7设为P2 4,5,6,7设为P3时

当如果哪组校验失败就为1

P3P2P1出错(第几)位数
0011
0102
0113
1004
1015
1106
1117

刚好是对应的二进制编码。就是这么绝。

5位数数据

至此,其实如果认真看上面的部分,大家已经可以理解海明码是如何实现的了。 但是我还是再带大家写一次。这种5位数的。关键在于如何分组!!!!!

比方说 10001

先求出校验位数:

2 ^ k > = k + 5 + 1 则 k = 4

画出表格

将1,2,4,8位置空出来,再将数据位填进去

H9H8H7H6H5H4H3H2H1
10001

分组(*为通配符)

8421
1****1***1***1
8,94,5,6,72,3,6,71,3,5,7,9

偶校验每个分组得出结果

H9H8H7H6H5H4H3H2H1
110000110

详解 TCP 连接的“ 三次握手 ”与“ 四次挥手 ”

*TCP connection*

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数据的发送和返回的过程当中需要创建一个叫TCP connection的东西;

由于TCP不存在连接的概念,只存在请求和响应,请求和响应都是数据包,它们之间都是经过由TCP创建的一个从客户端发起,服务器接收的类似连接的通道,这个连接可以一直保持,http请求是在这个连接的基础上发送的;

在一个TCP连接上是可以发送多个http请求的,不同的版本这个模式不一样。

在HTTP/1.0中这个TCP连接是在http请求创建的时候同步创建的,http请求发送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响应了之后,这个TCP连接就关闭了;

HTTP/1.1中可以以某种方式声明这个连接一直保持,一个请求传输完之后,另一个请求可以接着传输。这样的好处是:在创建一个TCP连接的过程中需要“三次握手”的消耗,“三次握手”代表有三次网络传输。

如果TCP连接保持,第二个请求发送就没有这“三次握手”的消耗。HTTP/2中同一个TCP连接里还可以并发地传输http请求。

TCP报文格式简介

其中比较重要的字段有:

(1)序号(sequence number):Seq序号,占32位,用来标识从TCP源端向目的端发送的字节流,发起方发送数据时对此进行标记。

(2)确认号(acknowledgement number):Ack序号,占32位,只有ACK标志位为1时,确认序号字段才有效,Ack=Seq+1。

(3)标志位(Flags):共6个,即URG、ACK、PSH、RST、SYN、FIN等。具体含义如下:

URG:紧急指针(urgent pointer)有效。

ACK:确认序号有效。

PSH: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交给应用层。

RST:重置连接。

SYN:发起一个新连接。

FIN:释放一个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将确认序号Ack与标志位中的ACK搞混了。确认方Ack=发起方Seq+1,两端配对。

*TCP的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

1.”三次握手”的详解

所谓的三次握手即TCP连接的建立。这个连接必须是一方主动打开,另一方被动打开的。以下为客户端主动发起连接的图解:

 握手之前主动打开连接的客户端结束CLOSED阶段,被动打开的服务器端也结束CLOSED阶段,并进入LISTEN阶段。随后开始“三次握手”:

(1)首先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一段TCP报文,其中:

标记位为SYN,表示“请求建立新连接”;序号为Seq=X(X一般为1);随后客户端进入SYN-SENT阶段。(2)服务器端接收到来自客户端的TCP报文之后,结束LISTEN阶段。并返回一段TCP报文,其中:

标志位为SYN和ACK,表示“确认客户端的报文Seq序号有效,服务器能正常接收客户端发送的数据,并同意创建新连接”(即告诉客户端,服务器收到了你的数据);序号为Seq=y;确认号为Ack=x+1,表示收到客户端的序号Seq并将其值加1作为自己确认号Ack的值;随后服务器端进入SYN-RCVD阶段。(3)客户端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端的确认收到数据的TCP报文之后,明确了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数据传输是正常的,结束SYN-SENT阶段。并返回最后一段TCP报文。其中:

标志位为ACK,表示“确认收到服务器端同意连接的信号”(即告诉服务器,我知道你收到我发的数据了);序号为Seq=x+1,表示收到服务器端的确认号Ack,并将其值作为自己的序号值;确认号为Ack=y+1,表示收到服务器端序号Seq,并将其值加1作为自己的确认号Ack的值;随后客户端进入ESTABLISHED阶段。服务器收到来自客户端的“确认收到服务器数据”的TCP报文之后,明确了从服务器到客户端的数据传输是正常的。结束SYN-SENT阶段,进入ESTABLISHED阶段。

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传输的TCP报文中,双方的确认号Ack和序号Seq的值,都是在彼此Ack和Seq值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这样做保证了TCP报文传输的连贯性。一旦出现某一方发出的TCP报文丢失,便无法继续"握手",以此确保了"三次握手"的顺利完成。

此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进行正常的数据传输。这就是“三次握手”的过程。

2.“三次握手”的动态过程

img

3.“三次握手”的通俗理解

 举个栗子:把客户端比作男孩,服务器比作女孩。用他们的交往来说明“三次握手”过程:

(1)男孩喜欢女孩,于是写了一封信告诉女孩:我爱你,请和我交往吧!;写完信之后,男孩焦急地等待,因为不知道信能否顺利传达给女孩。

(2)女孩收到男孩的情书后,心花怒放,原来我们是两情相悦呀!于是给男孩写了一封回信:我收到你的情书了,也明白了你的心意,其实,我也喜欢你!我愿意和你交往!;

写完信之后,女孩也焦急地等待,因为不知道回信能否能顺利传达给男孩。

(3)男孩收到回信之后很开心,因为发出的情书女孩收到了,并且从回信中知道了女孩喜欢自己,并且愿意和自己交往。然后男孩又写了一封信告诉女孩:你的心意和信我都收到了,谢谢你,还有我爱你!

女孩收到男孩的回信之后,也很开心,因为发出的情书男孩收到了。由此男孩女孩双方都知道了彼此的心意,之后就快乐地交流起来了~~

这就是通俗版的“三次握手”,期间一共往来了三封信也就是“三次握手”,以此确认两个方向上的数据传输通道是否正常。

4.为什么要进行第三次握手?

为了防止服务器端开启一些无用的连接增加服务器开销以及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又传送到了服务端,因而产生错误。

由于网络传输是有延时的(要通过网络光纤和各种中间代理服务器),在传输的过程中,比如客户端发起了SYN=1创建连接的请求(第一次握手)。

如果服务器端就直接创建了这个连接并返回包含SYN、ACK和Seq等内容的数据包给客户端,这个数据包因为网络传输的原因丢失了,丢失之后客户端就一直没有接收到服务器返回的数据包。

客户端可能设置了一个超时时间,时间到了就关闭了连接创建的请求。再重新发出创建连接的请求,而服务器端是不知道的,如果没有第三次握手告诉服务器端客户端收的到服务器端传输的数据的话,

服务器端是不知道客户端有没有接收到服务器端返回的信息的。

这个过程可理解为:

 这样没有给服务器端一个创建还是关闭连接端口的请求,服务器端的端口就一直开着,等到客户端因超时重新发出请求时,服务器就会重新开启一个端口连接。那么服务器端上没有接收到请求数据的上一个端口就一直开着,长此以往,这样的端口多了,就会造成服务器端开销的严重浪费。

还有一种情况是已经失效的客户端发出的请求信息,由于某种原因传输到了服务器端,服务器端以为是客户端发出的有效请求,接收后产生错误。

所以我们需要“第三次握手”来确认这个过程,让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能够及时地察觉到因为网络等一些问题导致的连接创建失败,这样服务器端的端口就可以关闭了不用一直等待。

也可以这样理解:“第三次握手”是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数据,这个数据就是要告诉服务器,客户端有没有收到服务器“第二次握手”时传过去的数据。若发送的这个数据是“收到了”的信息,接收后服务器就正常建立TCP连接,否则建立TCP连接失败,服务器关闭连接端口。由此减少服务器开销和接收到失效请求发生的错误。

5.抓包验证

下面是用抓包工具抓到的一些数据包,可用来分析TCP的三次握手:

 图中显示的就是完整的TCP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在52528 -> 80中,52528是本地(客户端)端口,80是服务器的端口。80端口和52528端口之间的三次来回就是"三次握手"过程。

注意到”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发送的TCP报文中以[SYN]作为标志位,并且客户端序号Seq=0;

接下来”第二次握手”服务器返回的TCP报文中以[SYN,ACK]作为标志位;并且服务器端序号Seq=0;确认号Ack=1(“第一次握手”中客户端序号Seq的值+1);

最后”第三次握手”客户端再向服务器端发送的TCP报文中以[ACK]作为标志位;

其中客户端序号Seq=1(“第二次握手”中服务器端确认号Ack的值);确认号Ack=1(“第二次握手”中服务器端序号Seq的值+1)。

这就完成了”三次握手”的过程,符合前面分析的结果。

*TCP的四次挥手(Four-Way Wavehand)*

1、前言

对于"三次握手"我们耳熟能详,因为其相对的简单。但是,我们却不常听见“四次挥手”,就算听过也未必能详细地说明白它的具体过程。下面就为大家详尽,直观,完整地介绍“四次挥手”的过程。

2、“四次挥手”的详解

所谓的四次挥手即TCP连接的释放(解除)。连接的释放必须是一方主动释放,另一方被动释放。以下为客户端主动发起释放连接的图解:

 挥手之前主动释放连接的客户端结束ESTABLISHED阶段。随后开始“四次挥手”:

(1)首先客户端想要释放连接,向服务器端发送一段TCP报文,其中:

标记位为FIN,表示“请求释放连接“;序号为Seq=U;随后客户端进入FIN-WAIT-1阶段,即半关闭阶段。并且停止在客户端到服务器端方向上发送数据,但是客户端仍然能接收从服务器端传输过来的数据。注意:这里不发送的是正常连接时传输的数据(非确认报文),而不是一切数据,所以客户端仍然能发送ACK确认报文。

(2)服务器端接收到从客户端发出的TCP报文之后,确认了客户端想要释放连接,随后服务器端结束ESTABLISHED阶段,进入CLOSE-WAIT阶段(半关闭状态)并返回一段TCP报文,其中:

标记位为ACK,表示“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释放连接的请求”;序号为Seq=V;确认号为Ack=U+1,表示是在收到客户端报文的基础上,将其序号Seq值加1作为本段报文确认号Ack的值;随后服务器端开始准备释放服务器端到客户端方向上的连接。客户端收到从服务器端发出的TCP报文之后,确认了服务器收到了客户端发出的释放连接请求,随后客户端结束FIN-WAIT-1阶段,进入FIN-WAIT-2阶段

前"两次挥手"既让服务器端知道了客户端想要释放连接,也让客户端知道了服务器端了解了自己想要释放连接的请求。于是,可以确认关闭客户端到服务器端方向上的连接了

(3)服务器端自从发出ACK确认报文之后,经过CLOSED-WAIT阶段,做好了释放服务器端到客户端方向上的连接准备,再次向客户端发出一段TCP报文,其中:

标记位为FIN,ACK,表示“已经准备好释放连接了”。注意:这里的ACK并不是确认收到服务器端报文的确认报文。序号为Seq=W;确认号为Ack=U+1;表示是在收到客户端报文的基础上,将其序号Seq值加1作为本段报文确认号Ack的值。随后服务器端结束CLOSE-WAIT阶段,进入LAST-ACK阶段。并且停止在服务器端到客户端的方向上发送数据,但是服务器端仍然能够接收从客户端传输过来的数据。

(4)客户端收到从服务器端发出的TCP报文,确认了服务器端已做好释放连接的准备,结束FIN-WAIT-2阶段,进入TIME-WAIT阶段,并向服务器端发送一段报文,其中:

标记位为ACK,表示“接收到服务器准备好释放连接的信号”。序号为Seq=U+1;表示是在收到了服务器端报文的基础上,将其确认号Ack值作为本段报文序号的值。确认号为Ack=W+1;表示是在收到了服务器端报文的基础上,将其序号Seq值作为本段报文确认号的值。随后客户端开始在TIME-WAIT阶段等待2MSL

为什么要客户端要等待2MSL呢?见后文。

服务器端收到从客户端发出的TCP报文之后结束LAST-ACK阶段,进入CLOSED阶段。由此正式确认关闭服务器端到客户端方向上的连接。

客户端等待完2MSL之后,结束TIME-WAIT阶段,进入CLOSED阶段,由此完成“四次挥手”。

后“两次挥手”既让客户端知道了服务器端准备好释放连接了,也让服务器端知道了客户端了解了自己准备好释放连接了。于是,可以确认关闭服务器端到客户端方向上的连接了,由此完成“四次挥手”。

与“三次挥手”一样,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传输的TCP报文中,双方的确认号Ack和序号Seq的值,都是在彼此Ack和Seq值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这样做保证了TCP报文传输的连贯性,一旦出现某一方发出的TCP报文丢失,便无法继续"挥手",以此确保了"四次挥手"的顺利完成。

3、“四次挥手”的通俗理解

举个栗子:把客户端比作男孩,服务器比作女孩。通过他们的分手来说明“四次挥手”过程。

"第一次挥手":日久见人心,男孩发现女孩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忍无可忍,于是决定分手,随即写了一封信告诉女孩。“第二次挥手”:女孩收到信之后,知道了男孩要和自己分手,怒火中烧,心中暗骂:你算什么东西,当初你可不是这个样子的!于是立马给男孩写了一封回信:分手就分手,给我点时间,我要把你的东西整理好,全部还给你!男孩收到女孩的第一封信之后,明白了女孩知道自己要和她分手。随后等待女孩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第三次挥手”:过了几天,女孩把男孩送的东西都整理好了,于是再次写信给男孩:你的东西我整理好了,快把它们拿走,从此你我恩断义绝!“第四次挥手”:男孩收到女孩第二封信之后,知道了女孩收拾好东西了,可以正式分手了,于是再次写信告诉女孩:我知道了,这就去拿回来!这里双方都有各自的坚持。女孩自发出第二封信开始,限定一天内收不到男孩回信,就会再发一封信催促男孩来取东西!男孩自发出第二封信开始,限定两天内没有再次收到女孩的信就认为,女孩收到了自己的第二封信;若两天内再次收到女孩的来信,就认为自己的第二封信女孩没收到,需要再写一封信,再等两天…..

倘若双方信都能正常收到,最少只用四封信就能彻底分手!这就是“四次挥手”。

4.为什么“握手”是三次,“挥手”却要四次?

TCP建立连接时之所以只需要"三次握手",是因为在第二次"握手"过程中,服务器端发送给客户端的TCP报文是以SYN与ACK作为标志位的。SYN是请求连接标志,表示服务器端同意建立连接;ACK是确认报文,表示告诉客户端,服务器端收到了它的请求报文。

即SYN建立连接报文与ACK确认接收报文是在同一次"握手"当中传输的,所以"三次握手"不多也不少,正好让双方明确彼此信息互通。

TCP释放连接时之所以需要“四次挥手”,是因为FIN释放连接报文与ACK确认接收报文是分别由第二次和第三次"握手"传输的。为何建立连接时一起传输,释放连接时却要分开传输?

建立连接时,被动方服务器端结束CLOSED阶段进入“握手”阶段并不需要任何准备,可以直接返回SYN和ACK报文,开始建立连接。释放连接时,被动方服务器,突然收到主动方客户端释放连接的请求时并不能立即释放连接,因为还有必要的数据需要处理,所以服务器先返回ACK确认收到报文,经过CLOSE-WAIT阶段准备好释放连接之后,才能返回FIN释放连接报文。

所以是“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5.抓包验证

图中显示的就是完整的TCP连接释放的”四次挥手”过程。在 80 -> 55389 中,假设80是本地(客户端)端口,55389是服务器端口。80端口与55389之间的四次来回就是"四次挥手"过程。

”第一次挥手”客户端发送的FIN请求释放连接报文以[FIN,ACK]作为标志位,其中报文序号Seq=2445;确认号Ack=558;注意:这里与“第三次握手”的ACK并不是表示确认的ACK报文。”第二次挥手”服务器端返回的ACK确认报文以[ACK]作为标志位;其中报文序号Seq=558;确认号Ack=2246;”第三次挥手”服务器端继续返回的FIN同意释放连接报文以[FIN,ACK]作为标志位;其中报文序号Seq=558;确认号Ack=2246;”第四次挥手”客户端发出的ACK确认接收报文以[ACK]作为标志位;其中报文序号Seq=2446;确认号Ack=559。后一次“挥手”传输报文中的序号Seq值等于前一次"握手"传输报文中的确认号Ack值;后一次“挥手”传输报文中的确认号Ack值等于前一次"握手"传输报文中的序号Seq值;

  • 3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初夏_learning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