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材料分析题汇总

一、教学原则 
(1)直观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教学原则。 
(3)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4)巩固性教学原则。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6)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8)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二、教学方法 
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4)实践活动法。 
4.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2)情境教学法。 
三、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疏导原则。
(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9)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四、德育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五、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情感陶冶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评价法。 
(6)道德修养法。 
 
六、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教育 
(1)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的批评,可以促使他们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任性行为,但不能激怒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锻炼他们的自制力,使他们沉着冷静地对待事物。 
(2)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交给他们更多的任务,让他们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活动中磨炼他们意志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 
(3)对黏液质的学生需要更耐心地进行教育,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4)对抑郁质的学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不宜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要在能接受的范围内,鼓励他们多参加公开活动。 
 
七、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当学习任务比较复杂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八、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 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九、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 需要的五个层次 (或七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情况下,当某种 
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 
这种需要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层次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 
求高层次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 
3.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多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十、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中的三维度与六因素
	因素来源	稳定性	可控制性
	内部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可控制	不可控制
能力	√		√			√
努力程度	√			√	√	
工作难度		√	√			√
运气		√		√		√
身心状况	√			√		√
外界环境		√		√		√
归因指导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  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十一、根据学习迁移理论,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精选材料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必须精选。在教材的选择上,首先要重视学习基础知识,即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其次要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同样的学习内容,如果教材编排得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也能省时省力;如果教材编排得不好,迁移的效果差,则教师的努力也事倍功半。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无论是宏观的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
4.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学习内容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境最好相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生动的教学语言,增加感性认识。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首先要善于把各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同时,要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十二、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
认知策略主要指的是对知识的加工和处理。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这三种学习策略都是对知识的处理。复述策略可以理解为重复识记的策略,例如,画线和圈点批注,画线和批注时又看了一遍知识,也就又记了一遍知识。精细加工策略是将知识深层加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知识。例如我们常说的记忆术的一种谐音联想:将圆周率3.14159加工成“山间一寺一壶酒”来帮助记忆。组织策略是将知识归纳整理。例如,列出知识的提纲、画流程图和流程图等。综上,认知策略是对知识和信息的加工。
元认知策略主要是对认知过程即学习过程的调节和指导。按着认知活动过程划分,分为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计划策略即在认知活动前进行的学习计划的制定,例如制定学习规划表等。监视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反省和监控,例如上课时发现自己注意分散、考试时监控时间和速度。

十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1.过渡性
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主要表现有两方面:
(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
(2)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如由发育迅速趋向平稳,由人格差异不稳定到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
解析:1.案例分析题的出题角度:①半幼稚、半成熟:由于中学生是处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阶段,还存在小学时期的幼稚的特点,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幼稚性,在材料中出现诸如顶撞父母、做事鲁莽等都体现了这个特点。②相对依赖到相对独立: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向强烈,所以不喜成人唠叨,不喜被人约束。2.辨析题出题角度: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过渡性,故应该严加管教:本题的出题角度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根据学生相对依赖到到相对独立,得出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严加管教与适当放手相结合。
相关知识点:自我意识过度独立。
2.闭锁性
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
青少年闭锁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出现了“内心的秘密”,开始愿意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抽屉要上锁。反感别人随意动自己的房间。开始记日记,记日记是青少年的共同特点,也是青少年的一种特殊现象。
第二,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变得不是毫无保留,有时可能以各种形式做回答或拒绝回答。
第三,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在交往中要求较高,选择条件较苛刻。
解析:案例分析题出题角度:闭锁性最大的特点是表里不一,即失去了原来表面的纯真,出现了内心的秘密,与他人交流也不够坦率,所以在案例里面出现:①写日记;②不愿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自己的父母、家长都属于闭锁性。
相关知识点:情绪的内向性、自我意识过度自我表现。
3.社会性
在青少年期,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其活动社会性的增强,青少年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同时,他们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青少年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已不拘泥于儿童时那种仅仅对自己或自己周围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关心,而是开始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政治、历史、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等都成了他们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成了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他们希望从中找出现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社会性情感越来越丰富和稳定;他们已逐步形成一定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动机、兴趣、品德、自我意识、世界观与人生观都开始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
解析:学生由关注周围到了关注社会。
4.动荡性
由于受到经验、见识等条件的限制,中学生的整个心理面貌表现出很不稳定、动荡不安的特点。如情绪容易出现起伏,思想也比较敏感,容易走极端。随着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逐渐增强,中学生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很热情,但有极大的波动性,激情常占有相当地位。他们的意志特征也在发展,但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混同起来。可见中学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
解析:案例分析题出题角度:在案例里面看到学生思想、情感经常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就属于动荡性。
口诀:会(社会性)所(闭锁性)过(过渡性)冬(动荡性)

十四、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1. 爆发性和冲动性
中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和自控能力较弱。一旦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中学生的情绪就容易猛烈爆发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他们的情绪情感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淋漓尽致地显露出对外界事物的爱、恨、不满、恐惧、绝望等情绪。
2.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起伏较大,具有不稳定性,且两极性明显。两极性是指情绪在性质、紧张度、强度、激动程度等方面的对立状态。中学生会因为一件事情的成功而欣喜若狂、激动不已,也会因为一点挫折而沮丧懊恼、垂头丧气,情绪在两端间有明显的跌宕。
3. 外露性和内隐性
外露性是指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对外界事物的喜、怒、哀、乐均形于色,他们淋漓尽致的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内隐性也称掩饰性,是指中学生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和行为反应,表现为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
4. 心境化和持久性
一方面,中学生会因为成功或收获而使快乐的情绪体验延长为积极良好的心境;另一方面,中学生会因为失败或挫折而使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延长为不良的心境。

十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有针对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适时而教,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扬长避短。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因材施教。

十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十七、教师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 
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十八.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十九. 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 
(2)合理运用惩罚。 
(3)进行心理辅导。

二十、后进生的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二十一、班级突发事件 
1.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原则 
(5)冷处理原则 
2.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二十二、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 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十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 道德素养 
教师的道德素养是从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对待自己的态度上体现的。具体来说, 
对待事业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要热爱学生;对待集体要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对待自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 知识素养 
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 
育科学知识。 
3. 能力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 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4. 心理素养 
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二十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二十五、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二十六、考试焦虑 
1. 考试焦虑的表现 
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 
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2. 考试焦虑的原因 
学校的统考以及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某些人 
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等。 
3. 考试焦虑的应对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 
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二十七、新课程改革 (综合素质必考)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程序员zhi路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