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第1章 概述

目录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互联网概述       

1.2.1  网络的网络       

1.2.2  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1.2.3  互联网的标准化工作

1.3  互联网的组成      

1.3.1  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1. 客户服务器方式

2. 对等连接方式及特点

1.3.2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1. 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

2. 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

 3.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4. 路由器

 5.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区别

6.新型网络的基本特点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5.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5.2  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6.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 速率 

2. 带宽

3. 吞吐量

4. 时延 (delay 或 latency)

5. 时延带宽积

6. 往返时间 RTT

7. 利用率

8. 时延与网络利用率的关系

9.  丢包率

1.6.2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

1. 非性能特征

2. 可靠性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7.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

1.7.2  协议与划分层次         

1. 网络协议三要素

2. 分层的好处与缺点

1.7.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1.7.4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1.7.5  TCP/IP 的体系结构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互联网概述       

1.2.1  网络的网络       

互联网 特指Internet,起源于美国,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 (简称为网络)  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互连网 是“网络的网络”,指在局部范围互连起来的计算机网络

网络与互连网: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互连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

1.2.2  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1985 – 1993

国家科学基金网 NSFNET

三级结构: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覆盖了全美国主要的大学和研究所,并且成为互联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1993 – 现在

□ 出现了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提供接入到互联网的服务

      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多层次 ISP 结构:

      主干 ISP、地区 ISP 和本地 ISP

      覆盖面积大小和所拥有的 IP 地址数目的不同

□ 互联网交换点 IXP (Internet exchange Point)

      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快速交换分组

      常采用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络交换机

      世界上较大的 IXP 的峰值吞吐量都在 Tbit/s 量级

□ 内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

      在互联网上向所有用户提供视频等内容的公司

      不向用户提供互联网的转接服务

1.2.3  互联网的标准化工作

□ 成为互联网正式标准要经过三个阶段:互联网草案、建议标准、互联网标准

□ 各种RFC之间的关系:除了建议标准和互联网标准这两种 RFC 文档外,还有三种 RFC 文档,即历史的、实验的和提供信息的 RFC 文档。

1.3  互联网的组成      

从互联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以下的两大块: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1.3.1  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对等方式(P2P方式)

1. 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与服务器的通信关系建立后,通信可以是双向的,客户和服务器都可发送和接收数据

客户软件的特点: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 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软件的特点: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 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2. 对等连接方式及特点

QQ属于C/S 还是 P2P?    答:两者都有

1.3.2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1. 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

两部电话机只需要用一对电线就能够互相连接起来。

5 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 10 对电线。 N 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 N(N – 1)/2 对电线。 当电话机的数量很大时,这种连接方法需要的电线对的数量与电话机数的平方成正比。

使用交换机:当电话机的数量增多时,就要使用交换机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 在这里,“交换”(switching)的含义就是转接——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使它们连通起来。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的特点: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分为三个阶段:                                                            建立连接: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路(占用通信资源)                                                                    通话:主叫和被叫双方互相通电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释放连接:释放刚才使用的专用的物理通路(归还通信资源)

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 这导致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

2. 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

①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② 添加首部构成分组: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packet)。

③ 分组交换的传输单元: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④ 分组首部的重要性:

  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

  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首部中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

  每个分组在互联网中独立地选择传输路径

  用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最后分组就能到达最终目的地。

⑤ 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的报文。

这里我们假定分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出现差错,在转发时也没有被丢弃。

⑥ 每个分组独立选择传输路径

 3.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是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互联网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之间一般都用高速链路相连接,而在网络边缘的主机接入到核心部分则通常以相对较低速率的链路相连接。 

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路由器的用途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4. 路由器

 5.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区别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

报文交换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由于分组长度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6.新型网络的基本特点

网络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而不是为了打电话。

网络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不局限于单一类型的计算机。

所有的网络结点都同等重要,因而大大提高网络的生存性。

计算机在进行通信时,必须有冗余的路由。

网络的结构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同时还能够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5.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根据这个定义:

(1) 计算机网络所连接的硬件,并不限于一般的计算机,而是包括了智能手机。

(2) 计算机网络并非专门用来传送数据,而是能够支持很多种的应用(包括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应用)。 请注意,上述的“可编程的硬件”表明这种硬件一定包含有中央处理机 (CPU)。

1.5.2  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6.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 速率 

速率: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也称为数据率 (data rate) 或比特率 (bit rate)。

单位:bit/s,或 kbit/s、Mbit/s、 Gbit/s 等。    

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标称速率非实际运行速率.

2. 带宽

 3. 吞吐量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额定速率是绝对上限值。 可能会远小于额定速率,甚至下降到零!  

4. 时延 (delay 或 latency)

时延 (delay 或 latency) 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

网络中的时延由以下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1) 发送时延

也称为传输时延。 发送数据时,数据帧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2)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发送时延与传播时延有本质上的不同。

信号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3) 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为处理分组(例如分析首部、提取数据、差错检验或查找路由)所花费的时间。

(4) 排队时延

分组在路由器输入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所经历的时延。

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5. 时延带宽积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6. 往返时间 RTT

互联网上的信息不仅仅单方向传输,而是双向交互的。因此,有时很需要知道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 往返时间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在互联网中,往返时间还包括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以及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当使用卫星通信时,往返时间 RTT 相对较长,是很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往返时间 = 传播+处理+排队+发送+传播 = 2 x 传播时延 + B处理 +B排队 +B发送

 

 7. 利用率

 8. 时延与网络利用率的关系

 9.  丢包率

丢包率即分组丢失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分组在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的分组数量的比率。

在现代计算机网络中网络拥塞是丢包的主要原因。因此,丢包率往往反映了网络的拥塞情况。

在网络拥塞时,由于大多数网络软件会自动重传丢失的分组并自动调整发送速率进行网络拥塞控制,丢包率较高时,用户所感觉到的往往是网络延时变大,“网速”变慢,而不是信息的丢失。

1.6.2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

1. 非性能特征

2. 可靠性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7.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1) 必须有一条传送数据的通路。

(2) 发起方必须激活通路。

(3) 要告诉网络如何识别接收方。

(4) 发起方要清楚对方是否已开机,且与网络连接正常。

(5) 发起方要清楚对方是否准备好接收和存储文件。

(6) 若文件格式不兼容,要完成格式的转换。

(7) 要处理各种差错和意外事故,保证收到正确的文件。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

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连,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 1977 年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该问题。 他们提出了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成网的标准框架,即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 OSI/RM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为 OSI。

只要遵循 OSI 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这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1.7.2  协议与划分层次         

网络协议,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1. 网络协议三要素

① 语法:规定要通信的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

②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何种响应

③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2. 分层的好处与缺点

①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灵活性好。 结构上可分割开。 易于实现和维护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② 有些功能会重复出现,因而产生了额外开销。

注意:每一层的功能应非常明确。

层数太少,就会使每一层的协议太复杂。

层数太多,又会在描述和综合各层功能的系统工程任务时遇到较多的困难。

1.7.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OSI 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的概念清楚,理论也较完整,但它既复杂又不实用。

TCP/IP 是四层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但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具体内容。

因此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只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

 

PDU (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

OSI 参考模型把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PDU

1.7.4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接收信息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看不见下面协议。

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OSI 把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 SDU (Service Data Unit)。

对等层次之间传递的数据单位成为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物理层的 PDU是数据位(bit)                

数据链路层的 PDU是数据帧(frame)

网络层的PDU是数据包(packet)            

传输层的 PDU是数据段(segment)

其他更高层次的PDU是报文(message)

1.7.5  TCP/IP 的体系结构

实际上,现在的互联网使用的 TCP/IP 体系结构有时已经发生了演变,即某些应用程序可以直接使用 IP 层,或甚至直接使用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

 

  • 3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