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智能驾驶”改为“辅助驾驶”的简单介绍分析总结(2025)

以下是对近期智能驾驶改为辅助驾驶的详细分析总结,结合相关条例法规及车企具体做法:


目录

一、政策背景与法规调整分析

二、车企相关做法与行业动态

三、法律责任的明确划分

四、未来挑战与建议

结语


一、政策背景与法规调整分析

  1. 政策调整背景
    近年来,因车企过度使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宣传,导致消费者放松安全警惕,引发多起事故(如2024年南京高速事故、2025年大广高速侧翻事故)。为此,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出台新规,明确将L0-L2级技术严格定义为辅助驾驶,要求车企和用户回归安全本质。

  2. 核心法规依据

    • 《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明确将驾驶自动化分为0-5级,L0-L2为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监控),L3及以上为有条件自动驾驶(尚未批准量产)。

    • 《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禁止车企虚假宣传,若将L2级功能描述为“自动驾驶”,可处广告费5-10倍罚款,情节严重可吊销营业执照;若引发重大事故,责任人最高可判2年有期徒刑。

    • 《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虚假宣传致严重后果(如伤亡事故)可追究刑责。

    • 《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驾驶员在使用辅助驾驶时全程监控路况,若“脱手脱眼”导致事故,驾驶人需承担主要责任,甚至构成交通肇事罪。

  3. 地方立法实践

    • 北京、武汉、深圳等城市已出台地方性法规(如《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试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但受限于上位法未突破,责任划分仍以驾驶员为主。


二、车企相关做法与行业动态

  1. 宣传口径统一整改

    • 小米、华为、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集体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例如:

      • 小米SU7的“Xiaomi Pilot 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

      • 华为余承东在宣传视频中改用“智能辅助驾驶”替代“智驾”。

    • 门店宣传重点转向座舱舒适度、空间等基础配置,弱化“脱手驾驶”“城市NOA覆盖”等卖点。

  2. 技术安全强化

    • 驾驶员行为监控:车企通过人脸识别、方向盘感应等技术强制要求驾驶员保持注意力,若监测到分心(如玩手机、闭眼),系统在60秒内警告并强制退出功能。

    • OTA升级限制:软件更新需经审批,禁止以“公测”名义让用户参与测试,紧急升级按召回流程处理。

  3. 典型案例与监管响应

    • 特斯拉OTA限制:新规实施后,软件迭代速度放缓,需通过工信部审批。

    • 小米SU7事故:因宣传暗示“可识别施工路段”引发事故后,车企全面自查宣传内容。


三、法律责任的明确划分

  1. 车企责任

    • 虚假宣传:最高罚款为广告费10倍,责任人面临刑事追责。

    • 技术缺陷:若系统设计缺陷导致事故,车企需承担产品责任(如《产品质量法》第46条)。

  2. 驾驶人责任

    • 使用辅助驾驶时未接管车辆,罚款200元并扣分;若致事故,承担民事赔偿或交通肇事罪责任。

    • 使用“智驾神器”欺骗监控系统的,最高可判3年有期徒刑。

  3. 第三方责任

    • 电商平台销售违规设备(如干扰DMS的“智驾神器”)需承担连带责任。


四、未来挑战与建议

  1. 立法完善需求

    • 现行法律滞后于技术发展,需制定国家级《自动驾驶法》,明确L3-L5级责任划分。

  2. 技术伦理规范

    • 解决“电车难题”等伦理困境,需为自动驾驶算法设计事故应对规则。

  3. 公众教育

    • 强化“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认知,避免过度依赖系统。


结语

此次政策调整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安全优先”。车企需在技术创新与合规宣传间平衡,消费者则需明确自身始终是安全责任主体。未来,随着法规完善和技术成熟,人车协同的出行模式将逐步落地。

如有错误及不足之处,还请讨论批评指正。

如果此文章对您有所帮助,那就请点个赞吧,收藏+关注 那就更棒啦,十分感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