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程——网络协议模型

 一、Internet历史

1968年:ARPAnet阿帕网问世,是internet的雏形,但是传输数据不能实现跨主机,跨平台

1974年:TCP协议出现(没有对应的检测纠错功能)

1983年:TCP/IP协议:

                                  具有能过跨主机,跨平台的功能

                                  具有检测纠错功能

二、网络协议模型:

OSI七层协议模型 (理论化的模型、没有完全实现)

应用层:用户能够看见的内容

表示层:对数据进行加密、解析

会话层:建立通信节点

传输层:实现点对点的通信

网络层:路由寻址

数据链路层:将数据封装成对应的帧格式,纠错、流控

物理层:屏蔽硬件差异(最底层)

注意:低层对其上一层透明,提供数据。

TCP/IP四层协议模型

应用层: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NSF(网络挂载协议)、SSH(远                          程登录协议)

传输层:TCP协议、UDP协议

网络层:IP协议,ICMP协议、IGMP协议(组播、广播)

物理与网络接口层:以太网协议、ARP协议(IP -->MAC)、RARP协议(MAC --> IP)、PPP                协议(点对点)

TCP通信:

面向连接,是一种安全、可靠、有序的传输通信,保证传输数据准确无误不丢失、不失序;

应用场景:用户登录相关、传输重要文件

UDP通信:

无连接,是一种不安全可靠的传输方式,传输数据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应用场景:流媒体软件(例如直播),大型的音视频传输

四、IP地址

IPV4:32bit、4字节大小的数据

表示方法:

点分十进制: "1.1.1.1" "192.168.2.44"  (数据类型为字符串)

二进制:00000001 00000001 00000001 00000001  (数据类型为整形)

转换函数:

点分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

inet_addr("ip");

二进制转换为点分十进制:

inet_ntoa(ip地址指针);

五、端口号

一个端口对应一个进程

端口号本质上是一个 unsigned short类型的数据,取值范围在 0 ~ 65535

0:不能使用

1~1023:系统端口,一般不使用

1024~5000:常用的应用程序接口

5001~65535:用户可以使用的端口

六、字节序

数据在内存存储的方式有两种,为大端序和小端序

大端序(网络字节序):高位的数据存放在低位

小端序(主机字节序):高位的数据存放在高位

字节序转换 -- 在给端口号赋值时,需要将端口号先转换成网络字节序再赋值

转换函数:

htons(port) -- 将主机字节序转换为网络字节序(host to net )

ntohs(port) -- 将网络字节序转换为主机字节序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