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在区域或城市尺度上,通过保护和优化自然与半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生态安全的空间布局模式。其核心是通过识别关键生态要素(如水源地、森林、湿地、生物栖息地等)及其空间联系,构建能够抵御环境风险、维持生态平衡的 “安全网络”。
一、核心内涵
-
生态要素识别
- 包括源地(如大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核心区,提供物种栖息地、水源涵养等功能)、廊道(如河流、山脉、植被带,连接不同源地,促进物种迁移和生态过程流动)、节点(如生态廊道交汇处、生态脆弱区,对生态连通性起关键作用的区域)。
- 例: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需识别上游水源涵养区(源地)、长江干支流(廊道)、中下游湿地(节点)。
-
生态过程保护
- 保障物质循环(如水循环、碳循环)、能量流动(如植被光合作用)、生物迁徙(如候鸟迁徙路线、鱼类洄游通道)等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 例:城市规划中保留 “通风廊道”,可缓解热岛效应,属于对大气流动过程的保护。
-
风险防控功能
- 抵御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土地退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如城市化扩张、污染扩散),确保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威胁。
- 例:沿海地区通过保护红树林(生态屏障),减轻台风和海岸侵蚀风险。
二、主要构成要素
要素 | 作用 | 实例 |
生态源地 | 核心生态功能区,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的 “基石” |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大型湖泊湿地 |
生态廊道 | 连接源地的线性空间,促进物种和资源流动,增强生态系统连通性 | 河流两岸植被带、城市绿道、山脉脊线 |
生态节点 | 廊道交汇处或生态脆弱区,对连通性起关键作用,需重点保护或修复 | 城市生态斑块间的 “瓶颈” 区域、河流与森林交界处 |
生态屏障 | 缓冲人类活动干扰或自然灾害的区域,如防风固沙带、水土保持带 | 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山地森林(涵养水源) |
三、研究与应用价值
-
国土空间规划
- 指导城市扩张边界划定,避免侵占生态源地和廊道。例如:北京城市规划中划定 “生态红线”,保护密云水库(水源地)及太行山 — 燕山生态廊道。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通过廊道连接破碎化栖息地,防止物种因栖息地孤岛化而灭绝。例如:欧洲 “绿道网络” 连接各国自然保护区,促进野生动物迁徙。
-
气候变化适应
- 优化植被布局以增强碳汇能力,通过湿地保护提升区域蓄水防洪能力。例如:深圳 “蓝绿网络” 规划中,将城市内涝风险区转化为生态湿地。
-
区域协同发展
- 跨行政区构建生态安全网络,解决系统性环境问题。例如:长江经济带 “共抓大保护” 战略中,上中下游联动保护流域生态廊道。
四、典型案例:珠三角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背景
珠三角城市化高度发达,生态空间碎片化问题突出,需通过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升区域生态韧性。
关键措施
- 识别源地:
- 划定肇庆鼎湖山、江门古兜山等自然保护区为生态源地,保护生物栖息地。
- 构建廊道:
- 依托珠江水系(西江、北江、东江)及两岸绿地,建设 “水系生态廊道”;沿山脉走向(如罗浮山 — 莲花山)构建 “山地生态廊道”,连接源地。
- 修复节点:
- 在城市建成区(如广州、深圳)增加公园、屋顶绿化等 “生态补丁”,打通被城市建筑割裂的小微廊道(如社区绿道连接城市公园)。
- 划定缓冲区:
- 在源地周边划定禁止开发区域,廊道两侧设置 50-100 米宽的植被缓冲带,减少城市活动干扰。
效果
- 物种迁徙路径连通性提升 30%,城市热岛效应强度降低 15%,区域防洪能力增强(20 年一遇洪水风险区面积减少 22%)。
五、总结: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目标
- 底线思维:确保生态系统结构不被破坏、关键功能不退化(如水源地水质达标、物种栖息地面积稳定)。
- 系统思维:将孤立的生态要素(如单个湖泊、一片森林)整合为相互关联的网络,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
- 空间优化:通过 “源地保护 + 廊道连通 + 节点修复” 的空间布局,实现生态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协调(如城市发展避开生态敏感区,利用廊道引导绿色空间融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