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常见性能指标有8个: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利用率、丢包率
1 速率
速率是指数据的传送速率(即每秒传送多少个比特),也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
速率的基本单位是比特/秒(bite/s,可记为b/s,也可写作bps,即bite per second),常用单位有千比特/秒(kb/s或kbps),兆比特/秒(Mb/s或Mbps),吉比特/秒(Gb/s或Gbps),太比特/秒(Tb/s或Tbps)。其换算关系如下表所示:
需要注意不要将速率的换算与数据量单位的换算相混淆。
【数据量】:
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基本单位,1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0”或一个“1”。
数据量常用单位有字节(byte,可记作B),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太字节(TB)。其换算关系如下表所示:
2 带宽
带宽表示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大数据率,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
单位:b/s、kb/s、Mb/s、Gb/s、Tb/s
数据传送速率= min {主机接口速率、线路带宽、交换机或路由器的接口速率}
短板效应
3 吞吐量
吞吐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接口的实际数据量,吞吐量受网络带宽限制。
4 时延
时延是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耗费的时间,也称为延迟或迟延。网络时延分为三个部分: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
5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想象一根管道,其长度为传播时延,横截面积为带宽,则时延带宽积就是管道的容积。
6 往返时间
往返时间是指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分组开始,到发送端接收到接收端发来的相应确认分组为止,总共耗费的时间。即双方交互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7 利用率
利用率分为链路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两部分。
- 链路利用率是指某条链路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
- 网络利用率是指网络中所有链路的链路利用率的加权平均。
根据排队理论,当某条链路的利用率增大时,该链路引起的时延就会迅速增加。
令D0表示网络空闲时间的时延,D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那么在理想条件下,可用下面的简单公式来表示D0、D和利用率U之间的关系。(目前本人不是很理解)
8 丢包率
丢包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
分组丢失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 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被传输路径中的节点交换机(例如路由器)或目的主机检测出误码而丢弃。
- 节点交换机根据丢弃策略主动丢弃分组。
丢包率可以反映网络的拥塞情况:
- 无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零;
- 轻度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1%~4%;
- 重度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5%~15%。
9 说明
本文是笔者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过程中所做的学习笔记,一方面是帮助自己梳理内容、方便日后复习,一方面也希望能够给同样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的朋友带来一些分享。笔者学习的是高军老师的网课《计算机网络微课堂》,文中图片也来自老师的课件,帮助我很好地理解了所学内容。文中如有错误、混乱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因为笔者写作功力差劲、描述模糊不清,请朋友移步至其他优秀作者的博文中寻求更清晰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