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专栏中的最后一篇文章,笔者以编译器的安装配置——51单片机简介——LED和数码管外设——开关和按键控制功能切换——外部中断系统——定时器与计数器为知识大纲,介绍了C语言编程控制51单片机的入门教程。作为收尾,我们将一同学习三个定时器/计数器的实际应用,不同于之间灯光和按键的组合,在这三个应用中都加入了其他外设,更复杂也更有创意,希望大家对单片机的学习也能兴致盎然、不断进取。
定时器控制P1.0引脚产生1ms方波
首先选用系统时钟为12MHz的单片机, 要在P1.0上产生周期为2ms的方波,定时器应产生1ms的定时中断,定时时间到则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对P1.0求反。在本案例我们使用定时器T0,方式1定时中断,GATE不起作用。此外对中断标志位采用查询法,查询法不经过中断程序,是最简单的I/O方式,数据在CPU和外设之间的传送完全靠计算机程序控制,外设和CPU之间是串行工作,CPU效率低。由于查询法效率低于中断函数,已经被逐渐淘汰,笔者此处仅作为知识补充。
#include <reg51.h>
sbit P1_0=P1^0;
void main(void)
{
TMOD=0x01; //设置T0为定时器工作方式1
TR0=1; //允许T0中断
while(1)
{
TH0=0xfc; //赋初值,计数1000即溢出:X=65536-1000
TL0=0x18;
do{}while(!TF0); //使用查询法,TF0为0原地循环,为1则T0溢出,往下执行
P1_0=!P1_0; //P1.0状态求反,高低电平转换
TF0=0; //定时器T0溢出标志位TF0清零
}
}
仿真如图所示,为了确认输出波形,在proteus中添加了虚拟示波器,添加方式是点击左侧菜单栏虚拟仪器模式,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OSCILLIOSCOPE即可。
另外请大家注意,左侧按键属于复位电路,对方波输出无影响。启动仿真后即可看到示波器图像,示波器右侧还有各类参数,大家可以自行调整。
定时器控制发出1KHz音频
第二个应用是用定时器T1的中断控制P1.7引脚输出频率为1kHz方波音频信号,驱动蜂鸣器发声。单片机系统时钟为12MHz,音频信号周期1ms,因此T1的定时中断时间为0.5 ms,进入中断服务程序后,对P1.7求反。原理与应用一大致相同,区别在代码构架中采用了中断法,且在while循环中多次更改定时器初值。这几个应用或多或少都采用了与众不同的设计思路,更贴合实际使用场景。
#include<reg51.h>
sbit sound=P1^7; //将蜂鸣器连接在P1.7引脚上
#define f1(a) (65536-a)/256 //宏定义输入计数值即按表达式输出初值
#define f2(a) (65536-a)%256
unsigned int i=500;
unsigned int j=0;
void main(void)
{
EA=1; //开启总中断允许.
ET1=1; //允许定时器T1中断
TMOD=0x10; //T设置定时器1工作方式1
TH1=f1(i); //初始化计数值i得到初值,此时i为500
TL1=f2(i);
TR1=1; //启动定时器1
while(1)
{ /*i=500; //可以改变频率达到不同的声音效果
while(j<2000);
j=0;
i=1000;
while(j<2000);
j=0;
i=3000;
while(j<2000);
j=0;*/ //返回第一种频率
}
}
void T1_int(void) interrupt 3 using 0 //定时器T1中断服务函数
{
TH1=f1(i); //重新赋初值.
TL1=f2(i);
sound=~sound; //对P1.7输出求反,形成方波
j++; //用于记录中断次数,也就是记录时间
}
仿真如下,为了更直观地看到频率的变化,在蜂鸣器旁并联了一个示波器,虽然会降低幅值,但是不影响频率。
定时器控制蜂鸣器发出1KHz音频
蜂鸣器声音较大,大家在观看视频演示时需要注意调节音量。
定时器测量INT1引脚正脉冲宽度
第三个应用是计数器测量INT1引脚正脉冲宽度,利用门控位GATE1可使T1启动计数受INT1控制:当GATE1=1,TR1=1时,只有INT1引脚输入高电平时,T1才被允许计数。利用该功能,可测量引脚正脉冲宽度,并在6位数码管上以机器周期数显示,能通过旋转信号源旋钮调整频率。
在中断处理上再次使用了查询法,另外需要注意INT1作为外部中断1的引脚,并未像之前我们介绍的那样设置TCON用于外部中断允许。作为最后一个应用,可能有些难以理解,大家了解相关原理内容就好。
#include<reg51.h>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sbit P3_3=P3^3; //读取INT1引脚电平
uchar count_high; //定义计数变量,用来读取TH0
uchar count_low; //定义计数变量,用来读取TL0
uint num;
uchar shiwan, wan, qian, bai, shi, ge; //定义各数码管显示数位
uchar flag; //控制刷新频率
uchar code table[]={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 //数组记录共阴极数码管段码
void delay(uint z) //自变量延时函数
{
uint x,y;
for(x=z;x>0;x--)
for(y=110;y>0;y--);
}
void display(uint a,uint b,uint c,uint d,uint e,uint f)
{
P2=0xfe; P0=table[f]; delay(2); //数码管段选,位选,消影
P2=0xfd; P0=table[e]; delay(2); //六个数位对应留个双管
P2=0xfb; P0=table[d]; delay(2);
P2=0xf7; P0=table[c]; delay(2);
P2=0xef; P0=table[b]; delay(2);
P2=0xdf; P0=table[a]; delay(2);
}
void read_count() //读取定时寄存器的内容
{
do
{
count_high=TH1; //读取高字节
count_low=TL1; //读取低字节
}while (count_high!=TH1);//读取完成后继续往下执行
num=count_high*256+count_low; //将16位数据恢复为十进制数字
}
void main( )
{
while(1)
{
flag=0;
TMOD=0x90; //设置定时器T1工作方式1,门控位为1,当INT1为高电平时定时器才开始工作
TH1=0; //计数初值为零
TL1=0;
while(P3_3==1); //等待INT1变为低电平
TR1=1; //如果INT1为低电平,启动定时器器T1,此时未真正开始计数
while(P3_3==0); //等待INT1变为高电平,变高后T1真正开始计数
while(P3_3==1); //等待INT1变为低电平,变低后T1停止计数
TR1=0;
read_count(); //调用函数,读取定时寄存器内容的函数
shiwan=num/100000; //数据分割,每一位数码管显示对应数位
wan=num%100000/10000;
qian=num%10000/1000;
bai=num%1000/100;
shi=num%100/10;
ge=num%10;
while(flag!=100) //运行100次显示数值后再读取下一次数值
{
flag++;
display(ge,shi,bai,qian,wan,shiwan); //调用display函数,传入相应参数
}
}
}
仿真如下,为避免接线混乱,采用了之前介绍的总线接法;P0端口使用了上拉电阻,此时端口为准双向口,不存在高阻抗的悬浮状态;和示波器一样,信号发生器也在虚拟仪器界面,选择SIGNAL GENERATOR即可。
大家可以更改信号发生器的参数,包括频率、电压和波形,观察数码管示数的变化,详细的操作教程可以参考51单片机数字频率计开发
定时器测量INT1引脚正脉冲宽度
到此为止,这个专栏就算圆满落幕了,这部分单片机课程笔者也是学习了一月有余,对于非电子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些知识足够了。以后如果有进一步的机会,或许会重启这个专栏。总之感谢陪伴我一同学习的每一个人,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谢谢大家,我们下个专栏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