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期末要点详解

1.了解TCP/IP协议体系结构及每层协议的功能。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功能:提供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服务和数据交换。

协议:包括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DNS(域名系统)等。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功能:负责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和可靠性控制。

协议:主要有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TCP: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顺序性。

UDP:提供无连接的数据传输,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对数据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

网络层(Network Layer):

功能:负责进行数据包的路由选择和转发。

协议:主要有IP(互联网协议),其中IPv4和IPv6是最常用的版本。

IP:为数据包提供唯一的源和目标地址,实现跨网络的数据传输。

链路层(Link Layer):

功能:处理与物理介质的接口和数据帧的传输。

协议:包括以太网协议、无线局域网协议等。

以太网协议:用于有线局域网中的数据传输,负责将数据分割成帧并发送到目标设备。

2.了解传输介质

有线传输介质:

双绞线:易于安装和维护,成本低廉,适用于大多数办公环境和家庭网络。然而,受距离限制影响,传输距离较短。

同轴电缆: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适用于长距离传输和高速数据传输。但相对于双绞线,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

光纤:具有高带宽、低损耗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适用于长距离、高速数据传输和对信号质量要求较高的环境。

无线传输介质:

无线电波:灵活方便,适用于移动设备和无线局域网。但受环境和障碍物影响大,信号覆盖范围有限。

微波:可实现长距离通信,适用于卫星通信和远距离无线传输,但对天气和大气条件敏感。

红外线:安全性较高,使用简单,但受到遮挡影响大,仅适用于近距离通信。

激光:具有高速率和较远传输距离的优势,但需要直线传输路径,容易受到障碍物的影响。

了解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统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和码分复用信道复用技术。

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

原理:将可用的频谱分成若干个不重叠的子频带,每个子频带分配给不同的用户或信号。

优点:可同时传输多路信号,具有较高的带宽利用率。

缺点:需要对频率进行精密的分配和控制,信道之间会相互干扰。

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

原理:将时间分成若干个时隙,每个时隙分配给不同的用户或信号。

优点:可同时传输多路信号,具有较高的带宽利用率。

缺点:需要精确的时钟同步,如果其中一个用户的数据量较大,则可能会导致其他用户的数据传输延迟。

统计时分复用(Statistical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STDM):

原理:根据实际传输情况,动态地分配时隙,使得每个用户在传输数据时都能够获得足够的时间片。

优点:适用于数据传输量较小和不同用户之间传输数据的时间不同的情况,具有较高的带宽利用率。

缺点:需要对时隙的分配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控制。

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

原理:通过不同波长的光信号进行复用,将多个信号传输到同一光纤上。

优点:可同时传输多路信号,具有较高的带宽利用率。

缺点:硬件设备成本较高,调制解调器要求精度较高。

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

原理:将不同的信号通过独特的码序列进行区分和复用,将多个信号传输到同一信道上。

优点:可同时传输多路信号,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

缺点:需要使用高精度的调制解调器,实现成本较高。

3.掌握位填充、字节填充

掌握循环冗余校验原理(CRC)

理解以太网介质控制原理(CSMA/CD协议)

掌握以太网的帧结构(数据链路层帧结构)

掌握网桥的工作原理

网桥的工作原理:

学习MAC地址:网桥通过监听网络上的数据帧来学习每个设备的MAC地址。当一个数据帧到达网桥时,网桥会查看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并将其与相应的接口关联起来,同时记录在网桥的转发表中。

构建转发表:通过不断监听网络上的数据帧,网桥会构建一个转发表,其中包含了源MAC地址和对应接口的映射关系。这样,当网桥收到一个目标MAC地址不在转发表中的数据帧时,它就会广播该数据帧到所有的接口上。

过滤和转发:当网桥收到一个数据帧时,它会查看目标MAC地址,并检查转发表中是否存在与目标MAC地址匹配的条目。如果有匹配的条目,网桥将数据帧只转发到相应的接口上,从而实现数据的有针对性转发。如果没有匹配的条目,网桥会广播该数据帧到所有的接口上,以便让其他网桥或设备来处理。

碰撞域隔离:网桥能够将局域网分割为多个碰撞域。碰撞域是指在以太网中,当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造成冲突时,这些设备所处的共享信道范围。通过将不同的设备连接到网桥的不同接口上,网桥可以隔离不同的碰撞域,从而减少碰撞的发生,提高网络传输效率。

总之,网桥通过学习MAC地址、构建转发表和根据目标MAC地址进行过滤和转发,实现了不同局域网之间的互连和数据转发。它可以隔离碰撞域,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4.掌握分类IP地址

   掌握地址解析协议ARP原理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一种解决通信设备在使用IP通信时,如何获取对方MAC地址的协议。其工作原理如下:

当一个设备需要向另一个设备发送数据时,它首先检查本地的缓存中是否已经保存了目标设备的MAC地址。如果存在,它就可以直接将数据帧发送到目标设备。如果不存在,则发送一个ARP请求广播包,请求目标设备回复其MAC地址。ARP请求包中包含了源设备的IP地址和MAC地址以及目标设备的IP地址,在广播域内发送该请求包。当目标设备收到ARP请求包后,它会检查请求中的目标IP地址与自己的IP地址是否匹配,如果是,则回复一个ARP响应包,其中包含了自己的MAC地址。源设备在收到响应包后,便可以将数据帧发送给目标设备。

掌握网络IP地址配置

在计算机网络中,IP地址用于标识网络中的每个设备,它是IP协议的核心部分。IP地址是由32位二进制数表示的,通常分为四段,每段8位,用点号分隔开来。例如,“192.168.0.1”就是一个IP地址。在网络中,IP地址的配置可以手动设置或通过DHCP协议自动获取。

手动配置IP地址时,需要指定网络号和主机号。网络号用于标识网络,主机号用于标识网络中的每个设备。通常在同一个网络中,网络号是相同的,而主机号是不同的。IP地址分为A、B、C、D、E五类,每种类型的网络号和主机号位数不同。

掌握无类编址CIDR块技术(包括子网掩码概念、子网划分、地址分配)

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是一种IP地址分配和路由选择的技术,它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IP地址空间。CIDR技术采用了无类别编址的方法,即不再按照原来的A、B、C类地址进行划分,而是将IP地址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后面的数字来指定网络前缀的长度,例如“192.168.0.0/16”。

子网掩码用于表示IP地址中哪些部分是网络地址,哪些部分是主机地址。CIDR技术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划分子网,从而更好地利用IP地址空间。例如,在一个C类地址中,如果将前24位用作网络前缀,则剩下的8位可以用来划分子网。此时,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表示前24位用于网络前缀,后8位用于主机地址,可以划分256个子网,每个子网可以有256个主机。通过CIDR技术,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划分网络和子网,从而更好地管理IP地址空间。

理解IP数据报格式

   理解路由表的构成,掌握路由器如何处理IP数据报

   掌握路由选择协议RIP原理及应用、了解路由选择协议OSPF原理

路由表的构成:

路由表是路由器用于决策如何转发IP数据报的重要数据结构。它记录了目的网络的地址范围、下一跳的地址以及相关的路由信息。路由表的构成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字段:

目的网络地址:指定了需要转发到的目的网络的地址范围。

子网掩码:用于确定目的网络地址的范围。

下一跳地址:指定了将数据报转发到目的网络所需经过的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

出接口:指定了将数据报发送到下一跳路由器的哪个接口。

路由类型:标识了该路由是静态路由还是动态路由,以及所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

路由表中的每一条记录称为路由表项,路由器根据路由表中的信息进行路由转发决策。

路由器如何处理IP数据报:

当一个路由器收到一个IP数据报时,它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

解封装:路由器首先检查数据报的目标IP地址,如果目标地址与路由器上任何接口的IP地址匹配,路由器就认为数据报是直接发送给自己的。否则,它会对数据报进行解封装,提取出IP首部和数据部分。

查找路由表:路由器会根据目标IP地址查找路由表,找到与目标地址匹配的最长前缀的路由表项。这个过程称为最长前缀匹配。

路由选择:根据路由表项中的下一跳地址或出接口决定下一步的路由选择。如果路由表项中指定了下一跳地址,则路由器将数据报发送给该地址;如果路由表项中指定了出接口,则路由器将数据报发送到该接口。

转发数据报:根据路由选择的结果,路由器将数据报转发到下一跳路由器或目标主机。转发的过程包括封装新的数据链路层帧,并将其发送到相应的物理接口上。

TTL减少和检验和更新:在转发数据报时,路由器会减少数据报的生存时间(TTL)值,并重新计算IP首部校验和。

RIP协议原理及应用: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协议,用于动态选择最优路径并更新路由表。RIP协议的原理如下:

距离向量算法:RIP使用距离向量算法来计算和选择最优路径。每个路由器维护一个路由表,其中包含到达各个目的网络的距离和下一跳信息。路由器周期性地向相邻路由器发送路由更新信息,并根据接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分割和合并:RIP根据最小跳数作为度量标准,将网络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的路由器共享相同的路由信息。当一个路由器收到来自其他区域的路由信息时,它会将该信息分割为多条路由,并向其他区域的路由器发送。而当一个路由器收到来自同一区域的多条相同目的地的路由信息时,它会合并成一条。

路由更新:RIP协议通过周期性发送路由更新消息来保持路由信息的最新状态。当路由器启动、发生链路状态变化或定时器超时时,它会触发路由更新过程。路由更新消息中包含了整个路由表或部分路由表的信息。

RIP协议广泛应用于小型和中型网络中,它简单易用,但对大型网络和复杂拓扑的支持有限。

OSPF协议原理: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一种链路状态协议,用于在自治系统内部选择最短路径并更新路由表。OSPF协议的原理如下:

链路状态数据库:每个OSPF路由器都维护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其中存储了整个自治系统的链路状态信息。链路状态信息包括与自己直接相连的链路和出口路由器的信息。

SPF算法计算最短路径:每个OSPF路由器通过执行SPF(Shortest Path First)算法来计算到达其他路由器和目的网络的最短路径。SPF算法基于Dijkstra算法,通过计算累积代价最小的路径来选择最优路径。

路由器邻居关系建立:OSPF路由器通过发送Hello消息来检测邻居路由器,并建立邻居关系。邻居关系的建立是协议运行的基础,它用于交换链路状态信息和路由更新。

路由更新:OSPF路由器会周期性地发送链路状态更新信息,以便通知其他路由器有关链路状态的变化。当链路状态发生改变时,路由器会更新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并重新计算最短路径。

OSPF协议在大型网络中应用广泛,它支持更复杂的网络拓扑、具有更好的收敛性能和可扩展性,并提供了更多的路由控制选项。

5.掌握UDP协议用户数据报数据格式

   理解TCP协议TCP段数据格式

理解TCP可靠传输的原理、

序列号和确认应答:发送方将每个数据分段进行编号,并在TCP头部中包含序列号字段,接收方则在确认应答中包含确认号字段。通过序列号和确认号,发送方和接收方可以知道哪些数据已经被成功接收。

数据段的重传:如果发送方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接收方的确认应答,就会认为数据丢失,会重新发送这些数据分段。接收方收到重复的数据分段时,会丢弃重复的数据。

滑动窗口:TCP使用滑动窗口机制来进行流量控制。发送方维护一个发送窗口,只有发送窗口内的数据分段才能被发送出去。接收方维护一个接收窗口,指示可以接收的数据分段范围。通过滑动窗口的动态调整,可以防止发送方发送过多的数据导致接收方无法及时处理。

超时重传:TCP使用计时器来监测数据分段的发送情况。如果发送方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应答,就会认为数据丢失,会重新发送这些数据分段。计时器的设置需要考虑网络延迟和丢包等因素。

拥塞控制:TCP使用拥塞控制机制来避免网络拥塞的发生。通过动态调整发送速率,减少数据的发送量,以避免网络过载导致数据丢失和延迟增大。

有序交付:TCP保证数据分段的有序交付,即接收方会按照序列号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排序,并交给应用层按顺序处理。

通过以上机制,TCP实现了可靠传输的功能。它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有序性和可靠性,适用于对数据传输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如文件传输、网页浏览等。但是这也使得TCP的传输效率相对较低,因为在实现可靠传输的同时,需要进行大量的确认应答和重传操作,增加了通信的开销。

了解TCP如何确定超时重传时间、

TCP使用了一个动态的超时重传时间(RTO,Retransmission Timeout)算法来确定何时重新发送丢失的数据分段。RTO的确定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往返时间(RTT,Round Trip Time):RTT是指从发送方发送一个数据分段到接收方收到对应的确认应答所经过的时间。TCP通过记录发送数据分段的时间戳,并在收到对应的确认应答时计算RTT。RTT是估计RTO的重要依据。

平滑化RTT:为了减少RTT的抖动对RTO的影响,TCP采用了平滑化RTT的方法。它使用了加权移动平均值(Weighted Moving Average)来计算平滑化RTT。通过对最近n个样本RTT进行加权平均,可以降低RTT变动的影响。

偏差(Deviation):偏差表示RTT的变化范围。TCP使用偏差来估计RTT的变化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RTO。

超时重传加倍(Exponential Backoff):如果发送方没有收到确认应答,就会将RTO设置为当前的RTO的两倍。这是为了避免由于网络拥塞引起的数据分段丢失而导致频繁的重传。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TCP的RTO算法通常基于以下公式:

RTO = 平滑化RTT + 4 * 偏差

掌握TCP的拥塞控制原理、

TCP的拥塞控制是为了避免网络拥塞而设计的一套机制,它通过动态调整发送速率和流量控制来维持网络的稳定性。下面是TCP拥塞控制的原理:

慢启动(Slow Start):在连接建立时,发送方会以一个较小的发送窗口开始发送数据。每次接收到确认应答后,发送窗口的大小会指数增加,使得发送速率逐渐加快。这样可以避免在网络刚开始出现拥塞时发送过多的数据,导致拥塞进一步恶化。

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当发送方的拥塞窗口达到一个阈值时,发送方进入拥塞避免阶段。在拥塞避免阶段,发送方的拥塞窗口以线性增加的方式进行调整,即每次接收到一个确认应答,拥塞窗口增加一个MSS(Maximum Segment Size)。这样可以保持发送速率的增长较为缓慢,避免过快地导致网络拥塞。

快重传(Fast Retransmit):当发送方连续接收到三个相同的确认应答时,它会认为某个数据分段丢失,并立即重传该数据分段,而不必等待超时重传。这样可以更快地恢复丢失的数据,减少网络拥塞的出现。

快恢复(Fast Recovery):在发生快重传时,发送方会将拥塞窗口减半,并进入快恢复阶段。在快恢复阶段,每次接收到一个确认应答,拥塞窗口增加一个MSS的一半。这样可以继续逐渐增加发送速率,以更快地从拥塞状态中恢复。

超时重传(Timeout Retransmission):如果发送方在超时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应答,就会认为某个数据分段丢失,并重新发送该数据分段。超时重传是作为一种保底机制,用于处理极端情况下的丢包。

通过上述机制,TCP能够根据网络的状况和拥塞程度来动态调整发送速率和流量控制,以避免网络拥塞的发生。它能够根据网络的反馈来自适应地调整发送窗口的大小和发送速率,从而实现对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同时,TCP还通过快重传和快恢复机制来快速响应丢失的数据,减少拥塞恢复的时间。

理解TCP的连接建立和释放。

TCP的连接建立和释放是通过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来完成的。下面是TCP连接建立和释放的过程:

连接建立(Three-Way Handshake):

第一步:客户端发送一个带有SYN(同步)标志位的数据包给服务器,并选择一个随机的初始序列号(ISN)。

第二步: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的SYN请求后,会发送一个带有SYN和ACK(确认)标志位的数据包给客户端。服务器也会选择一个随机的初始序列号。

第三步: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后,会发送一个带有ACK标志位的数据包给服务器,确认连接建立。此时,双方都进入连接建立状态。

数据传输:

连接建立后,双方可以开始进行数据的传输。数据被分割成多个数据分段,每个数据分段都有序列号和确认号来保证可靠传输。

连接释放(Four-Way Handshake):

第一步:当客户端想要关闭连接时,它发送一个带有FIN(结束)标志位的数据包给服务器,表示不再发送数据。

第二步: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的FIN后,发送一个带有ACK标志位的数据包给客户端,确认收到关闭请求。

第三步:服务器发送一个带有FIN标志位的数据包给客户端,表示服务器也不再发送数据。

第四步: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的FIN后,发送一个带有ACK标志位的数据包给服务器,确认关闭请求。此时,连接正式关闭。

通过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过程,TCP能够建立可靠的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同时也能够安全地关闭连接。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同时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需要注意的是,在连接释放完成后,双方将不能再进行数据传输,必须重新进行连接建立过程。

6.掌握域名解析过程

域名解析是将域名转换为对应的IP地址的过程,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域名访问互联网上的资源。域名解析过程涉及到域名系统(DNS)的查询和响应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用户输入域名: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需要访问的域名,例如"www.example.com"。

本地域名服务器查询:本地域名服务器通常由网络服务提供商(ISP)或局域网内部设置。当用户输入域名后,浏览器会向本地域名服务器发送域名解析请求。

本地域名服务器查询缓存:本地域名服务器首先会检查自己的缓存,看是否已经保存了该域名的解析结果。如果有,它会直接返回给浏览器,解析过程结束。

递归查询:如果本地域名服务器的缓存中没有找到解析结果,它会发起一个递归查询。它会向根域名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询问该域名服务器关于顶级域(例如.com)的授权域名服务器的地址。

根域名服务器响应:根域名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会返回给本地域名服务器一个指向顶级域的授权域名服务器的地址。

授权域名服务器查询:本地域名服务器继续向顶级域的授权域名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授权域名服务器会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该域名的权限域名服务器的地址。

权限域名服务器查询:本地域名服务器再次向权限域名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权限域名服务器会返回给本地域名服务器该域名对应的IP地址。

本地域名服务器响应:本地域名服务器收到IP地址后,会将解析结果存入缓存,并将解析结果返回给用户的浏览器。

浏览器发起HTTP请求:浏览器拿到IP地址后,会向该IP地址发起HTTP请求,获取网页内容。

   了解DNS、FTP、TELNET、HTTP、SMTP、DHCP、SNMP的作用。

DNS(Domain Name System):DNS是用于将域名转换为对应的IP地址的分布式命名系统。它充当了互联网上域名和IP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的重要角色,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域名访问互联网上的资源。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是一种用于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文件的协议。它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方式来上传和下载文件,并支持文件的管理和目录操作。FTP广泛用于将文件从本地计算机上传到服务器或从服务器下载到本地计算机。

TELNET:TELNET是一种远程登录协议,用于在网络上远程登录到远程主机并执行命令。TELNET会建立一个虚拟终端连接,使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控制和操作远程主机,就像直接连接到该主机一样。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是一种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文档的协议。它是万维网的核心协议,通过请求-响应模型实现了客户端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通信。HTTP使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请求网页并获取响应,实现了互联网上的信息交互。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SMTP是一种用于在网络上传输电子邮件的协议。它定义了电子邮件的格式和传输方式,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SMTP负责将邮件从发件人的邮件服务器发送到收件人的邮件服务器,并最终到达收件人的邮箱。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是一种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用于自动配置网络设备的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网络参数。DHCP服务器负责分配和管理IP地址,使得用户无需手动配置网络参数,从而简化了网络管理和配置的过程。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NMP是一种用于网络设备管理的协议。它允许网络管理员远程监控和管理网络设备,收集设备的状态信息、配置参数以及执行管理操作。SNMP提供了一组标准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操作,使得网络设备可以与网络管理系统进行交互。

   了解套接字编程原理

套接字编程是一种网络编程的方法,它使用套接字(socket)作为通信的接口。套接字编程原理如下:

创建套接字:首先需要创建一个套接字对象,用于在应用程序中表示一个网络通信端点。可以使用编程语言提供的套接字库函数来创建套接字。

绑定套接字:在使用套接字之前,需要将其绑定到一个特定的IP地址和端口号上。这样,其他计算机才能通过指定正确的IP地址和端口号与该套接字进行通信。

监听连接:如果需要接受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可以将套接字设置为监听状态。在监听状态下,套接字会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并将其放入连接队列中。

接受连接:当有客户端发起连接请求时,可以使用accept()函数来接受连接。accept()函数会从连接队列中取出一个连接请求,并返回一个新的套接字对象,用于与该客户端进行通信。

发送和接收数据:使用套接字对象的send()函数可以向对方发送数据,而recv()函数可以接收对方发送的数据。发送和接收数据可以使用不同的协议,例如TCP或UDP。

关闭连接:当通信结束后,可以使用close()函数关闭套接字连接。关闭套接字会释放相关的资源,并终止与对方的通信。

套接字编程可以基于不同的网络协议,如TCP(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或UDP(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它提供了一种方便灵活的方式来进行网络通信,使得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套接字编程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应用程序,如网页浏览器、邮件客户端、聊天应用等。

7.掌握对称、非对称秘钥密码体制和摘要技术三个基本安全技术。

对称密码体制是一种使用相同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的密码系统。发送方和接收方在通信之前必须共享一个密钥。对称密码体制提供了高效的加密和解密速度,但密钥的分发和管理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

非对称密码体制也称为公钥密码体制,使用一对不同的密钥:公钥和私钥。公钥可以公开给任何人使用,而私钥只有密钥的持有者才能使用。发送方使用接收方的公钥进行加密,而接收方使用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非对称密码体制提供了更好的安全性和密钥管理,但加密和解密的速度较慢。

摘要技术(Hash)是一种将任意长度的数据转换成固定长度摘要(哈希值)的方法。摘要算法采用单向散列函数,不可逆地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摘要,且不同的数据会生成不同的摘要。摘要技术常用于数据完整性验证和数字签名,通过对比接收到的摘要与原始数据计算得出的摘要是否一致,来判断数据是否被篡改。

理解通过对称或非对称加密、摘要等安全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机密性、数字签名、报文鉴别(鉴别数据的完整性)的概念和作用

数据的机密性(Confidentiality):通过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使得只有授权的用户能够解密和读取数据。对称加密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而非对称加密使用一对不同的密钥:公钥和私钥。只有持有正确的密钥的用户才能解密并获得原始数据,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

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数字签名是一种用于验证数据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技术。发送方使用自己的私钥对消息进行签名,生成一个唯一的摘要,然后将消息和签名一起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可以使用发送方的公钥来验证签名的有效性,如果签名验证成功,则说明消息的完整性没有被篡改且发送方是可信的。

报文鉴别(Message Authentication):报文鉴别是用于确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被篡改或损坏的技术。通过在发送端将数据进行摘要处理,得到一个固定长度的摘要值,并将其与数据一起传输给接收方。接收方可以使用相同的摘要算法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摘要处理,然后与发送方传输的摘要值进行比对。如果两者一致,则表明数据的完整性没有被破坏。

这些安全技术手段能够增强数据的保护和可信性,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它们在网络通信、电子商务、金融交易、数据存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确保敏感信息不被窃取、篡改或伪造,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掌握根据特定安全需要设计信息传输模型。

设计信息传输模型是为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的过程中具有机密性、完整性、可靠性等安全性。以下是设计信息传输模型的一些基本步骤:

确认安全需求:首先需要确定数据的安全需求,例如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身份认证、授权等,以此为基础进行模型设计。

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和协议:根据数据的安全需求,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和协议。对于高度机密的数据,可以选择强度更高的加密算法和协议,同时需要考虑加解密的效率和成本。

设计密钥管理方案:对称加密需要确保密钥的安全性和分发机制,而非对称加密需要建立合适的公私钥管理方案,以确保密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设计认证和授权机制:在传输过程中需要确保通信双方的身份认证和授权,通过密钥交换、数字签名等方式,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立完整性验证机制:通过摘要技术等方式建立数据完整性验证机制,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篡改或损坏。

设计防抵赖机制:对于数字签名等技术,需要建立防抵赖机制,确保通信双方不能否认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操作和决策。

建立安全日志系统:在信息传输和处理过程中需要记录相关日志和操作,以便进行安全审计和追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