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冒泡排序是最基础的排序算法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相邻元素的比较和交换,将较大的元素逐步"冒泡"到数组的末尾。今天我们来分析三种不同的冒泡排序实现方式,每种都有其独特之处。
目录
算法基础
冒泡排序的基本原理很简单:重复遍历待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遍历数列的工作重复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的元素,这意味着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
时间复杂度:
-
最坏情况:O(n²)
-
最好情况:O(n) - 优化后
-
平均情况:O(n²)
空间复杂度:O(1)
方法一:基础冒泡排序
int main()
{
int a[] = { 2,1,5,7,3,9,0,4,6,8 };
int temp = 0;
int n = sizeof(a) / sizeof(a[0]);
printf("%d\n",n);
for (int i = 0; i < n-1; i++)
{
for (int j = 0; j < n - 1 - i; j++)
{
if ( a[j] > a[j+1] )
{
temp = a[j];
a[j] = a[j + 1];
a[j + 1] = temp;
}
}
}
for (int k = 0; k < n; k++)
{
printf("%d ", a[k]);
}
printf("\n");
return 0;
}
代码解析
-
数组初始化:
int a[] = { 2,1,5,7,3,9,0,4,6,8 };
创建待排序数组 -
计算数组长度:
int n = sizeof(a) / sizeof(a[0]);
通过总字节数除以单个元素字节数得到元素个数 -
双重循环结构:
-
外层循环控制排序轮数:
for (int i = 0; i < n-1; i++)
-
内层循环进行相邻元素比较:
for (int j = 0; j < n - 1 - i; j++)
-
-
元素交换:使用临时变量temp完成两个元素的交换
特点分析
优点:
-
代码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
逻辑清晰,是学习排序算法的入门首选
缺点:
-
没有优化,即使数组已经有序也会继续执行完整排序过程
-
效率较低,无法提前结束
方法二:优化版冒泡排序
int main()
{
int a[] = { 2,1,5,7,3,9,0,4,6,8 };
int temp = 0, falg = 0;
int n = sizeof(a) / sizeof(a[0]);
printf("%d\n", n);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int flag = 1; // 假设这趟已经有序了
for (int j = 0; j < n - 1 - i; j++)
{
if (a[j] > a[j + 1])
{
flag = 0; // 发生交换就说明,无序
temp = a[j];
a[j] = a[j + 1];
a[j + 1] = temp;
}
}
if (flag == 1) // 这一趟没交换就说明已经有序了,后续无需排序了
{
break;
}
}
for (int k = 0; k < n; k++)
{
printf("%d ", a[k]);
}
printf("\n");
return 0;
}
代码解析
这个版本在基础版本上增加了一个重要的优化:提前终止机制。
-
标志变量:
int flag = 1;
在每轮排序开始前假设数组已经有序 -
交换检测:当发生元素交换时,
flag = 0;
标记数组仍无序 -
提前终止:如果一轮排序后flag仍为1,说明没有发生交换,数组已有序,直接退出循环
特点分析
优化效果:
-
对于已经有序或接近有序的数组,效率大幅提升
-
最好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从O(n²)降低到O(n)
实际应用价值:
这种优化在实际应用中非常有价值,因为很多场景下数据可能已经部分有序。
方法三:指针版冒泡排序
int main()
{
int a[] = { 2,1,5,7,3,9,0,4,6,8 };
int* p = a;
int temp = 0, falg = 0;
int n = sizeof(a) / sizeof(a[0]);
printf("%d\n", n);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p = a; // 每趟开始时重置指针到数组开头
for (int j = 0; j < n - 1 - i; j++)
{
if (*p > *(p+1))
{
temp = *p;
*p = *(p + 1);
*(p + 1) = temp;
}
p++; // 指针后移
}
}
for (int k = 0; k < n; k++)
{
printf("%d ", a[k]);
}
printf("\n");
return 0;
}
代码解析
这个版本使用指针操作代替数组下标,展示了C语言指针的强大功能。
-
指针初始化:
int* p = a;
指针p指向数组首地址 -
指针比较:
if (*p > *(p+1))
使用指针解引用比较元素值 -
指针交换:通过指针直接操作内存完成元素交换
-
指针移动:
p++
使指针指向下一个元素
特点分析
技术特点:
-
展示了指针在数组操作中的应用
-
代码执行效率可能略有提升(依赖编译器优化)
-
更接近底层内存操作
学习价值:
对于理解C语言指针和内存管理很有帮助,是进阶学习的良好示例。
补充(指针版冒泡排序)
int main()
{
int a[] = { 2,1,5,7,3,9,0,4,6,8 };
int* p = a;
int temp = 0, falg = 0; // 注意:这里有个拼写错误,应该是flag
int n = sizeof(a) / sizeof(a[0]);
printf("%d\n", n);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int flag = 1; // 每轮开始前假设数组已有序
p = a; // 重置指针到数组开头
for (int j = 0; j < n - 1 - i; j++)
{
if (*p > *(p+1)) // 使用指针比较相邻元素
{
flag = 0; // 发生交换,标记为无序
temp = *p;
*p = *(p + 1);
*(p + 1) = temp;
}
p++; // 指针移动到下一个元素
}
if (flag == 1) // 如果本轮没有发生交换
{
break; // 提前结束排序
}
}
for (int k = 0; k < n; k++)
{
printf("%d ", a[k]);
}
printf("\n");
return 0;
}
三种方法对比
特性 | 方法一 | 方法二 | 方法三 |
---|---|---|---|
代码复杂度 | 简单 | 中等 | 中等 |
执行效率 | 稳定O(n²) | 最好O(n) | 稳定O(n²) |
内存使用 | 低 | 低 | 低 |
适用场景 | 教学演示 | 实际应用 | 指针学习 |
优化程度 | 无优化 | 提前终止 | 无优化 |
总结
三种冒泡排序实现各有特色:
-
方法一最适合算法初学者,代码清晰易懂
-
方法二在实际开发中最实用,具备智能优化能力
-
方法三适合想要深入理解指针和内存操作的开发者
虽然冒泡排序在实际应用中效率不高,但作为算法学习的入门课程,它帮助我们理解排序的基本概念和算法优化的重要性。掌握这三种实现方式,能够为学习更复杂的排序算法打下坚实基础。
无论选择哪种实现方式,理解算法背后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