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概论期末试题重点考点

环境影响评价概论期末考试重点考点(完整版)

1.环境影响评价:1)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2)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3)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的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

2.环评的分类:a按对象:建设项目、规划、战略b按环境要素:大气、水、噪声、固体。c按时间分: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3.环境标准体系分类:1.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2.地方环境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3.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

4.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推荐性。

5.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1地方优于国家2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6.五类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定义: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要素的污染物或污染因子规定的允许含量和要求2内容:空气质量标准、睡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噪声污染标准等 *注: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以国家级为主,地方环境质量标准补充指定国家级标准中没有的项目,有国家级的就不能制定其他的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定义: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做的控制标准呢,允许排放量(浓度)或限值,内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水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注:分为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两类,若国家级标准中没有的可以制定地方级标准,若与国家级标准项目相同,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级标准的地方级标准(报国务院备案),执行时地方级优于国家级标准。

7.五类标准中的关系:1)污染物排放标准时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手段和措施2)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国家标准样品标准时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技术和依据3)环境基础标准时整个标准中期待指导性作用,是其他标准制定的总原则。

8.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1.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2.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3.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

9.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法。

10.环境影响预测三个阶段:建设阶段、生产运营阶段、服务期满后阶段。

11.中国环评发展:1.引入和确立阶段(1973-1979)1973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2.规范

和建设阶段(1979-1989)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1989年颁布;3.强化和完善阶段(1989-1998)1989《环境保护法》颁布,199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实施。4.提高阶段(1999-2002)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实施,2002.10.28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法》;5.拓展阶段(2003-至今)《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2003.9.1.

12.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1)对建设项目及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具有法律的强制性3)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划编制、审批、实施过程4)分类管理评价5)资质审查和持证评价6)公众参与制度7)跟踪评价与后评价

13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1、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编制黄环境影响报告表,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3.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尽享环境影响评价,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14.环境敏感区的界定: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1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1)适用范围:只对国务院涉区的市级政府,县级不强求

“一地”“三域”地:规划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域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

十个专项规划: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 能源 水利 交通 城市建设 旅游 自然资源开发

2)类别及评价要求

综合规划—— 一地三域 专项规划

↓ ↙ ↘

篇章或说明←←←←←←←←←←←←←指导性规则 非指导性规则

↓ ↓

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 环境影响报告书

规划审批机关 ↓

@必须有明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

16.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1)物料平衡法:物料投入量T 等于产品中所含这种物料的量P 与物料流失量Q之和.T=P+Q.运用于整个建设项目 整个工艺流程资料详实 2)排污系数法 :Q=KW ;Q-单位时间内某污染物的排放量kg/h ;K-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kg/t ;W-某种产品的单位时间产量t/h 3)实测法:对污染物进行实地Q=CL;Q指单位时间内某污染物的排放量;C指实测到的污染物的算术平均浓度 单位为气体mg/m3;L指某污染物的流量. 4) 燃煤SO2 排放量:G=B*S*80%*2*(1-ŋ) B -燃煤量,S-煤的含硫量,ŋ-脱硫设施的SO2去除率。

17.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A方法: 1)类比分析法(用在时间长,等级要求高,时间充分时,利用拟建设项目与已建设目的相似性){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种类){环境特征的相似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2)物料平衡法(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须对生产工艺,化学反应,副反应和管理等情况全面了解,掌握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的成分和消耗定额3)资料复用法:利用已有环评或可研 B.主要工作内容 :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分析----以流程图说明,同时标明污染物产生的具体位置、种类和数量C污染源强分析与核算:新建项目两本账:a工艺过程中污染物产生量;b按治理规划和措施实施后污染物削减量.最终排放量=a-b.2、改扩建项目三本帐:a技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b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c技改扩建完成后污染物削减量.总排量=a+b-c=技改项目最终排放量。

18.污染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主要内容:五表:项目组成表;原(辅)材料消耗表;污染源强表;新(改、扩)建项目污染物统计排放量表;环境保护投资表。两图:工艺流程图;物料平衡图

19.清洁生产:《中~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指采取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指标: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以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污染预防为主;容易量化.a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半定量)b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定量化)c产品指标:应是我国长夜正常鼓励发展的产品;考虑产品的包装和利用;产品使用安全,报废后不对环境产生影响.d污染物产生指标e废物回收利用指标f环境管理指标.

20.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数量:一级评价>10,二级评价>6,三级评价:2~4.

21.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分类:按几何高度分:高架源和地面源;按几何形状分:点源、线源、面源、体源;按排放时间分:连续源、瞬时源、间隙源;按排放形式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跑冒滴漏,不经排气筒排放或排气管高度低于15m)

22.检测因子筛选:项目等标排放较大的污染物;评价区已经严重污染的污染物;列入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污染物。

23.大气污染调查范围:1)一般应与评价范围相同,2)应包括界外区域排放和排放量大的点源,3)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5倍。

24.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Ii=Ci/Si Ci—实测浓度,Si--评价标准

25.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因子筛选:1.常规水质因子: 2:特征水质因子: 3其他方面因子。

26.河流取样断面的布设对照断面(AA’):设在评价河段上游一端(排污口上游100~500m处);控制断面(BB’):设在评价河段内有控制意义的位置,如支流汇入,其他废水排放口,工农业用水取水点,水工构建筑和水文站所在位置.消减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完全混合段。

27.噪声敏感建筑物: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安静的建筑物.

2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般步骤:a.1确定预测因子;2预测范围及计算3防污染源参数(所有)4污染气象参数5地形数据确定b设定预测情景c选择预测模型(其他相关参数确定;预测模型验证)d确定预测模型.

29.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污染物在空间的密度在平稳均匀湍流场下服从正态分布.笛卡尔坐标系:X轴:主导风向.Y轴:满足右手定则.Z轴:正向指向天顶.原点取污染物排放口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 熏烟扩散模式

30.大气稳定度分级:在大气中,气团收到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垂直运动,这种影响气团垂直运动的特性叫大气稳定度.等级确定:帕斯奎尔稳定度分级(p.s)A:强不稳定B:不稳定C:弱不稳定D:中性E:较稳定F:稳定.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查找稳定度等级.

31.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根据项目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中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及地面浓度达标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Pi=Ci(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100%.评价工作分级判断依据:一级:Pmax≥80%且D10%≥5km.二级:其他.三级: 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若区域中有敏感保护区或高污染企业,最好不低于2级.

32.评价范围的确定: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评价玩玩;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为50km的矩形区域。注:评价玩味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5km.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33.水环境影响预测条件的确定:1)预测范围:与现状调查的范围相同或略小。预测范围内的河段为:充分混合段: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混合过程短:排放口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上游河段:排放口上游的河段

混合过程段的长度:L=(0.4B-0.6a)Bu/(0.058H +0.0065B)√ GHI

:2)预测点的布设:1,敏感目标2.坏境现状监测点3.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化处的上下游4.重要水工建筑物附近及水文站附近等5.预测范围外有可能受到影响的重要用水地点6.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时,该段布设若干预测点.3)预测时期:同水环境现状调查时期判别原则一致.4)预测阶段:生产运行阶段(所有建设项目均有,分为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 →建设阶段(建设期超过一年,进去地表水的堆积物较多或土方量较大,水质要求较高,III类水以上) →服务期满后(矿山开发,垃圾填埋场等需在此阶段进行预测)

34.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中常用的水质模型1 水质模型概述:a.白箱模型:对内部机理十分明确.b灰箱模型:对内部机理有一定了解但又不十分明确.c:黑箱模型:对内部机理十分不明确完全靠经验推测.d一维模型:仅考虑长度变化关系.e二维模型:仅考虑长宽变化关系f三维模型:考虑长宽深变化关系.g零维模型:系统完全混合均匀,h动态模型:变量随时间变化i稳态模型:变量不随时间变化.2河流常用水质模型:a零维水质模型模式(完全混合型):使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持久性污染物;河流为恒定流;废水连续稳定排放C(污染物浓度mg/l)=[Cp(污染物排放浓度)*Qp+Ch(河流来水污染物浓度)*Qh]/[Qp(废水排放量m3/s)+Qh(河流来水流量);b 一维水质模型:适用条件:1,河流充分混合段(横向与垂直方向混合相当快,断面中的污染物浓度均匀)2,非持久性污染物(BOD5,COD,纵向方向改变)3,河流为恒定流动4,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C=C0(使用初始断面浓度,使用零维水质模型计算)exp(-k(非持久污染物的衰减系数,单位为1/k)t(表示河流运行时间))或 C=C0exp(-kx(距离)/86400(流速))c.BOD-DO模型(S-P模型):使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污染物为耗氧有机污染物;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河流为恒定流动;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L=L0-exp(-K1t)

L0-用完全混合模型算出来的初始浓度,K1-BOD分解耗氧系数。

35.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依据:拟建设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及其水质要求.1)污水排放量≥20000m³/d;10000~20000 m³/d;5000~10000 m³/d;1000~5000 m³/d;200~1000 m³/d 注意:污水排放量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2)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污染物类型以及需预测的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A=污染物类型数,B=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项目):复杂:A>3或A=2且B≥10.中等:A=2且B<10或A=1且B≥7,简单:A=1且B<7..3)受纳水域的规模:a.河流按多年或丰水期平均流量划分为:大,中,小.b.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平均水深与水面面积划分为: 水深≥10m: 大湖(库)≥25km³,中湖(库)2.5~25,小湖(库)<2.5…水深<10m: 大湖≥50,中湖5~50,小湖<5..4)受纳水体水质的要求: 地面水质按GB-3838划分为五类:I,II,III,IV,V类..

36.噪声的度量:1)频率:Hz 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Hz 20Hz以下的称为次声,20000Hz以上为超声 2)声压和声压级 声压:用P表示,单位帕斯卡(1帕=N/m²)听阀:2*10-5Pa 痛阀:20Pa 声压级:Lp=20lg(P/P0)P:被测声压 P0:基准声压(2) Lp:声压级(单位分贝dB)(0~120分贝)3)声强:用J表示 J=P2/PC 单位W/m² 垂直于声音传播方向,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能量 C—声速 P介质容度 4)噪声级:考虑声压和频率对人的共同作用的噪声强弱,可用噪声计测量,现在大都采用A声级来测量噪声的强弱dB(A)

37.噪声衰减计算式: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 距离衰减,空气吸收衰减,地面吸收效应,屏障衰减,根据靠近声源某一位置(参考位置)处的已知声级(如实测得到)来计算距声源较远处预测点的声级.

38.噪声的叠加:n个噪声源同时作用在声场中同一点,这一点的总声压级Lp为Lp=10lg(10L1/10+10L2/10)

1)假设Lp1=Lp2,Lp=Lp1+10lg2≈Lp1+3(dB) 2)假设Lp1>Lp2,以Lp1-Lp2值按表查得△Lp,则总声压级Lp=Lp1+△Lp. 声级差为6dB,则叠加后的声级比比较高的声级增加1dB

39.点声源噪声随传播距离的衰减:: △L=10lg1/4πr²(为负值),在距离点声源r1处至r2处的衰减值为△L=20lgr2/r1注意正负号的不同 当r2=2r1时,△L=6dB,即点声源随传播距离增加一倍,衰减6dB

40.声环境影测的预测范围及预测点响预: 1)固定声源建设项目:a.边界往外200m满足一级评价要求 b.二三级评价范围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c.周围较为空时而较远处有敏感目标,适当延伸到敏感区附近.2)流动声源建设项目:a.以道路中心线外两侧200m范围满足一级评价要求 b.二三级评价范围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c.周围较空旷而较远处有敏感目标,应适当延伸至敏感目标处3)机场评价项目: a可根据飞行量计算等效连续噪声级为70db的区域 b.主要航迹下跑道两端各15km,侧向2km内评价范围可满足一级评价要求 c.二三级评价范围适当缩小 d.评价范围内所有的环境敏感目标都应作为预测点 4) 预测点布置原则: a.所有的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敏感点,都应作为预测点 b.用网格法确定预测点,平行于线状声源走向的网络间距(100m~300m),垂直走向的网格间距(20m~60m),声源特征网格的大小一般为20m*20m~100m*100m

41.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划分依据:1)建设项目的规模;2)噪声源的总类及数量;3)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变化程度;4)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

42.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对作用主题即开发建设项目的识别.作用主体:全面性(主.辅.配.公.环).(建设项目)全过程(勘.选.设.施.运.闭.退).作用特点(集中?长期?物理?)

43.影响对象的识别:对影响受体即生态环境的识别。影响受体:特点与状态(整体性、脆弱性),敏感问题(限制因子、敏感目标),资源问题(经济意义、特色资源)。

44.影响后果与程度的识别:影响效应:性质(正负?可逆?累计?),程度(强度、长短),范围(直接,间接),可能性,敏感目标。

45.评价级别划分:生物群落、区域环境、水和土地。(以所有要素中最高的评价等级为评价等级,不可所以江都级别);评价范围的确定: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1,2,3级评价等级.

4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替代方案:保护.回复.补偿.建设.替代方案.a.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及整治措施:地表剥离,控填方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保护措施:做好施工规划,划定弃土弃渣点和施工范围,减少施工影响.,尽量少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和土壤.放置动物通道和屏障;施工结束后对于临时占地和临时便道等破坏区,及时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b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和治理措施: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地表沉陷引发的建筑物破坏和居民搬迁等社会环境影响.治理措施:对沉陷土地的回复按照因地制宜,适林则林适耕则耕的原则进行土地回复;对无法回复的基本农田,做到占补平衡,对受影响的农户进行经济补偿;对搬迁地进行迁入地的承载力分析;对地质灾害要开展地质灾害评价工作.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生态环评中要注意外来物种的入侵.

47.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区域内所有拟开发建设行为.

48.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区域规划.部门性规划.产业性规划等的实施所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和后果进行预测评价.规划环评是指对在规划编制阶段.

49.规划环评与区域环评的不同:a评价对象不同.b侧重点不同:规划环评侧重规划方案,针对政策性;区域环评针对产业定位.总体布局,规模而言.c评价方法不同:规划环评较宏观,只能采用定性方法;区域环评采用定量.半定量方法.d介入时机不同:规划环评在规划编制阶段;区域环评:初步的区域规划已结束.e评价者不同:规划环评是规划的编制单位雇请专家或规划者或具有相应资质的环评机构.区域环评必须为有相应环评资质的机构.

50.征求公众意见:a公众参与对象的选择: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代表.b公众参与的组织者: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51.公众参与方式:a问卷调查和咨询专家b座谈会和论证会c听证会(具有法律效力).

52.燃烧SO2排放量 G=B

S

kg/h 。。B:燃煤量 kg/h S:煤的含硫量 %

:脱硫设施的SO2去除率 煤中的可燃性硫转占80%,FeSO4转化为灰值。S+O2=SO4

32 64 1g的S可转化为2g的SO2

53.污染源评价方法:1)等标污染指数:排放的某种污染物超过该种污染物评价标准的倍数,即污染物的超标倍数,反应污染物的排放浓度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Pij=

:第j个污染源,第i个污染物 2) 等标污染负荷: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表示:Pij=

P=

某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

区域内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区域的等标污染负荷P=

3)等标污染负荷比: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的等标污染负荷重所占的比重:a.污染物占评价区的等标污染负荷比: Ki=

b. 污染源占评价区的等标污染负荷比:Kj=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