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认识区域经济学学科视域中的“经济区域”(“区域”)概念?P5-6
(“区域”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划分的地球表面上一定的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学中专指“经济区域”。)
① 概念:经济区域(区域)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的地域空间。
② 四个基本内涵(对概念的理解):
(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的经济空间;
(2)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同质性和内聚性是界定和划分经济区域的两大基准;
(3)是指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多构成的经济空间;(4)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分担一定职能、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③ 五大基本要素: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边界。
④ 分类:规划区域、极化区域或(均质区域或繁荣区、处于扩张过程中的欠发达区、潜在的欠发达区和落后区(克拉森))
2. 如何认识 “极化区域”的内涵、构成要素?P5 P9-11
① 内涵:是指由若干异质空间经济单元所组成的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又称集聚区域;即由一系列与上一级增长极保持密切联系且这种联系要强于其他同等级中心的经济空间单元组成的区域。如长三角城市圈区域、珠三角城市圈区域、武汉都市圈区域等。
② (特点:内部功能相互联系、等级分明、核心突出。)
③ 构成要素
(1) 核心要素: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点即城市。具有四大特征:(1)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2)城市选择性(3)经济中心性(4)功能和职能的综合性。
(2) 基础要素:经济腹地,指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具有三大经济特征:(1)经济运动的多元性(2)多元运动的相关性(3)经济腹地的多层次性。
(3) 经济网络,包括渠道、系统和组织三层含义,是经济联系的实体渠道或载体、系统和组织。
3. 如何认识 “区域经济主体”概念?P16
① 区域经济主体是指区域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他们的经济决策及其相互作用决定区域经济运行水平。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② 二类说:微观主体(企业、农户、家庭户及其他经济单位)和政府机构。
③ 三类说:企业、家庭(居民)和公共机构(政府)。
④ 四类说:区域经济主体是指能够实现一定经济空间组织和运行的最少类别的围观承载对象,包括企业、居民、地方政府、区域协调组织。
4. 史密斯的盈利空间界限理论:基本内容、应用价值。P55
① 以“满意人”为假设前提,强调区位选择行为的目的不是最佳化,而是最大满足化。
② 史密斯将韦伯的空间费用曲线和廖什的空间收入曲线相结合,通过收入的空间边界分析确定“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构建了盈利空间界限理论。
③ 基本原理: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
④ 盈利空间界限区位模型:(1)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既能形成利润最大的最佳区位,也能形成利润的空间界限,超过此界限就无法获得利润;(2)空间费用和收入曲线能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工业越集中,反之,则越分散。
⑤ 企业家能力影响的盈利空间界限区位模型:企业家经营能力强、水平高,使总费用降低,反之上升。优秀企业家的利润空间要比同类企业的范围大,不仅在最佳区位能获得较大的利润,而且区位选择的空间范围也相对较大。
⑥ 政府调控政策影响的盈利空间界限区位模型:政府通过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调控政策引起盈利空间界限区位的变化,促进或限制某区域的经济增长。
⑦ 注意:企业家的区位选择决策行为不一定只是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还收非经济性因素影响,如企业家的出生地、模仿或群居性等。
5. 如何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P64
6.
① 划分依据是根据经济增长要素的区域来源。
② 内部因素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包括
(1)供给面要素(生产要素的供给):劳动、资本、技术;
(2)需求面要素(消费与投资);
(3)区域空间接结构。
③ 外部因素反映外部环境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
(1)区域间要素迁移(流动):劳动、资本和技术知识的流动;
(2)区域间贸易:贸易障碍(区域间距离、区域间运输成本)、区域间需求(区域外部对本区域财货的需求);
(3)国家区域政策。(于宗先、陈栋生)
7. 如何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P65 P67
① 含义:制度因素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间接因素,通过对影响生产条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质量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② 内容:包括正式制度(体制、法规、政策、组织、规划等)和非正式制度(道德、伦理、观念、风俗习惯或文化传统、企业家精神等)。
③ 作用机制:制度供给的有效性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及质量的重要因素:正式制度通过改变区域的要素供给和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进度;非正式制度通过引致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8. 区域输出基础模型。P68-69
① 输出基础理论(Export Base Theory,又译作“输出基地理论”、“出口基础理论”)是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基础,一种侧重从需求角度阐述区域经济增长动因的经典理论。代表人物:诺斯和帝伯特。
② 输出基础理论将经济部门划分为两大部门,即基础部门(basic sectors,包括所有的区域外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和非基础部门(non-basic sectors,包括所有的区域内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强调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输出导向型基础部门的增长,区域外部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③ 经济关系等式:E=D+X Y=D+M M=My (m<1)
E为区域内总支出;Y为区域内总收入;D为区域内需求(非基础部门提供);M为进口;X为出口(基础部门提供);m为边际进口倾向。
市场均衡的条件:Y=E 且 M=X 得 Y=(1/m)X,输出基础乘数:1/m。
④ 输出基础理论认为,基础部门产量的增加将通过乘数效应直接引起区域经济的增长。相对于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它既强调了需求因素的作用,又未忽视区域经济的供给面,但其突出缺陷是未对区域出口需求的决定因素进行系统的解释。
9. 20世纪50-80年代西方经典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P6-78
① 主要观点:主张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是一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② 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分为两类:无时间变量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如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有时间变量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如倒U型和钟形理论。
学者(国籍) |
理论名称/代表作(年份) |
理论要点 |
佩鲁(法) 布代维尔 (法) |
(产业)增长极理论∕《略论增长极的概念》(1955);《发展极概念在经济活动一般理论中的新地位》(1988) (区域)增长极理论∕《区域发展问题》(1966) |
要点:①提出“增长极”概念,②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③增长极是推进型单元,而推进型单元主要是推进型企业;增长极是产业关联上的增长极。 要点:①提出区域增长极概念,②认为一个区域增长极是指区位在一个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推进型产业 |
缪尔达尔(瑞典) 卡尔多 (英) 狄克逊、 瑟尔沃尔 (英) |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1957)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模式∕《区域政策案例分析》(1970) 循环累积因果模型《区域增长率差异的卡尔多曲线模型》(1975) |
缪尔达尔:①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经济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并存的“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②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不平等,③应采取政府干预的方法刺激不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源于“循环累积因果关系”。④(即: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发达区域会因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