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上》
绪论:
一 概述
概念:两个阶段: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二 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
1、纵向发展: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形成了一个纵向发展的各个阶段(原始公有制,奴隶制,封建制及资本主义)。即是纵向发展
2、历史从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相互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为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即横向发展(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3、两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纵向发展制约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级和水平规模决定了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有反作用,横向发展适应纵向发展,则有利于纵向发展,反之则有阻碍作用。、、、、
三 世界史宏观框架和演进趋势
1,生产工具:石器一青铜器一铁器
2、生产方式:攫取生产经济一生产性的经济
3、生产关系:原始公有制一私有制一公有制
4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一商品经济
5文明发展:分散的历史和想对孤立的文明一全球化的文明
6、社会进程:野蛮时代一文明时代
7、社会组织:氏族部族一小国一较大国一帝国
第一章 史前时代一原始社会
第一节 人类起源和形式
1人类起源:
各种神话传说,总教神学
女娲造人 上帝造亚当夏娃
科学探索与传说:十八世纪中期布韦提出人猿共祖说
1809年拉马克发表《动物哲学》人类起源于类人猿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1871年出版《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指出人类由古猿演化而来。
1867年瑞士学者巴霍芬发表《母权论》提出人类社会由杂婚到母权制到父权制
1877年摩尔根发表《古代社会》在巴霍芬基础上提出血缘家族
人类形成过程:1876年恩格斯发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人类起源形成和发展的三个科学概念:即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2、人类社会早期发展
前氏族社会
1特点:1)规模不大30一50人为一公社首领产生,
2)思维原始首领
3)简单劳工与协作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出现火的使用
4)公有制 形成一些严格禁忌包括奖励和罚款
2、氏族公社的形成
出现 共同祖先
母氏族公社:氏族是基本生存单位和消费单位,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细胞。1、没有组织形式 2),原始公有制、3)原始民主制;4)妇女经济地位起主要作用;5)民族部落与原始制;6)占有自己的地段;7)母氏族继承人;8)血亲复仇;9)可收养外族人,可享受同等待遇
3、母氏氏族的繁荣
1)群婚到对偶婚,部落联盟;2)出现私有制萌芽;3)组织经济管理时代
4新石器革命(农业革命)采集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
历史意义:1)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人类由过去的依靠和适应自然变为利用和改变自然。
2)农产业提高。人类定居生活出现。人口也增多
3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奠定基础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一 金属器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前4000一前3000)
青铜器时代(前3000一2000年)
铁器时代(前2000年一1000)
影响:促进社会大分工:锄耕农业为犁耕农业所代替,定居的农业部落和游动的畜牧部落产生,两部落的交换频繁化,从而出现手工业者,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商品生产也出现,商人也出现,货币也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的出现
二 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及解体
1、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第一次社会工具及劳动有男子承担(更本原因)2、对偶婚家庭组成男子有可确知道自己的子女3、改居家制一居夫家制为婚居形式的改变
特点:1,支配权;2、包括奴隶在内;3、生产资料公有制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阶级产生途径:外部途径:
内部途径:氏族贵族、依附民 债民
国家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产生因素:军事民主制。农村公社
初级的国家政体形式:王政;贵族政治;民主政治
3、原始社会史的分期:1、根据人类的经济生活划分为:渔猎,畜牧业,农业;2、猎人时代;农耕时代;3、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4、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5、根据化石:远古人、古人、猿人、智人。6、前氏族公社,氏族公社
- 上古埃及
古埃及概论:
埃及的自然环境:北临地中海,南邻努比亚,东濒临红海,西接利比亚
居民:哈姆人、亚洲赛姆语人、语言;哈姆塞姆语系
三 埃及学的发展状况:1882年9月22日 埃及学诞生《罗塞塔石碑》(世俗体字、象形文字、希腊文字)。希罗多德《历史》
第一节 前王朝和早王朝时期的埃及
一 史前期埃及
库巴尼耶遗迹,巴达里文化、法雍文化、梅罗姆达文化
- 涅珈文化1时期即埃及前王朝1时期(阿姆拉特时期)(前4000年)
- 涅加达文化2时期即前王朝2时期(梅尔塞时期)(前3500年)
二 埃及国家的统一和君主制的形成
纳尔迈。啊哈 希拉康波力
- 古王国时期的埃及(金字塔时期)
一社会经济状况
- 经济的发展:
- 农业畜牧业,渔业手工业,及国内贸易
3、土地所有制:国家占有土地、奴隶主集体占有土地、神庙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土地(王室土地、官僚贵族、农民占有土地)
4、劳动者“麦尔特”(战俘、罪犯、债奴)
二 政治状况
君主专制统治:1、国王队行政的权力的控制(宰相:维尔西:没有决策权和军权都有王室成员担任)。2、国王对国家经济控制(土地一切战利品都归国王)3、国王对国家军队控制4、国王队司法权力的控制(国王意志就是法律可以敕令法律)5、国王队地方行政的控制6王室家族控制朝政7国王对其臣民有无限权威8、王权被进一步神化
三 金字塔
1古代埃及国王的坟墓因其形似汉字的“金字”故称金字塔
- 原因:自然发展过程、宗教观念浓厚:拉神,太阳神
四 古王国的衰落
第一中间期:第七王朝至第十五王朝(约前2181一2040年)
-
- 分裂混乱局面:小国林立、地方政府拥兵自重、农业遭到破坏、贝督英人的入侵
中王国时期
一 对外联系:耶路撒冷 腓尼基 叙利亚 巴比伦尼亚 克里特岛
2 阶级关系 :统治阶层:涅杰斯
3内政和外交
4王权同地方贵族斗争
5社会矛盾:社会职业与待遇的差异(不同阶层)
贫富差距显著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第二中间期(十三王朝至十七王朝约前1786一1567年)
喜克索斯入侵
第四节:新王朝时期的发展(十八一二十王朝前1570年一1085年)
一 埃及帝国的形成和统治
1形成:雅赫摩斯一世征战
阿蒙霍特普一世
图特摩斯一世
2统治:官吏选拔,权力分化,地方统治。军队管理、对被征用及地区的管理、经济基础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发展
- 传统经济的发展
-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人的出现
- 奴隶制的发展:涅木虎
- 土地关系
三 王权与神权的关系
相互依存,内部矛盾,正面冲突 宗教改革
四 埃封那吞改革失败原因:
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军队离开改革;西亚属地的离;,改革阵营的内部分裂;广大贫苦群众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继任者十分软弱的妥协
第四节新王国时期的埃及
埃赫争霸(前15一14世纪)
直接目标: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
缘由:
争霸过程:最初的对峙 埃及忽略时期、公开的战争。相持时期、高潮时期、决战时期
战争结果:在前1283年缔结合约(互不侵扰,法王现金义务、、、军事互助。)和约的性质:两个奴隶制大国进行的旷日持久争霸战争反映。历史影响: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个不同地区的强国为争夺彼此国外地区霸权,和划分势力范围两个长期进行的战争与交涉。2、使同其他大先后卷入战争标志着前2000年代的后半期在地中海地区打破的孤立的状态而逐渐联系起来;3、遭到了地区人民的反抗,国内矛盾加剧,人民负担加重。
六 新王国的衰落。
海上民族入侵的打击
七 古代埃及文化
第三章 上古西亚
一 两河流域自然环境和居民
自然环境:发源于亚美尼群山(今伊拉克)又常称美索不达米亚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东至伊朗高原,南至波斯湾,西至叙利亚草原和阿拉伯沙漠,北至亚美尼亚山地分为两个部分,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北部称亚述。南部多泛滥平原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居民也中说不一,有欧呗德人,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啊摩利人,亚述人等
- 南部两河流域城市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一 苏美尔时代
1、文明的产生:欧贝德文化期(前4300一3500年)
乌鲁克时期(前3500一3100)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前3100一2700年)
-
- 政治制度城邦首领 贵族会议 人民大会
- 土地关系和阶级结构
神庙土地 公社土地 私人土地(较少一般贵族认物才有)
阶级:奴隶主贵族,公社社员,依附民,奴隶
-
- 城邦争霸与阶级斗争
二 阿卡德王国时代(前2371一2191年)
1、从日出(东部埃兰)到日落(叙利亚,巴勒斯坦)
从上海(地中海)到下海(波斯湾)
2君主专制统治1建立中央集权;2、组建常备军对外侵略;3、第一次统一两河流域“自诩天下四方之王”;4、发展灌溉农业及对外贸易;5、奴隶制也在发展之中(奴隶主要来自战俘)
3.乌尔第三王朝时代(前2113一前2006年)
《乌尔纳姆法典》
三 古代亚述
早期亚述(前3200年末一前2000年)
中期亚述(前5世纪一前11世纪)
四 亚述帝国的建立
帝国的形成:
背景:国内:时机成熟
国际:西亚北非等国家相继衰落
过程:更替不断
- 帝国的统治
首都一啊淑尔尼尼薇
- 帝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经济发张原因:铁的使用、长期对外的侵略战争、拥有大量劳动力。扩大了市场和贸易通道。
四 新巴比伦王国
一 建立:珈勒底人:前626年那波帕拉莎尔被命为总督进入巴比伦后建立新巴比伦王朝。前616年占领乌鲁克。前615年占领尼普尔。前605年米底古亚述本土。
尼布尼撒二世的统治:
1、对外征战2、镇压内乱。3、巩固边疆4、加强国内建设。
古代叙利亚 赫梯 腓尼基 巴勒斯坦
- 铁的使用
- 前1959年赫梯灭古巴比伦王国
- 争夺叙利亚,巴勒斯坦
三 腓尼基
1、发达手工业对外贸易;2、有著名的航海探险家;3、有广阔 殖民地;4腓尼基字母
公元前6世纪腓尼基被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
巴勒斯坦
- 地理位置
地处地中海东南岸,北接腓尼基东抵叙利亚草原,西南链接阿拉伯半岛
- 居民:
迦南人,希伯来人
- 士师时代,前1230一前1020
- 王国时代 前1020一前930
王国衰亡分裂
犹太教形成
第六节 古代伊朗 波斯帝国
一 波斯帝国的兴起
1、古代伊朗
2、波斯帝国
二 大流士改革(前518年)
主要内容:1、军政分权制度 2、制定统一的贡赋制度; 3、军事改革;4、制定统一的货币制度; 5、修筑驿道 6、把锁罗亚斯奉为国教7、法律改革 8、行政改革9、极力拉拢原地区统治阶级以夷制夷
重大意义(影响见书p104):稳固统治 利于经济 扩大对外贸易 促进文化交流
经济状况: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程度不一样分配土地不平衡
波斯帝国的灭亡:暴力征服一各种毛肚尖锐一野心扩张一对希腊的侵略一波希战争波斯失败
六 西亚北非终结
波斯帝国 、在历史上的影响: 1、图发展成帝国的最高阶级;商品经济发达;促进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打乱西亚文化进程正常秩序规则和破坏原有正常条件;世界交往的限制甚至完全隔离给广大居民带来灾难。
2波斯帝国的兴衰原因:没有历史包袱;发展不平衡;承前启后打断独立发展进程
讨论课:历史学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第四章 古代印度
上古西亚文化
一文字:苏美尔人一象形文字一楔形文字
二文学
神话 战争
三科学:十进位。六十进位,太阳历、星期
四建筑与雕刻
古代印度
一第四章 上古印度
一自然环境及居民
(1)《史记》称古印度为“身毒”《汉书》称之为“天竺”发源于印度河,古印度大体上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
北依喜马拉雅山 南临印度洋 东接孟加拉湾 西濒阿拉伯海
(2)居民
石器时代:矮黑人 原始澳语人 达罗毗都,雅利安人
三 史料
印度史史是由近代开始研究的,印度学的兴起。
一哈拉巴文化,
1922年发现哈拉巴和莫哼佐达罗两处遗址,故称哈拉巴文化(前2500一前1750年)创造者一般认为是迖罗脾土人,进入青铜时代,以畜牧业农业为主,赌博盛行。
二 吠陀时代的印度历史
四部《吠陀经》以及解释四部吠陀经的著作。
早期吠陀时代:长老会议。人民会议(萨米提)
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国家形成
瓦尔纳制度的形成:种姓制度
前期吠陀时代:婆罗门、、、罗阔尼亚。吠舍,首陀罗
后期吠陀时代:婆罗门。刹帝利 吠舍。首陀罗
三 列国时代(前6世纪一4世纪)
又称早期佛教时代:
一 政治经济状况
印度河恒河有16个国家
为兼并土地和争夺霸权而不断战争。
摩羯陀国:濒临沙罗统治时期(前544一前493)进入全盛时期。
二 经济
铁器普遍使用、18种手工业匠人。城市普遍发展、商业也比较发展。三阶级关系
刹帝利“七宝俱全”
吠舍:出现分化
四 意识形态领域
百家争鸣
各种宗教出现,如佛教影响深远:其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前566一前486)主要主张:四谛、十二因缘
孔雀帝国
一 建立及统治
前324年在宰相桥底里辅佐下建立。其实沙罗统治时期(前300一273)其孔雀帝国的制度:实行君主制,下治贵族组成的咨询会议。
第五章希腊
一 自然环境
靠近西亚及水源多山
二 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前3000年末一前2000年代末)
前2200一前2000兴起四个小王国
克洛索斯、 发埃斯特、玛利亚、卡多萨科罗
早王宫时期(前2000一前1700)
晚王宫时期(前1700年一前1400)
二 迈锡尼文明
三荷马时代(前11世纪一9世纪)
古风时代(前8世纪一6世纪)
1希腊经济与社会
农业生产工具:铁犁等
制陶业:海外贸易的博兴
采矿业的发展
- 社会状况:奴隶主,小生产者,奴隶,三个阶级
公民非公民的自由的人
- 城邦的形成与特征:形成途径:氏族统一,自身发展,和自动解体、特征:具备国家经济等条件下通过征服外族人而生产的国家。
- 希腊城邦的共性:都是独立的自主的小国,自由独立是城邦中法则;小国寡民;统治者是公民的集体,而公民压迫奴隶和外邦人,公民集体具有排他性和封闭性;军队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由成年男子自备装备。国家与公民集体没有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公民集体即国家。没有独立的僧侣集团和神庙经济。
- 斯巴达国家的形成和早期发展
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面换水。早期有五个部落。
斯巴达国家在征服过程中的形式:第一次梅塞尼亚战争(前740一前720)第二次梅塞尼亚战争(前7世纪后期)
经济:农业发达:工商业不发达。奴隶是希洛人没有任何权利:“平等的公社”有限平等公开的国家,公民之间的经济地位没有很大的差距,只有九千户成年男子。
“双王制”一只是地位较高的官吏可以终身任职权力受到压制也平民地位相同。
重大权力决策通过公民大会,与王权无关。
雅典的兴起:
前487年雅典改革选举法。前461年厄非啊尔特改革。前443年伯里克利当选首席将军。
1,、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一前44年
第一阶段:(前431一前421十年战争出现相持阶段。
第二阶段(前415年一前413年,这是转机阶段
第三阶段(前413一前404年)斯巴达进攻和全面胜利
此战争的性质:争夺希腊半岛霸权的战争
结果:是转折点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前336一前323年)
早期马其顿:前6世纪定都埃盖
5世纪末移都派拉
-
- 上古罗马
一王政时代和罗马社会
- 罗马城的起源前754一起啊n753nai
- 王政时代:勒克斯。元老院。库里亚大会
二 赛尔马斯改革一罗马国家形成
早期罗马共和国
1、平民贵族的斗争
在土地问题和债务问题上进行争论,平民最后取得胜利
2民管的设立: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3、《霍腾西阿法》前287年标志着平民与贵族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其影响是有罗马氏族贵族势力受到打击。平民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平民法律上和贵族平等,在法理上是共和国的主人;贵族平民同婚的有法化。是平民与贵族社会地位平等。平民地位提高并担任上层职务对于富裕上层的平民上层有极大意义;使罗马共和国制度逐渐完善起来。
4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483年一前396年打败伊达达利亚人
前340一前338年打败拉丁同盟
前343一前290年打败萨摩耐尔
前280年一前275年打败皮洛士王前272年
5征服西部地中海
三次布匿战争:第一次;前264一前241
第二次前218一201、第三次前149一前146
- 征服东部地中海
前215一前168年征服马其顿。前192年一前190叙利亚战争。
罗马奴隶制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
- 因土地集中而出现大农庄
- 奴隶制高度发展
- 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
- 骑士阶层出现
罗马共和国的危机和覆灭
一格拉古兄弟改革和马略改革
- 提比略 格拉古改革限制土地;土地不得转让或买卖
- 盖约格拉古改革:粮食法;审判法。军事法等。
失败原因:违背历史潮流
影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缓和了土地兼并过程
3马略改革的结果:解决了兵源缺乏问题;提高军队战斗力。影响深远
4、同盟者站在和苏拉独裁
前90一前88年同盟战争 结果:意大利取得了罗马公民权
前82年苏拉“终身独裁者”性质:罗马大奴隶主军事独裁是建立君主的初次尝试。
二 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
1、西西里奴隶大起义
第一次 前137一前132年、第二次前104年一前101年
2.斯巴达克起义:前73年夏其影响沉重打击 了罗马奴隶经济及破坏了隶农制。
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加速了向帝制的过渡;
代表了罗马及整个世界的奴隶起义的最高水平
- 前三头同盟:克拉苏,庞培,凯撒
凯撒独裁结果:8万多老兵全国公民获得分地;改组元老院;将公民权扩大到其他一些行省。改革税收制度,由国家直接收税。颁布新法律,剥夺了贪婪总督权力和军权。改进历法(儒雷历法)
- 后三头同盟
屋大维 安敦尼 雷必达
- 早期罗马帝国
前期罗马帝国:前30一283年
后期罗马帝国:284一476
屋大维 元首政治200年前27年开始
改革元老院为600人,骑士阶层
对平民和奴隶的管理;军事改革,建立28军团,将退伍老兵安置在殖民地;对外政策侵略战争;
公元14年屋大维病逝
5帝国早期的繁荣:集中体现在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以及城市和贸易的繁荣。
罗马帝国的衰亡
一 三世纪危机
主体体现在:农业萎缩,工商业萧条;城市衰落 ;财政枯竭;政治混乱;阶级矛盾尖锐;蛮族入侵;帝国政权岌岌可危。
其原因:奴隶制生产关系的衰落
二 早期基督教产生和演变
历史根源:早期基督教的教义和主张思想:
-
-
- 崇尚上帝耶和华是宇宙唯一真神。将选民扩大到一切民族
- 只要信仰基督教就能得到救世主和上帝的赐福。反对罗马统治阶层政治斗争思想。
-
罗马帝国的衰亡
一 戴维曼的统治(284一306年)
1、君主制代替元首制建立四帝共和制2、重划政区,军政分治;3、军队分为边防和巡防军;4、统一税制;5、崇拜丘比特神疯狂镇压基督教徒
君士坦丁堡统治(306一337年)
- 宫廷卫队代替禁卫军
- 330年迁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
- 313年颁布米兰敕令
罗马帝国的灭亡
灭亡之根本原因: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没落。封建生产关系的日益发展。直接原因:人民起义
410年西塞特人攻破罗马迁都圣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