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第一次去公司实习的时候,不说把业务搞熟吧,光是公司的职位就听着让人头大,什么项目经理、产品经理、测试经理、研发经理等等。今天就是带大家熟悉熟悉这些角色。
当甲方委托公司开发互联网产品时,通常会涉及以下核心角色参与协作,不同角色分工明确且相互配合:
常见角色
1. 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
- 职责:
- 对接甲方需求,梳理业务逻辑和产品目标。
- 输出产品需求文档(PRD),定义功能优先级和交互流程。
- 协调设计、开发、测试团队,确保产品符合预期。
- 关键能力:需求分析、用户场景理解、跨部门沟通。
2. 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
- 职责:
- 制定项目计划,把控开发进度、资源和风险。
- 组织跨部门会议,同步各方进展并解决协作问题。
- 向甲方汇报阶段性成果,管理交付预期。
- 关键能力:时间管理、风险预判、敏捷流程(如Scrum)。
3. 设计师(UX/UI Designer)
- 职责:
- UX设计师:设计用户路径、信息架构和原型图,优化使用体验。
- UI设计师:完成视觉设计(配色、图标、动效),输出高保真界面。
- 配合开发团队落地设计细节。
- 关键能力:用户研究、工具使用(Figma/Sketch)、审美与逻辑平衡。
4. 开发工程师(Developer)
- 前端工程师:
- 实现界面交互逻辑,适配多端(Web/App/小程序)。
- 技术栈如React/Vue/TypeScript。
- 后端工程师:
- 搭建服务器架构,开发API接口和数据库设计。
- 技术栈如Java/Python/Node.js + MySQL/MongoDB。
- 全栈工程师(小型团队常见):兼顾前后端开发。
5. 测试工程师(QA Engineer)
- 职责:
- 编写测试用例,执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兼容性测试。
- 使用自动化工具(如Selenium/Jira)管理缺陷跟踪。
- 确保产品上线前无明显漏洞。
- 关键能力:细节把控、测试工具熟练度、用户场景模拟。
6. 运维工程师(DevOps Engineer)
- 职责:
- 部署服务器环境,配置域名、SSL证书和CDN加速。
- 监控线上服务稳定性,处理突发故障(如宕机、数据备份)。
- 优化系统性能和安全性。
- 关键能力:云服务(AWS/Aliyun)、容器化(Docker/K8s)、自动化脚本。
7. 客户成功经理(Customer Success Manager)
- 职责:
- 产品交付后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
- 收集甲方反馈,推动后续迭代优化。
- 维护长期客户关系,挖掘新需求。
- 关键能力:服务意识、问题解决、商务沟通。
其他可能参与角色(根据项目复杂度):
- 数据工程师:处理大数据或AI需求。
- 安全工程师:针对金融、政务类产品的安全审计。
- 市场/运营团队:若需同步规划产品推广策略。
协作流程示例:
- 产品经理与甲方明确需求 → 输出PRD。
- 设计师完成原型和UI稿 → 甲方确认。
- 开发团队分模块编码 → 测试团队同步验证。
- 项目经理把控里程碑 → 最终交付上线,运维团队接管。
- 客户成功团队跟进后续维护。
用做汉堡的例子来说明:
将互联网产品开发类比为 制作汉堡,可以更生动地理解团队协作和流程分工:
1. 客户点餐 → 产品经理对接需求
- 角色:产品经理(类似“点餐员”)
- 动作:
- 客户(甲方)提出“想吃什么汉堡”(产品目标),比如“双层牛肉芝士堡,不要洋葱”。
- 产品经理记录需求,确认细节(肉饼厚度、酱料类型),避免理解偏差。
2. 设计汉堡配方 → 原型与UI设计
- 角色:设计师(类似“汉堡配方设计师”)
- 动作:
- UX设计师:设计汉堡结构(面包层数、配料顺序),确保“咬下去不散架”(用户体验流畅)。
- UI设计师:调配视觉元素(芝士融化程度、生菜颜色),让汉堡“看起来诱人”。
3. 厨房分工 → 开发与测试
- 角色:开发团队 + 测试团队(类似“厨师与品控员”)
- 动作:
- 后端厨师:煎肉饼(搭建数据库和API)、控制火候(服务器性能)。
- 前端厨师:组装汉堡(页面交互)、调整面包弧度(适配不同设备)。
- 测试品控员:检查肉饼是否煎熟(功能无Bug)、酱料是否均匀(界面一致性)。
4. 出餐管理 → 项目与运维
- 角色:项目经理 + 运维(类似“餐厅经理与传菜员”)
- 动作:
- 项目经理:协调厨师分工,确保“10分钟内出餐”(按时交付),解决突发问题(比如临时缺生菜)。
- 运维传菜员:打包汉堡(部署服务器)、确保送到客户手中不冷掉(系统稳定运行)。
5. 客户反馈 → 迭代与维护
- 角色:客户成功经理(类似“服务员”)
- 动作:
- 询问客户“汉堡口感如何”(收集用户反馈),推动厨房改进(比如下次多加酱料)。
- 长期维护:提醒客户“会员积分可换薯条”(挖掘新需求)。
抽象总结
- 汉堡 = 互联网产品:客户吃到的不仅是食材组合,更是流程协作的结果。
- 厨房协作铁律:
- 少放洋葱(需求偏差) → 需要产品经理精准翻译需求。
- 肉饼煎糊(代码Bug) → 需要测试团队严格把关。
- 配送超时(项目延期) → 依赖项目经理的风险预判。
用做汉堡的流程,就能理解为什么开发互联网产品需要 明确分工、紧密配合——就像少了一个环节,汉堡可能变成“面包夹生肉”😂。
用 制作汉堡的流程 类比互联网产品开发,各环节的交互可以拆解为以下关键协作节点:
流程示意
1. 客户点餐 → 需求确认
- 交互流程:
- 客户(甲方)提出“想要一个双层牛肉汉堡”(产品目标)。
- 产品经理(点餐员)追问细节:“牛肉要几分熟?加酸黄瓜吗?”(需求细化),避免后续返工。
- 输出:确认后的“订单”(需求文档),同步给后厨(设计、开发团队)。
2. 设计配方 → 原型与UI评审
- 交互流程:
- 设计师(配方师)画出汉堡结构图(原型),标注每层配料(功能逻辑)。
- 产品经理检查:“客户不要洋葱,但图上加了洋葱”(需求偏差),要求修改。
- 甲方确认:客户点头“面包要芝麻款”(视觉风格定稿),避免开发阶段推翻设计。
3. 厨房分工 → 开发与联调
- 交互流程:
- 后端厨师(后端开发)煎肉饼(写接口)、烤面包(搭数据库),喊话:“肉饼5分钟后出锅”(接口完成时间)。
- 前端厨师(前端开发)同步切西红柿(写页面)、挤酱料(调交互),回应:“等肉饼好了再组装”(依赖接口联调)。
- 项目经理(餐厅经理)盯着计时器:“肉饼超时了,换人煎!”(风险干预)。
4. 品控检查 → 测试与修复
- 交互流程:
- 测试员(品控员)咬一口汉堡:“肉饼没熟”(发现Bug),贴标签(记录Bug单)扔回后厨。
- 开发厨师回炉煎肉饼(修复代码),复检后喊:“已熟,请重新检查!”(Bug关闭)。
- 冲突解决:如果客户临时要求“多加芝士”(需求变更),需产品经理协调优先级。
5. 打包出餐 → 部署上线
- 交互流程:
- 运维(传菜员)将汉堡装盒(部署服务器),检查温度:“芝士不能凝固”(服务器性能监控)。
- 项目经理核对订单:“客户要的是外带,别漏放纸巾(用户手册)!”(交付完整性检查)。
- 客户签收:汉堡交付,但需确认“是否和订单一致”(验收测试)。
6. 客户反馈 → 迭代优化
- 交互流程:
- 客户成功(服务员)回访:“汉堡太咸?”(用户反馈),转达后厨:“下次少放盐”(需求迭代)。
- 开发团队更新配方(代码优化),设计师调整包装盒(UI改版),进入新一轮“厨房协作”。
关键协作原则
- 信息透明:后厨(开发团队)必须知道订单(需求)的全部细节,避免做错汉堡。
- 实时同步:厨师(开发)喊话“肉饼好了”,前端才能组装(联调依赖)。
- 容错机制:如果面包烤糊(服务器崩溃),需快速启用备用面包(灾备方案)。
冲突场景示例
- 客户改需求:汉堡做到一半,客户要求“把牛肉换成鸡排”。
- 应对:产品经理评估“换鸡排需加钱”(需求变更成本),项目经理调整出餐时间(延期风险)。
- 品控卡关:测试员发现“面包发霉”(安全漏洞),必须停线整改(紧急修复)。
总结
就像做汉堡需要 精准分工、实时沟通、快速响应,互联网产品开发中,每个角色必须:
- 明确输入输出(例如设计师给开发什么?测试给运维什么?)。
- 打破环节孤岛(厨师不能埋头煎肉饼,不管前台客户催单)。
- 接受动态调整(客户的口味和厨房的资源永远在变化)。
最终目标:让客户吃到的汉堡(产品)既符合预期,又能超出预期! 🍔
开会过程
用 “做汉堡” 的类比来解释互联网产品开发中的会议协作,不同阶段的会议对应不同角色参与,讨论重点和形式如下:
1. 需求确认会(客户点餐会)
- 到场人员:甲方代表、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有时设计师参与)。
- 重点讨论:
- 客户:“我要一个双层牛肉汉堡,但不要洋葱”(核心需求与排除项)。
- 产品经理:“牛肉饼厚度需要1.5cm吗?酱料用蛋黄酱还是番茄酱?”(需求细化)。
- 项目经理:“您希望30分钟内出餐(交付时间),还是可以分两批上菜(分阶段交付)?”
- 会议形式:
- 线下/线上对齐:类似传统需求评审会,输出书面确认文档(订单)。
2. 配方设计会(原型评审会)
- 到场人员:产品经理、设计师、开发负责人、甲方代表。
- 重点讨论:
- 设计师展示汉堡结构图:“面包层数、芝士位置是否合理?”(原型交互逻辑)。
- 开发质疑:“肉饼煎熟需要5分钟,可能影响出餐速度”(技术可行性)。
- 甲方反馈:“芝麻面包不够高级,换成竹炭黑”(视觉风格调整)。
- 会议形式:
- 设计评审会:使用Figma/Sketch演示,当场标记修改意见。
3. 厨房分工晨会(每日站会,Scrum)
- 到场人员:项目经理、前后端开发、测试、设计师(按需)。
- 重点讨论(每人限时1分钟):
- 后端:“肉饼已煎到5分熟(接口开发50%),今天能煎到8分熟”。
- 前端:“等肉饼煎好才能组装汉堡(依赖接口),今天先切西红柿(写静态页面)”。
- 测试:“昨天发现面包烤糊了(Bug),今天复测”。
- 会议形式:
- Scrum每日站会:围成一圈快速同步,不深入讨论细节,问题会后单独解决。
4. 突发问题讨论会(技术卡点会)
- 到场人员:技术负责人、相关开发、测试、产品经理。
- 重点讨论:
- 问题:“煎肉饼的炉子坏了(服务器崩溃),汉堡要延迟出餐”。
- 方案:
- 开发A:“临时改用烤箱(备用方案),但口感会差一些”。
- 产品经理:“先征求客户是否接受(需求妥协)”。
- 会议形式:
- 临时紧急会议:快速决策,明确负责人和解决时间。
5. 出餐前品鉴会(迭代评审会,Scrum Sprint Review)
- 到场人员:甲方代表、产品经理、开发、测试、设计师。
- 重点讨论:
- 展示:“这是当前进度的汉堡——面包已烤好,肉饼煎到8分熟”(演示半成品)。
- 甲方反馈:“肉饼太薄,不符合预期”(需求偏差)。
- 调整:“下周迭代中加厚肉饼(需求变更),但出餐时间延长2天”。
- 会议形式:
- 演示+反馈会:用可运行版本(或原型)展示,聚焦下一步优先级。
6. 厨房复盘会(迭代回顾会,Scrum Retrospective)
- 到场人员:项目内部成员(开发、测试、设计、项目经理)。
- 重点讨论:
- 做得好的:“肉饼煎制时间比上次缩短10%”(效率提升)。
- 待改进的:“生菜配送延迟了2次(依赖资源不到位)”。
- 行动计划:“下次提前1小时检查生菜库存(流程优化)”。
- 会议形式:
- 白板头脑风暴:用“继续保持/停止做/开始做”分类讨论。
7. 客户验收会(交付上线会)
- 到场人员:甲方代表、客户成功经理、项目经理、运维。
- 重点讨论:
- 运维:“汉堡已打包,温度保持在60℃(服务器监控正常)”。
- 甲方:“尝一口确认——酱料少了,补一勺(最后的小修改)”。
- 客户成功:“这是会员卡(售后支持流程),有问题随时找我”。
- 会议形式:
- 交付签字会:核对验收清单,签署交付文档。
会议协作的核心逻辑
- 分层沟通:
- 战略层(甲方+产品经理):需求与方向。
- 战术层(开发+设计):如何实现。
- 执行层(测试+运维):如何稳定交付。
- 效率优先:
- 晨会站着开(防止拖延),技术会限时(避免发散)。
- 闭环反馈:
- 每次会议必须有结论、行动项、负责人(例如:“前端明天中午前修复酱料Bug”)。
Scrum与汉堡的对应关系
Scrum事件 | 汉堡店场景 | 核心目标 |
---|---|---|
Sprint Planning | 计划本周做多少汉堡 | 拆解任务,分配厨师 |
Daily Standup | 晨会同步肉饼煎了几成熟 | 快速暴露风险,对齐进度 |
Sprint Review | 给客户试吃半成品汉堡 | 验证方向,调整后续计划 |
Retrospective | 下班后总结“今天厨房着火原因” | 持续改进流程,不甩锅 |
总结
就像一家汉堡店需要晨会分工、突发问题讨论、客户试吃反馈,互联网产品开发中的会议本质是:
- 对齐信息(避免做错汉堡),
- 解决问题(肉饼煎糊了怎么办),
- 持续改进(让下次出餐更快更香)。
没有会议的厨房会乱成一团——可能把汉堡做成热狗😂。
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
在互联网产品开发中,**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和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是两类关键角色,两者名称相似但职责不同,既有协作也有分工。以下用 “做汉堡” 的类比和结构化对比来阐明其联系与区别:
一、核心职责对比
维度 | 产品经理(PM) | 项目经理(PO/PM) |
---|---|---|
核心目标 | 定义正确的产品(做什么?为什么做?) | 正确地完成产品(如何做?何时做完?) |
类比角色 | 汉堡店的 “产品设计师+客户代言人”: - 决定汉堡的配方(功能)、口味(用户体验)。 - 确保汉堡符合客户预期。 | 汉堡店的 “餐厅经理”: - 协调厨师、传菜员分工。 - 确保汉堡按时出餐且不超预算。 |
工作焦点 | - 需求分析(客户要什么汉堡?) - 产品设计(汉堡层次结构) - 用户价值(客户是否爱吃?) | - 计划排期(几点开始煎肉饼?) - 资源协调(厨师不够怎么办?) - 风险管控(炉子坏了如何补救?) |
成功标准 | 产品是否解决用户问题,创造商业价值(汉堡是否畅销?客户是否复购?) | 项目是否按时、保质、保量交付(汉堡是否准时上桌?成本是否超支?) |
二、关键能力差异
能力维度 | 产品经理 | 项目经理 |
---|---|---|
核心能力 | - 用户洞察与需求挖掘 - 产品设计(原型/PRD) - 商业敏感度(市场与竞品分析) | - 计划制定(甘特图/WBS) - 风险管理(预案设计) - 跨团队协调(冲突解决) |
工具使用 | - 需求管理:Axure/Figma/脑图 - 数据分析:SQL/Google Analytics | - 项目管理:Jira/禅道/MS Project - 协作工具:Confluence/钉钉/Teambition |
思维方式 | 价值驱动: - 优先级:“先做牛肉汉堡还是鸡肉汉堡?” - 权衡:“加芝士能提升口感,但成本增加15%”。 | 效率驱动: - 优先级:“先煎肉饼还是先烤面包?” - 权衡:“用两个炉子并行煎肉饼,缩短10分钟出餐时间”。 |
三、协作场景示例
场景1:客户临时要求“汉堡多加一层芝士”
- 产品经理:
- 评估需求价值:“加芝士能提升客户满意度,但成本增加”。
- 决策是否接受,并更新需求文档(PRD)。
- 项目经理:
- 评估影响:“需要多采购芝士,且出餐时间延长20分钟”。
- 调整计划:协调采购、延长工时或与客户协商延期。
场景2:测试发现“肉饼煎不熟”(技术Bug)
- 产品经理:
- 判断是否影响核心体验:“半熟肉饼可能导致客户投诉,必须修复”。
- 项目经理:
- 协调开发资源:“抽调2名厨师连夜修复”,同步告知客户延迟风险。
四、联系与互补
-
共同目标:
- 两者终极目标一致:交付成功的产品(让客户吃到满意的汉堡)。
-
信息共享:
- 产品经理提供 “需求输入”(客户想要什么),项目经理输出 “执行计划”(如何实现)。
-
互相依赖:
- 产品经理依赖项目经理:没有高效执行,再好的需求也无法落地。
- 项目经理依赖产品经理:没有清晰需求,项目可能做错方向。
五、常见冲突与化解
- 冲突点:
- 产品经理:“这个功能必须加,否则客户会流失!”
- 项目经理:“开发资源不够,上线要推迟1个月!”
- 化解方式:
- 用数据说话:分析功能的价值(如预期提升10%留存) vs. 延期的代价(如客户罚款)。
- 优先级谈判:拆分需求,分阶段交付(先做基础版芝士,迭代中再优化)。
六、总结:一张表看懂区别
一句话定义 | 产品经理:产品的“CEO”,对产品成功负责。 | 项目经理:项目的“指挥官”,对交付结果负责。 |
---|---|---|
核心问题 | Why & What:为什么做这个产品?做什么功能? | How & When:如何执行?什么时候交付? |
生命周期 | 全程参与:从需求挖掘到产品迭代(甚至下线)。 | 阶段参与:从项目启动到验收交付(移交运维后退出)。 |
权力范围 | 依靠影响力驱动团队(无直接人事权)。 | 依靠计划与流程驱动团队(可能有考核权)。 |
最后思考
- 在小团队中,这两个角色可能由同一人兼任(但易导致精力分散)。
- 两者合作的关键是:产品经理定义正确的事,项目经理把事做正确。
- 就像汉堡店的成功既需要 “好吃的配方”(产品经理),也需要 “高效的厨房”(项目经理),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