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原理(芮孝芳)---2

###---2---###

土壤水的作用力:分子力、毛管力、重力

孔隙度 f=\frac{V_{a}+V_{l}}{V_{t}},干容重 \rho _{b}=\frac{M_{s}}{V_{t}},容积含水率 \theta = \frac{V_{l}}{V_{t}}

田间持水量:土壤中保持最大悬着毛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指能够被土壤吸附保持的水分最大值。

饱和土水势:重力势+压力势

非饱和土水势:重力势+基膜势

下渗率 f: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下渗面渗入到土壤中的水量。

供水充足时,f=f_{p},称下渗能力

饱和水力传导度 K_{s}=f_{c}

下渗曲线:下渗能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一簇曲线)

下渗的三个阶段

1、渗润

从土壤干燥开始,下渗量受分子力、毛管力驱动,下渗能力随时间快速递减;

2、渗漏

分子力和毛管力减弱,重力作为下渗驱动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下渗能力随时间递减趋于缓慢;

3、渗透

分子力和毛管力得到满足,土壤含水率达到田间持水量,重力成为下渗的唯一驱动力;

土壤水分剖面:土壤含水率沿土层深度的变化曲线

均质半无限土柱土壤水分剖面的基本特点

  • 饱和带:靠近地面的一层处于饱和含水量状态,厚度变化很小;
  • 水分传递带:相当厚的一层,其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变化不大,并且大体上介于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率之间,在下渗过程中只表现为水分的传递或输移;
  • 湿润带: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剧烈变化带,可以从接近饱和含水量减小到初始土壤含水量,湿润带的下界面为湿润锋/下渗锋面,其下土壤含水率为初始土壤含水量。

非饱和下渗理论:f_{p} 与 t^{\frac{1}{2}} 成反比

饱和下渗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 以下渗锋面为界,其上土壤含水率为饱和含水量,其下为初始土壤含水量;
  • 下渗锋面沿深度方向运动的条件是下渗锋面以上的土壤含水率达到饱和含水量;

霍顿产流理论(均质土壤)

  • 超渗地面径流:降雨强度>下渗能力
  • 地下径流:包气带土壤含水率达到田间持水量

邓恩产流理论

  • 壤中流:包气带中有相对不透水层,上层质地比下层粗,上层达到田间持水量;
  • 饱和地面径流:包气带中有相对不透水层,上层质地比下层粗,上层达到饱和含水量;

Tip:有饱和地面径流必有壤中流。

产流模式:

  • 超渗产流模式:针对一次降雨,总径流量与降雨强度有关;
  • 蓄满产流模式:针对一次降雨,总径流量与降雨强度无关;

Tip:对于一个流域,蓄满产流模式的流域蓄水容量曲线是唯一的。

一场降雨中产流位置和产流面积变化的原因:

  • 任意时刻的降雨空间分布都可能是不均匀的;
  • 下垫面条件空间分布可能是不均匀的;

感谢阅读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