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通信仿真】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

在网络编程中,TCP 协议是实现可靠通信的核心。本次实验基于 Windows 平台,使用 WinSock2 库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的双向数据传递,模拟集美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学生的通信场景。通过本次实践,深入理解 TCP 协议的三次握手、数据传输及套接字编程的核心逻辑。

二、实验设计与实现思路

1. 设计思想

  • 核心功能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消息 “我是集美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学生”,并接收服务器回应
    服务器:监听客户端连接,接收消息后回复 “我也是集美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学生”
  • 技术原理
    套接字流程:
    服务器:创建监听套接字 → 绑定端口 → 监听连接 → 接受连接 → 数据交互
    客户端:创建套接字 → 连接服务器 → 数据交互
    TCP 特性:利用流式套接字(SOCK_STREAM)保证数据可靠传输,通过send/recv函数实现双向通信

2. 核心代码实现

(1)客户端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WinSock2.h>  
#pragma comment(lib, "ws2_32.lib")  // 链接WinSock库  

void ErrorHandling(const char* message);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WSADATA wsaData;  
    SOCKET hSocket;  
    SOCKADDR_IN servAddr;  
    char message[100];  
    int strLen;  

    // 检查命令行参数(IP地址和端口号)  
    if (argc != 3) {  
        printf("Usage : %s <IP> <port>\n", argv[0]);  
        exit(1);  
    }  

    // 初始化WinSock库  
    if (WSAStartup(MAKEWORD(2, 2), &wsaData) != 0)  
        ErrorHandling("WSAStartup() error!");  

    // 创建客户端套接字(TCP流式套接字)  
    hSocket = socket(PF_INET, SOCK_STREAM, 0);  
    if (hSocket == INVALID_SOCKET)  
        ErrorHandling("socket() error");  

    // 配置服务器地址结构  
    memset(&servAddr, 0, sizeof(servAddr));  
    serv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argv[1]);  // 目标IP地址  
    servAddr.sin_port = htons(atoi(argv[2]));       // 目标端口号  

    // 连接服务器  
    if (connect(hSocket, (SOCKADDR*)&servAddr, sizeof(servAddr)) == SOCKET_ERROR)  
        ErrorHandling("connect() error!");  

    // 发送消息到服务器  
    const char* sendMsg = "我是集美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学生";  
    send(hSocket, sendMsg, strlen(sendMsg), 0);  

    // 接收服务器回应  
    strLen = recv(hSocket, message, sizeof(message) - 1, 0);  
    if (strLen == -1)  
        ErrorHandling("recv() error!");  
    printf("Message from server: %s\n", message);  

    // 清理资源  
    closesocket(hSocket);  
    WSACleanup();  
    return 0;  
}  

// 错误处理函数  
void ErrorHandling(const char* message) {  
    fputs(message, stderr);  
    fputc('\n', stderr);  
    exit(1);  
}  

(2)服务器端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WinSock2.h>  
#pragma comment(lib, "ws2_32.lib")  

void ErrorHandling(const char* message);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WSADATA wsaData;  
    SOCKET hServSock, hClntSock;  
    SOCKADDR_IN servAddr, clntAddr;  
    int szClntAddr;  
    char message[100];  

    // 检查命令行参数(端口号)  
    if (argc != 2) {  
        printf("Usage : %s <port>\n", argv[0]);  
        exit(1);  
    }  

    // 初始化WinSock库  
    if (WSAStartup(MAKEWORD(2, 2), &wsaData) != 0)  
        ErrorHandling("WSAStartup() error!");  

    // 创建服务器监听套接字  
    hServSock = socket(PF_INET, SOCK_STREAM, 0);  
    if (hServSock == INVALID_SOCKET)  
        ErrorHandling("socket() error");  

    // 配置服务器地址(绑定所有IP地址)  
    memset(&servAddr, 0, sizeof(servAddr));  
    serv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Ad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 监听所有可用网络接口  
    servAddr.sin_port = htons(atoi(argv[1]));       // 绑定指定端口号  

    // 绑定套接字到地址  
    if (bind(hServSock, (SOCKADDR*)&servAddr, sizeof(servAddr)) == SOCKET_ERROR)  
        ErrorHandling("bind() error");  

    // 开始监听连接(最大连接数5)  
    if (listen(hServSock, 5) == SOCKET_ERROR)  
        ErrorHandling("listen() error");  

    // 接受客户端连接  
    szClntAddr = sizeof(clntAddr);  
    hClntSock = accept(hServSock, (SOCKADDR*)&clntAddr, &szClntAddr);  
    if (hClntSock == INVALID_SOCKET)  
        ErrorHandling("accept() error");  

    // 接收客户端消息  
    recv(hClntSock, message, sizeof(message) - 1, 0);  
    printf("Message from client: %s\n", message);  

    // 发送回应消息  
    const char* replyMsg = "我也是集美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学生";  
    send(hClntSock, replyMsg, strlen(replyMsg), 0);  

    // 清理资源  
    closesocket(hClntSock);  
    closesocket(hServSock);  
    WSACleanup();  
    return 0;  
    
}  

void ErrorHandling(const char* message) {  
    fputs(message, stderr);  
    fputc('\n', stderr);  
    exit(1);  
}  

总结

运行程序得到结果
服务器显示:Message from client: 我是集美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学生
客户端显示:Message from server: 我也是集美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学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代码调试是本次实验中挑战最大但收获最多的环节。通过调试客户端和服务器代码,我掌握了 Windows 下 Socket 编程的核心函数(socket/connect/accept/send/recv)的调用时序和错误处理逻辑。例如:
三次握手失败:客户端connect超时,需检查服务器是否启动、端口是否被占用。
数据收发不完整:通过recv的返回值判断是否接收完毕,避免缓冲区溢出(如sizeof(message)-1预留终止符空间)。
此外,学会使用 VS 的断点调试功能追踪变量状态(如WSAGetLastError()获取具体错误码),这对定位网络连接问题至关重要。

  • 遇到的问题
    1.错误信息:LINK : fatal error LNK1104: 无法打开文件“ws2_32.lib”
    解决方法:在项目属性→链接器→输入→附加依赖项中手动添加ws2_32.lib,并确认 Windows SDK 路径正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象:客户端connect返回WSAECONNREFUSED,服务器accept阻塞无响应。
    排查过程:
    确认服务器端口号与客户端输入一致(避免端口被防火墙拦截)。
    发现服务器代码中bind使用INADDR_ANY时,需以管理员权限运行程序,否则可能因端口权限不足导致绑定失败。
    解决方法:以管理员身份启动命令行,重新运行服务器程序,连接成功。

从安装 Visual Studio 2019 开始,我体会到了一个合适的开发环境对于项目的重要性。每一个选项的配置、每一个依赖库的安装,都可能影响到后续代码的编译和运行。在创建客户端和服务器项目时,我需要仔细规划项目结构,确保代码的组织清晰、易于管理。这让我明白,一个良好的开端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后续的开发过程就会越顺利。
通过这次实验,我也更加熟悉了 Windows 环境下的开发流程。以前对于软件开发,我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这次亲自动手实践,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从无到有创建一个项目的乐趣和成就感。我学会了如何在 Visual Studio 中创建项目、添加源文件,以及如何配置项目属性,这些技能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双馈风力发电机(DFIG)在Simulink环境下的建模方法及其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电流与电压波形特征。首先介绍了DFIG的基本原理,即定子直接接入电网,转子通过双向变流器连接电网的特点。接着阐述了Simulink模型的具体搭建步骤,包括风力机模型、传动系统模型、DFIG本体模型和变流器模型的建立。文中强调了变流器控制算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应对风速变化时,通过实时调整转子侧的电压和电流,确保电流和电压波形的良好特性。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模型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如转子电流环控制策略、低电压穿越性能、直流母线电压脉动等问题,并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技术细节。最终,通过对故障工况的仿真测试,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适用人群:从事风力发电研究的技术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对电力电子控制系统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DFIG工作原理、掌握Simulink建模技能的研究人员;旨在帮助读者理解DFIG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动态响应机制,为优化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解释,还附有大量Matlab/Simulink代码片段,便于读者进行实践操作。同时,针对一些常见问题给出了实用的调试技巧,有助于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