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默默无闻到行业巨头,他是如何改变光刻机格局的?
在当今高科技领域,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已然成为大国之间激烈角逐的 “香饽饽”。而在芯片制造的复杂流程中,光刻机堪称关键核心设备,其重要性如同皇冠上的明珠。在光刻机领域,荷兰 ASML 公司、日本佳能以及尼康公司声名赫赫,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不过,若要论及综合实力,荷兰 ASML 公司无疑独占鳌头。
大家都知道,美国常常试图在科技领域限制我们,其中重要的一招便是勒令 ASML 公司禁止向我们提供最先进的 EUV 光刻机。但鲜有人知的是,ASML 公司的 EUV 浸润式光刻机背后,有一位关键的华裔技术专家。
他叫林本坚,出生于越南,祖籍广东潮汕,在中国台湾长大。他是全球光刻机领域的领军人物,被誉为 “浸润式光刻之父”。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研发浸润式光刻机的传奇故事。
根据著名的摩尔定律,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 18 个月到 24 个月,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便会翻倍,性能也随之大幅提升。然而,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这一定律似乎不再灵验。当时,尽管美国和日本有众多光刻机企业,但都陷入了发展困境。究其原因,光刻机的光源波长始终卡在 193nm,难以再进一步降低。
要知道,光源波长与芯片制程紧密相关,波长越短,芯片制程就越先进。彼时,日本尼康公司力推 157 纳米的 F2 激光技术,而由美国牵头的 EUV 联盟则倡导采用十几纳米的极紫外光技术。但遗憾的是,当时的光源技术始终无法突破,根本无法满足这两种方案的要求。就这样,全世界的半导体行业陷入了发展停滞。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林本坚出现了。当时还在台积电工作的他,提出了一个极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他大胆设想,在镜头和硅片之间添加一层水,利用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将波长降为 132nm,这样一来,投射到硅片上的图案分辨率会更加清晰,晶片密度也能进一步提高。经过反复实验验证,林本坚证实了这个方法的可行性,随后满怀信心地拿着方案与美日知名半导体公司进行沟通。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美日的光刻机巨头们对林本坚的方案嗤之以鼻,认为这种做法是 “投机取巧”。他们担心在镜头和硅片之间加水会产生水泡,进而造成污染,破坏芯片生产所必需的无污染环境,最终导致良品率大幅下降。这些企业巨头们固执地认为,只有专注于研究如何通过光源技术降低波长才是正道,林本坚的方法太过幼稚,根本不值得考虑。
遭到拒绝的林本坚并没有气馁,他不断对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多次上门推销自己的技术。但这不仅没有赢得美日企业的认可,反而让他们不胜其烦,甚至直接给台积电 CEO 写信,要求他管好自己的下属,别再来打扰他们。
无奈之下,林本坚将目光投向了当时还籍籍无名的荷兰 ASML 公司。那时的 ASML 公司规模极小,整个公司也就 30 人左右,老板甚至身兼保安和出纳等数职,与尼康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ASML 公司对林本坚的方案十分认可,并投入资金支持他开展研发工作。
林本坚也没有辜负 ASML 公司的信任,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就成功研发出了 132nm 的浸润式光刻机。ASML 公司借此机会实现了华丽转身,一举打破了日本尼康在行业内的垄断地位,成为了光刻机领域的新霸主。后来,尼康虽然也采用相同原理研发出了浸润式光刻机,但终究是后来者,始终被 ASML 公司压制。
林本坚自此声名远扬,但令人疑惑的是,这样一位成就斐然的华裔技术专家,却从未与中国大陆有过业务往来,这是为什么呢?
从网易新闻对林本坚的采访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当被问及对中国大陆的看法时,林本坚表示:“我认为大陆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一是有市场,二是有人才。这些都有了,但是你需要让他们觉得半导体很重要,现在的年轻人要做很多别的事情,这些都是要去努力的。”
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大陆具备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巨大潜力,但目前新一代年轻人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所以,中国大陆若想在半导体领域取得更大发展,还需要克服一些障碍。
相较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在半导体行业的重视程度和人才待遇方面可能更具优势,这或许就是林本坚没有选择来中国大陆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