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创立于2015年,正值中国电商行业风起云涌的时期。拼多多是怎么做的呢?把最低价的商品,卖给最在乎价格的人。一方面,拼多多通过“砍一刀”这样的病毒传播模式,快速聚集起了中国海量的基层消费者。另一方面,用残酷到极致的“低价优先”逻辑,让厂商让出几乎所有的剩余利润。
那么,价格是低了,产品质量怎么办?首先,拼多多的目标客户,可能并没有那么在意所谓的“产品质量”。拼多多的核心用户主要是五六线村镇居民,原本的货盘基础就比较弱,很多人并不完全觉得拼多多的商品质量差,甚至有些,是“又好又便宜”。其次,拼多多对于劣质产品,也有自己的一套处理思路,思路的核心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字:罚。
在拼多多上卖过东西的伙伴会知道,拼多多的罚款规则,极其严厉。商品有问题,罚;客服回复慢了,罚;发货晚了,罚。罚款从几十块到几万块都有。这种思路的终极境界,就是拼多多的杀招:仅退款。拼多多的本意,是用它来遏制劣质商品。当然,这项功能后来被一些人用来“0元购”,带来了另一套社会问题。
“无限低的价格,差不多的质量”,这就是拼多多心中的完美世界。价格靠比,质量靠罚。左罚右比,不断制衡。拼多多,就能找到那些满足“无限低的价格,差不多的质量”的商品。
但是,拼多多这样罚,不怕商家不卖了吗?真的不怕,因为卖家实在太多了,你不想卖,走就是了,这么大的销量,有的是人想卖。拼多多模式的成功,存在着一个基础条件:供必须大于求,卖家必须多过买家。而且,不是一般的多,而是特别的多、非常的多、超级的多。
拼多多的崛起,一开始限于白牌商品和下沉市场。但在2020年之后,拼多多又撞上了两波大潮:消费者捂紧钱袋子、制造业产能过剩。于是,不光是乡镇市场开始追求白牌,连城市白领都开始了,不光是白牌发现卖不出去了,连大品牌都开始了。这一来一回,拼多多成为了很多人又爱又恨的平台。消费者骂它质量差、假货多,但一边骂一边买。谁让你那么便宜,朕就这么原谅了拼贵妃,会不会骄纵了她?商家骂它压榨供应商、仅退款、无底线压价。但一边骂一边卖,出货量真是大,嘿,真香啊。
2023年,拼多多的市值一度超越了电商巨无霸阿里巴巴,这引起了整个行业的震动。一时间,几乎所有玩家都被疯狂卷入浪潮之中,把极致低价、极致偏袒消费者,当成自己的核心战略。商业世界,就如同进化的剪刀。“适者生存”的逻辑从未改变,只是什么是“适者”的标准在变。你只有不断奔跑,才能停在原地;你只有不断创造稀缺,才能成为最新的稀缺。
千千标寻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政府招标项目结果查询、分析。平台汇集全国各地海量数据,支持多维度查询功能,用户可按中标单位、发标单位或项目进行查询,帮助用户高效获取目标企业信息,实现精准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