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的第二个学期已经过去一半了,大学生活也过去大半。重新回顾过去的两年多时间,发现自己走过的路是如此的曲折,一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到现在也不容易,五一闲着没事,做一次阶段性的总结。
2004年的夏天,我来到我现在所在的学校----一所空军高校。不过并没有军籍,属于地方生,这是好听的,叫难听些叫代培生,天生的低人一等。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人们都习惯性的把大一叫做我们的迷惘期。经过了十来年的寒窗苦读,经历了无数次的大考小考,我们终于从题海中上岸,实现了现代读书人的最初的理想。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就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他们好像从没考虑过考上大学之后做什么。我们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也是一无所知,只是知道上了大学后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上,早上不必老早就爬起来跑操,也没有一群老师整天跟在屁股后面去催你去学习,而且自习课是真正的自习,不会有一个班主任偷偷地站在窗户外面监视我们。但是很快现实把我们美好的憧憬击得粉碎:仍需要学习大量的像高数、电路这样的基础课,而且这些课程的难度比起高中时候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还得学习一整套的政治理论,虽然我们从初中就开始学习这些东西,我们自己都能拿本书去讲......
这些都不算什么,一进入课程的学习我们就发现初中高中学的东西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之前学的东西只是些皮毛,以前做题最常见的东西就是一道题后面有一个括号,里面写着忽略什么什么不计之类的东西。我们现在可以把先前忽略的东西都给补上,能去解决诸多现实的问题,而不是只考虑理想状态。我们最大的迷惘是不知道我们专业是用来干什么的,虽然我们刚开学就请我们计算机教研室的主任给我们讲我们的专业方向,什么软件硬件网络安全的讲了一大堆,但是说实话我们同学中还有一半人在此之前没摸过电脑,剩下的也只是用它聊过天上过网,听说过些常用的像word,photoshop,dreamweaver这样的软件,听那些东西跟听天书差不多。于是我们就问师兄学photoshop不,他们说不学,然后我们就说计算机专业连photoshop都不学,那我们将来能干什么,还不如去上个技校。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们像一群傻子,但是这不是我们的错,要怪就去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吧。
大一的上半年就在这样的迷惘中度过了,下半年我们开了C程序设计,开始接触到程序这个概念,前几节课一直都是理论,教材就是那本著名的号称发行量世界第一的谭诰强编的那本书。几节课下来连在哪编程序都不知道,终于等到上机了,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进入TurboC,按着课本输入了那段据说是世界上所有程序员都写过的hello world程序,保存、编译、链接、运行、查看,最终在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小字:hello world,当时并没有一点成就感,这就是程序?!难道程序就是这个样子的?!难道这就是程序设计?!就这样,我们初步跨入了程序设计的大门。以后的课慢慢进行,什么结构化程序设计,什么算法,等等等等等等,一大堆名词扑面而来,也不知道它们什么意思,能用来做什么,反正记住就得了,考试能把卷子写满就行了。等讲完函数那一章之后,我们教员说了一句足以让我终身难忘的一句话:我们的C语言课程就讲到这里,后面的内容就不讲了,我们只是对C语言最基本的东西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自学完成后面的课程!!!!世界人民震惊了!这门被称为计算机专业最基本的课程就这样结束了。
但是这件事很快就被抛到脑后,因为我发现了新的方向:攒机。学校规定大一新生不准带电脑,我们马上就可以解除这个限制。我的生活中出现了另外一些新名词:Intel,AMD,奔腾,赛扬,超线程,芯片组......天天抱着电脑报研究,这个降价了,那个出新型号了,谁跟谁不兼容了......然后往电脑城里跑,问问这个看看那个,比起书上那些抽象的概念,这里的东西实际的多得多。
大二开始了,这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电脑。记得拉网线的那天,我激动得饭都没吃好,我们已经为这一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QQ早就装好了等着呢,不过装杀毒软件却是两周后的事情,那时还不知道杀毒软件为何物。随后几个月的时间里,除了上课睡觉吃饭外都在电脑前坐着,不玩游戏不看电影更不看连续剧,唯一的事情就是各大门户论坛挨着转悠,但从不发贴也不回贴。在段时间里看了不少网上那些所谓大虾写给菜鸟们的文章,其中有一话是这样说的:技术没有贵贱,但却有高下之分,无论怎么说做IC设计的要比做网页设计的人强很多。就是这句话,直接影响了我这两年来所选择的前进方向。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不再对学校不开设photoshop课程而忿忿不平,取而代之的是对它们的不屑于顾,要有高追求!
与此同时,我选定了自己的第一个高追求:linux。网上到处都是对linux的溢美之词,什么继承了unix的高贵血统,有着简单但功能强大的内核,什么安全高效,什么黑客精神,什么开源免费,windows跟它比起来一无是处。于是乎就打着支持国产的旗号装了一个RedFlag4.0,但是到真正开始用的时候发现事实完全不同:启动的缓慢、系统的极不稳定、图形界面的不习惯、文件结构的复杂、应用程序的缺少等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两周后linux就消失在我的硬盘中。第一个高追求就此夭折(去年红旗推出的RedFlag5.0比4.0有很大改进,现在正在使用)。
大二进入下半年了,同学们有好多人开始准备计算机等级考试,虽然这个考试并不是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组织的。我陷入矛盾中,考吧,掉份;不考吧,到时候人家好赖都有个证,自己不能啥也没有(当时还不知道有软考,要不然肯定考软考去)。最后选了个折中的方案,人家都报二级三级,那我就去报四级。四级的考的是我们的八门专业课,基本涵盖了计算机专业的所有专业知识(除编译原理外),而我们当时仅仅学过一门离散数学,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也可以称得上是高追求。由此可见自己是多么的虚伪。不管怎么说吧,目标定下了就得努力去完成。
大二的暑假是上学十几年以来看书最多的一个,两个月的时间搞定了一本100多万字的考试辅导,一本80多万字的题典,但对机试却没有做足够的准备。最终的结果是笔试63分涉险过关,机试捧回来了个大零蛋。对于这个结果我还是很满意的,虽然机试是0分。因为结果并不重要,关键在准备这次考试的过程。通过对这些专业课的初步学习,我对计算机这个专业开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点明白计算机这门学科是干什么用的了,更重要的是想通一个问题: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靠读几本书做几道题应付考试还可以,但是丝毫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就这样进入了大三,此时我已经放下了所谓的高追求,而是又翻出C程序设计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然后自学了C++、Python脚本,大概了解了一下JAVA但没深入。在电脑上也是疯狂的装各种IDE,TurboC不用说了,还有VC++6.0、C++Builder、VirsualStudio2005、IDLE、NewEdit、Eclipse。有了这些,我开始明白编程思想的含义,明白为什么高手都会动辄就搬出编程思想这个词,而不只是局限于某种语言里。
大三的第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虽然已经想清了一些问题,但是还有更多更重要的问题需要答案,而且是急需一个明确的答案,比如考研。(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