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自顶向下的方法》第一章笔记整理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什么是Internet

从具体构成角度解释什么是互联网:

  1. 节点:包括主机节点数据交换节点,主机节点(端节点,包括PC、Server、笔记本、智能手机等)指的是主机及其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数据交换节点指的是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交换设备
  2. :通信链路,通信链路中包括接入网链路主干链路,接入网链路指的是主机连接到互联网的链路,主干链路指的是路由器之间的链路
  3. 协议对等层的实体在通讯连接的过程中遵守的规则的集合,定义了在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格式次序,以及在报文传输和/ 或接收或其他事件方面所采取的的动作。互联网以TCP、IP等协议为支撑,另外,以TCP、IP等协议为支撑的也可能为内部网,与互联网不连。
  4. 端系统:端系统包括设备本身、支持设备能够通讯的网络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上驻留的网络应用程序,主机=端系统
  5. Internet是网络的网络
  6. Internet标准:包括RFC和IETF

从服务角度解释什么是互联网:

  • 基础设施(应用层以下)和分布式的应用
    基础设施为分布式应用提供通讯服务,提供的通讯服务分为两种,分别是面向连接的可靠服务和无连接的不可靠服务

网络边缘

  1. 网络边缘指的是主机和应用程序,也可以解释为分布式应用和通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2. 应用进程和应用进程之间:
    (1)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接收服务,在此种模式中,客户端是主动的、后运行起来,服务器是被动的、先运行起来。此种模式的一个缺点是,在客户端很多的情况下,需要服务器农场,可扩展性很差。
    (2)采用P2P模式(又称对等模式):在此种模式中,很少有专门的服务器,每一个分布式的应用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请求资源和提供服务的节点都很多。
  3. 基础设施提供的通讯服务:
    (1)面向连接服务:目标是在端系统之间传输数据,在数据传输之前先握手做好准备。TCP提供的服务是可靠的(确认和重传),具有流量控制(发送方不会淹没接收方)、拥塞控制(能够感知路径是否拥塞来调节传输速度)的特点。使用TCP的应用有HTTP(Web)、FTP(文件传送)、Telnet(远程登录)、SMTP(email)。(注:区分面向连接和有连接,面向连接只有端系统知道,有连接网络中的节点也知道)
    (2)无连接服务:目标是在端系统之间传输数据。UDP的特点是无连接、不可靠、无流量控制、无拥塞控制。使用UDP的应用包括流媒体、远程会议、DNS和Internet电话。

网络核心

  1. 网络核心:路由器的网状网络
  2. 数据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方式包括电路交换分组交换
  3. 电路交换:为每个呼叫预留一条专有电路
    电路交换
    图中,每段链路有4条线路,该呼叫采用了上面链路的第2个线路,右边链路的第1个线路。
    (1)电路交换独享资源,不共享,提供性能保障。
    (2)如果呼叫没有数据传送,被分配的资源就会被浪费。
    (3)通常被传统电话网络采用。
    (4)网络资源(如带宽)被分成片,有频分(FDM)、时分(TDM)、波分的方法。
    (5)电路交换不适合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具体表现在连接建立时间长;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有突发性(不是一直都在通信),如果使用电路交换,则浪费的片较多。
  4. 分组交换:以分组为单位存储-转发方式
    (1)节点之间的通讯链路不再细分为pieces
    (2)主机与主机之间的通讯数据分成一个个packet
    (3)以packet为单位在每个交换节点中存储、转发,并且每次只用某两个交换节点之间的一条通讯链路,此时其他主机对的通信可以使用其他链路,资源共享,按需使用
    (4)分组交换在每个节点的延迟比电路交换长得多(存储-转发时间+排队延迟)
    (5)存储-转发:被传输到下一个链路之前,整个分组必须到达路由器,在一个速率为R bps的链路,一个长度为L bits的分组的存储转发延迟为L/R s
    (6)排队延迟和丢失:如果到达速率>链路的输出速率,分组将会排队等待传输,如果路由器的缓存用完了,分组将会抛弃
    (7)统计多路复用统计多路复用
    分组交换划分时间片没有固定模式,如图所示,可以先为A划分时间片,中间有一段空闲,再为B划分时间片
    (8)分组的存储转发一段一段从源端传到目标端,按照有无网络层的连接,分为数据报网络虚电路网络,数据报的工作原理为在通信之前,无需建立起一个连接,有数据就传输,每一个分组都独立路由(路径不一样,可能会失序),路由器根据分组的目标地址进行路由
  5. 网络交换的核心功能:
    (1)路由:决定分组采用的源到目标的路径
    (2)转发:将分组从路由器的输入链路转入到输出链路
  6. 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对比:
    (1)同样的网络资源,分组交换允许更多用户使用网络
    (2)分组交换资源共享,简单,不必建立呼叫,适合于突发数据传输,但过度使用会造成网络拥塞

接入网和物理媒体

  1. 住宅接入:modem,将上网数据调制加载音频信号上,在电话线上传输,在局端将其中的数据解调出来,反之亦然。此种方式在打电话的同时不能上网
    (1)接入网:DSL,带宽分为语音通信,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上行比下行小)。DSL线路上的数据被传到互联网,DSL线路上的语音被传到电话网
    (2)接入网:线缆网络,有线电视信号线缆双向改造,带宽分为广播电视、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各客户共享到线缆头端的接入网络(与DSL不同,DSL每个用户一个专用线路到CO)
  2. 住宅接入:电缆模式
    (1)接入网:家庭网络家庭网络
  3. 企业接入网络:无线接入网络,分为无线LANs和广域无线接入。
  4. 物理媒体:分为导引性媒体非导引性媒体,其中导引性媒体包括同轴电缆光纤双绞线,非导引性媒体包括无线电。

Internet结构和ISP

  1. 互联网网络结构:网络的网络
    (1)端系统通过接入ISPs连接到互联网
    (2)接入ISPs相应的必须是互联的,保证任何两个端系统可相互发送分组到对方互联网网络结构互联网网络结构
    (3)第一层ISP:国家/国际覆盖,速率极高(带宽较宽),直接与其他第一层ISP相连,与大量的第二层ISP和其他客户相连;
    第二层ISP:更小些(通常是区域性的)的ISP;
    第三层ISP与其他本地ISP。
    (4)POP:高层ISP面向客户网络的接入点,涉及费用结算;
    对等接入:2个ISP对等互接,不涉及费用结算;
    IXP:多个对等ISP互联互通之处,通常不涉及费用结算。

分组延时、丢失和吞吐量

  1. 分组延时和丢失的产生:在路由器缓冲区的分组队列分组到达链路的速率超过了链路输出的能力
  2. 四种分组延时:
    (1)节点处理延时:检查bit级差错,检查分组首部和决定将分组导向何处
    (2)排队延时:在输出链路上等待传输的时间,依赖于路由器的拥塞程度
    (3)传输延时:将分组发送到链路上的时间 L/R(分组长度/链路带宽)
    (4)传播延时:d/s(物理链路的长度/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
    节点延时为以上四种延时相加
  3. Traceroute诊断程序:提供从源端,经过路由器,到目的的延时测量(和TTL有关,TTL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减1,TTL减为0时报告原主机)
  4. 分组丢失:
    (1)产生原因:链路的队列缓冲区容量有限,当分组达到一个满的队列时,该分组将会丢失
    (2)分组丢失后有三种情况:由上一个节点重传;原主机重传;原主机不重传
  5. 吞吐量:在源端和目标端之间传输的速率,分为瞬间吞吐量和平均吞吐量(短板效应)

协议层次及服务模型

  1. 层次化方式实现复杂网络功能:本层协议实体相互交互执行本层的协议动作,目的是实现本层功能,通过接口为上层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实现本层协议的时候,直接利用了下层所提供的的服务
  2. 协议的目的是为了向上层提供更好的服务,协议通过层间接口访问下层所提供的服务来实现
  3. 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1)服务:低层实体向上层实体提供它们之间的通信的能力
    (2)原语: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形式,高层使用低层的服务,以及低层向高层提供服务都是通过服务访问原语来进行交互的
    (3)服务访问点(SAP):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通过层间的接口—地点(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服务用户)
    服务用户通过SAP告诉服务提供者访问什么服务;服务提供者通过原语告诉服务用户提供什么服务
  4. 服务的类型:
    (1)面向连接的服务
    (2)无连接的服务:两个应用进程在进行实质性通讯前不需要握手
  5. 服务与协议:
    (1)关系:本层协议实现时需借助下层提供服务,实现本层协议的目的是为了向上层提供更好的服务
    (2)区别:服务是低层实体向上层实体提供它们之间的通信的能力,是通过原语来操作的,垂直;协议是对等层实体之间在相互通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则的集合,水平
  6. 数据单元(DU)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 Internet协议栈:
    (1)应用层:为人类用户或者其他应用进程提供网络应用服务
    (2)传输层:提供进程到进程的数据传输,另外将不可靠的通信变成可靠的通信
    (3)网络层:在链路层点到点的基础上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4)链路层:在相邻两点间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5)物理层:在线路上传输bit
  8. ISO/OSI参考模型:在应用层和传输层中间新增了表示层和会话层
  9. 封装和解封装
  10. 各层次的协议数据单元:
    (1)应用层:报文
    (2)传输层:报文段:TCP段,UDP数据报
    (3)网络层:分组(如果无连接方式:数据报)
    (4)链路层:帧
    (5)物理层:位

历史

  1. 1960年以前采用线路交换网络
  2. 1961-1972 早期的分组交换概念
  3. 1972-1980 专用网络和网络互联
  4. 1980-1990 体系结构变化,网络数量激增,应用丰富
  5. 1990, 2000’s 商业化, Web, 新的应用
  6. 2005-现在 移动互联时代
  • 4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