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更新了,经常还有朋友问到一些好吃的东西,我也尽量推荐。但是说实话,现在真的很难找到满意的店了,现在做餐饮的人大多太功利,奔着赚热钱去的,已经很难找到那种有温情、有良心、有水平的地方。以至于现在我也终于忍不住开始自己在家做一些小食,把以前收集的配方和在各个会做菜的老人那里请教来的技术予以实践,反而乐趣无限。身边朋友和家人经常让我做一些凉菜、卤菜。一是安全放心二是我也在到处请教不断优化的过程每次都会有一些小惊喜的变化。如果朋友们感兴趣我到是乐意分享一些简单的经验,让你偶尔在家也能自己做点地道的老成都小菜,那可是我儿时的味道哦<br><br><br>---------------以下正文------------------<br>还是我来给点干货,小弟84年人,生、长于市中心长顺街、宽窄巷子一带。看着30年来成都的变化,也是个地道吃货,多年致力于寻找“小时候的味道”。今天先说个开头吧,成都最有代表的小吃种类:水饺、面类。长顺街篇。<br> 长顺街沿线是老成都文化的代表地之一,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比较发达的餐饮行业。大多在2000年前因为拆迁也好老板不做了也好,许多非常好吃的店关门了,长顺中街的烧菜,上街的肥肠粉等。目前还健在的有一定历史的小店也是我从几岁就吃到现在的。历史和现状如下:<br><br>贺水饺:儿时记忆中最香最地道的成都水饺,完爆钟水饺,幼儿园一直到小学都是0.6元/两。经常买一两回家整个房间全是醉人的红油香,闻半天舍不得吃。太好吃了。当时老板是个瘸子还是什么反正一个微残疾的人,是我父亲的同学,父亲经常开玩笑说读书时在学校还欺负人家。当时地址在红墙巷的斜对面街面上,后来长顺街拆迁,将铺子改在了旁边的小巷子里,最初的老板也没做了,招牌没换,接手的是当时打主力的一个小工,当年的小妹儿现在都是中年了。东西越做越差,价格贵的离谱已经6元/两。即使如此我每个月还是会去一次,10次进店11次老板(当年的小工,现在的老板)都在打麻将、斗地主,不务正业。每次我都有一种哀其不争气,这么好的手艺和招牌被她没落的可惜。即使如此,还是推荐大家去尝试,虽然只有当年60%不到的水准,但还是比很多地方好吃(至少远胜钟水饺)。更关键的是这是真正没被包装过,原汁原味的老成都文化。<br><br>叶抄手:和贺水饺同时期的店,当年在贺水饺隔壁3个铺面的位置。拆迁后搬到三洞桥加油站旁边,现在又搬到三洞桥加油站对面的巷子里。当年长顺街的两绝!前有贺水饺,后有叶超手,几乎这两家统治了长顺街,属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还有八宝海味和大碗面,后面详述)叶超手最好吃的不仅抄手,而是牛肉面,他的牛肉面有火锅味的香。现在很偶尔还会去吃一下,推荐经典组合:一红一白(红味抄手和白味)追加一两牛肉面。吃完这三样,基本上这家店的历史和味道都知一二了。现在的评价是虽然大不如前,但和贺水饺一样,也还是值得一试。<br><br>大碗面:在贺水饺和叶超手一统天下的后期,90年代初,我小学时候,在叶抄手的斜对面,一中(现在的树德中学)和长顺街路口,诞生了能和前者抗衡的新锐黑马---大碗面。特色豇豆炸酱面,应该是成都首创的豇豆用在臊子里。味道很好!如果说叶超手的牛肉面精髓在火锅香味,那么大碗面还有个特色就是排骨面,他的排骨面自成一味,很特别。大家可以去尝试(我已经吃出产生特别味道的配方了)。推荐配置:一排二素(一两排骨面,二两素椒杂酱)。一定注意顺序,面上桌后先拌匀干面的素椒炸酱面,然后接着吃排骨面,吃完后再吃素椒。相信我10多年吃出的流程,最能体验此店美味的流程!这家店值得鼓励是至今味道和水准还保持了当年80%以上。现在每周我至少去三次。目前位置,东城根街小学对面,红墙巷街口。强烈推荐。<br><br>八宝海味:放在最后是因为现在的八宝海味被创始者的子女继承后做的一塌糊涂,只为逐利,毫无水准而言,本不想著述,但念他的确也代表过一个时代的文化,也辉煌过。略提一二。老店位于宁夏街与长顺街口,现在大约新城市广场位置。小店不大,临街门口是灶台,常年吊着高汤。我父亲最爱的一家面店,儿时经常自行车载着我去。父亲尤爱海味面,因其高汤熬的好。而我独爱排骨面,因其味道自成一系。后来拆迁八宝海味搬到了三洞桥加油站对面至今,也是叶抄手对面。起初几年还好,我偶尔光顾,后来一次父亲回成都特意带他去怀旧。餐毕,父亲唯有摇头叹气,说到:牌子已经做砸了,老板只想钱,没有品质了。又过了几年,处于怀旧和对父亲的思念,我再次去了该店,依旧是儿时最爱排骨面。可是吃了不到一半作罢,太难下咽,结账走人,临走时对老板说了一句:好好的牌子就被你们糟蹋了。于是至今未返。<br><br><br>手机打字很累,今天先介绍至此。可能有朋友会说还有什么“太安居”“三道街无名冒菜”“无名包子”等等那么多知名的没写。是的,长顺街的小吃历史和他的文化一样渊源和厚重,今天我写的都是自我知事起最早的一批而现存的餐饮。其余的都是后来甚至2000年后的东西。文化和故事感上,不及。<br><br> 回忆里的总是最美好的。虽然街道变了,岁月不在,味道也变了。但是这些店,承载的是我们这代朋友的童年。与其说我们追忆的是一种味道,其实也是一种情怀。<br> 赞多就未完,赞少就待续!<br><br>-----------------update-------------------<br><br> 用心作答,如果赞过50,后面还将慢慢分享更多种类的成都餐饮。我不会介绍人所皆知的“明婷饭店”“雨田”之类。爆料的均是走街串巷大隐于世的特色小店,我始终觉得,这样的小店一旦包装做成品牌,味道就变了,这也是为什么成都那么多民间美味都是苍蝇馆子,什么龙抄手,赖汤圆早已名不副实。长顺街还有很多美味,等介绍完后,将介绍另一个美食云集的街道---西安路。<br> 让赞来的更猛烈些吧!<br><br>------------------update-----------------<br><br>看样子很多朋友都在这带活动,太出乎意料,一个多小时喜得100多赞,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赞啊,一种暴发户的感觉,呵呵。言归正传,继续游玩长顺街。<br> 如果说历史最长的几家店,除了上面4家,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目前红墙巷对面,焦家巷口(今天特意去确认了这条街路名,贺水饺就在这条街里面)有家“耗子洞鸭子”,我只吃过两三次,但这是父亲很爱的店,听父亲说他刚工作那会,每次关了工资就会约几个哥们去胡吃海喝,后来退休了,经常也会约上那几个老哥们去怀旧,记得前两年父亲说过,他们再去光顾的时候发现店门坐了位古稀老人,细看原来是该店的老伙计,正直当年的年轻小伙直到今天年逾古稀。顿时百感犹生。双方互相认出彼此,“老师傅,您都还不退休啊,好多年了哦”父亲朋友寒暄到。“老了,做不动了,该休息了,舍不得啊”老人摇摇头。“以后吃不到您的手艺我们就不来了,哈哈”父亲玩笑道。随即老人站起来邀请父亲进店,并难得的亲自下厨。几位老人谈笑间,半生已逝。<br> 这家鸭店我不确定是从哪里搬到长顺街目前这个位置,知道的朋友欢迎补充。<br> 时过境迁,虽然当年的人们早已退出生活的前台,伴随厚重的长顺街化作他们心底无法褪色的味道。一代人去,一代人来,改建后的长顺街宽了许多,也现代了不少,许多新生的餐馆来来去去,现在能有一席之地的还有以下几家:<br><br> 太安居:桂花巷口,就是宽窄巷子对面,鱼我没吃过,但是青蛙、牛蛙味道的确值得一试,火锅性质,价格比一般火锅略高一点,记得前些年,我疯狂迷恋,一周去4晚,后来终于吃伤了,至今都很久没去。尤其是锅里的配菜--豆花,入味非常。男老板很会做生意,招呼的周到。朋友们可以尝尝。历史的话不太确定,因为我知道此店时已大约06年。了解的朋友欢迎补充。<br><br>谭豆花: 这家照理我不用说,一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知道。 二是他不算长顺街周围发源的餐饮,搬迁过盐市口、石灰街。只是现在由谭氏后人更名“小谭豆花”其中一个店开在新城市广场旁,歌舞剧院对面。另外还有个店在太升路。历史悠久,解放前就由地摊发展起来,多代相传,为我们保留下来了地道老成都的味道。馓子豆花面,蒸牛肉,甜水面,都是外地朋友来必尝。这个太有名不多说,强烈推荐外地朋友来体验地道成都小吃。<br><br> 有朋友在问吉祥街的面馆子,我不确定你是不是说的鱼香排骨面那家。反正从小,奎星楼和吉祥街就一直没什么商铺,小时候爷爷是黄瓦派出所的民警,派出所在吉祥街,我小学在奎星楼小学,天天走这几条街,真没什么出名的。如非要说,的确在奎星楼中段有家小卖部,老板是位太婆,会卖串串和摊粉儿(一大片摊在手心的凉粉,上面刷特制酱料)太婆的秘制酱料至今再无尝到,精妙至极,辣中有香,香中微甜!川味红油最佳口感不过如此,辣外回甜,但到我小学后期就不再营业,估计是老人去世了。我们尊称其为串婆。这两条街一直没有响当当的馆子,固后来一想到吃我也不会去那里。<br> 现在的长顺街和支线依然有许多好味道,比如娇子大厦对面的少成牛肉,三道街的无名冒菜等,不详述是因我都没细尝过,不敢妄答。其余朋友也可以说说这一带那些饱含故事和感情的小店与味道。<br><br>长顺街的走马观花大致至此,记录下的,是一种味道,也是一段感情,我所追忆的是带着成长酸酸回忆的味道,是幼时父爱慈祥的味道,是相互见证岁月蹉跎的味道。希望各位朋友在体验这些小店的时候多看看他们斑驳的墙壁和悠远的招牌,揣摩那一段段人来人往的故事和历史。<br><br> -------------update---------------<br><br> 很高兴看到有这么多知音,很多也都在长顺街附近生活过,这里的每个角落,都有大家的回忆。有朋友希望能上图,我看还是免了吧,一是白天上班,晚上照顾家人,很难去采图,再来我也不想搞成朋友圈,微博一刷就是大片美食介绍图片,就在文字间流露出那种饱含情愫的味道更好。后面给大家分享下我眼中的西安路吧,西安路介绍完后是关于宽窄巷子的记忆,宽窄巷子完后是补充散落在成都东西南北的小店,之后再来看是否摆下类似于抚琴、光荣这种拆迁安置小区里的美味。大家多多支持哦!群策群力,有料的都爆下。<br><br> --------------update--------------<br><br> 好不容易下班了,去吃个跷脚牛肉,三洞桥的。这两天不停开会,大BOSS来检查工作。无法及时更新,没办法,死得快做货代,干到物流这行了。这个周末给大家更新,不急,慢慢来,呵呵<br><br> -----------update 5.13------------<br><br>说好的周末更新呢?来了,来了,没想到是无数周末之后才能继续码字,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不过弱弱补充一句:未经同意禁止转载。今天居然身边朋友发来一条朋友圈消息,就是我的帖子。悲喜交加啊。OK,言归正传<br><br> 话说80年代末成都真的很小,小到一环路往外几乎全是田地,尤其是西面和南面,依稀记得当时北面是已经有二环了,火车北站附近已车水马龙。但是南面现在科华路那边十分荒凉,貌似93年美国领事馆从锦江宾馆迁址到现在的领事馆路时,这条路刚修好,我们想找家饭店吃饭都没有选择。再往外到二环科华立交这边还是泥泞路,一旦下雨苦不堪言,不过有个亮点,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过科华立交出城方向桥下有个加油站,这个加油站估计有20年历史了。因为93年那会我经过那边去航校(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旧址,现已搬迁龙泉,诞生过伟大的人的学校)就在这个加油站改手过。然后西面呢,清江东路从温哥华广场开始往外几乎都是田了,过去有个野马大厦是这条路的地标。宁夏街往城外全是一片斑驳的老城墙,现在还保留了一部分,五丁桥那时还是一片住房没这条路,是90年代中期修北沿线才把宁夏街直到五丁桥打通的。也正因为老成都范围很小,所以为什么许多有历史的小店都集中在市中心这几条街了,于是引出后面的主题:<br><br> 走马观花-西安路<br><br><br> 小时候的西安路只有两车道宽,感觉很短,从十二桥这头进去没走几步就没有了,老西安路不象长顺街有那么丰富的历史情缘,她是在2000年后才大放异彩,90年代后期西安路改建成了今天的样子,不知为何越来越多的餐饮聚集,很快便成了不折不扣的餐饮街,今天我们就从西安路琴台路口这头起步,边走边聊。<br> 放在最先的,是我心目中最难忘的味道之一,先来一个向经典的致敬:<br><br>晶晶火锅兔: 不知有多少朋友记得这家店,十多年来我从未见过任何推荐或报道此店的文章与食客的评论,曾经我也特别留意的寻找他的新址,可惜至今仅存于脑中童年记忆。晶晶火锅兔是在西安南路的中段,对面有家街机游戏,每次吃完都会去买两个币,打一个杰克逊跳舞杀敌人的游戏。记得店口不大,几乎每次都坐在路边就餐,那时整条街上只有这家店每日排队。他让我发现了传统火锅的新吃法--火锅兔。那年代还没有“串串”的叫法,一切需要用竹签串起吃的火锅都叫麻辣烫,另外没有使用竹签的叫做火锅。一般麻辣烫的结账还不是数签子。因为每个菜价格都不同。一般吃麻辣烫的都会要一碗冒粉或冒血旺,再配一瓶峨眉雪(类似于雪碧的汽水)。另外一种是火锅,就是不用竹签直接将菜倒进锅里煮的吃法。最初火锅吃法并不丰富,一般吃的菜和麻辣烫一样,煮点素材,常规的荤菜什么毛肚,牛肉,黄喉等。可当时晶晶火锅兔创新的使用兔子做主料,形成了兔子火锅的前身(估计也是成都第一批改良火锅之一),之后成都曾流行多年火锅兔,以及后面的火锅鸡,火锅鱼之类。反正当时我是在他家第一次吃到有主食材的火锅。其中配以芹菜,莴笋等素菜,香、辣并济让我时隔10多年依然无法忘却那种味道,我不知怎么具体形容,反正就是好吃,真的好吃,如果现今谁能做出他家味道绝对在成都人满为患。可惜后来西安路开始拆迁改建,老店不在了。多年后我在九里堤西南交大北门见到一家“晶晶火锅兔”,专程去试过,但是干锅性质,味道一般。不知与西安路的是否一家。也许最初是为了给我心中经典之一正名,决定一定要聊聊西安路,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家店曾经繁荣过。当然如果有机会会专门和大家聊火锅专题。<br><br>夫妻烧烤: 接下来贡献一个压箱底的好货啊!!许多朋友聊起烧烤,当然成都的烧烤好吃的很多,但是这种吃法风靡历史其实并不长。应该是90年代中旬左右才开始流行吃烧烤起来,过去人们晚上想喝点夜啤酒加餐一般选择路边麻辣烫和鬼饮食。烧烤的话我推荐一个流动摊贩,因夫妻二人经营故取名夫妻烧烤。地点在西安路十二桥路口的斜对面有一家建行,隔壁是自来水公司,水公司再旁边是个比较封闭的博物馆,水公司与博物馆中间夹着条很短的小巷。对的,就在这个小巷子(喂!怎么复杂的像做隐藏任务!是的,亲,毕竟是压箱好货,自然不那么好找)但是此NPC只在每晚9点之后才出摊,想做任务的朋友要控制时间,摊位是个三轮车。过去位置不太固定,在附近游击,直到近年来一直稳定在此处出勤。历史不详,但我应该吃了6、7年了,几乎吃烧烤都固定他家。推荐的理由一是味道不错(算成都好吃的那批之一)二是老板做人踏实厚道,不乱算账。 我记忆中印象不错的烧烤一个是石人公园门口其中一家,另外一个就是这家了。晚上孤单寂寞冷的朋友不妨去挑战下。说不定能碰见楼主哦!哦,还忘了补充,楼主每周至少3次中午或上午出现在大碗面,说不定还能以食会友,深入交流呢,看缘分啦。<br><br> -------------update 5.14-------------<br><br>前面说了西安路相关的两家,算是片头。后面继续具体说现在西安路的美食。在此之前先穿插两个内容: 关于火锅记忆和排队就餐的概念。<br><br>排队就餐:现在的许多年轻朋友可能对餐馆排队就餐的情况并不陌生,因为成都人好热闹,好吃,所以在饭点成都任何角落都习以为常的排着大队等着念号就餐。可是,可是你造吗?这种场景在90年代远不如现在常见。当真正你发觉成都人成群的关注美食,开始到处找好吃的,尝遍各处馆子的历史其实仅仅10年左右,你会惊讶吗?差不多是90年代末,2000年开始,大部分家庭才习惯下馆子,或者专程数公里去体验口碑好的餐馆。而大部分的90年代,一是生活条件不够允许,二是大家消费习惯固定,觉得自己家做的才是好吃的。几乎许多家庭都很少到餐馆吃饭,即使去也是完成任务,解决一顿餐食而已并非品美食而专程前往。所以我所介绍在80、90年代就人满为患的餐馆和今天的餐馆人满为患是不同量级的。那年代只有你真正有干货,有好口碑才会排队就餐,不象现在稍微有点噱头其实味道一般的馆子都要排队。可想而知,在一个很少有人习惯去餐馆的年代能做到每天排长龙是多不容易的事。<br>楼主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儿时父母比较懒,也很缠嘴,记得几乎90年代上旬每天晚上父亲回来都会带我们去体验餐馆,火锅也好,中餐也好,只要有人介绍,我们定会专程去尝,那时跟着大人整年整年在成都东西南北尝鲜,很享受了许多美味,可惜也损失了许多家庭小菜的温馨。宁夏街的狗肉和白帝城火锅(成都第一批搞自助模式的火锅,后来才有的川王府)。祥和里小区的炒小龙虾(好吃到爆,成都估计是第一家炒小龙虾的店,至今无人能及的味道)小关庙的羊肉火锅等,许多都是而今没有机会再尝的好味道,随着年月封进记忆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