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怪兽充电一面

一、自我介绍

二、redis相关
1、redis为什么是线程安全的
Redis 被认为线程安全,以下是一些详细原因:
(1)单线程模型: 在 Redis 的设计中,命令的执行是串行化的,这意味着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命令会被执行。这样避免了多线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时可能出现的竞争条件和上下文切换开销。
(2)高效的 I/O 复用模型: 虽然 Redis 采用单线程模型,但是通过 I/O 复用技术(如 epoll),它可以高效地处理大量并发连接。这种模型允许 Redis 同时监听多个套接字,而不必为每个连接创建一个新的线程或进程。
(3)内存操作优化: 由于 Redis 是基于内存的数据库,数据操作主要在内存中进行,这比基于磁盘的数据库要快得多。因此,即使单线程也能提供很高的吞吐量。
**(4)客户端同步策略:**尽管 Redis 服务器本身是线程安全的,但是如果多个客户端之间没有良好的数据同步策略,也可能产生类似线程安全问题。因此,客户端在使用 Redis 时也需要采取适当的同步措施。
**(5)版本更新:**从 Redis 6.0 开始,引入了多线程模型,但这些多线程主要用于处理网络 I/O 事件,而不是用于执行命令。这意味着指令的执行过程仍然是由主线程完成的,保持了线程安全性。
综上所述,Redis 之所以被认为是线程安全的,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设计哲学,即通过单线程模型、高效的 I/O 复用技术和内存操作优化来确保在处理并发请求时不会出现线程安全问题。
2、Redis跳表
Redis跳表是一种用于快速查找和排序的数据结构,其平均查找时间复杂度为O(log n)。
跳表(SkipList)是Redis中用于实现有序集合(Sorted Sets)的底层数据结构之一。它通过在每个节点中维持多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从而达到快速访问节点的目的。 跳表支持平均O(logN)、最坏O(N)复杂度的节点查找,同时还可以通过顺序性操作来批量处理节点。
以下是跳表的一些特点:
多层链表: 跳表由多个链表组成,每个链表包含不同级别的节点。每个节点除了存储自身的值外,还包含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这些指针分为多个级别,每个级别的指针指向更远的节点。
查找效率: 跳表通过利用这些指针实现了快速跳过不必要比较的节点的功能,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查找效率。在理想情况下,查找一个元素的时间复杂度可以降低到O(log n),这是因为每一层链表都是根据元素的值进行排序的。
插入与删除: 跳表不仅支持高效的查找操作,还支持快速的插入和删除操作。这些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同样能够保持在对数级别。
空间换时间: 跳表为了达到快速查找的目的,牺牲了一定的空间效率。因为每个节点需要存储多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这会增加内存的使用量。
有序连续元素查询: 跳表特别适合于那些需要频繁进行范围查询或者有序遍历的场景,因为它可以快速定位到某个范围内的起始和结束节点。
Redis中的应用: 在Redis中,跳表被用作有序集合的底层实现之一。有序集合是Redis提供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集合,其中的元素按照分数进行排序存储。
总的来说,了解跳表的工作原理对于理解Redis的内部机制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处理有序集合相关的操作时。跳表提供了一种既高效又实用的解决方案,使得Redis能够在保持数据有序的同时,还能快速地进行数据的插入、删除和查询操作。
参考:https://blog.51cto.com/u_16099311/6712810
3、Redis持久化

4、Redis的过期策略
Redis的过期策略包括定期删除、惰性删除和内存淘汰机制,确保数据在设定的时间后不再被访问或占用内存。具体来说:
定期删除:这是Redis通过设置一个定时任务,周期性地扫描数据库中的过期键并删除它们的过程。这种策略可以保证过期键在一定时间内被清理掉,但可能会有一定的延迟。
惰性删除:在这种策略下,只有当客户端尝试访问某个键时,Redis才会检查该键是否已过期。如果已过期,则在访问时立即删除它。这种策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删除操作,但在高并发场景中可能会导致短暂的不一致现象。
内存淘汰机制:当内存使用达到上限时,Redis会依据一定的淘汰算法来决定哪些数据应当被移除以释放内存空间。常见的淘汰算法包括noeviction(不进行淘汰)、allkeys-lru(基于全部键的最近最少使用算法)、allkeys-random(随机选择键)、volatile-lru(基于设置了过期时间键的最近最少使用算法)、volatile-random(随机选择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以及volatile-ttl(根据键的剩余生存时间来选择)。
总的来说,了解这些策略对于优化Redis的性能和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5、redis怎么保证分布式数据一致性
Redis通过一致性哈希算法和不同的数据一致性模型来保证分布式数据的一致性。
在分布式系统中,数据一致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如何在多个节点之间同步数据以确保每个节点都有相同的数据视图。Redis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内存数据结构存储系统,提供了多种机制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具体如下:
一致性哈希算法:这是Redis用来在分布式环境下分配数据到不同节点的方法。通过一致性哈希,Redis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当集群中的节点发生变化时,数据重新分配的最小化。
数据一致性模型:
强一致性:这种模型下,一旦数据被写入,任何后续的读取都会返回最新的值。这提供了最佳的用户体验,但可能会对性能产生较大影响。
弱一致性:在这种模型下,系统不承诺立即可以读到最新写入的值,但会尽可能保证在一定时间后数据达到一致状态。
最终一致性:这是弱一致性的一个特例,它保证在一定时间内,所有节点的数据会达到一致状态。这是业界在大型分布式系统中比较推崇的一致性模型。
此外,在实现具体的数据同步策略时,需要考虑到业务场景的特点。例如,如果业务场景主要是读多写少,那么可以通过引入缓存来降低数据库的压力,同时使用合适的同步策略来保证缓存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一致性。
总的来说,Redis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和策略来保证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一致性,这些策略包括一致性哈希算法、不同的数据一致性模型以及针对特定业务场景的同步策略。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策略对于确保系统的高性能和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6、redis怎么保证key不过期
要确保Redis中的key不过期,可以使用PERSIST命令来移除key的过期时间。
在Redis中,key的过期是通过设置一个到期时间来实现的,到达这个时间点后,key会自动被删除。但有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保证某些key不会因为过期而消失。这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使用PERSIST命令:通过执行PERSIST key_name命令,可以移除指定key的过期时间,使其变为永久存在的key。
不设置过期时间:如果在创建key时没有使用EXPIRE或PEXPIRE等命令为其设置过期时间,那么该key默认就不会过期。不过,如果Redis的内存淘汰机制被触发,未设置过期时间的key仍然可能会被删除以释放内存。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已经设置了过期时间的key,如果想要取消过期,需要使用PERSIST命令。另外,如果使用DEL、SET、GETSET等命令修改了key的值,原有的过期时间会被清除。
总的来说,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证Redis中的key不会因为过期而被自动删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根据具体需求来决定是否对key设置过期时间,以及如何管理这些key的生命周期。

三、java内存模型
Java内存模型(JMM)是一套与多线程相关的规范,主要目的是解决由于多线程通过共享内存进行通信时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内存可见性、指令重排序等。
Java内存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
内存可见性:当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进行修改后,另一个线程可以立即看到这个修改的结果。JMM通过定义“happens-before”原则来保证操作的先后顺序和可见性。
原子操作:JMM定义了八种原子操作,这些操作在执行过程中不会被中断,从而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内存屏障:为了解决编译器和处理器可能对指令进行重排序的问题,JMM提供了内存屏障的概念。内存屏障可以确保屏障之前的指令在屏障之后的操作之前完成。
缓存一致性:JMM还需要处理CPU缓存与主存之间数据一致性的问题。它通过一定的协议来确保不同线程之间的缓存数据能够得到同步更新。
线程间的交互:JMM规定了线程间如何通过共享内存进行交互,以及如何保证这种交互的正确性和有序性。
此外,Java内存模型与硬件内存模型有所不同,但JMM的设计是为了在不同硬件和操作系统上提供一致的并发行为,这样Java程序就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而不需要担心内存访问的差异。
总的来说,理解Java内存模型对于编写正确的多线程程序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程序的并发行为和最终的执行结果。开发者需要根据JMM的规则来设计和优化多线程应用,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四、java内存回收机制
Java内存回收机制是Java虚拟机(JVM)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自动追踪和回收程序中不再使用的对象所占用的内存。这一机制允许程序员专注于编写业务逻辑,而不必担心内存管理的细节。以下是Java内存回收机制的关键点:

垃圾回收的原理:垃圾回收器(Garbage Collector, GC)会监控对象的作用域和使用情况,当一个对象不再被任何引用变量引用时,它就成为垃圾回收的候选对象。垃圾回收器会在适当的时机自动回收这些对象的内存空间。
引用类型:在Java中,对象可能被强引用、软引用、弱引用或虚引用所引用。不同类型的引用对垃圾回收有不同的影响。例如,只有当对象没有任何强引用时,它才可能被垃圾回收。
垃圾回收算法:JVM实现了多种垃圾回收算法,包括标记-清除、复制和标记-整理等。每种算法都有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堆内存的使用模式。
内存分区:Java堆内存通常被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两个区域。新生代用于存放新创建的对象,而老年代则存放存活时间较长的对象。这种分区有助于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
垃圾回收器:JVM提供了多种垃圾回收器,如Serial、Parallel、CMS和G1等。每种回收器都有其特定的设计目标和适用场景。例如,串行回收器适用于单核处理器,而并行回收器则利用多核处理器的优势来提高回收效率。
内存泄露:虽然Java有自动内存管理机制,但仍然可能出现内存泄露的情况。内存泄露通常发生在长时间存活的对象持有不必要的引用,导致无法被回收。
总的来说,了解Java内存回收机制对于开发高性能的Java应用至关重要。它不仅减少了程序员在内存管理上的工作量,还提高了应用程序的稳定性和性能。开发者应该了解不同垃圾回收器的工作原理和适用场景,以便在设计和优化应用时做出合适的选择。

五、 JVM内存模型
JVM内存模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堆(Heap): 是JVM内存中最大的一块区域,它是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在JVM启动时创建。堆主要用于存放对象实例和数组。垃圾回收器负责对堆进行垃圾回收。可以通过参数-Xmx(最大值)和-Xms(初始值)设置堆的大小。
方法区(Method Area): 也是线程共享的区域,用于存储加载的类的元数据信息,如常量、静态变量以及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它可以被看作是永久代(老年代),通常很少卸载或收集。运行时常量池也存放在这里。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 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独立的程序计数器,记录着当前线程要执行的指令地址。如果执行的是Java方法,计数器记录的是Java字节码地址;如果是本地方法,则为空。
虚拟机栈(Java Virtual Machine Stack): 是线程私有的,与线程同时创建。它保存方法的局部变量、部分结果,并参与方法的调用和返回。每个方法执行时都会创建一个栈帧来存储这些信息。栈的大小决定了方法调用的可达深度。
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 与虚拟机栈相似,但用来管理本地方法(用C语言编写的方法)的调用。
新生代和老年代:堆空间进一步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新生代用于存放新生成的对象,老年代用于存放长时间存活的对象。新生代又可以细分为Eden区、S0(Survivor 0)区和S1(Survivor 1)区。其中Eden区用于存放刚创建的对象,而S0和S1区存放经过一次或多次垃圾回收后仍然存活的对象。
总的来说,JVM内存模型的设计旨在提供一个高效、灵活且可靠的内存管理机制,以支持Java程序的执行。通过对不同内存区域的划分和管理,JVM能够实现有效的内存分配、回收以及优化程序运行性能。

六、hashmap数据结构
需要区分java 7和8
1、底层数据结构不同
hashmap1.7:数组+链表。
hashmap1.8:数组+链表+红黑树结构(当链表长度大于8,转为红黑树)。

2、resize()方法不同
hashmap1.7:JDK1.7中resize()方法负责扩容,inflateTable()负责创建表。
hashmap1.8:JDK1.8中resize()方法在表为空时,创建表;在表不为空时,扩容。

3、对null键的区分不同
hashmap1.7:1.7版本中对于键为null的情况调用putForNullKey()方法。
hashmap1.8:1.8中没有区分键为null的情况,但是两个版本中如果键为null,那么调用hash()方法得到的都将是0,所以键为null的元素都始终位于哈希表table[0]中。

4、遍历不同
hashmap1.7:1.7在遍历的同时没有添加数据,而是另外调用了addEntry()方法,将节点添加到链表头部。
hashmap1.8:当1.8中的元素处于链表的情况,遍历的同时最后如果没有匹配的,直接将节点添加到链表尾部。

5、新增节点方法不同
hashmap1.7:1.7中新增节点采用头插法。
hashmap1.8:1.8中新增节点采用尾插法,这也是为什么1.8不容易出现环型链表的原因。

6、rehash时链表分散不同
hashmap1.7:1.7中是通过更改hashSeed值修改节点的hash值从而达到rehash时的链表分散。
hashmap1.8:1.8中键的hash值不会改变,rehash时根据(hash&oldCap)==0将链表分散。

7、rehash不同
hashmap1.7:1.7中rehash时有可能改变链表的顺序(头插法导致)。
hashmap1.8:1.8 rehash时保证原链表的顺序。

8、扩容机制不同
hashmap1.7:jdk1.7时扩容时会执行transfer()方法,创建一个新的Entry空数组,长度是原数组的2倍,遍历原Entry数组,重新reHash到新的数组中,因为长度改变,Hsah的规则也会改变。使用头插法,从头部插入数据。触发了扩容后 1.7 是先扩容后插入新值的。
hashmap1.8:1.8 先插值再扩容,jdk1.8时扩容时会执行reSize()方法,创建的不是Entry数组,而是一个Node节点数组,会使用尾插法,插入数据
七、线程安全的集合
从以上信息中可以得知,Java 提供的线程安全集合包括:

Vector:它是一个线程安全的动态数组,提供与 ArrayList 类似的功能。Vector 的每个方法都是同步的,这意味着在多线程环境下,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访问 Vector 的方法。
ConcurrentHashMap:这是一个适用于高并发环境的线程安全哈希表实现。它提供了与 HashMap 类似的 API,并通过使用分段锁(Segment)来实现高并发的访问。
ConcurrentLinkedQueue:这是一个线程安全的队列,适用于多线程环境。它基于链接节点实现,支持高效的并发操作。
ConcurrentSkipListSet:这是一个线程安全的有序集合,基于跳表实现。它支持并发的插入、删除和检索操作。
CopyOnWriteArrayList:这是一个线程安全的变体,特别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景。它在每次修改操作(如添加或设置元素)时都会复制底层数组,从而确保读取操作不需要锁定。
Hashtable:这是另一个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实现,它的所有方法都是同步的。虽然现在更推荐使用 ConcurrentHashMap,但 Hashtable 仍然是一个可用的选择。
Collections.synchronizedCollection:这个方法可以将非线程安全的集合转换为线程安全的集合。通过返回指定集合的同步(线程安全)视图,它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同步访问某些非线程安全的集合类。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synchronizedSet、synchronizedList:这些方法类似于 synchronizedCollection,它们分别用于将 HashMap、HashSet 和 ArrayList 等集合转换为线程安全的版本。
BlockingQueue:这是一个线程安全的阻塞队列,支持在尝试获取元素时阻塞线程,直到队列变为非空或有空间容纳新元素。
TransferQueue:这是一个线程安全的队列,它继承了 BlockingQueue,并添加了 transfer 和 tryTransfer 方法,用于在不同线程间传递元素。
LinkedBlockingQueue、ArrayBlockingQueue:这些都是 BlockingQueue 的具体实现,它们提供了线程安全的队列操作。
PriorityBlockingQueue:这是一个线程安全的优先级队列,支持并发操作。
DelayQueue:这是一个线程安全的延迟队列,用于在指定的延迟时间之后才能从队列中获取元素的场合。
SynchronousQueue:这是一个线程安全的队列,它不存储元素,而是用于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线程之间直接交换元素。
总的来说,Java 提供了多种线程安全的集合类,以适应不同的并发需求和场景。在选择适当的集合类时,需要考虑集合的操作特性和性能要求,以确保在多线程环境中的安全和效率。

八、java中的锁
Java中的锁机制是用于管理多线程并发访问共享资源的一种机制,它能够保证线程安全并防止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1、有哪些锁类型
Java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锁:隐式锁和显式锁。
隐式锁:通过synchronized关键字实现,它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同步策略,可以在方法或代码块上使用。当一个线程获得了隐式锁,其他试图进入同一同步代码块的线程将会被阻塞,直到锁被释放。
显式锁:通过Lock接口实现,提供了比synchronized更灵活的锁定机制。例如,它允许尝试获取锁而不是一直等待,也支持多个条件的排队等候,以及可中断的获取锁等。
除了这两种基本的锁类型,Java还提供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锁,如乐观锁、悲观锁、自旋锁、可重入锁、读写锁、公平锁等。每种锁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总的来说,Java的锁机制是确保多线程环境下数据一致性和线程安全的重要工具。开发者应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场景选择合适的锁类型和同步策略,以实现高效的并发控制。
2、ReentrantLock
ReentrantLock是一种可重入的互斥锁,也被称为“独占锁”。以下是对ReentrantLock的一些详细解释:
可重入性:ReentrantLock允许同一个线程多次获取锁,而不会导致自己被阻塞。
公平与非公平:ReentrantLock支持公平锁和非公平锁两种模式。公平锁会保证等待时间最长的线程优先获得资源,而非公平锁则不保证这一点。
基于AQS框架:ReentrantLock是基于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AQS)框架实现的,这是一个为大部分同步器类提供基础的模板框架。
加锁和释放锁:在使用ReentrantLock时,需要手动加锁和释放锁。通常的使用格式是在一个try-finally块中进行,确保即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异常,锁也能被正确释放。
高级功能:ReentrantLock提供了一些高级功能,如可中断、可设置超时、可绑定条件等,这些功能使得它在处理复杂的同步问题时更加灵活。
源码分析:ReentrantLock的源码分析可以帮助理解其内部工作机制,包括可重入性的实现以及公平锁和非公平锁的差异。
替代synchronized:ReentrantLock可以作为一种替代synchronized关键字的手段,它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灵活性,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式,以避免死锁等问题。
总的来说,ReentrantLock是Java并发编程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它提供了比传统的synchronized关键字更多的功能和灵活性。然而,它的使用也更加复杂,需要开发者仔细管理锁的获取和释放,以避免潜在的并发问题。

3、synchronized关键字以及锁升级
(1)synchronized关键字
synchronized关键字是Java中用于控制并发的一种机制,它能够确保多线程环境下的安全性和可见性。

  • synchronized关键字在Java中主要有两个作用:
    保证原子性: 当一个线程进入一个由synchronized修饰的方法或代码块时,它会获取到对象的锁。其他试图访问这个同步区域(方法或代码块)的线程将会被阻塞,直到第一个线程释放该锁。这样可以确保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够执行临界区的代码,从而保证了操作的原子性。
    保证可见性: synchronized关键字还保证了变量修改的可见性。当一个线程对一个对象的状态进行修改后,其他线程可以立即看到这个变化,这是因为synchronized关键字会强制刷新线程的工作内存,使得变量的修改对所有线程立即可见。
  • synchronized关键字的使用场景主要包括:
    修饰方法: 将整个方法声明为synchronized,这意味着任何时候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执行这个方法。例如,对于一个计数器类,可以使用synchronized来确保增加计数的操作是线程安全的。
    修饰代码块: 只将需要同步的代码部分放在synchronized代码块中,这样可以提高程序的效率,因为它不会无谓地锁定整个方法。通常,我们会锁定一个对象来作为锁的监视器,例如synchronized (this) {…}。
    修饰静态方法: synchronized还可以修饰静态方法,这时它会锁定整个类,而不是单个对象。这在多线程访问共享资源时非常有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synchronized关键字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处理多线程问题,但它也可能导致性能下降,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因此,在使用synchronized时,应当仔细考虑锁的范围和粒度,以及是否有必要使用更细粒度的锁或其他并发控制机制。此外,Java虚拟机(JVM)对synchronized进行了优化,例如锁升级和锁膨胀等过程,以提高性能。
    (2)synchronized锁升级
    synchronized锁在JDK1.6之后经历了升级,引入了更细致的锁状态,包括偏向锁、轻量级锁和重量级锁。
    synchronized关键字在Java中是用于实现同步的一种机制,早期在JDK1.6之前,它只有一种重量级锁的状态,这种锁是通过操作系统申请的,因此相对开销较大。随着JDK1.6的发布,JVM对synchronized进行了优化,引入了锁的细化状态,以提高性能。
    锁升级的过程如下:
    无锁状态: 一开始对象处于无锁状态,即没有任何线程持有锁。
    偏向锁状态: 当第一个线程访问同步块时,会将对象头中的偏向锁位置设置为1,并将线程ID写入对象头,这样下次该线程再次访问同步块时,可以直接获取锁而无需进行额外的操作。
    轻量级锁状态: 如果有另一个线程尝试获取锁,发现偏向锁被占用且原线程不存活,则会通过CAS操作尝试获取锁,此时进入轻量级锁状态。若CAS操作失败,则说明存在竞争,会升级为自旋状态。
    自旋状态: 线程在未能获取到锁时不会立即挂起,而是进行忙等待(自旋),并尝试多次获取锁。这样做可以避免线程切换的开销。如果自旋次数超过一定阈值(默认10次),则升级为重量级锁状态。
    重量级锁状态: 当自旋达到阈值或者其他线程竞争同一个锁时,锁会升级为重量级锁。此时,未获得锁的线程会被放入等待队列中,等待锁的释放。
    总的来说,synchronized的锁升级过程是一个从无锁到偏向锁、轻量级锁、自旋状态最终到重量级锁的过程,这个过程旨在在保证线程安全的同时,提高程序执行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升级过程只会单向进行,即锁只会升级不会降级。

九、CAS

十、AQS
AQS,即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是Java并发包中的一个核心同步器框架。它为构建锁和同步器提供了基础组件,是实现多线程访问共享资源的关键机制。**AQS的核心思想是当被请求的共享资源空闲时,允许当前请求资源的线程成为有效的工作线程,并将共享资源设置为锁定状态。**如果资源被占用,则需要一套线程阻塞、等待以及唤醒时分配锁的机制。
AQS的主要特点包括:
基于FIFO队列: AQS通过一个双向FIFO队列来管理等待的线程,确保了线程获取资源的公平性。
使用volatile变量: AQS使用一个volatile变量来维护同步状态,确保了线程间的可见性。
模板方法模式: AQS采用了模板方法设计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的钩子方法,允许用户通过继承并重写这些方法来实现自定义的同步器。
支持多种同步方式: 基于AQS实现的同步组件包括但不限于ReentrantLock、Semaphore、CountDownLatch等,它们都是通过继承AQS并实现特定的同步逻辑来工作的。
高性能: 与早期的synchronized同步锁相比,AQS提供了更高的性能,这也是为什么它被引入JDK并发包(JUC)的原因。
总的来说,理解AQS的工作原理对于深入掌握Java并发编程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开发者构建高效的同步控制机制,还能够提升对并发程序行为的整体理解。

十一、mvcc
MVCC,全称为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是一种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并发控制方法。
MVCC的主要目的是在数据库中实现高效的并发访问,它通过为每个读操作创建数据的快照来实现这一目标,从而避免了不同事务之间的数据竞争,提高了系统的并发性能。
具体来说,MVCC的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隐式字段和undo log: MVCC通过在每行数据中添加隐式的字段来记录数据的版本信息,同时使用undo log来存储旧版本的数据,这样当事务需要读取数据时,可以根据版本信息获取到正确的数据快照。
快照读和当前读: MVCC区分了两种读取方式,快照读是指读取事务开始时刻的数据快照,而当前读则是读取最新的数据。这两种读取方式结合不同的事务隔离级别,可以提供灵活的并发控制策略。
版本链和版本回滚: 每个数据行都有一个与之关联的版本链,记录了该行数据的修改历史。当事务完成或回滚时,会通过版本链来确定哪些数据需要被更新或恢复到旧版本。
与事务隔离级别的关系: MVCC的效果也受到数据库事务隔离级别的影响。在不同的隔离级别下,MVCC的工作方式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隔离级别下,可能需要更多的锁来保证一致性。
优缺点:MVCC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数据库的并发性能,减少锁的竞争。然而,它也可能增加存储开销,因为需要保存多个版本的数据。
总的来说,MVCC是现代数据库系统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它在提高并发性能的同时,也需要合理管理资源和考虑与其他数据库特性的协同工作。了解MVCC的原理和实现对于数据库管理员和开发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他们设计和优化数据库应用,确保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十二、sql优化

十三、mysql、mongoDB主从复制原理以及mongoDB的高可用
1、MySQL主从复制是一种数据同步技术,允许将一个数据库服务器(主节点)的数据自动、异步(近实时)复制到一个或多个其他服务器(从节点)。这一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数据的热备份、负载均衡和故障转移。
以下是其工作原理的详细解释:
二进制日志(Binary Log): 主节点上的所有更改都会被记录在二进制日志文件中。这些日志包含了执行的每个更新操作的具体信息。
从节点I/O线程:从节点上的I/O线程会连接到主节点,并请求主节点的二进制日志文件。主节点会将这些日志文件发送到从节点。
中继日志(Relay Log):从节点收到二进制日志后,会将其存储在本地的中继日志文件中。
从节点SQL线程:从节点的另一个线程(SQL线程)读取中继日志中的事件,并在从节点上按顺序执行这些事件,从而保持与主节点的数据一致性。
同步方式:根据不同的需求,MySQL支持多种同步策略,包括异步复制(近实时)、半同步复制(在事务提交前确保从节点接收到日志)和全同步复制(等待从节点确认后才提交事务)。
GTID(全局事务标识符):在启用了GTID的主从复制环境中,每个事务都会被分配一个全局唯一的标识符。这简化了错误处理和从节点的管理,因为可以更容易地跟踪和定位事务。
监控和故障处理:为了确保主从复制的正确运行,需要定期监控复制状态,并通过SHOW SLAVE STATUS等命令检查从节点的复制进度和可能的错误。
优缺点:主从复制提供了数据的冗余备份和读取扩展能力,但它也可能引入延迟,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遇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要高可用性、数据备份和分布式数据库读取负载均衡的场景。
总的来说,理解MySQL主从复制的原理对于数据库管理员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实现数据的高可用性和灾难恢复,还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整体性能和可扩展性。
2、MongoDB通过多种模式实现高可用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Master-Slave模式:这是MongoDB提供的第一种冗余策略,也是一种热备策略。在这种模式下,有一个主节点(Master)可以处理读写操作,而一个或多个从节点(Slaves)接收主节点的数据同步。这种架构通常用于备份或读写分离场景。

Replica Set模式:副本集模式提供了更高的可用性,因为它允许在多个节点间自动故障转移。在这个模式下,一组节点中的其中一个被选为主节点,其他节点作为辅助节点。如果主节点发生故障,辅助节点中的一个将自动选举成为新的主节点,以此来保证服务的连续性。
Sharding模式:分片模式是为了处理大量数据和高吞吐量而设计的。它通过将数据分布在多个节点上来提高系统的读写性能和容量。在这种模式下,数据被分割成多个片(shards),每个片可以是一个副本集,确保了数据的高可用性和弹性。
此外,为了确保数据的持久性,MongoDB采用了数据持久化策略。作为内存型数据库,MongoDB的数据操作首先写入内存,然后通过周期性的全量检查点(checkpoint)过程持久化到硬盘。这样即使在系统宕机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数据的恢复,虽然可能会丢失最多一分钟的数据(取决于storage.syncPeriodSecs的配置)。

总的来说,MongoDB的高可用性是通过其复制和分片机制来实现的,同时还提供了数据持久化和自动故障转移等功能,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服务的稳定运行。

十四、布隆过滤器
布隆过滤器是一种高效的概率型数据结构,主要用于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一个集合。
布隆过滤器的核心在于其高效的空间利用率和快速的查询时间。它由一个二进制向量(位数组)和几个哈希函数组成。当一个元素被插入到布隆过滤器中时,会通过多个哈希函数映射到位数组的多个位置,并将这些位置设为1。查询时,如果所有对应的位置都为1,则认为元素可能存在;如果有任何一个位置为0,则元素肯定不在集合中。这种设计使得布隆过滤器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非常高效,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误判率。
具体来说,以下是布隆过滤器的一些特点:
优点:
空间效率:布隆过滤器使用二进制向量来存储数据,节省了大量的存储空间。
查询性能:由于使用了多个哈希函数,布隆过滤器的查询速度非常快,时间复杂度接近O(1)。
灵活性:布隆过滤器可以动态地添加新的元素,且不需要存储元素的原始值。
应用场景:布隆过滤器适用于需要快速查找并且能够容忍低误判率的场景,如缓存穿透、网络爬虫去重、垃圾邮件识别等。
缺点:
误判率:由于依赖哈希函数,存在一定的误判率,即可能会将不属于集合的元素误判为存在。
删除困难:布隆过滤器不支持删除操作,因为删除一个元素会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哈希位置。
不存储元素:布隆过滤器只判断元素是否存在,不存储元素本身,因此无法获取元素的详细信息。
总的来说,了解布隆过滤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对于解决特定类型的问题非常有用,尤其是在需要快速判断大量数据是否存在的场景中。

十五、spring事务的传播机制
Spring框架中的事务传播机制定义了在多个事务方法之间如何共享事务上下文。具体来说,事务传播机制共有七种类型:

PROPAGATION_REQUIRED:这是Spring的默认传播级别。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创建一个新的事务。
PROPAGATION_SUPPORTS:支持当前事务,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以非事务方式执行。
PROPAGATION_MANDATORY:强制要求存在事务,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抛出异常。
PROPAGATION_REQUIRES_NEW:创建一个全新的事务,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将当前事务挂起。
PROPAGATION_NOT_SUPPORTED:以非事务方式执行操作,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把当前事务挂起。
PROPAGATION_NEVER:以非事务方式执行,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抛出异常。
PROPAGATION_NESTED: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在嵌套事务内执行;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与PROPAGATION_REQUIRED类似,创建一个新的事务。
总的来说,这些传播机制为开发者提供了灵活的事务管理方式,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播行为。例如,当需要确保某个操作始终在事务中执行时,可以选择PROPAGATION_REQUIRED;而当需要每个操作都在独立的事务中执行时,可以选择PROPAGATION_REQUIRES_NEW。了解这些传播机制有助于更好地控制事务边界,避免事务相关的错误,如意外的事务合并或事务失效等问题。

十六、事务失效原因
事务失效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具体包括:

数据库引擎不支持事务:并非所有的数据库引擎都支持事务。如果尝试在不支持事务的引擎上使用事务,将会导致失败。
错误的事务配置:如果事务管理器或数据源配置不正确,可能会导致事务无法正常工作。
编程错误:例如,没有正确地开启或提交事务,或者在一个事务中执行了多个操作但没有正确处理异常。
资源竞争或锁定:当多个事务试图同时访问同一资源时,可能会发生死锁或超时,导致事务失效。
系统故障或宕机:硬件故障、网络问题或数据库服务器宕机等都可能导致事务中断。
数据库隔离级别设置不当:如果隔离级别设置得太低,可能会导致脏读、不可重复读或幻读等问题,影响事务的一致性。
手动回滚:在某些情况下,开发者可能会显式地调用回滚操作,导致事务失效。
违反数据库约束:如唯一性约束、外键约束等,如果事务中的操作违反了这些约束,可能会导致事务失败。
连接池问题:如果使用了连接池,但连接池配置不当或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事务无法正常执行。
第三方库或框架的问题:有时,使用的第三方库或框架可能存在bug或与当前环境不兼容,这也可能导致事务失效。
总的来说,事务失效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数据库、应用程序代码、系统配置等多个方面。为了确保事务的有效性,需要仔细检查上述各个方面,确保事务的正确使用和管理。

十七、spring和Spring boot架构区别

十八、ES为什么这么快以及到排索引
1、Elasticsearch (ES)之所以查询速度快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基于Lucene构建:ES是基于Lucene库构建的,这是一个高效的全文检索引擎库。Lucene提供了强大的文本搜索功能,能够快速定位和查询大量的文本数据。
倒排索引:ES使用倒排索引来提高查询效率。倒排索引是一种优化的索引结构,它允许快速查找包含特定单词或短语的文档。与正向索引不同,倒排索引直接将单词映射到包含该单词的文档列表,这样就可以快速返回查询结果。
分布式架构:ES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它可以在多个节点上分布和并行处理数据,从而提高了查询速度和整体系统的扩展性。
文件系统缓存:ES严重依赖于底层的文件系统缓存。如果为文件系统缓存分配更多的内存,并且内存足以容纳所有的索引段文件,那么搜索操作将主要在内存中进行,这大大提高了性能。
不擅长频繁更新和关联查询:相比于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ES不擅长处理频繁的数据更新和复杂的关联查询。因此,在设计系统时,可以根据数据的使用模式来选择最合适的存储和检索技术。
优化的查询执行:ES还提供了多种查询优化技术,如查询缓存、查询解析优化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查询的响应速度。
支持RESTful接口:ES支持RESTful接口,这意味着它可以很容易地集成到现代的Web应用程序中,并且可以通过HTTP协议进行高效的数据传输。

2、ES倒排索引
Elasticsearch (ES) 使用倒排索引来提高查询效率。倒排索引是一种优化的索引结构,它允许快速查找包含特定单词或短语的文档。与正向索引不同,倒排索引直接将单词映射到包含该单词的文档列表,这样就可以快速返回查询结果。

具体来说,倒排索引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词典和倒排列表。词典是一个包含所有唯一单词的列表,而倒排列表则记录了每个单词出现在哪些文档中。当进行搜索时,首先在词典中找到要搜索的单词,然后通过倒排列表中的文档引用快速定位到包含该单词的文档。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ES 还使用了分片技术。每个索引被分成多个分片,每个分片都有自己的倒排索引。这样,在执行搜索时,可以在多个分片上并行处理查询,从而提高了整体性能。

总的来说,倒排索引是 ES 快速查询的关键。通过将文本内容转换为倒排索引结构,ES 能够快速定位到包含特定单词或短语的文档,从而实现高效的文本搜索功能。

十九、消息中间件的特点和消息积压处理

二十、分布式ID生成
分布式ID生成是指在分布式系统中生成唯一标识符的过程。在分布式系统中,由于多个节点同时运行,因此需要一种机制来保证每个节点生成的ID是唯一的。
常见的分布式ID生成算法包括:

UUID:UUID(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是一种通用唯一识别码,可以保证全局唯一性。但是UUID过长,不适合作为数据库主键,且性能较差。
雪花算法:雪花算法是Twitter开源的一种分布式ID生成算法,通过时间戳和机器ID的组合生成唯一的ID。它能够保证全局唯一性和递增性,但需要维护机器ID表。
Redis:Redis是一种内存数据库,可以通过INCR命令实现原子性的自增操作,生成全局唯一的ID。但是需要保证Redis的高可用性和持久化。
Zookeeper:Zookeeper是一个分布式协调服务,可以通过创建临时节点的方式生成全局唯一的ID。但是需要保证Zookeeper的高可用性和性能。
总之,选择哪种分布式ID生成算法需要根据具体业务场景和系统需求进行权衡和选择。

二十一、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数据的区分及特点(mysql和mongoDB)

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库系统,它们在数据组织、查询语言和适用场景等方面有显著的区别。具体如下:

数据组织:关系型数据库采用二维表格模型来组织数据,每个表由行和列组成,数据之间通过主键和外键建立联系。非关系型数据库则以对象的形式存储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属性来决定,适合存储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
查询语言:关系型数据库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进行数据查询,这是一种通用且标准化的查询语言。非关系型数据库通常没有统一的查询语言,每种数据库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查询机制。
扩展性:关系型数据库通常通过增加硬件资源来扩展,这被称为垂直扩展。非关系型数据库则更易于水平扩展,即通过添加更多的服务器节点来分散数据和负载。
事务支持:关系型数据库通常提供完整的事务支持,包括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特性,适合需要强一致性保证的应用。而非关系型数据库在事务支持方面可能较弱或不支持。
适用场景:关系型数据库适用于需要复杂查询和强一致性的场景,如银行、保险等传统行业的核心业务系统。非关系型数据库则适用于大数据量、高并发访问的场景,如社交媒体、实时分析等。
总的来说,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各有优势和适用场景。关系型数据库强调数据的结构化和一致性,而非关系型数据库则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适用于处理大规模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在选择数据库时,应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技术条件来决定使用哪种类型的数据库。

二十二、如何保证mq的幂等性
为了保证消息队列(MQ)的幂等性,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业务去重: 在消费者端实现业务级别的去重逻辑。例如,可以在处理消息前检查数据库中是否已经存在相同的业务数据,如果存在则不再进行处理。
唯一标识符:使用唯一的消息标识符(如inner-msg-id),消费者可以根据这个标识符来判断是否已经处理过该消息,从而避免重复处理。
状态检查:在处理消息之前,检查系统的状态或者前置条件,确保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才处理消息。
事务机制:如果消息处理涉及到数据库操作,可以使用数据库事务来确保操作的原子性,这样即使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故障,也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消费确认:确保消费者在成功处理消息后发送确认(ACK)给MQ。如果消费者在确认前失败,MQ应该能够重新投递消息。但这需要正确配置消息确认机制,以避免因网络波动等原因导致的重复确认。
限流控制:对于可能被重复执行的操作,实现限流措施,防止因消息重复导致的过量请求。
补偿逻辑:为可能导致不一致的操作提供补偿逻辑,以便在消息被重复处理时能够恢复到正确的状态。
日志记录:详细记录每条消息的处理情况,包括处理时间、结果等信息,以便于问题追踪和数据恢复。
错误重试策略:合理设计错误重试策略,避免无限重试可能导致的幂等性问题。
服务降级:在系统压力过大或出现异常时,有选择地放弃某些操作,保证核心服务的稳定运行。
分布式锁:在涉及共享资源或需要同步操作的场景中使用分布式锁,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消费者实例在处理特定的消息。
幂等Token:使用Token机制来保证每个操作只被执行一次。消费者在处理消息前需要先获取Token,如果Token已经被占用,则说明该操作已经被处理过。
预写日志:在消息处理前先记录日志,即使处理失败,也可以通过日志来判断消息是否已经被处理过。
消息过滤:在消息生产者端进行消息过滤,避免发送重复的消息到MQ。
系统设计:在系统设计阶段就考虑幂等性,确保系统的各个组件都能够支持幂等操作。
总的来说,通过上述方法的综合使用,可以有效地保证MQ消息的幂等性,并确保消息的处理不会重复执行。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实现幂等性保证是非常重要的。

二十三、mongobd索引

MongoDB中的索引是用于提高查询效率的数据库对象,它允许对数据进行快速检索。以下是MongoDB中索引的一些关键概念和类型:
1、索引概念: 索引可以看作是指向数据库中文档的数据结构,通过索引可以快速定位到特定的文档或文档集合。
索引管理:可以使用特定的方法如createIndex()来创建索引,也可以通过删除命令来移除不再需要的索引。
2、索引类型:
单键索引:这是最基本的索引类型,通常在一个字段上创建,用于加快对该字段的查询速度。
复合索引:在多个字段上创建的索引,用于优化涉及这些字段的查询。
多键索引:在包含数组的字段上创建的索引,允许在数组中的多个元素上进行高效查询。
哈希索引:适用于存储大量字符串数据的集合,可以提高等值查询的速度。
3、索引属性:
唯一索引:确保集合中的某个字段或字段组合的值是唯一的。
局部索引:在特定条件下才生效的索引,例如某个日期范围。
稀疏索引:只为含有特定字段值的文档建立索引。
TTL索引:为文档设置一个生存时间,过期后文档将被自动删除。
此外,为了查看查询计划和索引效果,可以使用explain()方法和profile命令来分析查询性能和索引使用情况。了解和合理使用索引对于提高MongoDB的查询性能至关重要。
参考:https://docs.mongoing.com/indexes

二十四、多个线程怎么保证同步
为了保证多个线程同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互斥锁:**通过使用互斥锁(Mutex),只允许一个线程进入临界区,其他线程必须等待,直到锁被释放。这是最常见的同步方式,可以有效防止多个线程同时修改共享数据。
条件变量:条件变量(Condition Variables)可以让线程在不满足特定条件时阻塞,而不是进行轮询,这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CPU消耗。
读写锁:读写锁(Read-Write Locks)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读取共享数据,但对于写操作则是互斥的,这样可以提高读多写少场景下的性能。
信号量:信号量(Semaphores)允许多个线程进入临界区,但限制了同时进入的线程数量,可以用来控制对有限资源的访问。
同步代码块:可以使用Monitor类或lock关键字来同步特定的代码块,这样只有获得监视器锁的线程才能执行该代码块。
同步上下文:为ContextBoundObject对象启用自动同步,当线程进入这些对象的上下文时会自动同步。
原子变量:使用如AtomicInteger等类实现无锁的线程安全操作,适用于简单的数据类型和操作。
线程安全集合:使用如System.Collections.Concurrent命名空间中的集合类,它们提供了内置的同步添加和删除操作,适用于集合数据的并发访问。
总的来说,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同步机制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例如,如果读操作远多于写操作,那么读写锁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而对于需要确保某个条件成立后才能继续执行的情况,则可以使用条件变量。在使用这些同步机制时,还需要注意避免死锁的发生,并尽量减少锁的持有时间,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扩展:ReentrantLock,Semaphore以及CountDownLatch对比
ReentrantLock、Semaphore和CountDownLatch都是Java并发编程中常用的同步工具类,它们都使用了AQS的实现方式。

ReentrantLock(可重入锁):是一种独占锁,它允许一个线程多次获取锁,支持公平锁和非公平锁。与synchronized关键字相比,ReentrantLock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功能,如可中断锁、限时锁、公平锁等。

Semaphore(信号量):是一种共享锁,它用于控制对资源的访问数量。Semaphore维护了一个计数器,当有线程获取信号量时,计数器减1,当计数器为0时,其他线程需要等待。Semaphore可以用于实现限流、资源池等功能。

CountDownLatch(倒计时器):是一种同步工具类,它可以让一个或多个线程等待其他线程执行完毕后再继续执行。CountDownLatch维护了一个计数器,当计数器为0时,等待的线程可以继续执行。它可以用于协调多个线程的执行顺序。

总之,ReentrantLock、Semaphore和CountDownLatch都是Java并发编程中非常有用的同步工具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多线程的并发访问和协调多线程的执行。在使用这些工具类时,需要注意线程安全和性能问题,以及选择合适的同步策略。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chendeshan330/article/details/129448002

  • 14
    点赞
  • 2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