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美教育初探

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中学数学里也随处可见“美”的踪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知数学美、欣赏数学美、进而创造数学美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教给了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补美法。更为重要的是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数学美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以为中学数学美学的教育应分三个层次,以下就此作一些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     学生感知“美”的存在,建立起“美 ”与“真”的对应关系。

“美是一切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特征。”数学也不例外。数学乃至整个科学的使命就是要从杂乱、无序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秩序就意味着真理,秩序就意味着和谐,就是“美”。

    例如: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学生不难发现二项式系数在定理中都以某种对称的规律呈现出来。其实,当n不太大时,中国古代的大数学家杨辉早就用一个三角形表给出了这一规律。学生通过对“杨辉三角”的观察与验证,无不感慨古人的智慧,更感数学奇异的魅力。事实上“杨辉三角”是一种“美”的形式,它只不过是对二项式定理内涵的一种反映。就是说“美”与“真”是对应的。每一个“真”都应该以某种“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每一个“美”的背后都应对应着一个“真”。

又如:在讲比例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先测量一下书页的长与宽的比例,随后布置学生改动长与宽的比例重新设计书页的大小。通过观察,学生不难发现长与宽的比例大约在0.6左右的书页看起来最和谐。为什么呢?随着老师对“黄金比”的介绍,学生知道了“黄金比”在音乐、医学、人体工程、物理、数学等许多方面的应用,数学的美感也就油然而生。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数学美原来就在身边。数学美也源于生活,是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并不是数学家们凭空臆造出来的。

   二)让学生去欣赏“美”,体验数学美带来的愉悦。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数学美的表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看有概念的美、公式的美等;从形式上看有对称的美、和谐与统一的美、奇异的美等等;从数学的思维及方法上看有简约的美、抽象的美、严谨的美等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应分二个层次来进行。

(1)欣赏显而易见的形式上的美。

    数学美也和其它的美一样,必然以某种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给赏美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勾股定理c2=a2+c2,这一简单而工整的形式,表达了一切直角三角形边长的关系,可谓言简意该。这是数学的简约之美。

    圆锥曲线在极坐标下,可以用一个公式ρ=P/(1-ecosθ)(P为焦参数)表示出来。这是数学的统一与和谐美。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 , 反映出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对应关系。这是数学中的对称美。

已知方程2sin2x-sinx+m=0有两个实数解,求实数m的范围。此题的常规解法是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问题,但这样处理运算上较复杂。若将参数m分离出来,得m=-2sin2x+sinxy1=m,  y2=-2sin2x+sinx 利用图象法,只须使y1y2的图象有交点即可。由观察易得m(-3,1/8 )。一些问题若从常规考虑,则计算复杂,过程冗长,若反常规考虑,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则可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这是数学中的奇异美。

(2)用心去体验潜在的美。  

   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数学美的基本特征:高度的抽象性与直觉的合理性的统一,逻辑的严谨性与形式的宜人性的统一。数学美不仅以具体的形式反映出来,更为普遍地是一种抽象的美,深遂的美。

在数学家眼中公式eπi+1=0 是所有数学公式中的精华。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式子中将数学中的五个最具代表性的数:即10ieπ(其中10代表算术,i代表代数,π代表几何,e代表分析)用二个符号 (“+”与“=”)统一起来。反映了数学的各个分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至此,学生肯定会感慨:看起来如此简单的一个式子原来却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其实这也正是数学美的真正魅力所在-----在一切简约、对称等优美的形式之后都隐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这种抽象的美,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是比较难以发现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充分地挖掘,将一些数学形式背后蕴涵的丰富的数学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从中体验那种曲径通幽的浪漫,荡气回肠的激动。

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八大关系”时,学生根据书中的公式

表来记忆也不是很难。但老师若能给出六边形记忆法则:(1)

这个图融三组公式于一体,构思之精巧,内涵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三)让学生去创造美,实现数学美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图1

 

    有了对美的感知和欣赏,学生产生对美的创造的冲动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对数学美的完善和追求,是产生新的发明,发现新的理论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当某个理论、某个问题无论是其思想内容还是其表达形式尚未完善时,往往表现出来是不“美”的。因而就应该依据美的规律去补充美、创造美直至完善它。这就是补美的思想。体现在方法论上,就产生了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补美法。

我们先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

在解析几何中,我们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首先得到的+ =2a,这其实就是椭圆的方程。但它从形式上看很复杂,这与数学中要求的“简约美相违背,因而还有化简的必要。于是得到:+ =1, 这当然也可作为椭圆的方程。但显然从椭圆的图形上看:椭圆是有对称性的。根据“美”与“真”的对应关系,那么反映在方程中也应当是对称的。故令a2-c2=b2 b>0) 得到:+=1 。事实上,为了“美”而引入的参数“b”也有着明显的几何含义。也就是说“b”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字母,它也是对椭圆性质的一种反映。从而又说明“美”的后面隐含着“真”的道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依据美学原理进行补美,进而完善数学形式的例子。

当然,对数学中的补美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要求。它是建立在对数学概念、理论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又辅以数学美的基本原理才能实现的。但它作为一种思想和方法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是如此。补美也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源泉。历史上有许多天才般补美的例子。如:麦克斯韦从数学美的角度出发,将电磁理论方程改写,从而推断出宇宙中存在着电磁波。这时没有任何理论依据,只有天才般的直觉。但最终被赫兹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又如: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

BC=3AC=4A1A=6.AC1CB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分析:此题的通法是用平移的手法,在此三棱柱中找出所求的角,然后求之。但这样做所添设的辅助线较多,学生一般是较难发现这个角的。考虑到对称性的要求,我们将直三棱柱“补”成直四棱柱,从而很容易将CB1平移至AD1,从而在直四棱柱中C1AD1即为所求。(CosC1AD1=)

 

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比比皆是,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努力挖掘,精心提炼教材中的各式各样的美育素材,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学生对美的欣赏来陶冶他们的情操,进而完善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才是数学美育教学的立足点。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