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t6ferris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41、用于微创手术的球形机器人控制架构
本文介绍了一种专为微创手术设计的球形机器人及其模块化、主从式控制架构。该系统通过运动学约束实现远程中心运动(RCM),确保手术操作的精确性与安全性。采用3自由度球形结构,集成配重系统以提高刚度,并支持器械与内窥镜的互换。控制系统由用户界面层、命令与控制层及物理层构成,通过西门子NX仿真与实验模型验证了其功能一致性,结果表明该机器人在不同运动模式下均能精准执行任务,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原创 2025-09-23 08:33:39 · 40 阅读 · 0 评论 -
40、面向数字孪生的大型网格焊接工厂运动学建模以评估生产力:企业案例研究
本文通过一个企业案例研究,探讨了面向数字孪生的大型网格焊接工厂运动学建模方法。基于iPhysics平台,构建了M-System Bluemesh焊接工厂的轻量级3D运动学模型,并通过真实与虚拟生产测试对比验证了模型在生产力评估中的可靠性。研究实现了单机建模、工厂组装、虚拟调试与测试验证的全流程,并分析了模型的优势与局限性。未来将致力于模型优化及向完整数字孪生系统的演进,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原创 2025-09-22 16:57:17 · 32 阅读 · 0 评论 -
39、非匀速平移机构的节能应用与软件开发
本文探讨了非匀速平移机构在高动态机器中的节能应用,重点分析了基于本征运动的能源效率优化方法。文章介绍了机构开发的完整流程,包括运动任务描述、结构与尺寸综合、结构设计及动态分析,并提出了一款在Matlab App Designer中开发的集成化软件工具,支持从运动定义到多体仿真的全流程设计。通过示例展示了导向凸轮机构在本征运动下的停歇特性变化,以及使用CAD模型对仿真精度的提升。研究还表明,通过调整初始角速度可补偿因转动惯量增加导致的周期偏差。未来将引入优化算法并开展台架测试,以进一步提高设计精度和节能性能。原创 2025-09-21 14:26:32 · 24 阅读 · 0 评论 -
38、机械机构设计与优化:从四杆机构到滤袋成型机及节能应用
本文探讨了机械机构设计与优化的多种方法,涵盖协作四杆机构的路径优化、滤袋成型机取放机构的设计及节能型非均匀平移机构的集成应用。通过运动学综合优化实现无传感器干扰消除,采用几何约束编程与静态平衡设计提升自动化效率与能效,并提出集成化开发流程以解决传统机械设计中软件孤立使用的问题,显著提高设计连贯性与开发效率,为现代制造业的高效、节能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原创 2025-09-20 12:14:33 · 30 阅读 · 0 评论 -
37、旋转可变刚度与四杆机构路径优化研究
本文研究了旋转可变刚度机制与带弹性耦合器的协作四杆机构路径优化方法。通过力学建模与MATLAB/Simscape仿真,验证了两种机制在刚度调节和路径跟踪方面的有效性。旋转可变刚度机制实现了接近零到无穷大的连续刚度调节,显著降低了保持刚度所需的力;而四杆机构结合弹性元件与优化算法,在外部干扰下仍能实现高精度路径跟踪。文章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应用场景、技术挑战及改进方向,并提出了未来在参数优化、紧凑化设计和多领域应用的研究前景。原创 2025-09-19 12:10:09 · 26 阅读 · 0 评论 -
36、平面运动生成机构的结构 - 参数综合及改进的旋转可变刚度机构
本文介绍了平面运动生成机构的结构与参数综合方法,涵盖四杆和六杆机构的设计原理及数学建模,并提出一种基于齿轮-齿条结构的改进型旋转可变刚度机构。该设计通过浮动齿轮与力平衡机制解耦刚度与控制力,提升能量效率和刚度调节范围。文章还分析了两类机构在工业机器人与康复设备中的应用潜力,并展望其在智能化与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前景。原创 2025-09-18 11:59:45 · 30 阅读 · 0 评论 -
35、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平面运动生成机构的结构参数综合
本文对4 - U(RPRGR)RU冗余并联机器人进行了深入的运动学分析,涵盖正向与逆向运动学问题的建模与求解,并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提出了平面运动生成机构的结构参数综合方法,基于输出对象和输入连杆的离散位置,实现机构结构方案与几何参数的同步设计。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四杆、五杆、六杆及更高阶运动生成机构的形成原理与特点,给出了综合流程图与实际应用考虑因素。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优化算法、多目标设计与实验验证等未来研究方向,为机器人与机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原创 2025-09-17 15:49:58 · 46 阅读 · 0 评论 -
34、机械结构运动综合与分析:4R1H 螺旋杠杆连杆和 4 - U(RPRGR)RU 冗余并联机器人
本文探讨了两种创新的机械结构:4R1H螺旋杠杆连杆和4-U(RPRGR)RU冗余并联机器人。前者通过组合平面与螺旋运动链实现输出连杆的空间螺旋运动,具有结构简单、运动稳定等优势;后者利用运动学冗余提升系统的容错性与灵活性,适用于高要求的工业场景。文章详细分析了两者的类型综合、运动学特性及应用潜力,并进行了对比研究,为未来机械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原创 2025-09-16 11:45:13 · 22 阅读 · 0 评论 -
33、利用机器学习实现移动机器人的地形可通行性分析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地形替代模型,用于模拟移动机器人在软土地形上的动力学行为。通过引入增强接触模型(ACM)并结合真实世界数据训练Bagging回归模型,实现了对车轮漂移和切向力的精确预测。模型在Gazebo模拟器中集成,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在火星类地形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Bagging(Full)模型在方向和速度误差的中位数均低于1%,显著优于传统刚性接触模型。未来工作将聚焦于增强模型自由度、改进运动学假设及引入物理信息机器学习以提升稳定性与泛化能力。原创 2025-09-15 13:28:17 · 38 阅读 · 0 评论 -
32、医疗消毒机器人用七杆机构7 - PR(RRRR)RP的分析综合与欠驱动手指设计
本文研究了基于对称七杆机构7-PR(RRRR)RP的医疗消毒机器人设计,分析了其在最小和最大位置间的高度变化优势,适用于狭窄、难以到达区域的消毒任务。通过建立运动学约束条件并引入系数k求解杆件长度,结合数值示例验证了机构可行性。同时,探讨了欠驱动手指机构的自适应抓取能力及其柔顺力分布特性。文章还展示了机器人在医院、实验室、隔离病房及公共交通等场景的应用潜力,并提出未来在机构优化、多模态消毒技术融合、智能化控制与安全性提升方向的发展路径。原创 2025-09-14 12:37:45 · 50 阅读 · 0 评论 -
31、3 - UCU 并联机构与欠驱动手指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本文深入研究了3-UCU并联机构与欠驱动手指机构的设计与性能。3-UCU并联机构通过部分解耦的运动特性,在加工应用中实现了高精度与简化控制,其静态分析表明在保证刚度的同时可实现轻量化设计。欠驱动手指机构采用单电机驱动与柔性材料(如TPU),结合欠驱动机制,实现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自适应抓取,并有效降低抓取压力。文章对比了两种机构的特点,探讨了其在工业制造、服务机器人及科研教育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机构设计在集成性、智能化与材料创新方面的发展方向。研究成果为机器人机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原创 2025-09-13 13:20:28 · 27 阅读 · 0 评论 -
30、机器人腿部运动学与几何建模及 3 - UCU 并联机构初步设计分析
本文围绕机器人腿部与3-UCU并联机构展开深入研究。在机器人腿部方面,通过Matlab建模分析了其三维工作包络及末端线性轨迹跟踪性能,为结构设计与运动控制提供了依据。针对3-UCU并联机构,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线性-角度传动装置,实现了每个分支双自由度驱动,并完成了运动学建模,推导出逆几何模型与逆运动学雅可比矩阵。研究还探讨了该机构的静态特性与多领域应用前景,包括工业制造、医疗和航空航天。最后,文章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在多机构协同、智能化控制及材料结构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原创 2025-09-12 09:09:00 · 57 阅读 · 0 评论 -
29、ROS2中并联运动结构及六足机器人腿部运动学研究
本文研究了ROS2中并联运动结构的建模与仿真方法,提出基于SDF文件和ERB参数化的解决方案,结合扩展的pysdf工具实现闭环运动链向URDF的转换,并通过自定义关节状态转换器解决RViz可视化问题。同时,针对六足机器人腿部,建立了基于DH方法的正逆运动学模型,分析了运动空间特性,并在Matlab中进行了轨迹跟踪模拟。研究为包含闭环结构的机器人在ROS2中的集成提供了有效路径,也为六足机器人运动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原创 2025-09-11 09:45:00 · 44 阅读 · 0 评论 -
28、可变刚度平面并联机器人与可重构并联运动结构在ROS2中的研究
本文研究了可变刚度平面并联机器人(PPR)与可重构并联运动结构PARAGRIP在ROS2中的建模与集成。针对PPR,建立了基于VSA的刚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在康复训练中的有效性;对于PARAGRIP机器人,提出了一种在ROS2中实现闭环运动链仿真与可视化的解决方案,包括引入嵌入式Ruby增强SDF参数化、扩展pysdf工具实现SDF到URDF的自动转换,以及设计关节状态转换方法以实现RViz和Gazebo中的无缝集成。研究成果为并联机器人在多向增材制造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原创 2025-09-10 11:54:10 · 10 阅读 · 0 评论 -
27、新型软硬混合式机器人手部外骨骼运动学模型研究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软硬混合式机器人手部外骨骼的运动学模型,旨在解决传统刚性或柔性外骨骼在与人体手部适配时存在的不灵活、对齐困难及舒适性差等问题。通过建立基于Denavit-Hartenberg方法的运动学模型,分别针对拇指和其他四指设计了独立的运动学分析框架,并考虑了被动运动关节的影响。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一种结合可变刚度执行器(VSA)的平面并联机器人设计,用于提升康复设备的人机交互安全性与适应性。研究包括刚度建模、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展示了该系统在康复应用中的潜力。最终通过模拟与实际运动对比流程验证模型有原创 2025-09-09 09:35:47 · 33 阅读 · 0 评论 -
26、上肢假肢控制技术与软-硬混合机械外骨骼运动学模型
本文综述了上肢假肢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涵盖表面肌电图(sEMG)、超声肌电图、近红外(NIR)技术、脑电图(EEG)、机械肌电图(MMG)及多传感器集成等非侵入式控制方法,分析了各类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实例。同时介绍了一种新型软-硬混合机械外骨骼的运动学模型,强调其在中风患者手部康复中的舒适性、适应性和安全性优势。文章还探讨了未来上肢假肢与外骨骼技术向智能化、个性化和集成化发展的趋势,展示了多模态传感与先进算法融合在提升假肢控制精度和康复效果方面的巨大潜力。原创 2025-09-08 10:55:54 · 37 阅读 · 0 评论 -
25、上肢假肢控制技术进展综述
本文综述了上肢假肢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涵盖侵入式与非侵入式两大类方法。侵入式技术包括侵入式肌电图(iEMG)、皮质脑电图(ECoG)和神经电图(ENG),可提供高精度信号但存在手术风险;非侵入式技术如表面肌电图(sEMG)、声肌图(SMG)、近红外技术(NIR)、脑电图(EEG)和机械肌电图(MMG)则具有良好的可及性和安全性,但易受噪声干扰。文章还介绍了多模态控制策略,通过融合多种传感技术提升控制的稳定性与自然性。最后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提升信号质量、增强智能化、改善用户体验和降低成本,旨在为上肢截肢原创 2025-09-07 14:38:36 · 59 阅读 · 0 评论 -
24、外骨骼机器人步行机制及上肢假肢控制进展综述
本文综述了外骨骼机器人步行机制的设计与进展,基于人类步态生物力学分析,比较了四种双足运动链结构方案,其中第四种采用改进切比雪夫Lambda机构的方案在轨迹和关节角度上最接近人类自然行走,已进入快速原型制作阶段。同时,文章探讨了上肢假肢的分类、控制挑战及侵入式控制方法的发展,重点介绍了植入式肌电传感器和神经接口等高精度控制技术,强调多模式融合与持续创新对提升假肢功能和用户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原创 2025-09-06 12:21:41 · 57 阅读 · 0 评论 -
23、新型多中心机构运动学综合方法的应用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股骨干假肢的新型多中心机构运动学综合方法,通过分析人体步态周期中的站立相和摆动相,分别进行运动学建模与参数求解。该方法基于瞬时旋转中心(ICR)轨迹和屈曲角度约束,采用解析法对单自由度四杆机构进行综合,确保假肢在不同步态阶段的稳定性与仿生性能。通过闭环方程推导、非线性方程求解及整体机构组合分析,实现了对输入杆r3的协同控制,支持个性化ICR轨迹输入,为假肢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原创 2025-09-05 12:27:53 · 38 阅读 · 0 评论 -
22、3D 自由度运动生物匹配髋关节结构与新型多中心机制在经股骨膝关节假体中的应用研究
本研究探讨了3D自由度运动生物匹配髋关节结构与新型多中心机制在经股骨膝关节假体中的应用。通过运动捕捉技术实验验证,改进型髋关节设备显著提升了内收/外展和屈曲/伸展角度,实现了更自然的步态引导。同时,针对膝关节假体,提出一种基于解析运动学设计的单自由度多中心机制,结合平行与反平行四杆机构,分别满足站立阶段的稳定性和摆动阶段的自然运动需求,旨在解决传统设计中的奇异位置问题。未来将扩大实验人群并优化机制运动性,提升假肢的个性化、舒适性与可及性。原创 2025-09-04 15:59:25 · 14 阅读 · 0 评论 -
21、步行辅助设备与下肢外骨骼髋关节结构的创新设计
本文探讨了步行辅助设备与下肢外骨骼髋关节结构的创新设计。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分析了多自由度脚踝设备、RE-Gait®、自动调节设备及无电机设备的功能特点与适用人群,并提出新型3-DOF髋关节结构,解决传统外骨骼运动学与生物学不匹配问题。该设计实现轻量化、可调节和高运动匹配度,提升行走舒适性与安全性。文章还总结了设备选型流程、应用场景及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融合化与舒适性提升,为康复与辅助技术的发展提供方向。原创 2025-09-03 13:25:43 · 46 阅读 · 0 评论 -
20、机器人手逆运动学数值优化与步行脚踝辅助设备研究
本文探讨了机器人手逆运动学的数值优化方法与步行脚踝辅助设备的研究进展。在逆运动学方面,比较了Levenberg-Marquardt、SQP和遗传算法三种优化技术,分析其在抓握任务中的误差表现与计算效率;在康复设备方面,介绍了CABLEankle等可穿戴脚踝辅助设备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并讨论了不同自由度设计的优缺点。研究强调优化算法选择的重要性及辅助设备在个性化、轻量化和多模态方向的发展前景,为机器人控制与康复工程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原创 2025-09-02 10:19:15 · 22 阅读 · 0 评论 -
19、手部康复外骨骼设计与数值优化研究
本文探讨了手部康复外骨骼的设计与数值优化研究,涵盖位移分析、机制优化、改进设计及原型实验,并结合机器人手逆运动学的数值优化方法,提出在医疗康复与机器人手术中的综合应用。通过Levenberg-Marquardt、SQP和遗传算法等优化技术提升模型精度与运动控制性能,展望了智能化、个性化、多模态融合及VR/AR结合的发展趋势,同时分析了模型准确性、算法效率与穿戴舒适性等挑战及其解决方案。原创 2025-09-01 11:33:08 · 35 阅读 · 0 评论 -
18、L-CADEL.V3与手部外骨骼康复设备的研究进展
本文介绍了L-CADEL.V3肘部运动辅助设备和用于手指康复的手部外骨骼设备的研究进展。L-CADEL.V3通过电缆驱动和IMU监测实现肘部屈伸辅助,已在结构轻量化、佩戴舒适性及能耗优化方面取得成效,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方案;手部外骨骼基于食指解剖结构设计四杆机构,实现手指屈伸与外展/内收运动,具备临床应用潜力。未来将朝功能拓展、个性化定制和临床推广方向发展,旨在提升患者康复效果与使用体验。原创 2025-08-31 12:43:01 · 56 阅读 · 0 评论 -
17、机器人技术与腕部外骨骼康复设备的创新发展
本文探讨了机器人技术在腕部外骨骼康复设备中的创新应用。针对中风患者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分析了传统康复治疗的局限性,并综述了当前上肢外骨骼设备的发展现状与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平行机构的双自由度腕部外骨骼设计,具备良好的人体工程学特性与运动控制能力,仅用两个伺服电机即可实现腕部屈伸与外展/内收运动。文章还展示了设备的3D模型、运动学分析及数值应用,总结了其优势,并展望了未来向单电机驱动、智能化、小型化和多功能化发展的趋势。通过案例分析与技术对比,进一步验证了外骨骼设备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方面的潜原创 2025-08-30 09:57:29 · 26 阅读 · 0 评论 -
16、康复与类人机器人关节技术新进展
本文介绍了两款创新性机器人技术的最新进展:用于冻结肩康复的机器人和具有可变输出扭矩的类人机器人膝关节。前者通过平行连杆机构实现肩部运动独立性和双侧通用性,提升康复治疗的准确性与效率;后者基于生物仿生原理,采用多连杆结构和动态扭矩调节机制,显著增强机器人的负载能力。文章还探讨了两者的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展示了机器人在医疗康复与智能服务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原创 2025-08-29 10:25:43 · 29 阅读 · 0 评论 -
15、医疗机器人研究进展:脑外科手术平台与肩周炎康复机器人
本文介绍了医疗机器人在脑外科手术和肩周炎康复两个领域的研究进展。脑外科手术平台采用3RPS机械臂设计,具备良好的角度控制与运动稳定性,实验室测试显示其在典型神经外科配置下具有可行性;肩周炎康复机器人通过记录物理治疗师的操作数据实现运动回放,实验验证了其高精度与可重复性。文章还分析了关键技术挑战,并探讨了未来向智能化、家庭化、远程化及多模态融合的发展趋势。原创 2025-08-28 13:44:16 · 57 阅读 · 0 评论 -
14、自动化PCR实验中的机器人移液力与脑外科PK平台测试
本文介绍了两项关于自动化技术在医学与生物实验领域应用的研究。其一聚焦于自动化PCR实验中机器人移液力的实验测定,通过UR3机器人与3D打印组件构建实验系统,采用实验方法确定移液器吸头安装所需的最小力(约2.5N)、最大力(约7.5N)和最佳力(5N),提升实验的自动化与准确性。其二针对脑外科手术中的立体定向难题,设计并测试基于3-RPS平行机器人的PK平台,利用Arduino控制线性执行器,并通过IMU和电流传感器采集数据,验证其在角度控制与稳定性方面的良好性能。两项研究分别推动了生物实验自动化和神经外科精原创 2025-08-27 09:31:19 · 43 阅读 · 0 评论 -
13、膝关节与PCR自动化研究:从原型到实践
本文探讨了膝关节机制原型与PCR自动化系统的实验研究。在膝关节研究方面,对比分析了阻尼器原型和凸轮原型的运动特性,通过IMU传感器和视频标记跟踪获取运动数据,验证了两种原型在模拟膝关节屈伸运动中的可行性与差异,并指出未来优化方向。在PCR自动化方面,研究了机器人移液过程中吸头安装的按压力问题,确定最小、最大和最佳压力参数,同时提出了未来在吸头适配性、实时监测、流程优化及设备集成等方面的拓展路径。两项研究展示了生物医学与机器人技术融合的创新潜力,为矫形器、假肢、步行机器人及自动化分子诊断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技术发原创 2025-08-26 12:09:29 · 29 阅读 · 0 评论 -
12、UR5e机器人摩擦模型的实验分析与比较
本文对UR5e机器人在关节空间中的十种静态摩擦模型进行了实验分析与比较,基于实际采集数据通过逆动力学方法提取摩擦扭矩,并利用优化算法拟合各模型参数。研究评估了不同模型在摩擦扭矩预测和总电能消耗计算上的准确性,结果表明Gaz (A)模型误差最小,Coulomb模型虽简单但表现良好,而Gaz (B)模型精度较低。文章为提升协作机器人动力学建模精度和能耗预测提供了参考,未来可扩展至考虑负载与温度影响的动态摩擦建模。原创 2025-08-25 09:26:27 · 28 阅读 · 0 评论 -
11、无缆微机器人跟踪与四足轮式机器人MELEW - 3的研究
本文研究了无缆微机器人的光学与传感器融合跟踪方法,比较了线性回归与人工神经网络在位置映射中的性能,结果显示ANN可实现亚毫米级精度。同时介绍了四足轮式机器人MELEW-3的设计与实验,该机器人采用4自由度腿部结构和主动轮设计,具备绕桩运动、快速加减速及腿轮协同运动能力,展现出优异的机动性与应用潜力。原创 2025-08-24 13:48:17 · 22 阅读 · 0 评论 -
10、机器人力学研究:刚度评估、尺寸综合与微机器人跟踪
本文研究了5自由度混合机器人的刚度评估与尺寸综合方法,通过建立刚度模型和数值模拟,优化几何参数以提升y方向刚度,并探讨了无绳微机器人在人体内部等复杂环境中的3D跟踪技术。提出结合光学与磁跟踪的混合导航系统,利用霍尔效应传感器阵列与机器学习算法实现精准定位,为微创医疗机器人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原创 2025-08-23 10:17:46 · 49 阅读 · 0 评论 -
9、新型两肢3R1T电缆驱动并联机器人的设计、分析与原型制作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眼科手术的新型两肢3R1T电缆驱动并联机器人,详细阐述了其坐标系定义、工具夹、连杆、关节和滑轮的设计。通过电缆张力与滑动误差分析、关节中心滑轮应力分析及重力变形分析,验证了结构的可靠性与精度。工作空间分析表明其运动范围满足微创手术需求,3D打印原型成功实现了4自由度运动。未来将开展金属原型制作、误差补偿、控制系统开发等研究,以提升性能并拓展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原创 2025-08-22 09:45:46 · 35 阅读 · 0 评论 -
8、单轨Tripteron机器人与新型两肢3R1T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
本文对单轨Tripteron机器人和新型两肢3R1T并联机器人进行了系统的运动学分析。单轨Tripteron机器人采用3个PRRR支链结构,具有简洁的正逆运动学解和恒定的雅可比矩阵,便于性能优化,并通过原型验证了可行性。新型两肢3R1T并联机器人结合球形5杆机构与电缆驱动系统,专为眼科微创手术设计,具备高精度、低惯性的特点,文中详细阐述了其概念设计、电缆预紧力计算、关节应力分析、重力偏差补偿及工作空间分析,并完成了原型制作与初步测试。两类机器人分别在运动性能优化和医疗应用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原创 2025-08-21 09:27:18 · 47 阅读 · 0 评论 -
7、创新机械设计:轮椅靠背平衡与机器人机构研究
本文探讨了三类创新机械设计:用于提升舒适度的轮椅靠背平衡机构、具有高精度与刚性的3-RRR平面机构,以及基于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单轨Tripteron机器人。文章详细分析了各机构的结构特点、运动学原理及应用前景,并通过数学建模与原型测试验证其可行性。未来研究将聚焦于优化设计、跨领域融合、智能化发展及新材料应用,推动机械与机器人技术持续创新。原创 2025-08-20 15:08:08 · 31 阅读 · 0 评论 -
6、模块化移动机器人系统与轮椅平衡机构的探索
本文探讨了模块化移动机器人系统与轮椅平衡机构的最新进展。在模块化机器人方面,介绍了M-TRAN、SMORES-EP和KARAKASA等典型系统,分析了其分布式控制、多自由度设计和模块招募机制带来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并展望其在工业、救援和太空领域的应用。在轮椅平衡机构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圆形电缆-滑轮的创新力平衡机制,通过精确数学建模实现靠背角度调整过程中的力矩平衡,显著减少人力或执行器负担。结合数值示例验证了该机构的有效性和参数调整的灵活性,适用于医疗护理与家庭场景。最后,文章总结了两大技术的核心优势,并指原创 2025-08-19 13:00:52 · 30 阅读 · 0 评论 -
5、揭开模块化移动机器人系统的潜力
本文深入探讨了模块化移动机器人系统(MMRS)的设计范式、结构类型及其优势与挑战。系统分为链式、晶格、桁架和混合结构,各类结构在灵活性、集成性、强度和适用场景上各有特点。文章分析了不同结构的典型案例及实际应用场景,如管道检测、空中编队飞行、建筑检测和复杂环境救援,并展望了MMRS在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和多领域拓展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原创 2025-08-18 09:12:50 · 62 阅读 · 0 评论 -
4、平台型机械手拓扑的方法学关节分布
本文介绍了平台型机械手拓扑设计中的方法学关节分布,基于Alizade的结构综合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关节分布规则,以确保机械手在设计阶段避免出现意外运动和零运动性回路。文章详细阐述了单平台及多平台(含铰链、分支、分支回路和相邻分支回路)等不同拓扑结构下的五项关键规则,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规则的有效性。这些规则为并联机械手的设计提供了系统化指导,显著提升了设计质量与运动性能。原创 2025-08-17 13:56:22 · 22 阅读 · 0 评论 -
3、机器人运动可靠性与网络集成研究
本文探讨了机器人运动可靠性与网络集成的关键技术。在机械臂运动可靠性方面,提出基于误差区间的评估新方法,弥补传统概率方法的不足;在应急场景中,分析了群体与联网机器人网络的特点,并提出基于Wi-Fi和ESP-Now协议的移动机器人联网模型,实现搜索救援任务中的高效通信;同时,针对平台型机械臂设计,提出了五条关节分布规则以优化结构拓扑。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增强运动控制、实现音视频存档及多数据中心的数据冗余传输,旨在提升机器人系统的整体性能与可靠性。原创 2025-08-16 13:48:17 · 97 阅读 · 0 评论 -
2、5R 机构实验与机械臂运动可靠性评估
本文介绍了5R机构实验与机械臂运动可靠性的评估方法。通过‘自我原型测试’方案,利用Arduino控制和多种传感器实现5R机构的运动监测,验证了低成本原型在教学中的可行性。同时提出基于区间分析的机械臂运动可靠性评估方法,并在3R机械臂上应用差分进化算法进行误差与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反映运动过程中可靠性变化,为机械臂设计与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原创 2025-08-15 13:24:33 · 13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