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概述)

目录

一, 计算机发展史

二, 计算机系统:

2.1 冯诺依曼(普林斯顿)结构

2.2 现代计算机

2.3 翻译程序 

三, 计算机各硬件组成

3.1 运算器

3.2 控制器

3.3 主存

四, 计算机硬件指标


一, 计算机发展史

  •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
  •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1)
  • 第四代: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以后)

二, 计算机系统:

        硬件+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ENIAC

2.1 冯诺依曼(普林斯顿)结构

        以运算器为中心 (占用运算器的时间,不利于高效利用运算器)。最根本特征是采用存储程序原理。

原理图: 

2.2 现代计算机

        以存储器为中心。

原理图: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图:

2.3 翻译程序 

        编译程序: 将源程序的全部语句一次全部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而后在执行。

        解释程序: 将源程序的一条语句翻译成对应机器语言的一条语句并立即执行, 接着翻译源程序的下一条语句, 重复执行的语句也会被重新翻译。

三, 计算机各硬件组成

3.1 运算器

  • ACC: 累加寄存器
  • MQ: 乘商寄存器
  • X: 通用寄存器
  • ALU: 算术逻辑单元

3.2 控制器

  • CU: 控制单元
  • IR: 指令寄存器, 存放当前执行的指令
  • PC: 程序计数器, 存放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3.3 主存

  • MDR: 地址寄存器, 位数=存储数量
  • MAR: 数据寄存器, 位数=存储字长

原理图:

四, 计算机硬件指标

        机器字长: CPU一次能处理数据的位数, 通常与CPU的寄存器位数有关。决定计算机运算精读。

        存储容量: 存储单元个数(2*MAR位数次方) x 存储字长(MDR)

        数据字长: 数据总线一次能传送信息的位数

        指令字长: 一般为存储字长的整数倍, 若为2倍, 需要2次访存取一条指令。

博客参考: 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第三版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