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现在有一个可以进体制“养老”的坑,我该不该跳?

640?wx_fmt=png

对不起,在当下互联网人生活的环境中,并没有可以“养老”的坑。

对不起,在当下互联网人生活的环境中,也没有绝对”稳定“的企业。

技术人的职业发展,以”适者生存“为核心原则,每一种职业环境都有相应的职业成长方向,当我们考虑转型或跳槽的时候,应该要考虑的是,未来的职业发展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好像每到下半年,关于职业选择的问题就会被各种讨论,我理解这是一种“月经式焦虑”的表现,从年初担心被裁员到接下来半年去填年度计划上的各种“宏伟发展蓝图”,紧张、恐慌、兴奋的各种情绪演绎了一遍之后,一切都尘归尘土归土,开始焦虑自己的下半生。

640?wx_fmt=jpeg

周而复始,每年循环,却始终没有一个答案。

最近几天,在DevOps交流群里,被抛出这样2个问题:

问题一:前几年刚入行的时候,我做移动端IOS开发,做了几年之后开始带团队,现在带团队也稳定了,开始慢慢接触产品,现在有些迷茫的是我要继续做技术做管理还是转型成为产品经理?

问题二:我现在在一家国企,企业也处在转型期,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业务方向,虽然也能接触到新的东西,但总觉得各种约束限制了自己的发展,我要不要跳出体制内这个环境,去互联网大厂或外企?

这两个问题理解起来看,本质上是职业环境选择和职业发展方向的问题。

而对于技术人来说,职业发展方向一般有3种:

1、向一个技术领域内的专家型发展。所谓技术专家,既要在深度上精通一个技术领域内的所有问题,又要在广度上能用所在领域的专业技能解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不同业务需求的问题;

2、向跨领域的全能型工程师发展。所谓跨领域全能型工程师,典型如DevOps,既要懂开发,又要懂测试运维,还要懂管理,这就要求全能型工程师需要懂得多个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同时又能将不同领域的技术思维融会贯通,从业务的视角来提供一个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

3、向技术管理方向发展。技术管理也就是技术团队的管理者角色,这个角色更多的需要从技术视角转换为管理视角,学会定义问题、拆解问题,同时要从执行思维转变为赋能思维。

640?wx_fmt=jpeg

而职业环境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

那么对于技术人来说,有哪些职业环境的选择呢?典型我们看这3位在软件研发领域从事了5年以上工作的人:

老A,名校背景,毕业后进入某互联网大厂工作,一直至今,从前端工程师转型成为架构师,目前负责一线互联网公司一个核心项目的管理工作;

老B,普通学校背景,毕业后一直在创业公司工作,跳槽过多家公司,专精于架构设计,能够胜任AI、大数据、区块链等多个领域产品的架构设计,且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

老C,名校背景,毕业后进入国企工作,对产品、开发、运维、测试、架构都有涉及,主要工作是负责对接第三方外包开发,对工程质量标准要求严苛。

这三位,哪位是你理想中的工作状态?

事实上,这三个人的成长,与所在的职业环境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DevOps交流群里,有一位小伙伴提出了一个让我十分认同的观点:“职场人的个人成长、发展及价值实现,是要通过扎扎实实给企业带来好处来达成的,企业给我的薪水不是白给的,我做事情要让企业划算”。

简单理解一下,职场人的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之间是相互赋能的关系,只有你成长为企业最需要的那样一个人,你在所在的职场环境中才会觉得舒服,企业也会给到你更多成长空间。

那么我们再回到上面三个人所在的职场环境:

老A,在互联网大厂工作5年,而互联网企业在国内发展时间最长的也不超过20年,真正出现千亿级互联网公司,也是最近几年的事。而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阿里巴巴从最早的十几个人发展成为现在数万人的公司,那么团队发展的过程中最需要是什么?

不是技术专家,而是技术管理者,特别是“小组长”这样的角色。

在我过去的职业经历中,采访过很多大厂的CTO,谈到团队管理问题时,最难解决的是小leader的培养和发展,小leader与一线人员之间的关系最近,既需要担任管理职能,还要担任技术指导职能。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公司高管愿意看到有更多一线实际执行的人能够表现出一些组织和管理的才华,同时又在技术上能服众,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公司愿意多花费一些资源来培养你,给你更快的成长。

老B,在创业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工作,这样一个职场环境充满着不稳定因素,公司从小发展到大,组织结构在变化,公司文化在变化,管理规范也在变化,这是一个适者生存的“淘汰”过程。

再加上创业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事儿,在创业公司摸爬滚打的人不经历几家公司倒闭,都不算有一个完整的技术人生。

这样的环境里,对技术从业者的要求是什么?在一个没有任何依仗和背书的环境里,个人能力就成了你的唯一话语权,而这样一个环境就为一个人能够在多行业、多领域有实践经历提供了可能性,当你凭借着自己的技术特长拿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创业团队的offer的时候,每一个新的行业都有其业务上的差异性,这也就要求我们能够变通的将一个技术专项在各领域、各行业中应用,解决实际业务问题。

创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需要的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角色,有过相同或同类业务经验的人是最佳选择,老B的职场生存法则只有一个:靠自己。

老C,在国企工作,大多数人以为像国企这样的体制内工作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但实际上,对于在国企里的技术人来说,软件是最近几年才在体制内被重视起来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软件技术成为体制内企业转型的一个“使命性”方向。

在体制内企业做软件研发工作,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会协调,内部各项资源的协调,各种流程的协调,所谓约束并不是专门给技术人的限制条件,而是一个以“稳定“为前提的企业所必须的行政管理方式。

体制内的技术岗位本来就不多,就需要由第三方公司来支持一些开发工作的落地,那么作为即懂技术又会协调的人,去管理第三方公司的外包人员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事实上,也需要有这样一个角色来推进项目的快速落地。

640?wx_fmt=jpeg

在DevOps交流群里,有一位从体制内跳到体制外又跳回体制内,同时还有一位从体制外跳到体制内的小伙伴,都有相同的观点:“无所谓体制内外,只要你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就是对的选择”。

当你觉得焦虑或者恐慌的时候,想一想你所在的职业环境,这个环境里当下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角色,如果被需要的角色并不是你想成为的,或者你觉得你的能力不足以成为那样的角色,可以考虑换一个职业环境。

当你在当下的职业环境里觉得比较舒服的时候,并不需要额外的焦虑和恐慌,很多人会考虑到年纪的问题,而这又是另外一个维度的问题,你需要考虑的是你在企业中的“可替换成本”是否高,职场是一个人员不断更替的地方,我们要给新人留空间,如果你发现因为你的存在导致比你职业资历低的人没有成长空间了,那么你的可替换成本就很低了,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提高自己,把空间留给新人。

最近也在思考职业成长和选择的话题,借由DevOps交流群内的讨论和大家分享,有不同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最后总结一下吧,当你有一些无理由的焦虑的时候,说明你并没有把当下的事做到极致,缺少及时的正向反馈,这个时候最该做的是放下焦虑,把事做好。

640?wx_fmt=gif

640?wx_fmt=jpeg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