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两本敦煌书杂记-敦煌由盛转衰(二)

    公元420-589年,中国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史称魏晋南北朝,由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引起,北方游牧少数民族趁机侵扰中原,并先后建立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又称“五胡乱华”。“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南方是汉民族的政权,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方是少数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后来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与北周所取代。敦煌则经历了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时代。

盛世敦煌

    由北魏到北周,虽然敦煌历经三朝更迭,但在敦煌并未发生过大的战争。因此,这一百多年是敦煌的安定时期,同时为了与西域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北周皇帝以和亲的形式以换取西部的安宁。同时西域的于阗(tian)(今新疆和田)、鄯善、龟兹(qiu ci)等国先后派使者与北周同好。这样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敦煌,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能得到交流与促进,进入了十分活跃的时代。北周时期的佛教石窟开凿也很兴盛,于是敦煌变成了一个佛教都会,以后的敦煌文化都与佛教有关了。

    在经历长达170多年的战乱和南北对峙后,中国终于又迎来了大一统。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迫使北周静帝让位与他,他进而进一步一统中国。隋朝对西域的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在隋朝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同西域的交往,曾在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派出使节裴矩驻扎在张掖,并使他来往于武威、张掖、敦煌之间,主持西域各民族和西方各国的联络、贸易及交通等事宜。裴矩后来依据此多年的考察,写出了《西域图记》一书,此书详细记录了丝绸之路从敦煌往西的三条道路。二是《西域图记》使隋炀帝对西域更感兴趣,便于大业五年(609年)西巡,5月合围吐谷(yu)浑(吐谷(yù)浑(313年—663年),亦称吐浑、河南国,是中国古代鲜卑族首领慕容吐谷浑迁徙到西北地区后所建的地方政权。)。6月到达张掖,在那里隋炀帝召见了西域27国使节,下令当地人民盛装观看,队伍长达数十里。这彰显了隋王朝的强胜和西域的繁荣。这一时期敦煌壁画中也就表现出许多富有西域特色人物的形象和服饰。

    隋朝末年政治动乱,李轨在617年独立,自称凉王,占据河西五郡。唐朝于开国619年消灭了李轨的势力,收复了河西。因为在这一时期西域并不安定,所以贞观初年,唐王朝禁止百姓出入西北边境。当年玄奘经过河西到印度取经的时候,只好昼伏夜出,偷偷经过了玉门关经过了大沙漠到达西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苦难(西游记故事的来历)。等644年玄奘从印度返回,西域边禁已经取消,丝绸之路畅通,唐太宗令敦煌太守出迎玄奘于沙漠之中。

    由于唐朝平定了西突厥和龟兹(qiu ci) ,并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敦煌由西部边陲变成了统领西域的后方基地,迎来了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敦煌佛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莫高窟营建进入了黄金时代。唐前期就营造洞窟140多个,特别是引人注目的大佛窟。

925605dac7ab13ae81873696ff91cbbe.jpeg

大佛窟 第130窟 唐代

    唐朝虽然经过玄宗开元之治时期达到繁荣的顶峰,但同时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都逐步积累。终于于755年12月,由安禄山(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并一路进攻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虽然最后平定,但却给给唐王朝带来了沉重打击,这一时期吐蕃(藏族的祖先,自古居住于青藏高原一带)趁机侵占西域及河西走廊,敦煌也就进入了吐蕃时代。吐蕃统治时期虽然实行落后的部落制度,但吐蕃民族十分笃信佛教,所以这一时期不仅完成了唐代前期未完成的洞窟还新开凿了50多个洞窟。

由盛转衰

    公元842年,吐蕃政权发生内讧,势力大衰。

    唐大中二年(848年),敦煌人张议潮率众起义,陆续收复河西地区十一州。后遣其弟张议谭奉河陇十一州归唐,被唐王朝封为归义军节度使,统领河西十一州的军事行政,从此敦煌进入了节度使统治时期。

    张议潮起义不仅使得敦煌及河西地区摆脱了残暴的吐蕃统治,而且收复了河陇(河西走廊),稳定了西部边疆,并使得丝绸之路复通,为唐代后期国家的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敦煌人民的普遍敬仰。其中一些世家豪族开始修建的洞窟引人注意,这些洞窟有家庙的性质,是这个家族进行礼拜的活动场所,所以往往把家族的从祖先到儿孙的形象都画在洞窟内。第156窟就是张议朝的侄子张淮深为纪念张议潮而开凿的。此图规模宏大,开创了敦煌石窟中描绘出行的先例。图画中展现了唐代节度使出行的显赫威仪,军队、舞乐、骑射、辎重等各种形象。这些形象对考证当时的管制及民俗风貌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1c6a45bd9094e307b87db18f7263aef2.jpeg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第156窟 晚唐

    公元920年以后,曹议金解体了张氏成为归义军节度使。曹氏政权费尽心机维持这一弹丸之地100多年。首先曹氏吸取了张氏的失败教训,对周围少数民族采取和亲政策,分别与回鹘(回鹘是维吾尔族祖先)和于阗交好,同时对内也采取联姻政策,使得敦煌地区的几个大姓连成一体,进而敦煌地区得以持续保持稳定。曹氏时期的敦煌壁画着色单调、绘制简陋、创造力衰退,千篇一律,表现出经济力量的衰退以及文化上的封闭性。敦煌从此进入衰退期。

彻底衰落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逐渐没落,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文官集团失去了对经济,文化,军事的控制。藩镇割据加剧,纷纷脱离唐王朝的控制,公元907年朱温窜唐,建立后梁,唐王朝灭亡。中国从此又进入藩镇军阀割据的时期(史称五代十国)。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史称北宋),中国南方归为一统,但此时的北方依然由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控制。敦煌地区则被西夏控制。从此中国形成了北宋、西夏、辽三国对峙的局面。(金庸著名小说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就是这一时期)。

    西夏是古代党项羌族政权,唐代时迁移至今天的甘肃、宁夏一带。李元昊于1036年,领西夏大军在肃州(今甘肃酒泉)与回鹘决战,回鹘大败,西夏攻陷了肃、瓜、沙三州,占领了河西地区。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建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国号大夏。西夏建国后积极学习宋朝的先进文化和政治制度,模仿汉族尊孔崇儒,兴办学校,同时学习汉字创立西夏文字,并把大量的儒家经典和汉文佛文翻译为西夏文。

4b3c90ceac235ac666d9af51c2d547ab.jpeg

回鹘公主 (取自1988年日本电影《敦煌》(依据日本著名小说家井上靖的《敦煌》改编而来)

    西夏统治敦煌将近200年,是敦煌历史上统治时期最少的少数民族。西夏的敦煌在文化上基本保持着曹氏的传统,从石窟艺术来看只在12世纪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画出了不少西夏供养人。

    13世纪初,北方的蒙古强大起来,成吉思汗统一了漠北部族,建立了强大的部族联盟,1227年,蒙古占领了敦煌,敦煌由此进入了蒙古元朝时代。不过元代时期的石窟并不多,仅10来个。这可能是当时的石窟开凿已经不流行了,尤其是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寺院的作用更为重要。

    明代推翻元朝以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大将军冯胜建立了嘉峪关。1405年设立了沙洲卫,此后吐鲁番强大起来,经常侵扰敦煌一带。嘉靖三年(1524年),明朝政府放弃了包括敦煌在内的嘉峪关以外的地区,封闭了嘉峪关,从此敦煌一带荒芜了将近200年。直到清朝康熙五十四年以后,嘉峪关才渐次收复,雍正元年于敦煌建立沙洲所,三年升为沙洲卫,由内地迁移人口以充实敦煌,敦煌才逐渐恢复了生机。

    所以,一般来说,敦煌艺术到元代便宣告结束。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