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智用 – 百人对谈栏目又如约与大家见面了!
我是“智用 – 百人对谈”栏目编辑小智,本期的栏目嘉宾是智用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首席数字咨询师赵铭老师。
赵铭老师的个人技术路径可以说是近25年来中国IT行业的一面技术风向标,从最初的系统集成,到后来的网络存储、虚拟化,再到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模型……
在微软工作的10年期间,伴随着一个又一个项目不断地规划、设计、实施、交付,更是将自己的技术能力融会贯通。在IT行业摸爬滚打25年的技术积累与项目经验,造就了如今的智用首席数字咨询师,本期栏目里,我们邀请赵铭老师为大家分享这些年的从业经历感受和加入智用这样一家初创团队的心路历程。
今日话题
从业感受及对IT技术人员的建议
Q&A
小智: 请问这些年,您的从业感受是什么?对IT技术人员有什么建议?
赵铭:IT行业跟其他大部分行业不同的是变化太快, “吃老本”的痴心妄想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也不能忽视知识面和经验的作用。
赵铭:我有幸涉猎IT行业的诸多领域,虽然20多年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我发现刚入行时学习的技术至今仍起着作用。当年互联网刚起步,我们需要从一砖一瓦开始打造网络基础设施,这其实对个人来说是个好事,因为可以养成抽丝剥茧搞清楚一个东西如何运作的习惯。例如,域名是如何一层层被解析的,邮件是如何一站站被转发的。这个习惯沿袭至今,我每学习一个新技术,都会想办法搞清楚它的底层运作原理,无论是区块链还是大模型。
所以我对年轻的IT从业者的建议是,尽管现在有各种屏蔽底层实现的工具、框架、接口、开发包,还是要保有好奇心,对新技术应打破沙锅问到底。
今日话题
不同阶段信息技术对产业的影响
Q&A
小智: 请问您如何看待不同阶段信息技术对产业的影响?
赵铭:IT技术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有点像三国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信息化的发展经历过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关键三要素是数据、算力、算法,它们相互促进,推动技术进步。
技术的更迭通常是几个关键要素发展期的更迭,例如,无论是云计算还是物联网、人工智能,关键要素就是数据、算力、算法,而这三样要素的发展节奏各有不同,既与科研机构的突破有关,又与行业接受度和准备程度有关,当天时地利人和凑到一块的时候,这个要素就突然往前迈一大步,随着刺激另外两个要素也加速发展。
今日话题
对大模型的兴趣点
Q&A
小智:您参与创业的个人技术兴趣点是什么?
赵铭:我看到了大模型的未来趋势,所以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更有激情和期望。
赵铭:结合上一道问题的回答,今天大模型的流行,实际上是多年前机器学习算法引领了GPU(算力)和大数据(数据)的加速发展,而算力与数据发展到过剩之后,今天我们就看到算力在拉动大模型(算法)的发展了。
大模型的下一步依然会跟其他IT技术一样,从高度集中化走向分散式的平民化,这个过程就会强调两种东西的准备度,一个是分布式的(私人)数据,另一个是分布式算力。
分布式的数据指的是在通识模型的基础上,每个人、每个组织都能用自己的数据来打造个性化大模型,这些数据不仅包含业务数据,还会包含各种看似不相干的生活数据、行为数据、遥感数据。
分布式算力指的是能跑大模型的算力门槛降到很低,并且可以在普通的网络内实现混合计算。例如不仅你的手机能跑大模型,你家里的电视机、音箱和路由器都能在家庭局域网内联合执行大模型推理。
今日话题
为什么选择加入智用?
Q&A
小智: 您为什么选择加入智用研究院这样一家初创机构?
赵铭:在智用能以经验和实力,搭建AI技术与业务应用的桥梁,帮助企业将新技术转化为真正的价值。
赵铭: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服务企业客户,最近10年更是聚焦于服务各种行业的头部企业,我深知即使再酷再炫的新技术,离真正可产生价值的企业应用,还有漫漫长路。
做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POC固然很好,但难的是产品化、工程化、定制化。很多企业都想拥抱新技术实现变革,他们需要既懂业务也懂技术的人来协助规划,但普通的咨询公司只做设计不管落地。
我们做的就是在AI/大模型技术与企业应用场景之间搭一座桥,这座桥的基座是多年的企业咨询服务经验,和大模型落地的技术实力,让这些炫酷的新技术真的为企业带来价值。
小智:感谢赵铭老师的分享,以上是百人对谈赵铭老师专访的第一期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