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自制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0天自制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本文大部分内容转自于http://www.mahaixiang.cn/internet/386.html

BIOS CMOS等概念部分转自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3235310.html

还参考了http://blog.csdn.net/langeldep/article/details/8788119

 

笔者在学习《30天自制操作系统》的过程中,随着学习的进行,收集了相关的资料,整理了一下计算机开机启动的过程,其中大部分内容为转载,有叙述不当的地方还望指正。感谢马海祥、mahoconLangeldep还有百度知道。

 

首先整理一下基本概念:

 

1、启动区(boot sector):硬盘、软盘等存储设备的第一个扇区。

 

2、IPL:  Initial Program Loader  启动程序装载器:加载操作系统本身的程序。

 

3、BIOS,实际上就是微机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其内容集成在微机主板上的一个ROM芯片上,主要保存着有关微机系统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程序,系统信息设置、开机上电自检程序和系统启动自举程序等。          

                                                                                                         
4CMOS(本意是指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存储嚣,是一种大规模应用于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原料)是微机主板上的一块可读写的RAM芯片,主要用来保存当前系统的硬件配置和操作人员对某些参数的设定。CMOS RAM芯片由系统通过一块后备电池供电,因此无论是在关机状态中,还是遇到系统掉电情况,CMOS信息都不会丢失。

由于CMOS RAM芯片本身只是一块存储器,只具有保存数据的功能,所以对CMOS中各项参数的设定要通过专门的程序。早期的CMOS设置程序驻留在软盘上的(IBMPC/AT机型),使用很不方便。现在多数厂家将CMOS设置程序做到了 BIOS芯片中,在开机时通过按下某个特定键就可进入CMOS设置程序而非常方便地对系统进行设置,因此这种CMOS设置又通常被叫做BIOS设置。


5BIOS的功用
BIOS ROM芯片不但可以在主板上看到,而且BIOS管理功能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板性能是否优越。BIOS管理功能主要包括:
  (1BIOS中断服务程序
BIOS中断服务程序实质上是微机系统中软件与硬件之间的一个可编程接口,主要用来在程序软件与微机硬件之间实现衔接。例如,DOSWindows操作系统中对软盘、硬盘、光驱、键盘、显示器等外围设备的管理,都是直接建立在BIOS系统中断服务程序的基础上,而且操作人员也可以通过访问INT 5INT 13等中断点而直接调用BIOS中断服务程序。

这个在30天自制操作系统中的 IPL.nas中有体现。
  (2BIOS系统设置程序
  微机部件配置记录是放在一块可读写的 CMOS RAM 芯片中的,主要保存着系统基本情
况、CPU特性、软硬盘驱动器、显示器、键盘等部件的信息。在 BIOS ROM芯片中装有"系统设置程序",主要用来设置CMOS RAM中的各项参数。这个程序在开机时按下某个特定键即可进入设置状态,并提供了良好的界面供操作人员使用。事实上,这个设置CMOS参数的过程,习惯上也称为" BIOS设置"。一旦CMOS RAM芯片中关于微机的配置信息不正确时,轻者会使得系统整体运行性能降低、软硬盘驱动器等部件不能识别,严重时就会由此引发一系统的软硬件故障。
  (3POST上电自检
  微机按通电源后,系统首先由POSTPower On Self Test,上电自检)程序来对内部各个设备进行检查。通常完整的POST自检将包括对 CPU640K基本内存、 1M以上的扩展内存、ROM、主板、CMOS存贮器、串并口、显示卡、软硬盘子系统及键盘进行测试,一旦在自检中发现问题,系统将给出提示信息或鸣笛警告。
  (4BIOS系统启动自举程序
  系统在完成 POST自检后, ROM BIOS 就首先按照系统 CMOS设置中保存的启动顺序搜寻软硬盘驱动器及CD-ROM、网络服务器等有效地启动驱动器,读入操作系统引导记录,然后将系统控制权交给引导记录,并由引导记录来完成系统的顺利启动。

6BIOS设置和CMOS设置的区别与联系
BIOS是主板上的一块EPROMEEPROM芯片,里面装有系统的重要信息和设置系统参数的设置程序(BIOS Setup程序)CMOS是主板上的一块可读写的RAM 芯片,里面装的是关于系统配置的具体参数,其内容可通过设置程序进行读写。CMOS RAM 芯片靠后备电池供电,即使系统掉电后信息也不会丢失。BIOSCMOS既相关又不同:BIOS中的系统设置程序是完成CMOS参数设置的手段;CMOS RAM既是BIOS设定系统参数的存放场所,又是 BIOS设定系统参数的结果。因此,完整的说法应该是"通过BIOS设置程序对CMOS参数进行设置"。由于 BIOSCMOS都跟系统设置密初相关,所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造成了BIOS设置和CMOS设置的说法,其实指的都是同一回事,但BIOSCMOS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7何时要对BIOSCMOS进行设置?
  众所周知,进行BIOSCMOS设置是由操作人员根据微机实际情况而人工完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初始化工作。在以下情况下,必须进行BIOSCMOS进行设置:
  (1)新购微机
  即使带PnP功能的系统也只能识别一部分微机外围设备,而对软硬盘参数、当前日期、时钟等基本资料等必须由操作人员进行设置,因此新购买的微机必须通过进行CMOS参数设置来告诉系统整个微机的基本配置情况。
  (2)新增设备
  由于系统不一定能认识新增的设备,所以必须通过CMOS设置来告诉它。另外,一旦新增设备与原有设备之间发生了IRQDMA冲突,也往往需要通过BIOS设置来进行排除。
  (3CMOS数据意外丢失
  在系统后备电池失效、病毒破坏了 CMOS数据程序、意外清除了CMOS参数等情况下,常常会造成CMOS数据意外丢失。此时只能重新进入BIOS设置程序完成新的CMOS参数设置。
  (4)系统优化
  对于内存读写等待时间、硬盘数据传输模式、内/外 Cache的使用、节能保护、电源管理、开机启动顺序等参数,  BIOS中预定的设置对系统而言并不一定就是最优的,此时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找到系统优化的最佳组合。

 

——————————————————————————————————————

下面理顺一下计算机开机启动的流程

一、第一阶段:BIOS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只读内存read-only memory,缩写为ROM)发明,开机程序被刷入ROM芯片,计算机通电后,第一件事就是读取它。这块芯片里的程序-叫做”基本输入/输出系統”(Basic Input/Output System),简称为BIOS.


1、硬件自检

BIOS中主要存放的程序包括:自诊断程序(通过读取CMOS RAM中的内容识别硬件配置,并对其进行自检和初始化)、CMOS设置程序(引导过程中,通过特殊热键启动,进行设置后,存入CMOS RAM中)、BIOS程序首先检查,计算机硬件能否满足运行的基本条件,这叫做“硬件自检”(Power-On Self-Test),缩写为POST。如果硬件出现问题,主板会发出不同含义的蜂鸣,启动中止。如果没有问题,屏幕就会显示出CPU、内存、硬盘等信息。

 

2、启动顺序

硬件自检完成后,BIOS把控制权转交给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这时,BIOS需要知道,“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具体存放在哪一个设备。也就是说,BIOS需要有一个外部储存设备的排序,排在前面的设备就是优先转交控制权的设备。这种排序叫做“启动顺序”(Boot Sequence)。打开BIOS的操作界面,里面有一项就是“设定启动顺序”。

第二阶段:主引导记录

BIOS按照“启动顺序”,把控制权转交给排在第一位的储存设备。这时,计算机读取该设备的第一个扇区,也就是读取最前面的512个字节。如果这512个字节的最后两个字节是0x550xAA,表明这个设备可以用于启动;如果不是,表明设备不能用于启动,控制权于是被转交给"启动顺序"中的下一个设备。

系统自动装载程序(在系统自检成功后,将磁盘相对00扇区上的引导程序装入内存使其运行)和主要I/O驱动程序和中断服务(BIOS和硬件直接打交道,需要加载I/O驱动程序)。这最前面的512个字节,就叫做“主引导记录”(Master boot record,缩写为MBR)。内部存放着IPL(initia program loader)。就是《30天自制操作系统》中的IPL.nas对应的程序。

1、主引导记录的结构

“主引导记录”只有512个字节,放不了太多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告诉计算机到硬盘的哪一个位置去找操作系统。

主引导记录由三个部分组成:

1)、第1-446字节:调用操作系统的机器码。

2)、第447-510字节:分区表(Partition table)。 共计64字节。

3)、第511-512字节:主引导记录签名(0x550xAA)。

其中,第二部分“分区表”的作用,是将硬盘分成若干个区。

2、分区表

硬盘分区有很多好处。考虑到每个区可以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主引导记录”因此必须知道将控制权转交给哪个区。

分区表的长度只有64个字节,里面又分成四项,每项16个字节。所以,一个硬盘最多只能分四个一级分区,又叫做“主分区”。

每个主分区的16个字节,由6个部分组成:

1)、第1个字节:如果为0x80,就表示该主分区是激活分区,控制权要转交给这个分区。四个主分区里面只能有一个是激活的。

2)、第2-4个字节:主分区第一个扇区的物理位置(柱面、磁头、扇区号等等)。

3)、第5个字节:主分区类型。

4)、第6-8个字节:主分区最后一个扇区的物理位置。

5)、第9-12字节:该主分区第一个扇区的逻辑地址。

6)、第13-16字节:主分区的扇区总数。

最后的四个字节(主分区的扇区总数),决定了这个主分区的长度。也就是说,一个主分区的扇区总数最多不超过232次方。

如果每个扇区为512个字节,就意味着单个分区最大不超过2TB。再考虑到扇区的逻辑地址也是32位,所以单个硬盘可利用的空间最大也不超过2TB。如果想使用更大的硬盘,只有2个方法:一是提高每个扇区的字节数,二是增加扇区总数。

第三阶段:硬盘启动

这时,计算机的控制权就要转交给硬盘的某个分区了,这里又分成三种情况。

1、情况A:卷引导记录

上一节提到,四个主分区里面,只有一个是激活的。计算机会读取激活分区的第一个扇区,叫做“卷引导记录”(Volume boot record,缩写为VBR)。

“卷引导记录”的主要作用是,告诉计算机,操作系统在这个分区里的位置。然后,计算机就会加载操作系统了。

2、情况B: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

随着硬盘越来越大,四个主分区已经不够了,需要更多的分区。但是,分区表只有四项,因此规定有且仅有一个区可以被定义成“扩展分区”(Extended partition)。

所谓“扩展分区”,就是指这个区里面又分成多个区。这种分区里面的分区,就叫做“逻辑分区”(logical partition)。

计算机先读取扩展分区的第一个扇区,叫做“扩展引导记录”(Extended boot record,缩写为EBR)。它里面也包含一张64字节的分区表,但是最多只有两项(也就是两个逻辑分区)。

计算机接着读取第二个逻辑分区的第一个扇区,再从里面的分区表中找到第三个逻辑分区的位置,以此类推,直到某个逻辑分区的分区表只包含它自身为止(即只有一个分区项)。因此,扩展分区可以包含无数个逻辑分区。

但是,似乎很少通过这种方式启动操作系统。如果操作系统确实安装在扩展分区,一般采用下一种方式启动。

3、情况C:启动管理器

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读取“主引导记录”前面446字节的机器码之后,不再把控制权转交给某一个分区,而是运行事先安装的“启动管理器”(boot loader),由用户选择启动哪一个操作系统。

Linux环境中,目前最流行的启动管理器是Grub

 

第四阶段:操作系统

控制权转交给操作系统后,操作系统的内核首先被载入内存。

Linux系统为例,先载入/boot目录下面的kernel。内核加载成功后,第一个运行的程序是/sbin/init。它根据配置文件(Debian系统是/etc/initab)产生init进程。这是Linux启动后的第一个进程,pid进程编号为1,其他进程都是它的后代。

然后,init线程加载系统的各个模块,比如窗口程序和网络程序,直至执行/bin/login程序,跳出登录界面,等待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至此,全部启动过程完成。

———————————————————————————————————————

另外在大磊的博客中还有许多细节部分:

BIOS启动细节:

a) 按下电源开关,电源就开始向主板和其它设备供电;当芯片组检测到电源已经开始稳定供电了(当然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它便撤去RESET信号(如果是手工按下计算机面板上的Reset按钮来重启机器,那么松开该按钮时芯片组就会撤去RESET信号)CPU马上就从地址FFFF:0000H 处开始执行指令,放在这里的只是一条跳转指令,跳到系统BIOS中真正的启动代码处。

b) 系统BIOS的启动代码首先进行POST(PowerOn Self Test,加电后自检)POST的主要检测系统中一些关键设备是否存在和能否正常工作,例如内存和显卡等设备;由于POST是最早进行的检测过程,此时显卡还没有初始化,如果系统BIOS在进行POST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致命错误,例如没有找到内存或者内存有问题(此时只会检查640K常规内存),那么系统BIOS就会直接控制喇叭发声来报告错误,声音的长短和次数代表了错误的类型;在正常情况下,POST过程进行得非常快,几乎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POST结束之后就会调用其它代码来进行更完整的硬件检测。

c) 接下来系统BIOS将查找显卡的BIOS。前面说过,存放显卡BIOSROM芯片的起始地址通常设在C0000H处,系统BIOS在这个地方找到显卡BIOS之后就调用它的初始化代码,由显卡BIOS来初始化显卡。此时多数显卡都会在屏幕上显示出一些初始化信息,介绍生产厂商、图形芯片类型等内容,不过这个画面几乎是一闪而过。系统BIOS接着会查找其它设备的BIOS程序,找到之后同样要调用这些BIOS内部的初始化代码来初始化相关的设备。

d) 查找完所有其它设备的BIOS之后,系统BIOS将显示出它自己的启动画面,其中包括有系统BIOS的类型、序列号和版本号等内容。

e) 接着系统BIOS将检测和显示CPU的类型和工作频率,测试所有的RAM,并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内存测试的进度。可以在CMOS设置中自行决定使用简单耗时少或者详细耗时多的测试方式。

f) 内存测试通过之后,系统BIOS将开始检测系统中安装的一些标准硬件设备,包括硬盘、CD-ROM、串口、并口和软驱等设备,另外绝大多数较新版本的系统BIOS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自动检测和设置内存的定时参数、硬盘参数和访问模式等。

g) 标准设备检测完毕后,系统BIOS内部支持即插即用的代码将开始检测和配置系统中安装的即插即用设备。每找到一个设备之后,系统BIOS都会在屏幕上显示出设备的名称和型号等信息,同时为该设备分配中断、DMA通道和I/O端口等资源。

h) 到这一步为止,所有硬件都已经检测配置完毕了,多数系统BIOS会重新清屏并在屏幕上方显示出一个表格,其中概略地列出了系统中安装的各种标准硬件设备,以及它们使用的资源和一些相关工作参数。

i) 接下来系统BIOS将更新ESCD(Extended System Configuration Data,扩展系统配置数据)ESCD是系统BIOS用来与操作系统交换硬件配置信息的一种手段,这些数据被存放在CMOS(一小块特殊的RAM,由主板上的电池来供电)之中。通常ESCD数据只在系统硬件配置发生改变后才会更新,所以不是每次启动机器时都能够看到“Update ESCD… Success”这样的信息。不过,某些主板的系统BIOS在保存ESCD数据时使用了与Windows 9x不相同的数据格式,于是Windows 9x在它自己的启动过程中会把ESCD数据修改成自己的格式。但在下一次启动机器时,即使硬件配置没有发生改变,系统BIOS也会把ESCD的数据格式改回来。如此循环,将会导致在每次启动机器时,系统BIOS都要更新一遍ESCD,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机器在每次启动时都会显示出相关信息的原因。

j) ESCD更新完毕后,系统BIOS的启动代码将进行它的最后一项工作:即根据用户指定的启动顺序从软盘、硬盘或光驱启动MBR。在这个过程中会按照启动顺序顺序比较其放置MBR的位置的结尾两位是否为0xAA55,通过这种方式判断从哪个引导设备进行引导。在确定之后,将该引导设备的MBR内容读入到0x7C00[1]的位置,并再次判断其最后两位,当检测正确之后,进行阶段1的引导。

 

 

UEFI的启动原理可以参考这篇博文。这里限于篇幅,不在转述。

http://www.cnblogs.com/mahocon/p/5691348.html

  • 1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