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中的隐形杀手,该如何避免?

塑料发明至今,口碑经历了过山车式的翻转。

上世纪,塑料曾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围绕着塑料科学研究诞生出了好几位诺贝尔奖得主。

1953年,因在高分子化学方面的贡献,德国科学施陶丁格获诺贝尔化学奖;1963年,意大利科学家纳塔、德国科学家齐格勒因合成高分子塑料,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随着塑料的普及,塑料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也日益严重。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垃圾超过4亿吨,每年约有上千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在全球已经产生的70亿吨塑料垃圾中,只有不到 10%的塑料垃圾被回收。

塑料的影响

塑料之所以被人类所诟病,在于它无法在自然界中被分解。而它析出的微塑料则容易被动植物吸收、误食,这些动植物大部分最终都会被食物链顶端的人类食用,从而让微塑料堆积在人类身体里,对人体产生危害。

一、大脑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确认,微塑料不仅可以进入大脑,还会在神经元中与α-突触核蛋白(α-syn)相互作用,促进α-syn的原纤维形成和复制。这一生理变化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许多帕金森病患者大脑中都会出现α-syn的异常折叠和聚集。

(原文引自知乎账号:药明康德)

  • 肠胃

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的研究——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体外模拟人胃肠道发现,塑料微粒会抑制人体对于脂肪分子的吸收。脂质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营养素,不仅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促进维生素的吸收,还兼具润滑、缓冲、保温等功能,摄入不足将影响正常生理代谢。

另外一些不能被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占据肠道空间,不光会导致物理伤害——如内部擦伤、肠道上皮细胞萎缩脱落、肠道穿孔甚至堵塞等,还会通过多种途径(包括上面提到的妨碍营养吸收)影响我们的肠道菌群组成,改变肠道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未知影响。比如,通过引发氧化应激反应使放线菌、变形菌、肠杆菌等细菌数量增加。

而且,这些塑料颗粒,还可能在肠道微生物的物理化学消化作用下,变成更小的纳米塑料,进一步加剧肠道的损伤。就目前所知,纳米塑料毒性更强,能够穿透细胞膜,在生物体的组织和器官中蓄积,引发代谢紊乱、生殖能力下降、甚至早亡等风险。其生物效应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塑料制品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如何尽量避免塑料制品进入人体才是关键。

  1. 提高自我意识,提高对塑料制品的认知,加深塑料对人体具有危害的意识。
  2. 减少或拒绝塑料餐具的使用,比如吸管、外卖餐具等。
  3. 尽量选择未经加工的食品或者有机农产品,尽量不要吃大鱼,避免食物中的微塑料进入人体。
  4. 使用净水设备,有效过滤水中塑料颗粒。
  • 5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