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种非常模糊的抽象概念,了解自己的人格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发展会成长,通过人生经验和学习思考等方式产生变化。那些以为自己做完人格测试就以为自己一定属于某种人格是一种错误的使用方式,这种一种测试,而且是不像数学测试那么准确的一种测试,这种模糊的测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身上一部分的特质,你却真的以偏概全了!心理学家为什么要把人格归类,我想这只是纯粹为了好记忆并且方便使用,虽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至少有那么一点作用。
- 类型和特质人格理论
- 心理动力学理论
- 人本主义理论
- 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
- 自我理论
- 人格评估和人格理论比较
1.类型和特质人格理论
人格是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行为模式有影响的独特心理品质。它可以帮助我们达成心理学的两个主要目标:1.理解人格的结构、起源以及与此有关的特点;2.根据对人格的理解预测行为和生活事件。看到心理学的这两个目标,我差点以为我们要学习东方的玄学算命术。
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将人格气质与对应的体液进行配置,提出了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的理论,流行到中世纪,最后没经受住现代社会的考验而被放弃。特质是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在希波克拉底医生之后,有出现了很多特质理论,如阿尔伯特的特质理论、基于希波克拉底的名词概念上的艾森克理论的五因素模型等,以及现在听到的什么九型人格之类的。
人格特质有一部分是具有遗传特征的,就跟孩子具有的特质从父母身上可以找到一样。回想一下人的毕生发展这一部分,在人的儿童时期,儿童的特质会影响父母对他/她的教导,同时父母的教导也影响了儿童。这部分特质就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前提下流传了下来,虽然这部分特质不是一直处于显性状态。
特质是一种比较概括和抽象的描述,是基于很多很多活动抽象得到的,用现在的话就是基于大数据的前提下体现出来的,对于具体的某一个活动,这些结论有较高的概率是符合的,但是通过一些条件改变可以违反特质的描述。例如一个非常鲁莽的人,在一些需要他谨慎冷静的时候,他是可以做到违反特质的。
2.心理动力学理论
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塑造人格并引发行为,这种观点在所有内在心理动力学的人格理论中非常普遍。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发的。精神决定论认为所有心理和行为反应都是由早期经验决定的。人格的结构是有本我、超我、自我所决定。本我是原始驱动力存储处,受快乐原则支配;超我是一个人价值观存储处,包含了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是理想中的自我;自我是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受到现实原则支配。
这种理论有可取之处,佛洛依德生活的年代当中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也没有系统论让他继续完善他的理论。一般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是一个生命系统,存在着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差别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系统,同时还存在着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基于文字符号的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是人类在道德、自我成长、创造等方面的最重要的基础了!本我是个人生命系统当中生物学意义上的内容,例如饥饿、睡眠等等。超我是基于语言文化发展起来的,例如文学、经济学、法律等等。自我是本我和超我的综合反应。
3.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自我实现是指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和能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倾向。在组织的激励理论当中,马斯洛把自我实现放在了需求层次的最高层,这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体现。自我实现的倾向,作为一种建设性、指导性的力量,驱动个体不断扩展自我以及做出积极的行为。
这种理论多用于解决心理困境,如悲伤、低落、沮丧等。人本主义理论的共同点是将人视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虽然行为是分散的,但是人不能看做因为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方式而视为分离特质的综合,有一种浓郁的系统论的味道。
4.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
米希尔的认知——情感人格理论认为个人通过认知组织处理外界信息,在环境的互动行为中能主动解决问题。米希尔的方法强调观察行为在个体与不同环境的互动中是如何发生并起作用的。米希尔强调人格的判断不应该依赖于不同情境下行为总体表现所作出的平均,而是应当依据在不同情境下产生哪些不同的行为的原则进行考察。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格是学习原则和个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合。自我效能是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境下能充分表现的信念。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认识和社会环境都会影响人的人格,这也散发着一般系统的气味。
5.自我理论
这个理论是关注自我的心理学理论。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心理结构,引发、解释、组织、传递、调节内心及人际的行为和活动。自我理论的自我经验中包含了三个组成部分:物质我、社会我、精神我。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例如家庭成员、我的食物等等。
一个人的自尊是对自我的概括性评价,自尊对思维、情绪、行为都有强烈的影响。有证据表明,大多数人都会尽力维护自尊,以及保持自我概念的完整性。为了维护自尊,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行为。西方式的自我赖以产生的文化是个人文化,鼓励对自我作独立的解释。全球范围内70%的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鼓励对我作互相依赖的解释。这种差异表现出来,西方的文学故事更加注重个人英雄主义,东方的文学故事更加注重群体互动。
这些理论有可取之处,不过因为对自我的认识,以我们自己的视角来观察,容易陷入当局者迷或者出尘脱俗的情况。
6.人格评估和人格理论比较
综合这些人格理论,人格的解读会从遗传和环境、学习过程和行为的先天法则、过去现在将来、意识和无意识、内在倾向和外在情境等方面进行解释。依照一般系统论来讲,人格理论的研究是从系统存在环境、生物学基础、生物学某些过程的机制、系统发展时间、系统控制中心的控制方式、系统状态和临时刺激的反应等进行解释的。
最后是各种人格评估了,现在有很多形式的人格或者性格评估。这种评估结果只是对当前时间或者最近阶段是有效的,客观测试因为事先对测试问题的行为原因做了分析后设计的选项,所以容易出现选项之外的原因;投射测验因为模拟一些简答的刺激对人体进行测试,因为同样的刺激对不同的人,特别是不同文化下不同状态的人容易出现测不准的问题。这些评估的测试都是基于测试设计者的假想,但是他们的认知真的是可靠的吗,他们认为我的行为就真的是我跟他们想象的动机是一致的吗,再或者三年前和三年后的我的人格真的还是一样的吗,总结很多环节都容易出问题。人格评估的结论大概就是一群自嗨的心理学家自己想象出来的,或者自己认为的,抑或者其他人并不认同的,所以看到这些结论自己做判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