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随荷动”是工业时代电力系统的基石,但面对新能源占比提升和“双碳”目标,其被动响应、高成本、低灵活性的缺陷日益突出。未来电力系统需向“源荷互动”甚至“以荷定源”升级,通过负荷侧智能化、市场化,将电力系统从“发电跟着用电跑”转变为“用电引导发电走”,最终实现高效、低碳、弹性的能源体系。
概念
“源随荷动”
-
含义 :发电侧根据负荷侧的需求进行实时调整,以满足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负荷需求是主导因素,电源的生产与供应需依据负荷的实时变化动态调节。
-
特点 :单向性,电力系统的控制主要从发电侧向负荷侧进行调节,负荷侧相对被动地接受电力供应,对发电侧的影响较小;实时性,需实时监测负荷变化并及时调整发电功率,对调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高;依赖预测,负荷预测至关重要,调度部门需根据多种因素预测未来负荷需求,提前安排发电计划
-
核心理念:发电侧被动跟随负荷需求实时调整出力,以维持供需平衡。
-
局限性:依赖火电、水电等可控电源,负荷侧被视为不可控变量,导致新能源消纳困难、调峰成本高(如煤电机组深度调峰增加煤耗70克/度电)。
-
典型场景:传统火电调峰、水电丰枯期调节,但难以应对新能源波动性。
“以荷定源”
-
含义 :不仅考虑发电侧根据负荷调整,更强调负荷侧的主动响应和适应,通过多种手段使负荷与电源更好地匹配协调,实现电力系统的灵活高效运行。
-
特点 :互动性强,负荷侧不再是单纯的电力消费者,而是积极参与到电力系统的调节中,根据电源的出力情况、电价信号等主动调整自身的用电行为;灵活性高,可充分挖掘负荷侧的调节潜力,如通过需求响应、虚拟电厂等方式,实现负荷的灵活调节和优化配置;经济性优,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性,降低新能源发电的弃电率,同时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经济实惠的用电选择。
-
核心理念:负荷侧主动引导电源规划与运行,通过需求响应、储能、虚拟电厂等实现“源-网-荷-储”协同。
-
优势:提升系统灵活性(如虚拟电厂秒级响应)、降低弃风弃光率(德国弃风率<2%)。
-
目标:优化能源配置效率,实现“零碳电力+零碳热力+零碳燃料”体系。
转型动因
新能源波动性挑战
风光发电的间歇性、随机性使传统模式难以匹配出力曲线,导致弃风弃光(2022年中国弃风率3.1%、弃光率1.7%)。
-
案例:山东强制配建储能效果不佳,转而推动负荷侧共享储能试点。
经济性与能效需求
-
传统调峰成本高昂(如煤电深度调峰效率下降20%),而需求侧响应可降低尖峰负荷(加州“Flex Alert”计划削减15%高峰需求)。
-
负荷侧资源(如电动车、建筑储能)的调节潜力巨大,预计2030年电动车可提供1亿千瓦调峰能力。
政策与市场驱动
-
国家发改委《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指导意见》明确“源网荷储协同”方向。
-
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扩容,允许储能、可中断负荷等参与调峰交易,形成市场化激励机制。
技术路径
智能负荷预测与动态响应
-
技术:AI算法(LSTM神经网络)+数字孪生系统,提升预测精度(南方电网负荷画像平台达95%)45。
-
应用:跨省协同调度(如云南水电与广东负荷匹配)。
分布式资源聚合
-
虚拟电厂:深圳平台聚合3万分布式资源(充电桩、换电站),调节能力56万千瓦,等效中型火电机组。
-
区块链+5G通信:澳大利亚Tesla虚拟电厂整合3万户光伏+储能,提供250MW调频能力。
电价机制创新
-
实时电价(RTP):美国PJM市场通过负荷资源投标,2023年用户侧调峰收益8.7亿美元。
-
容量市场+节点电价:英国试点双轨制,激励灵活资源参与。
终端电气化与储能
-
V2G技术:挪威奥斯陆要求新建建筑接入V2G接口,2030年电动车提供全市10%备用容量。
-
长时储能技术: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突破经济性瓶颈,支撑风光消纳(如乌兰察布项目配置1000MWh储能)。
挑战与对策
挑战 | 解决方案 | 案例/政策 |
---|---|---|
负荷预测精度不足 | 融合气象/经济数据的数字孪生系统 | 中国南方电网“负荷画像”平台 |
分布式资源协同控制难 | 联邦学习+边缘计算(隐私保护) | 深圳虚拟电厂秒级响应 |
储能利用率低(仅9%) | 探索长时储能+市场化交易机制 | 液流电池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 |
跨主体利益分配冲突 | 基于Shapley值的收益分配算法 | 山东独立储能试点 |
电力系统从“源随荷动”向“以荷定源”的转型,是应对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通过源网荷储协同、需求侧响应、储能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赋能,系统将从单向调节转向双向互动,最终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目标。
“以荷定源”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电力系统运行范式的革命。其核心在于通过负荷侧智能化与市场化,将系统从“发电满足需求”转变为“需求引导发电”,构建“源-网-荷-储”自组织生态。未来,随着虚拟电厂、长时储能和AI调度技术的成熟,电力系统将更高效、灵活,成为全球碳中和竞赛的关键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