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cat 配置

参考:https://www.cnblogs.com/rocomp/p/4802396.html

https://www.cnblogs.com/sunfenqing/p/7339058.html

主要设置:

a.连接器 Connector(protocol,port,acceptCount,executor);

b.执行器 Executor(maxThreads,maxQueueSize

c.JVM运行参数

MVC项目中,在TOMCAT/conf/server.xml目录下配置。

boot项目中,可直接在application.properties中配置server、server.tomcat的各种属性

JVM调优也是影响Tomcat容器的jvm环境

 1、Tomcat的目录层次结构

         bin:   存放启动和关闭Tomcat的脚本文件

                   双击startup.bat为前台启动,可以看到项目控制台窗口以及打印信息。关闭此窗口则项目关闭。

                   双击startup.sh为后台启动

         conf: 存放Tomcat服务器的各种配置文件

         lib:   存放tomcat服务器支撑的jar包,自己项目需要的JAR也要放在里边

         logs:  存放Tomcat的日志文件(记录异常)

         temp:  存放Tomcat运行时产生的临时文件

         webapps:web应用虽在目录,即供外界访问的web资源的存放目录。war包放在此处即可,启动自动解压。

         work:  Tomcat的工作目录,缓存。清理work目录下的Catalina目录,把缓存删除。

         docs:  Tomcat官方配置解释文档

2、JavaWeb应用的组成结构

         mail---------------------------Web应用所在目录

           |----html、jsp、css、js等文件,根目录下的文件外界可以直接访问

           |----WEB-INF目录

                    |---------classes目录(java类)

                    |---------lib目录(java类运行所需的jar包)

                    |---------web.xml(web应用的配置文件)

             WEB-INF 这个目录下的文件外界无法直接访问,由web服务器负责调用

 

## 运行模式
Tomcat Connector三种运行模式(BIO, NIO, APR)的比较和优化。
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Protocol:BIO
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NioProtocol:NIO
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Nio2Protocol:NIO2
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AprProtocol:APR

### BIO

一个线程处理一个请求。缺点:并发量高时,线程数较多,浪费资源。Tomcat7或以下,在Linux系统中默认使用这种方式。

### NIO

利用Java的异步NIO处理,可以通过少量的线程处理大量的请求。大量的请求可以accept成功连接到tomcat服务器,请求提交到线程池队列中,然后等待业务线程依次处理请求信息,超时则返回。

Tomcat8在Linux系统中默认使用这种方式。Tomcat7必须修改Connector配置来启动:

在/conf/server.xml里进行配置

<Connector port="8080" 
           protocol="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NioProtocol"
           connectionTimeout="20000"
           redirectPort="8443"/>

Tomcat8以后NIO2模式:
<Connector  port="8080"
            protocol="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Nio2Protocol"
            connectionTimeout="20000"
            redirectPort="8443"/>


### APR

即Apache Portable Runtime,从操作系统层面解决io阻塞问题。Tomcat7或Tomcat8在Win7或以上的系统中启动默认使用这种方式。Linux如果安装了apr和native,Tomcat直接启动就支持apr。

 

BIO/NIO有何不同

无论是BIO,还是NIO,Connector处理请求的大致流程是一样的:

在accept队列中接收连接(当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时,如果客户端与OS完成三次握手建立了连接,则OS将该连接放入accept队列);在连接中获取请求的数据,生成request;调用servlet容器处理请求;返回response为了便于后面的说明,首先明确一下连接与请求的关系:连接是TCP层面的(传输层),对应socket;请求是HTTP层面的(应用层),必须依赖于TCP的连接实现;一个TCP连接中可能传输多个HTTP请求。

在BIO实现的Connector中,处理请求的主要实体是JIoEndpoint对象。JIoEndpoint维护了Acceptor和Worker:Acceptor接收socket,然后从Worker线程池中找出空闲的线程处理socket,如果worker线程池没有空闲线程,则Acceptor将阻塞。其中Worker是Tomcat自带的线程池,如果通过<Executor>配置了其他线程池,原理与Worker类似。

在NIO实现的Connector中,处理请求的主要实体是NIoEndpoint对象。NIoEndpoint中除了包含Acceptor和Worker外,还使用了Poller,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图片来源:http://gearever.iteye.com/blog/1844203)。

 

Acceptor接收socket后,不是直接使用Worker中的线程处理请求,而是先将请求发送给了Poller,而Poller是实现NIO的关键。Acceptor向Poller发送请求通过队列实现,使用了典型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在Poller中,维护了一个Selector对象;当Poller从队列中取出socket后,注册到该Selector中;然后通过遍历Selector,找出其中可读的socket,并使用Worker中的线程处理相应请求。与BIO类似,Worker也可以被自定义的线程池代替。

通过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在NIoEndpoint处理请求的过程中,无论是Acceptor接收socket,还是线程处理请求,使用的仍然是阻塞方式;但在“读取socket并交给Worker中的线程”的这个过程中,使用非阻塞的NIO实现,这是NIO模式与BIO模式的最主要区别(其他区别对性能影响较小,暂时略去不提)。而这个区别,在并发量较大的情形下可以带来Tomcat效率的显著提升:

目前大多数HTTP请求使用的是长连接(HTTP/1.1默认keep-alive为true),而长连接意味着,一个TCP的socket在当前请求结束后,如果没有新的请求到来,socket不会立马释放,而是等timeout后再释放。如果使用BIO,“读取socket并交给Worker中的线程”这个过程是阻塞的,也就意味着在socket等待下一个请求或等待释放的过程中,处理这个socket的工作线程会一直被占用,无法释放;因此Tomcat可以同时处理的socket数目不能超过最大线程数,性能受到了极大限制。而使用NIO,“读取socket并交给Worker中的线程”这个过程是非阻塞的,当socket在等待下一个请求或等待释放时,并不会占用工作线程,因此Tomcat可以同时处理的socket数目远大于最大线程数,并发性能大大提高,吞吐量变大。

创建Session会话

调用request.getSession()方法后Tomcat会创建一个HttpSesion对象,存入一个ConcurrentHashMap,Key是SessionId,Value就是HttpSession。然后请求完成后,在返回的报文中添加Set-Cookie:JSESSIONID=xxx,然后客户端浏览器会保存这个Cookie。当浏览器再次访问这个服务器的时候,都会带上这个Cookie。Tomcat接收到这个请求后,根据JSESSIONID把对应的HttpSession对象取出来,放入HttpSerlvetRequest对象里面。

## 连接池

默认值:

<Executor name="tomcatThreadPool" namePrefix="catalina-exec-"
        maxThreads="150" minSpareThreads="4"/>

修改为:

<Executor 
    name="tomcatThreadPool" 
    namePrefix="catalina-exec-"
    maxThreads="500" 
    minSpareThreads="100" 
    prestartminSpareThreads = "true"
    maxQueueSize = "100"
/>

参数解释:
- maxThreads,最大并发数,默认设置 200,一般建议在 500 ~ 800,根据硬件设施和业务来判断
- minSpareThreads,最小存活线程,Tomcat 初始化时创建的线程数,默认设置 25
- prestartminSpareThreads,在 Tomcat 初始化的时候就初始化 minSpareThreads 的参数值,如果不等于 true,minSpareThreads 的值就没啥效果了
- maxQueueSize,最大的等待队列数,超过则拒绝请求

## 链接参数配置

参数说明:https://blog.csdn.net/qq_21751781/article/details/84179403

<Connector  executor="tomcatThreadPool"
            port="8080"
            protocol="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Nio2Protocol"
            connectionTimeout="20000"
            redirectPort="8443"
            acceptCount="1000"
            acceptorThreadCount="2"/>

参数解释:

- executor 对应<Executor name=" "/>
- protocol,Tomcat 8 设置 nio2 更好: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Nio2Protocol
- protocol,Tomcat 6、7 设置 nio 更好: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NioProtocol
- enableLookups,禁用DNS查询
- acceptCount,accept队列的大小。当所有可以使用的处理请求的线程数(maxThreads)都被使用时,这时tomcat会将该请求放在accept等待队列中,超过这个数的请求将被拒绝,默认设置 100

-maxConnections,当Tomcat接收的连接数达到maxConnections时,Acceptor线程不会读取accept队列中的连接;这时accept队列中的线程会一直阻塞着,直到Tomcat接收的连接数小于maxConnections。如果设置为-1,则连接数不受限制。

NIO的默认值是10000,APR/native的默认值是8192,而BIO的默认值为maxThreads

--connectionTimeout,连接超时(以毫秒为单位)

- maxPostSize,以 FORM URL 参数方式的 POST 提交方式,限制提交最大的大小,默认是 2097152(2兆),它使用的单位是字节。10485760 为 10M。如果要禁用限制,则可以设置为 -1
- acceptorThreadCount,用于接收连接的线程的数量,默认值是1。一般这个指需要改动的时候是因为该服务器是一个多核CPU,如果是多核 CPU 一般配置为 2

-redirectPort 当请求资源本身被设置了必须要https方式访问,此时Tomcat会自动重定向到这个redirectPort设置的https端口

https://blog.csdn.net/cliangsoft/article/details/79726888

## 端口配置

Tomcat服务器需配置三个端口才能启动,安装时默认启用了这三个端口,当要运行多个tomcat服务时需要修改这三个端口。

<!-- 端口-1即可,标识随机 -->
<Server port="-1" shutdown="SHUTDOWN">

<!-- 访问端口,必须配置 -->
<Connector  port="8080"
            protocol="org.apache.coyote.http11.Http11Nio2Protocol"
            connectionTimeout="20000"
            redirectPort="8443"/>

<!-- 配置Apache使用,如果使用Nginx代理注释掉即可 -->
<Connector port="8009" protocol="AJP/1.3" redirectPort="8443" />

## JVM 优化

Java 的内存模型分为:

-  Young,年轻代(易被 GC)。Young 区被划分为三部分,Eden 区和两个大小严格相同的 Survivor 区,其中 Survivor 区间中,某一时刻只有其中一个是被使用的,另外一个留做垃圾收集时复制对象用,在 Young 区间变满的时候,minor GC 就会将存活的对象移到空闲的Survivor 区间中,根据 JVM 的策略,在经过几次垃圾收集后,任然存活于 Survivor 的对象将被移动到 Tenured 区间。

-  Tenured,终身代。Tenured 区主要保存生命周期长的对象,一般是一些老的对象,当一些对象在 Young 复制转移一定的次数以后,对象就会被转移到 Tenured 区,一般如果系统中用了 application 级别的缓存,缓存中的对象往往会被转移到这一区间。

-  Perm,永久代。主要保存 class,method,filed 对象,这部门的空间一般不会溢出,除非一次性加载了很多的类,不过在涉及到热部署的应用服务器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 PermGen space 的错误,造成这个错误的很大原因就有可能是每次都重新部署,但是重新部署后,类的 class 没有被卸载掉,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 class 对象保存在了 perm 中,这种情况下,一般重新启动应用服务器可以解决问题。

Linux 修改 /tomcat/bin/catalina.sh 文件,把下面信息添加到文件第一行

机子内存如果是 8G,一般 PermSize 配置是主要保证系统能稳定起来就行:
```
JAVA_OPTS="-Dfile.encoding=UTF-8 -server -Xms6144m -Xmx6144m -XX:NewSize=1024m -XX:MaxNewSize=2048m -XX:PermSize=512m -XX:MaxPermSize=512m -XX:MaxTenuringThreshold=10 -XX:NewRatio=2 -XX:+DisableExplicitGC"
```

参数说明:
```
-Dfile.encoding:默认文件编码
-server:表示这是应用于服务器的配置,JVM 内部会有特殊处理的
-Xmx1024m:设置JVM最大可用内存为1024MB
-Xms1024m:设置JVM最小内存为1024m。此值可以设置与-Xmx相同,以避免每次垃圾回收完成后JVM重新分配内存。
-XX:NewSize:设置年轻代大小
-XX:MaxNewSize:设置最大的年轻代大小
-XX:PermSize:设置永久代大小
-XX:MaxPermSize:设置最大永久代大小
-XX:NewRatio=4:设置年轻代(包括 Eden 和两个 Survivor 区)与终身代的比值(除去永久代)。设置为 4,则年轻代与终身代所占比值为 1:4,年轻代占整个堆栈的 1/5
-XX:MaxTenuringThreshold=10:设置垃圾最大年龄,默认为:15。如果设置为 0 的话,则年轻代对象不经过 Survivor 区,直接进入年老代。对于年老代比较多的应用,可以提高效率。如果将此值设置为一个较大值,则年轻代对象会在 Survivor 区进行多次复制,这样可以增加对象再年轻代的存活时间,增加在年轻代即被回收的概论。
-XX:+DisableExplicitGC:这个将会忽略手动调用 GC 的代码使得 System.gc() 的调用就会变成一个空调用,完全不会触发任何 GC
```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