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 (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探索计算机网络的奇妙之旅——《计算机网络微课堂》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对于每一个互联网用户而言都变得尤为重要。而《计算机网络微课堂》正是为此而生的一部佳作,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我们从零开始,逐步深入地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该课程以谢希仁教授的权威教材《计算机网络》第七版为蓝本,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将复杂的网络概念转化为直观易懂的画面,辅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让深奥的专业知识变得平易近人。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网络微课堂》充分考虑了不同观众的偏好,提供了多种版本供选择,包括有字幕无背景音乐版、无字幕有背景音乐版等,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在最舒适的环境中吸收知识。

如果你正准备踏入计算机网络的世界,或是希望巩固已有的知识,亦或是在备考之路上寻求助力,《计算机网络微课堂》无疑是你的理想伙伴。它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次视觉与思维的双重盛宴,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启计算机网络的精彩旅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OSI(开放系统互连)模型和TCP/IP(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模型。这两种模型都是描述网络如何在不同层次上进行通信的方式,但它们在层次划分和功能定义上有所不同。

OSI 七层模型

  1. 应用层:提供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
  2. 表示层:处理数据格式化、加密和压缩。
  3. 会话层:管理会话的建立、维护和终止。
  4. 传输层:负责端到端的数据传输,包括错误检查和恢复。
  5. 网络层:处理逻辑寻址和路由选择。
  6. 数据链路层:负责在相邻节点间的数据传输,包括错误检测和帧同步。
  7. 物理层:处理比特流的传输,定义了物理连接的电气特性。

TCP/IP 四层模型

  1. 应用层:与OSI的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相对应,提供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
  2. 传输层:与OSI的传输层相同,负责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3. 网络层:与OSI的网络层相同,处理逻辑寻址和路由选择。
  4. 网络接口层:与OSI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相对应,处理物理连接和比特流的传输。

标准与使用

  • OSI模型是法律上的国际标准(ISO),但实际应用中,TCP/IP模型更为普遍,被认为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 TCP/IP模型更侧重于互联网的实际操作,而OSI模型在教学和理论研究中更为常见,因为它提供了更详细的层次划分和功能描述。

这两种模型各有优势,选择使用哪一种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第一层,它关注的是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原始比特流的硬件和电气规范。这一层的任务是确保通过物理介质的信号能够准确无误地从一个设备传递到另一个设备。物理层的关键特性包括:

机械特性
  • 描述接口所使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如插头和插座的类型、引脚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以及任何必要的固定或锁定装置。
电气特性
  • 定义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这些规定确保了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
功能特性
  •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特定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例如,正电压可能代表二进制“1”,而负电压可能代表二进制“0”。
过程特性
  • 规定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这有助于协调数据的发送和接收,防止冲突。

传输媒体

物理层处理的传输媒体分为两类:

导引型传输媒体
  • 双绞线:最常见的导引型传输媒体之一,用于短距离数据传输。
  • 同轴电缆:常用于有线电视和早期局域网技术。
  • 光纤:提供高速、长距离、高带宽的传输能力,广泛应用于现代网络。
非导引型传输媒体
  • 微波通信:使用2~40GHz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进行无线传输,适用于点对点链接和广播服务。

物理层的设计需要考虑传输媒体的特性,以确保数据能够在不同类型的物理环境中有效传输。通过标准化这些特性,物理层使得上层协议能够独立于具体的传输媒体工作,从而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 传输方式

在数据通信中,根据数据传输的方向和时间,可以将传输方式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详细解释几种主要的传输方式:

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
  • 串行传输:数据位被依次逐个发送,通常使用一条传输线路。这种方式适合于远距离通信,因为减少了线路数量,降低了成本和干扰。串行传输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同步和异步传输。

  • 并行传输:数据位同时通过多条线路发送,每条线路传输一位。这种方式适用于短距离、高速度的通信,因为所有位可以同时到达接收端,减少了延迟。但由于需要多条线路,成本较高。

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
  • 同步传输: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时钟信号,数据位按照这个时钟信号的节奏被发送和接收。这种方式适用于高速传输,因为可以连续发送数据而无需额外的起始和停止位。

  • 异步传输:每个数据块(通常是一个字节)前后都有起始位和停止位,用于标识数据的开始和结束。这种方式不需要共同的时钟信号,适合低速和间歇性的数据传输。

单向通信、双向交替通信、双向同时通信
  • 单向通信(单工):数据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没有反向通道。例如,传统的无线电广播就是单工通信的例子。

  •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数据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不能同时进行。当一方发送数据时,另一方必须等待接收。这种模式常见于对讲机或一些早期的网络连接中。

  • 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数据可以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即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这是现代网络和电话通信中最常见的模式,允许高效的数据交换。

了解这些传输方式有助于设计和优化网络系统,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需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4 编码与调制

在数据通信中,编码和调制是将数字数据转换为可在物理信道上传输的信号形式的重要步骤。这两个过程分别在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执行,但它们紧密相关,共同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

编码

编码是指将数字数据转换成适合在物理介质上传输的形式的过程。在数字通信中,编码通常涉及将二进制数据(0和1)转换成电压脉冲或其他物理信号。编码方案可以是基带编码或频带编码。

  • 基带编码:直接将数字信号转换为物理信号,常用于短距离传输,如局域网中的双绞线或同轴电缆。常见的基带编码方法包括:

    • NRZ(非归零)编码
    • 曼彻斯特编码
    •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 频带编码: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适用于长距离传输,如电话线或无线电波。这种编码通常涉及调制技术。

调制

调制是将基带信号(通常是较低频率的信号)转换为适合在高频载波上传输的过程。调制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距离和抗干扰能力,是无线通信和长途有线通信中的关键技术。调制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幅度调制(AM):载波的幅度随基带信号变化。
  • 频率调制(FM):载波的频率随基带信号变化。
  • 相位调制(PM):载波的相位随基带信号变化。
  • 数字调制:在数字通信中,通常采用数字调制技术,如:
    • FSK(频移键控)
    • PSK(相移键控)
    • QAM(正交幅度调制)
复合编码与调制

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编码和调制往往结合使用,形成复合编码与调制技术。例如,在无线通信中,数字信号首先通过编码增加冗余和抗干扰能力,然后通过数字调制技术(如QAM)转换为模拟信号,以适应无线信道的特性。

理解编码和调制对于设计和实现高效的通信系统至关重要,它们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即使在复杂的传输环境中也能保持良好的通信质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5 信道的极限容量:香农公式

香农公式是信息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由美国数学家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提出,它描述了在给定带宽和信噪比条件下,理论上信道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香农公式为:

[ C = B \log_2(1 + S/N) ]

其中:

  • (C) 是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单位是比特/秒(bps)。
  • (B) 是信道的带宽,单位是赫兹(Hz)。
  • (S) 是信号功率,单位是瓦特(W)。
  • (N) 是噪声功率,单位也是瓦特(W)。
  • (S/N) 是信号与噪声的功率比,也称为信噪比(SNR)。

这个公式表明,信道的信息传输速率受其带宽和信噪比的影响。具体来说:

  • 增加带宽可以增加信道的容量。
  • 提高信噪比也可以增加信道的容量。
  • 当信噪比趋向无穷大时,信道容量趋向于无限大,但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总会有一定的噪声存在。

香农公式揭示了在理想情况下,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与带宽和信噪比的关系,这对通信系统的工程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实际通信系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如信号失真、多径效应等,因此实际的传输速率通常低于理论上的极限值。

此外,香农公式还说明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只要信道的带宽足够宽,并且信噪比足够高,理论上就可以实现任意高的信息传输速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通信系统可以无限制地提高速率,因为带宽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增加带宽和降低噪声通常会带来成本和技术上的挑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点对点协议PP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5 点对点协议(PPP)

点对点协议(PPP)是一种在点对点链路上封装网络层协议数据单元的协议,广泛用于拨号电话线、ISDN和DSL等通信链路。PPP协议不仅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如IP、IPX、AppleTalk等,还提供了链路控制协议(LCP)和网络控制协议(NCP)来管理和配置链路。

PPP的工作状态

PPP链路的建立和维护经历多个阶段,主要包括:

  1. 链路静止:初始状态,物理层连接尚未建立。
  2. 链路建立:物理层连接建立后,PPP进入链路建立阶段,此时LCP开始配置协商。
  3. LCP配置协商:PPP链路的两端通过LCP互相交换配置选项,如最大帧长度、鉴别协议等。如果配置协商成功,则链路进入下一个状态;如果失败,则链路回到静止状态或终止。
  4. 鉴别:如果配置中有鉴别协议,PPP链路将进行鉴别过程,常见的鉴别协议包括:
    • 口令鉴别协议(PAP):简单地发送用户ID和密码,安全性较低。
    • 挑战握手鉴别协议(CHAP):使用三次握手过程,安全性高于PAP。
  5. NCP配置:一旦LCP配置成功,PPP链路的两端开始进行NCP配置,如IP控制协议(IPCP)用于配置IP模块,包括分配IP地址等。
  6. 链路打开:所有配置协商成功后,链路进入打开状态,此时网络层协议可以开始在链路上发送数据。
PPP链路的关闭

PPP链路的关闭可以通过发送LCP或NCP的关闭请求来实现,这将导致链路状态回退至链路静止状态,直到下一次链路建立。

PPP协议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使其成为点对点链路通信中非常实用的选择,尤其是在需要进行链路配置、鉴别和网络层协议支持的场景中。

PPP协议的详细解析

LCP(链路控制协议)

LCP负责PPP链路的建立、维护和终止,包括链路参数的协商和测试。LCP的主要功能包括:

  • 链路建立:初始化PPP链路,进行身份验证前的准备。
  • 链路配置:协商链路参数,如最大传输单元(MTU)、魔术数(用于防止环路)等。
  • 链路维护:监控链路状态,确保链路正常工作。
  • 链路终止:当不再需要链路时,可以优雅地关闭链路。
NCP(网络控制协议)

NCP用于配置和测试特定网络层协议的功能,例如IPCP(IP控制协议)用于配置和测试IP功能。NCP的主要功能包括:

  • 网络层配置:为链路两端配置网络层参数,如IP地址、子网掩码等。
  • 网络层测试:确保网络层协议在链路上正确工作。
PPP鉴别协议

PPP支持多种鉴别协议,以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网络资源。常见的鉴别协议包括:

  • PAP(口令鉴别协议):使用简单的两次握手过程,客户端发送用户名和密码,服务器验证后返回确认或拒绝。由于密码以明文形式发送,因此安全性较低。
  • CHAP(挑战握手鉴别协议):使用三次握手过程,增加了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服务器首先发送一个随机数(挑战),客户端使用自己的密码和挑战生成响应,服务器验证响应的有效性。
PPP的帧格式

PPP帧包含一个标志字段(Flag),用于标记帧的开始和结束,以及地址字段、控制字段、协议字段、信息字段和FCS(帧校验序列)字段。PPP帧的结构保证了数据的透明传输和错误检测。

PPP协议因其简单、灵活和强大而广泛应用于各种点对点通信场景,从家庭宽带接入到企业级网络连接,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通过合理的配置和管理,PPP可以提供稳定、安全和高效的网络连接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信道复用

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 MAC)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管理多个设备共享同一传输介质的技术。在MAC层,有几种常见的信道复用技术,它们允许多个信号共享一个物理信道,从而提高网络的效率和带宽利用率。以下是您提到的几种信道复用技术:

  1. 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FDM):在FDM中,可用的频谱被划分为多个不重叠的频段,每个频段可以同时传输一个独立的信号。这意味着不同用户或数据流可以在不同的频率上同时发送数据,而不会相互干扰。

  2. 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TDM将时间分割成一系列的时间片(time slots),每个时间片分配给一个特定的信号或用户。在每个时间片内,只有一个信号被传输。这样,多个信号可以在同一物理信道上轮流传输,实现信道的共享。

  3. 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主要用于光纤通信,WDM利用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在同一根光纤上传输。每种波长代表一个独立的信道,允许多个信号并行传输,极大地提高了光纤的带宽利用率。

  4. 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DM):CDM是一种基于编码的复用技术,它使用不同的码字(code words)来区分不同的信号。即使在相同的频率和时间上,只要码字不同,多个信号也可以同时传输而不发生冲突。CDM常用于蜂窝电话系统和卫星通信中。

这些技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都有其独特的优势,选择哪种技术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带宽要求、成本考虑以及网络拓扑等因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Pv4地址分类编址是早期互联网使用的一种地址划分方法,它根据IP地址的第一个八位组(即第一个字节)来确定地址的类别,从而区分不同规模的网络。这种分类方式将IPv4地址空间划分为五类:A、B、C、D和E。

以下是IPv4地址的分类细节:

  1. A类地址

    • 范围:1.0.0.0 到 126.255.255.255
    • 第一个八位组的前一位是0,即0xxxxxxx。
    • 网络ID占8位,主机ID占24位。
    • 适用于大型网络,每个A类网络理论上可以有超过1600万台主机。
  2. B类地址

    • 范围:128.0.0.0 到 191.255.255.255
    • 第一个八位组的前两位是10,即10xxxxxx。
    • 网络ID占16位,主机ID占16位。
    • 适用于中型网络,每个B类网络理论上可以有超过6.5万台主机。
  3. C类地址

    • 范围:192.0.0.0 到 223.255.255.255
    • 第一个八位组的前三位是110,即110xxxxx。
    • 网络ID占24位,主机ID占8位。
    • 适用于小型网络,每个C类网络理论上可以有254台主机(因为主机ID全0和全1的组合通常被保留)。
  4. D类地址

    • 范围:224.0.0.0 到 239.255.255.255
    • 第一个八位组的前四位是1110,即1110xxxx。
    • 这些地址用于多播(Multicast)服务。
  5. E类地址

    • 范围:240.0.0.0 到 255.255.255.255
    • 第一个八位组的前四位是1111,即1111xxxx。
    • 这些地址保留用于将来扩展或实验用途,目前不分配给任何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分类编址已经被更灵活的无分类域间路由(CIDR)所取代,CIDR允许更细粒度的地址分配和路由聚合。然而,理解分类编址对于理解网络的基础和历史仍然非常重要。

  • 19
    点赞
  • 2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时雨h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