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曾这么认真过?

本文探讨了业余爱好者学习历史面临的难题,包括获取原始资料的困难、理解古文障碍及现有译本的质量问题。同时,文章介绍了通过《胡适谈史学》一书对国故的理解,包括早期历史的特点、史料流传的情况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8月初的时候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胡适谈史学>,晚上没事就读一点。还没读完,有些想法觉得需要写下来。

想学点历史面对的问题:
学习历史纯属业余兴趣,可是如何入手成了大大的问题。
第一,很难见到真正的古书,图书馆见到的都是今人翻译的,不是原汁原味的总是差那么一点味道。
第二,看现代人翻译的很难看懂,解释都是说其大意,总是朦朦胧胧的感觉。
第三,如果想对古文逐字逐句的看又看不懂,没有资料解释。
第四,看过有本台湾人写的书,是批评中华书局出的古书,批评的很厉害,据他讲里面很多很多错误,乱改古文,解释错误,等等,看了让人感觉古书真的不可信了,错误太多,与其本义差的太远了。

通过本书对于国故一点认识:
  (按,国故这个词我以前是没有见过的,看了本书,觉得很有道理,也体现了我们应该有的正确态度,以此写在这里。我们对待中国文化,往往说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当然没有错,可是精华和糟粕如何去区分,这就需要仔细的研究一番了,需要把精华和糟粕统统地放在一起加以研究才可判断,这加在一起的就是国故,就是我们过去的东西)
第一,早期历史多是故事,而不是事实。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都是老百姓中口口相传的故事,为了吸引人会不断地添油加醋。写史的人把这些写成了史,因为最初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私人写史的,个人的资源毕竟有限,把故事整理成了正史。
第二、史料的流传。
一)历史上我们没有国家图书馆统一保存图书,都是靠私人收集收藏保管,这增加了古书失传的风险。说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好像是可以翻案的,秦始皇是不允许私人藏书,设有国家图书馆,可惜被项羽这个英雄给一把火烧了。直到四库全书才算是国家大规模整理吧,宋太宗的时候作《太平御览》等也算,但宋太宗的目的是给这帮文人找点事做,别没事说他不是反对他用不光明的手段接了他哥哥的班。
二)我们的印刷术出现的比较早,这当然促了文化的传播,但也引来一个问题,就是图书版本繁多,出错的机会大大增加,而最初的原创手稿大多遗失。原作者就是使怎么写的,什么意思,不容易所清楚,给后来者演绎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第三、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很深。
很多国学大师对佛教都是由很深研究的,这一点以前不是很理解。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时候是中国思想文化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是都知道的事情,国家的治国理念都来自这里,我们的文化也深深地植根在这里。汉朝的时候(具体我不太清楚)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甚至奉为国教,各种寺庙大兴,佛经大量翻译,唐僧取经就是例子。为了对抗佛教,中国创造了道教;佛教当中产生了禅宗,禅宗是要扔掉佛经,主张静修。
到了宋朝主流的知识分子创造了理学,这是中华文化摆脱佛教的回归,代表是朱熹,讲格物致知,就是物穷其理,事物的道理都在事物的本身之中,只要不断的格它就行了,后来的王阳明格了七天竹子,什么也没格出来,所以觉得不对,自创了阳明心学,是说心外无物,影响很大。清朝主要是疑古,将考据、证伪,思想上还是一脉的宋明理学,君子、小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最后说到题目,认真的问题。
本书里面有一个是将清朝催述的《东壁遗书》的。里面非常之详细,讲催述一生,讲他先人,本人小时候读书,一点点长大的思考等等,具体太多了。说来两个认识。
第一、我们有这么认真国吗?
看看胡适用5年时间研究催述,事无巨细。看看催述本人,30岁有的疑惑,学习学习再学习,60岁才解开。大写的终身学习。我们有多少人功成名就,躺在功劳簿上享受膜拜。无需多言,扪心自问。
第二、我们为什么没有那么认真下去?
也许也曾想认真过,有什么阻碍了认真下去呢?
1.智力不够,再怎么认真也搞不清楚,发现自己真的不是那块料。
2.搞不到好的资料,就像王阳明一样格七天竹子,然而没用。
3.没有时间,挣钱吃饭是第一要务啊,哪有那闲工夫。

可但是,想想催述,30年解一惑,你终身学习了吗???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