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和解释的区别是什么?

        原文地址:点击打开链接


编译和解释的区别是什么?

编译器是把源程序的每一条语句都编译成机器语言,并保存成二进制文件,这样运行时计算机可以直接以机器语言来运行此程序,速度很快; 

解释器则是只在执行程序时,才一条一条的解释成机器语言给计算机来执行,所以运行速度是不如编译后的程序运行的快的. 

这是因为计算机不能直接认识并执行我们写的语句,它只能认识机器语言(是二进制的形式)

 

一、低级语言与高级语言

最初的计算机程序都是用0和1的序列表示的,程序员直接使用的是机器指令,无需翻译,从纸带打孔输入即可执行得到结果。后来为了方便记忆,就将用0、1序列表示的机器指令都用符号助记,这些与机器指令一一对应的助记符就成了汇编指令,从而诞生了汇编语言。无论是机器指令还是汇编指令都是面向机器的,统称为低级语言。因为是针对特定机器的机器指令的助记符,所以汇编语言是无法独立于机器(特定的CPU体系结构)的。但汇编语言也是要经过翻译成机器指令才能执行的,所以也有将运行在一种机器上的汇编语言翻译成运行在另一种机器上的机器指令的方法,那就是交叉汇编技术。

高级语言是从人类的逻辑思维角度出发的计算机语言,抽象程度大大提高,需要经过编译成特定机器上的目标代码才能执行,一条高级语言的语句往往需要若干条机器指令来完成。高级语言独立于机器的特性是靠编译器为不同机器生成不同的目标代码(或机器指令)来实现的。那具体的说,要将高级语言编译到什么程度呢,这又跟编译的技术有关了,既可以编译成直接可执行的目标代码,也可以编译成一种中间表示,然后拿到不同的机器和系统上去执行,这种情况通常又需要支撑环境,比如解释器或虚拟机的支持,Java程序编译成bytecode,再由不同平台上的虚拟机执行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说高级语言不依赖于机器,是指在不同的机器或平台上高级语言的程序本身不变,而通过编译器编译得到的目标代码去适应不同的机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交叉汇编,一些汇编程序也可以获得不同机器之间的可移植性,但这种途径获得的移植性远远不如高级语言来的方便和实用性大。


二、编译与解释

编译是将源程序翻译成可执行的目标代码,翻译与执行是分开的;而解释是对源程序的翻译与执行一次性完成,不生成可存储的目标代码。这只是表象,二者背后的最大区别是:对解释执行而言,程序运行时的控制权在解释器而不在用户程序;对编译执行而言,运行时的控制权在用户程序。

解释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和可移植性,比如在解释执行时可以动态改变变量的类型、对程序进行修改以及在程序中插入良好的调试诊断信息等,而将解释器移植到不同的系统上,则程序不用改动就可以在移植了解释器的系统上运行。同时解释器也有很大的缺点,比如执行效率低,占用空间大,因为不仅要给用户程序分配空间,解释器本身也占用了宝贵的系统资源。

编译器是把源程序的每一条语句都编译成机器语言,并保存成二进制文件,这样运行时计算机可以直接以机器语言来运行此程序,速度很快;
而解释器则是只在执行程序时,才一条一条的解释成机器语言给计算机来执行,所以运行速度是不如编译后的程序运行的快的.

1、编辑:用编辑软件(EDIT.EXE或记事本)形成源程序(.ASM),如:LX.ASM; 
2、汇编:用汇编程序(MASM.EXE)对源程序进行汇编,形成目标文件(.OBJ),格式如下:MASM LX.ASM; 
3、连接:用连接程序(LINK.EXE)对目标程序进行连接,形成可执行文件(.EXE),格式如下:LINK LX.OBJ; 
4、执行:如果结果在屏幕在显示,则直接执行可执行文件。 
5、调试:用调试程序(DEBUG.EXE)对可执行文件进行调试,格式如下:DEBUG LX.EXE

1. 在具体计算机上实现一种语言,首先要确定的是表示该语言语义解释的虚拟计算机,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程序执行时的基本表示是实际计算机上的机器语言还是虚拟机的机器语言。这个问题决定了语言的实现。根据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将程序设计语言划分为两大类:编译型语言和解释型语言。

2. 由编译型语言编写的源程序需要经过编译、汇编和链接才能输出目标代码,然后机器执行目标代码,得出运行结果,目标代码由机器指令组成,一般不能独立运行,因为源程序中可能使用了某些汇编程序不能解释引用的库函数,而库函数代码又不在源程序中,此时还需要链接程序完成外部引用和目标模块调用的链接任务,最后输出可执行代码。C、C++、Fortran、Pascal、Ada都是编译实现的。

3. 解释型语言的实现中,翻译器并不产生目标机器代码,而是产生易于执行的中间代码,这种中间代码与机器代码是不同的,中间代码的解释是由软件支持的,不能直接使用硬件,软件解释器通常会导致执行效率较低。用解释型语言编写的程序是由另一个可以理解中间代码的解释程序执行的。与编译程序不同的是,解释程序的任务是逐一将源程序的语句解释成可执行的机器指令,不需要将源程序翻译成目标代码后再执行。对于解释型Basic语言,需要一个专门的解释器解释执行 Basic程序,每条语言只有在执行才被翻译。这种解释型语言每执行一次就翻译一次,因而效率低下。

4. Java很特殊,Java程序也需要编译,但是没有直接编译称为机器语言,而是编译称为字节码,然后在Java虚拟机上用解释方式执行字节码。Python 的也采用了类似Java的编译模式,先将Python程序编译成Python字节码,然后由一个专门的Python字节码解释器负责解释执行字节码。

   (Java虚拟机对字节码的执行相当于模拟一个cpu,而ruby1.8--在虚拟机还未出现前--是通过解释成语法树执行。)


<think>嗯,用户问交叉编译工具链是什么。我需要先理解这个概念,然后组织一个清晰的中文解释。交叉编译工具链,这应该编译代码有关,但可能是在不同平台上进行编译。让我回忆一下。 首先,常规的编译应该是在同一平台上编译代码,比如在x86电脑上编译运行在x86的程序。而交叉编译则是在一个平台(比如x86)上生成另一个平台(比如ARM)的可执行文件。这时候需要工具链,可能包括交叉编译器、链接器、库等。 工具链通常包括编译器、链接器、库等组件。交叉编译工具链就是针对目标平台定制的这些工具。那为什么需要交叉编译呢?可能是因为目标平台资源有限,无法本地编译,比如嵌入式系统。或者开发效率问题,在性能更好的主机上编译更快。 接下来,组成部分可能需要详细说明。比如交叉编译器(如arm-linux-gcc)、交叉链接器、目标平台的库(比如C库)、二进制工具(如objcopy)。可能还要提到工具链的生成方法,比如手动配置或使用Buildroot、Yocto这样的工具。 应用场景方面,嵌入式开发、操作系统移植、跨平台应用开发都是常见的例子。需要举具体的例子,比如在x86电脑上编译运行在树莓派的程序。 还要注意用户可能不太了解交叉编译本地编译区别,需要对比说明。比如本地编译是相同平台,交叉编译是不同平台,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可能用户是开发者,尤其是嵌入式或系统级的开发者,需要了解如何为不同架构构建程序。或者学生,学习编译原理或嵌入式系统。需要确保解释清晰,不使用过多术语,但准确。 需要检查是否有遗漏的部分,比如工具链的构建过程,是否需要解释如何获取或配置交叉编译工具链。可能提到工具链的定制优化,比如针对特定处理器优化。 最后总结交叉编译工具链的作用重要性,帮助用户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think>### 交叉编译工具链:分步解析 #### 1. **基础概念** 交叉编译工具链(Cross Compilation Toolchain)是一组用于**在A平台上生成B平台可执行代码**的开发工具集合。这里的“平台”通常指**处理器架构+操作系统**组合,例如: - **主机平台(Host)**:开发者当前使用的环境(如x86_64架构的Windows/Linux电脑) - **目标平台(Target)**:代码最终运行的环境(如ARM架构的嵌入式设备) #### 2. **核心组件** 工具链包含以下关键工具: $$ \text{交叉编译工具链} = \text{交叉编译器} + \text{交叉链接器} + \text{目标系统库} + \text{辅助工具} $$ - **交叉编译器**(如`arm-linux-gnueabi-gcc`) - 将C/C++代码编译为目标平台的机器码 - **交叉链接器**(如`arm-linux-ld`) - 将多个目标文件与库链接为可执行文件 - **目标系统库**(如libc、libm) - 提供目标平台的标准函数接口 - **二进制工具**(如`objcopy`, `strip`) - 处理目标文件的格式转换优化 #### 3. **为何需要交叉编译?** | 场景 | 本地编译 | 交叉编译 | |------|----------|----------| | 硬件资源 | 目标设备性能足够(如PC) | 目标设备资源有限(如MCU) | | 开发效率 | 直接编译运行 | 在高性能主机上快速编译 | | 系统支持 | 目标设备有完整开发环境 | 目标设备无法运行编译器 | **典型案例**: - 在x86电脑上开发树莓派(ARM架构)应用程序 - 为Android手机(ARM)编译Linux内核 #### 4. **工具链构建方法** **(1) 手动构建(进阶)** ```bash # 示例:使用crosstool-NG构建ARM工具链 ./configure --prefix=/opt/arm-toolchain --target=arm-linux-gnueabi make && make install ``` **(2) 自动化工具推荐** - **Buildroot**:适合嵌入式Linux系统的轻量级构建 - **Yocto**:提供高度定制化的Linux发行版构建 - **LINARO**:提供预编译的ARM工具链 #### 5. **实际应用验证** 验证工具链是否正常工作: ```bash # 编写测试程序 hello.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printf("Cross-compilation success!\n"); return 0; } # 交叉编译 arm-linux-gnueabi-gcc hello.c -o hello_arm # 查看文件格式 file hello_arm # 正确输出应显示:ELF 32-bit LSB executable, ARM... ``` #### 6. **常见问题解决** - **库不兼容**:确保使用与目标系统glibc版本匹配的工具链 - **指令集错误**:检查工具链是否支持特定CPU扩展(如NEON指令) - **路径配置**:通过`export PATH=/opt/toolchain/bin:$PATH`添加工具链路径 #### 7. **扩展应用场景** - **物联网开发**:为ESP32、STM32等MCU编译固件 - **操作系统移植**:将Linux移植到新硬件架构 - **性能优化**:针对特定CPU型号(如Cortex-A76)启用编译优化选项 通过理解这些核心要点,开发者可以更高效地为异构计算环境构建软件,解决嵌入式开发跨平台移植中的关键问题。
评论 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