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起源

  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成果证明,中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约前3000-前2000),这一时间与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基本相同。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 s Mumf o rd)在《城市发展史》(City Development)一书中就写到:“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那时候的城市规模很小,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严格说来只不过是“城堡”而已,远不能与今天的城市相比。直到周朝(前1066-前256),中国城市不仅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上还按照封建制度的尊卑等级形成了一定的规制,如《周礼·考工记》中就对城市布局、各级道路宽度等有比较详细的规定。

    中国古代的城市方格网状的空间格局首先源自以“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为代表的早期农耕制度;另一方面,中国南暖北冷的气候直接导致了建筑面南背北、背风向阳,间接导致了城市道路系统以南北方向为主。

 

中国古代“面南背北”的房屋布局

    “天圆地方”说、“天人感应”的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中国古代“方形城市”的思想基础,在城市规划中多讲究“择中”、“对称”,通过明确的轴线统领整个城市的基本布局,许多城市以及其中的建筑命名和位置等都反映出强烈的象征意义。

    “相土尝水”的堪舆学从中国古代文化尊重天地山川环境的传统出发,对城市选址和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除了对周围的环境、山形地势的要求外,还强调城市内部建筑设施的设置。

 

宋人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

    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推动了城市规划布局的发展。唐代(618-907)为了便于管理,保证社会治安,城市都采用封闭式的里坊制:居住的里坊和市场都由方格状道路系统划分开来,坊有坊墙、坊门,市有市墙、市门,专人看守,朝开晚闭。这种形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步。直到宋代(960-1279),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以至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才逐渐打破了里坊制度,不再集中设市,取而代之的是许多商业街,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在中国国宝——宋代的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上,就可以看到当时开封的商业街繁华热闹的景象。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