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码逸企业版 4.0 的部分功能已进入内测阶段✨近期我们会用几篇文章,浅剧透一下 4.0 的新鲜功能。
最近几篇的主题将是 4.0 版本中的 GQM 看板——GQM 代表 Goal-Question-Metric(目标-问题-指标),是一套构建软件研发效能度量的系统方法。简单来说,GQM 方法强调面向清晰具体的目标,自上而下拆解,通过问题建立研发的度量模型 + 基于量化数据分析来回答问题,自下而上解读并达成目标。更多解读可以查看《GQM 概述:构建研发效能度量体系的根本方法》。
相比大多数所谓『数据看板』,GQM 看板的进化在于数据不再是简单罗列、看得人一头雾水,而是用来回答具体场景、具体度量目标下的某个具体问题。
我们相信,优秀的效能度量,一定不会是难懂的。我们希望即使是不太了解研发效能领域知识的一线研发管理者,也能低成本理解每个指标的含义和指标给出的信息,实实在在将度量用起来,解决他们在研发管理中的遇到的各类“看不清”“说不明”。
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将介绍 GQM 看板中的『项目交付效率看板』。
0. 研发效率,为什么总被抱怨?
工程师们有时可能不理解:明明研发团队已经像开足的马达全速运转,每个人都在认真积极地工作,为什么业务侧还在抱怨研发效率低?
其实,就和大多数消费者更关注车速,而非马达转速同理。从业务同事到最终用户,他们可能没那么关心研发团队是否全情投入、工程实践如何先进高效、技术层面的指标有了多少提升,而更关心他们的需求能多快被满足。

如果各方在对“效率”的定义上未达成共识,沟通障碍当然在所难免。
阿里的何勉老师曾分享过研发效率的两个视角:资源效率与流动效率。前者着眼于资源的利用率,后者则更关注端到端的价值交付。项目本就是为了给用户交付价值,当我们度量“项目效率”时,很有可能会优先关注后者。

本文介绍了思码逸4.0版本的GQM看板,特别是项目交付效率看板。GQM方法关注目标-问题-指标,用于构建软件研发效能度量。文章讨论了事务交付速率、事务颗粒度和研发资源分配对交付效率的影响,强调度量应帮助研发与业务部门达成共识,解决沟通障碍。通过事务吞吐量、前置时间和颗粒度等指标,帮助团队识别和改进交付效率问题。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