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笔记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代表了最佳的实践,通常被有经验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人员所采用。设计模式是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般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是众多软件开发人员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试验和错误总结出来的。

目录

设计模式分为:

创建型:

工厂模式:主要解决接口选择的问题

抽象工厂模式:主要解决接口选择的问题

单例模式:主要解决一个全局使用的类频繁地创建与销毁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主要解决在软件系统中,有时候面临着"一个复杂对象"的创建工作,其通常由各个部分的子对象用一定的算法构成;由于需求的变化,这个复杂对象的各个部分经常面临着剧烈的变化,但是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算法却相对稳定。

原型模式:主要解决在运行期建立和删除原型

结构型: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主要解决在软件系统中,常常要将一些"现存的对象"放到新的环境中,而新环境要求的接口是现对象不能满足的。

桥接模式:主要解决在有多种可能会变化的情况下,用继承会造成类爆炸问题,扩展起来不灵活。

过滤器模式(Filter Pattern)或标准模式(Criteria Pattern):

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主要解决 它在我们树型结构的问题中,模糊了简单元素和复杂元素的概念,客户程序可以像处理简单元素一样来处理复杂元素,从而使得客户程序与复杂元素的内部结构解耦。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主要解决 一般的,我们为了扩展一个类经常使用继承方式实现,由于继承为类引入静态特征,并且随着扩展功能的增多,子类会很膨胀。

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主要解决 降低访问复杂系统的内部子系统时的复杂度,简化客户端之间的接口。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主要解决 在有大量对象时,有可能会造成内存溢出,我们把其中共同的部分抽象出来,如果有相同的业务请求,直接返回在内存中已有的对象,避免重新创建。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主要解决 在直接访问对象时带来的问题,比如说:要访问的对象在远程的机器上。在面向对象系统中,有些对象由于某些原因(比如对象创建开销很大,或者某些操作需要安全控制,或者需要进程外的访问),直接访问会给使用者或者系统结构带来很多麻烦,我们可以在访问此对象时加上一个对此对象的访问层。

行为型: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主要解决职责链上的处理者负责处理请求,客户只需要将请求发送到职责链上即可,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所以职责链将请求的发送者和请求的处理者解耦了。

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主要解决 在软件系统中,行为请求者与行为实现者通常是一种紧耦合的关系,但某些场合,比如需要对行为进行记录、撤销或重做、事务等处理时,这种无法抵御变化的紧耦合的设计就不太合适。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Pattern):主要解决 对于一些固定文法构建一个解释句子的解释器。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主要解决 不同的方式来遍历整个整合对象。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主要解决 对象与对象之间存在大量的关联关系,这样势必会导致系统的结构变得很复杂,同时若一个对象发生改变,我们也需要跟踪与之相关联的对象,同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主要解决 所谓备忘录模式就是在不破坏封装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可以在以后将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一个对象状态改变给其他对象通知的问题,而且要考虑到易用和低耦合,保证高度的协作。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对象的行为依赖于它的状态(属性),并且可以根据它的状态改变而改变它的相关行为。

空对象模式(Null Object Pattern)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主要解决 在有多种算法相似的情况下,使用 if...else 所带来的复杂和难以维护。

模板模式(Template Pattern):一些方法通用,却在每一个子类都重新写了这一方法。

访问者模式(Visitor Pattern):主要解决 稳定的数据结构和易变的操作耦合问题。


设计模式分为:

创建型:

工厂模式:主要解决接口选择的问题

  1. 创建接口类A 
  2. 创建多个实现接口的实体类A1/A2/A3
  3. 创建工厂类 返回对应的实体类;根据不同入参返回A1/A2/A3

优点: 1、一个调用者想创建一个对象,只要知道其名称就可以了。 2、扩展性高,如果想增加一个产品,只要扩展一个工厂类就可以。 3、屏蔽产品的具体实现,调用者只关心产品的接口。

缺点:每次增加一个产品时,都需要增加一个具体类和对象实现工厂,使得系统中类的个数成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同时也增加了系统具体类的依赖。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注意事项:作为一种创建类模式,在任何需要生成复杂对象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工厂方法模式。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复杂对象适合使用工厂模式,而简单对象,特别是只需要通过 new 就可以完成创建的对象,无需使用工厂模式。如果使用工厂模式,就需要引入一个工厂类,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

抽象工厂模式:主要解决接口选择的问题

  1. 创建多个接口类A/B
  2. 创建多个实现接口的实体类A1/A2/A3/B1/B2/B3
  3. 创建包含多接口类的抽象工厂类AB包含接口类A和B
  4. 创建继承抽象工厂类AB的工厂,调用不同方式/不同入参返回实体类A1/A2/A3/B1/B2/B3

优点: 1、一个调用者想创建一个对象,只要知道其名称就可以了。 2、扩展性高,如果想增加一个产品,只要扩展一个工厂类就可以。 3、屏蔽产品的具体实现,调用者只关心产品的接口。

缺点:每次增加一个产品时,都需要增加一个具体类和对象实现工厂,使得系统中类的个数成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同时也增加了系统具体类的依赖。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注意事项:产品族难扩展,产品等级易扩展。

单例模式:主要解决一个全局使用的类频繁地创建与销毁

分多种类型:

  • 懒汉式:使用时创建,方法加synchronized同步锁线程安全,但效率低
  • /**
    *线程不安全
    **/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
    *线程安全
    **/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 饿汉式:初始化就创建对象,浪费内存
  •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
  • 双检锁/双重校验锁(DCL,double-checked locking):在方法中加空判断和synchronized(A.class)同步锁,线程安全且效率高
  •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volatile static Singleton singleton;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Singleton() {  
        if (singleton == null) {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  
            if (singleton == null) {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singleton;  
        }  
    }
  • 登记式/静态内部类:添加静态内部类中实现包括初始化实体类,外部调用该内部类才会进行初始化,实现延时加载
  •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class SingletonHold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final 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SingletonHolder.INSTANCE;  
        }  
    }
  • 枚举:自动支持序列号,防止多个实例产生
    public enum Singleton {  
        INSTANCE;  
        public void whateverMethod() {  
        }  
    }

优点:

  • 1、在内存里只有一个实例,减少了内存的开销,尤其是频繁的创建和销毁实例(比如管理学院首页页面缓存)。
  • 2、避免对资源的多重占用(比如写文件操作)。

缺点:没有接口,不能继承,与单一职责原则冲突,一个类应该只关心内部逻辑,而不关心外面怎么样来实例化。

注意事项:getInstance() 方法中需要使用同步锁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防止多线程同时进入造成 instance 被多次实例化。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主要解决在软件系统中,有时候面临着"一个复杂对象"的创建工作,其通常由各个部分的子对象用一定的算法构成;由于需求的变化,这个复杂对象的各个部分经常面临着剧烈的变化,但是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算法却相对稳定。

优点: 1、建造者独立,易扩展。 2、便于控制细节风险。

缺点: 1、产品必须有共同点,范围有限制。 2、如内部变化复杂,会有很多的建造类。

注意事项:与工厂模式的区别是:建造者模式更加关注与零件装配的顺序。

原型模式:主要解决在运行期建立和删除原型

  1. 创建实体类A实现Cloneable的clone方法
  2. 创建多个实体类A1/A2/A3继承A
  3. 创建类AA将实现实体类A/B/C的实体放入Hashtable对象中
  4. 外部调用AA获取指定实体的克隆,通过clone()方法实现创建新实体

优点: 1、性能提高。 2、逃避构造函数的约束。

缺点: 1、配备克隆方法需要对类的功能进行通盘考虑,这对于全新的类不是很难,但对于已有的类不一定很容易,特别当一个类引用不支持串行化的间接对象,或者引用含有循环结构的时候。 2、必须实现 Cloneable 接口。

注意事项:与通过对一个类进行实例化来构造新对象不同的是,原型模式是通过拷贝一个现有对象生成新对象的。浅拷贝实现 Cloneable,重写,深拷贝是通过实现 Serializable 读取二进制流。

结构型: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主要解决在软件系统中,常常要将一些"现存的对象"放到新的环境中,而新环境要求的接口是现对象不能满足的。

优点: 1、可以让任何两个没有关联的类一起运行。 2、提高了类的复用。 3、增加了类的透明度。 4、灵活性好。

缺点: 1、过多地使用适配器,会让系统非常零乱,不易整体进行把握。比如,明明看到调用的是 A 接口,其实内部被适配成了 B 接口的实现,一个系统如果太多出现这种情况,无异于一场灾难。因此如果不是很有必要,可以不使用适配器,而是直接对系统进行重构。 2.由于 JAVA 至多继承一个类,所以至多只能适配一个适配者类,而且目标类必须是抽象类。

注意事项:适配器不是在详细设计时添加的,而是解决正在服役的项目的问题。

桥接模式:主要解决在有多种可能会变化的情况下,用继承会造成类爆炸问题,扩展起来不灵活。

  1. 创建桥接接口类A
  2. 创建实现A的接口实体类A1/A2
  3. 使用A作为初始化的入参创建接口类B
  4. 实现创建接口类B的实体类,使用A1/A2传入B中实现不同逻辑

优点: 1、抽象和实现的分离。 2、优秀的扩展能力。 3、实现细节对客户透明。

缺点:桥接模式的引入会增加系统的理解与设计难度,由于聚合关联关系建立在抽象层,要求开发者针对抽象进行设计与编程。

注意事项:对于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使用桥接模式再适合不过了。

过滤器模式(Filter Pattern)或标准模式(Criteria Pattern):

  1. 创建接口类A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interface Criteria {
       public List<Person> meetCriteria(List<Person> persons);
    }

  2. 创建多个实现A的实体类A1/A2/A3,进行不同的逻辑判断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CriteriaMale implements Criteria {
     
       @Override
       public List<Person> meetCriteria(List<Person> persons) {
          List<Person> malePersons = new ArrayList<Person>(); 
          for (Person person : persons) {
             if(person.getGender().equalsIgnoreCase("MALE")){
                malePersons.add(person);
             }
          }
          return malePersons;
       }
    }

  3. 添加不同的过滤器实体可以是实现不同的逻辑

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主要解决 它在我们树型结构的问题中,模糊了简单元素和复杂元素的概念,客户程序可以像处理简单元素一样来处理复杂元素,从而使得客户程序与复杂元素的内部结构解耦。

优点: 1、高层模块调用简单。 2、节点自由增加。

缺点:在使用组合模式时,其叶子和树枝的声明都是实现类,而不是接口,违反了依赖倒置原则

注意事项:定义时为具体类。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主要解决 一般的,我们为了扩展一个类经常使用继承方式实现,由于继承为类引入静态特征,并且随着扩展功能的增多,子类会很膨胀。

  1. 创建接口类A
  2. 创建实现A的实体类A1/A2
  3. 创建实现了接口A的抽象装饰类B,把A作为实体变量并添加额外的方法
  4. 创建实现B的实体类B1,调用B1根据不同的入参运行不同的逻辑

优点:装饰类和被装饰类可以独立发展,不会相互耦合,装饰模式是继承的一个替代模式,装饰模式可以动态扩展一个实现类的功能。

缺点:多层装饰比较复杂。

注意事项:可代替继承。

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主要解决 降低访问复杂系统的内部子系统时的复杂度,简化客户端之间的接口。

优点: 1、减少系统相互依赖。 2、提高灵活性。 3、提高了安全性。

缺点:不符合开闭原则,如果要改东西很麻烦,继承重写都不合适。

使用场景: 1、为复杂的模块或子系统提供外界访问的模块。 2、子系统相对独立。 3、预防低水平人员带来的风险,防呆。

注意事项:在层次化结构中,可以使用外观模式定义系统中每一层的入口。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主要解决 在有大量对象时,有可能会造成内存溢出,我们把其中共同的部分抽象出来,如果有相同的业务请求,直接返回在内存中已有的对象,避免重新创建。

  1. 创建接口类A
  2. 创建多个实现A的实体类A1
  3. 创建工厂类,有一个A1的HashMap对象,key为与A1相关的值,根据不同的入参复用现有的A1
    import java.util.HashMap;
     
    public class ShapeFactory {
       private static final HashMap<String, Shape> circleMap = new HashMap<>();
     
       public static Shape getCircle(String color) {
          Circle circle = (Circle)circleMap.get(color);
     
          if(circle == null) {
             circle = new Circle(color);
             circleMap.put(color, circle);
             System.out.println("Creating circle of color : " + color);
          }
          return circle;
       }
    }

优点:大大减少对象的创建,降低系统的内存,使效率提高。

缺点:提高了系统的复杂度,需要分离出外部状态和内部状态,而且外部状态具有固有化的性质,不应该随着内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否则会造成系统的混乱。

使用场景: 1、系统有大量相似对象。 2、需要缓冲池的场景。

注意事项: 1、注意划分外部状态和内部状态,否则可能会引起线程安全问题。 2、这些类必须有一个工厂对象加以控制。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主要解决 在直接访问对象时带来的问题,比如说:要访问的对象在远程的机器上。在面向对象系统中,有些对象由于某些原因(比如对象创建开销很大,或者某些操作需要安全控制,或者需要进程外的访问),直接访问会给使用者或者系统结构带来很多麻烦,我们可以在访问此对象时加上一个对此对象的访问层。

  1. 创建接口类A
  2. 创建实现A的实体类A1
    public class RealImage implements Image {
     
       private String fileName;
     
       public RealImage(String fileName){
          this.fileName = fileName;
          loadFromDisk(fileNa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display() {
          System.out.println("Displaying " + fileName);
       }
     
       private void loadFromDisk(String fileName){
          System.out.println("Loading " + fileName);
       }
    }
  3. 创建实现A的实体类A2,实现接口A中场景一个A1来实现
    public class ProxyImage implements Image{
     
       private RealImage realImage;
       private String fileName;
     
       public ProxyImage(String fileName){
          this.fileName = fileNa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display() {
          if(realImage == null){
             realImage = new RealImage(fileName);
          }
          realImage.display();
       }
    }
  4. 用户使用A2来可以访问A1的数据

优点: 1、职责清晰。 2、高扩展性。 3、智能化。

缺点: 1、由于在客户端和真实主题之间增加了代理对象,因此有些类型的代理模式可能会造成请求的处理速度变慢。 2、实现代理模式需要额外的工作,有些代理模式的实现非常复杂。

使用场景:按职责来划分,通常有以下使用场景: 1、远程代理。 2、虚拟代理。 3、Copy-on-Write 代理。 4、保护(Protect or Access)代理。 5、Cache代理。 6、防火墙(Firewall)代理。 7、同步化(Synchronization)代理。 8、智能引用(Smart Reference)代理。

注意事项: 1、和适配器模式的区别:适配器模式主要改变所考虑对象的接口,而代理模式不能改变所代理类的接口。 2、和装饰器模式的区别:装饰器模式为了增强功能,而代理模式是为了加以控制。

行为型: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主要解决职责链上的处理者负责处理请求,客户只需要将请求发送到职责链上即可,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所以职责链将请求的发送者和请求的处理者解耦了。

  1. ,场景接口类A,包含下一级对象实现A的实体类方法,满足条件则则继续调用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Logger {
       public static int INFO = 1;
       public static int DEBUG = 2;
       public static int ERROR = 3;
     
       protected int level;
     
       //责任链中的下一个元素
       protected AbstractLogger nextLogger;
     
       public void setNextLogger(AbstractLogger nextLogger){
          this.nextLogger = nextLogger;
       }
     
       public void logMessage(int level, String message){
          if(this.level <= level){
             write(message);
          }
          if(nextLogger !=null){
             nextLogger.logMessage(level, message);
          }
       }
     
       abstract protected void write(String message);
       
    }
  2. 创建实现A的实体类A1/A2/A3
  3. 创建A1/A2/A3实体B1/B2/B3,设置B1的下一级为B2,B2的下一级为B3

优点: 1、降低耦合度。它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 2、简化了对象。使得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 3、增强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通过改变链内的成员或者调动它们的次序,允许动态地新增或者删除责任。 4、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很方便。

缺点: 1、不能保证请求一定被接收。 2、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在进行代码调试时不太方便,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 3、可能不容易观察运行时的特征,有碍于除错。

使用场景: 1、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具体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由运行时刻自动确定。 2、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3、可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

注意事项:在 JAVA WEB 中遇到很多应用。

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主要解决 在软件系统中,行为请求者与行为实现者通常是一种紧耦合的关系,但某些场合,比如需要对行为进行记录、撤销或重做、事务等处理时,这种无法抵御变化的紧耦合的设计就不太合适。

  1. 创建接口类A,包含方法FA
    public interface Order {
       void execute();
    }
  2. 创建请求类B,包含方法FB
    public class Stock {
       
       private String name = "ABC";
       private int quantity = 10;
     
       public void buy(){
          System.out.println("Stock [ Name: "+name+", 
             Quantity: " + quantity +" ] bought");
       }
       public void sell(){
          System.out.println("Stock [ Name: "+name+", 
             Quantity: " + quantity +" ] sold");
       }
    }
  3. 创建实现A的实体类A1/A2,将B作为入参
    public class BuyStock implements Order {
       private Stock abcStock;
     
       public BuyStock(Stock abcStock){
          this.abcStock = abcStock;
       }
     
       public void execute() {
          abcStock.buy();
       }
    }
  4. 创建命令调用类AB,包含一个实现A的实体列表和多个方法FAB,对A1/A2进行方法调用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Broker {
       private List<Order> orderList = new ArrayList<Order>(); 
     
       public void takeOrder(Order order){
          orderList.add(order);      
       }
     
       public void placeOrders(){
          for (Order order : orderList) {
             order.execute();
          }
          orderList.clear();
       }
    }
  5. 创建实体A1/A2,添加到AB,调用AB的方法
    public class Command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ock abcStock = new Stock();
     
          BuyStock buyStockOrder = new BuyStock(abcStock);
          SellStock sellStockOrder = new SellStock(abcStock);
     
          Broker broker = new Broker();
          broker.takeOrder(buyStockOrder);
          broker.takeOrder(sellStockOrder);
     
          broker.placeOrders();
       }
    }

    优点: 1、降低了系统耦合度。 2、新的命令可以很容易添加到系统中去。

    缺点:使用命令模式可能会导致某些系统有过多的具体命令类。

    使用场景:认为是命令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命令模式,比如: 1、GUI 中每一个按钮都是一条命令。 2、模拟 CMD。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Pattern):主要解决 对于一些固定文法构建一个解释句子的解释器。

优点: 1、可扩展性比较好,灵活。 2、增加了新的解释表达式的方式。 3、易于实现简单文法。

缺点: 1、可利用场景比较少。 2、对于复杂的文法比较难维护。 3、解释器模式会引起类膨胀。 4、解释器模式采用递归调用方法。

使用场景: 1、可以将一个需要解释执行的语言中的句子表示为一个抽象语法树。 2、一些重复出现的问题可以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来进行表达。 3、一个简单语法需要解释的场景。

注意事项:可利用场景比较少,JAVA 中如果碰到可以用 expression4J 代替。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主要解决 不同的方式来遍历整个整合对象。

应用实例:JAVA 中的 iterator。

  1. 创建接口类A,包含函数hasNext和next
    public interface Iterator {
       public boolean hasNext();
       public Object next();
    }
  2. 实现接口类B,返回实体A
    public interface Container {
       public Iterator getIterator();
    }
  3. 创建实现B的实体类B1,返回实现A的实体A,实现函数hasNext和next
    public class NameRepository implements Container {
       public String[] names = {"Robert" , "John" ,"Julie" , "Lora"};
     
       @Override
       public Iterator getIterator() {
          return new NameIterator();
       }
     
       private class NameIterator implements Iterator {
     
          int index;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if(index < names.length){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next() {
             if(this.hasNext()){
                return names[index++];
             }
             return null;
          }     
       }
    }

优点: 1、它支持以不同的方式遍历一个聚合对象。 2、迭代器简化了聚合类。 3、在同一个聚合上可以有多个遍历。 4、在迭代器模式中,增加新的聚合类和迭代器类都很方便,无须修改原有代码。

缺点:由于迭代器模式将存储数据和遍历数据的职责分离,增加新的聚合类需要对应增加新的迭代器类,类的个数成对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使用场景: 1、访问一个聚合对象的内容而无须暴露它的内部表示。 2、需要为聚合对象提供多种遍历方式。 3、为遍历不同的聚合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

注意事项:迭代器模式就是分离了集合对象的遍历行为,抽象出一个迭代器类来负责,这样既可以做到不暴露集合的内部结构,又可让外部代码透明地访问集合内部的数据。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主要解决 对象与对象之间存在大量的关联关系,这样势必会导致系统的结构变得很复杂,同时若一个对象发生改变,我们也需要跟踪与之相关联的对象,同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应用实例: MVC架构

优点: 1、降低了类的复杂度,将一对多转化成了一对一。 2、各个类之间的解耦。 3、符合迪米特原则。

缺点:中介者会庞大,变得复杂难以维护。

使用场景: 1、系统中对象之间存在比较复杂的引用关系,导致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结构混乱而且难以复用该对象。 2、想通过一个中间类来封装多个类中的行为,而又不想生成太多的子类。

注意事项:不应当在职责混乱的时候使用。

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主要解决 所谓备忘录模式就是在不破坏封装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可以在以后将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

应用实例: RXJava,EventBus

优点: 1、给用户提供了一种可以恢复状态的机制,可以使用户能够比较方便地回到某个历史的状态。 2、实现了信息的封装,使得用户不需要关心状态的保存细节。

缺点:消耗资源。如果类的成员变量过多,势必会占用比较大的资源,而且每一次保存都会消耗一定的内存。

使用场景: 1、需要保存/恢复数据的相关状态场景。 2、提供一个可回滚的操作。

注意事项: 1、为了符合迪米特原则,还要增加一个管理备忘录的类。 2、为了节约内存,可使用原型模式+备忘录模式。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一个对象状态改变给其他对象通知的问题,而且要考虑到易用和低耦合,保证高度的协作。

优点: 1、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是抽象耦合的。 2、建立一套触发机制。

缺点: 1、如果一个被观察者对象有很多的直接和间接的观察者的话,将所有的观察者都通知到会花费很多时间。 2、如果在观察者和观察目标之间有循环依赖的话,观察目标会触发它们之间进行循环调用,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3、观察者模式没有相应的机制让观察者知道所观察的目标对象是怎么发生变化的,而仅仅只是知道观察目标发生了变化。

注意事项: 1、JAVA 中已经有了对观察者模式的支持类。 2、避免循环引用。 3、如果顺序执行,某一观察者错误会导致系统卡壳,一般采用异步方式。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对象的行为依赖于它的状态(属性),并且可以根据它的状态改变而改变它的相关行为。

  1. 创建状态接口类A
  2. 创建实现A的A1/A2
  3. 创建状态类B,包含函数设置A和获取A
  4. 创建实例A11/A21,传入相同的B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空对象模式(Null Object Pattern)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主要解决 在有多种算法相似的情况下,使用 if...else 所带来的复杂和难以维护。

  1. 创建状态接口类A
  2. 创建实现A的A1/A2
  3. 创建状态类B,将A作为入参,并提供实现A的函数调用
  4. 创建实例B1,传入不同的A1/A2的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模板模式(Template Pattern):一些方法通用,却在每一个子类都重新写了这一方法。

  1. 创建接口类A,包含已经实现的部分方法FA和需要实现的FB
  2. 创建实现A的实体类A1/A2,实现不同的业务,减少公共代码的复写

优点: 1、封装不变部分,扩展可变部分。 2、提取公共代码,便于维护。 3、行为由父类控制,子类实现。

缺点:每一个不同的实现都需要一个子类来实现,导致类的个数增加,使得系统更加庞大。

使用场景: 1、有多个子类共有的方法,且逻辑相同。 2、重要的、复杂的方法,可以考虑作为模板方法。

注意事项:为防止恶意操作,一般模板方法都加上 final 关键词。

访问者模式(Visitor Pattern):主要解决 稳定的数据结构和易变的操作耦合问题。

优点: 1、符合单一职责原则。 2、优秀的扩展性。 3、灵活性。

缺点: 1、具体元素对访问者公布细节,违反了迪米特原则。 2、具体元素变更比较困难。 3、违反了依赖倒置原则,依赖了具体类,没有依赖抽象。

使用场景: 1、对象结构中对象对应的类很少改变,但经常需要在此对象结构上定义新的操作。 2、需要对一个对象结构中的对象进行很多不同的并且不相关的操作,而需要避免让这些操作"污染"这些对象的类,也不希望在增加新操作时修改这些类。

注意事项:访问者可以对功能进行统一,可以做报表、UI、拦截器与过滤器。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