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Web,tcp传输全过程(三次握手、请求、数据传输、四次挥手)


从输入域名到最后呈现经历的过程:
域名解析 --> 发起TCP的3次握手 --> 建立TCP连接后发起http请求 --> 服务器响应http请求,浏览器得到html代码 --> 浏览器解析html代码,并请求html代码中的资源(如js、css、图片等) --> 浏览器对页面进行渲染呈现给用户 --> 四次挥手结束

1.域名解析
首先浏览器会解析 www.zipackage.com 这个域名对应的IP地址。
① 浏览器 会首先搜索浏览器自身的DNS缓存(缓存时间比较短,大概只有1分钟,且只能容纳1000条缓存),看自身的缓存中是否有www.zipackage.com 对应的条目,而且没有过期,如果有且没有过期则解析到此结束。
② 如果浏览器自身的缓存里面没有找到对应的条目,那么浏览器会搜索操作系统自身的DNS缓存,如果找到且没有过期则停止搜索解析到此结束.
③ 如果在Windows系统的DNS缓存也没有找到,那么尝试读取hosts文件(位于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看看这里面有没有该域名对应的IP地址,如果有则解析成功。
④ 如果在hosts文件中也没有找到对应的条目,浏览器就会发起一个DNS的系统调用,就会向 本地配置的首选DNS服务器(一般是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发起域名解析请求(通过的是UDP协议向DNS的53端口发起请求,这个请求是递归的请求,也就是运营商的DNS服务器必须得提供给我们该域名的IP地址),运营商的DNS服务器首先查找自身的缓存,找到对应的条目,且没有过期,则解析成功。如果没有找到对应的条目,则有运营商的DNS代我们的浏览器发起迭代DNS解析请求,它首先是会找 根域的DNS的IP地址(这个DNS服务器都内置13台根域的DNS的IP地址),找到根域的DNS地址,就会向其发起请求(请问www.zipackage.com这个域名的IP地址是多少啊?),根域发现这是一个顶级域
<think>首先,用户的问题是关于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的简要描述。用户明确引用了多个来源:[^1]到[^5],这些引用提供了关于TCP协议的信息。我需要基于这些引用内容来构建我的回答。 关键点来自引用: - 引用[1]:提到了TCP和UDP的区别,但用户查询的是握手和挥手。 - 引用[2]:解释了三次握手不是可靠性的唯一体现,而是通过确认应答和超时重传。 - 引用[3]:详细描述了三次握手的过程:客户端发送SYN→服务器回复SYN-ACK→客户端回复ACK。 - 引用[4]: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四次挥手,因为TCP是全双工通信,允许双方独立释放连接。 - 引用[5]:给出了四次挥手的过程:客户端FIN→服务器ACK→服务器FIN→客户端ACK;并解释了为什么是四次而不是三次(因为ACK和FIN可能需要分开发送)。 用户的需求是“简要描述”,所以我需要简洁、清晰地总结这些过程。 我的回答结构: 1. **开头**:简要介绍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是什么。 2. **三次握手**:简要描述三个步骤。 3. **四次挥手**:简要描述四个步骤。 4. **简要解释为什么**:为什么握手三次,挥手是四次。 5. **生成相关问题**:根据系统指令,我需要生成相关问题。 系统指令要求: - 使用中文回答。 - 行内数学表达式用$...$格式,但这里可能没有复杂的数学。 - 独立公式用$$...$$格式,但可能不需要。 - LaTeX语法正确:需要确保任何数学表达式正确。 - 添加引用标识:在回答中自然地添加引用,如[^1]。 - 生成相关问题:在末尾添加§§相关问题§§部分。 回答内容: - **三次握手**: - 步骤1: 客户端发送SYN报文请求连接。 - 步骤2: 服务器回复SYN+ACK报文同意连接。 - 步骤3: 客户端回复ACK报文确认连接。 - 根据引用[3]和[5]。 - **四次挥手**: - 步骤1: 客户端发送FIN报文请求断开。 - 步骤2: 服务器回复ACK报文确认断开请求。 - 步骤3: 服务器发送FIN报文请求断开。 - 步骤4: 客户端回复ACK报文确认断开。 - 根据引用[5]。 简要解释为什么: - 为什么三次握手?因为SYN和ACK可以合并(引用[5])。 - 为什么四次挥手?因为ACK和FIN可能需要分开处理发送通道(引用[4]和[5])。 添加引用: - 在描述过程中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如[^3]或[^5]。 生成相关问题: - 至少三个相关问题,基于主题。 - 例如: 1. 为什么TCP需要三次握手而不是两次? 2. 在四次挥手中,为什么客户端最后要等待2MSL? 3. TCP的可靠性是如何保证的? 确保回答清晰、结构化: - 使用有序列表或简洁段落。 - 避免冗长。 最终回答结构: - 简要介绍。 - 三次握手描述。 - 四次挥手描述。 - 简短解释差异。 - §§相关问题§§部分。 </think>### 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的简要描述 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用于在网络中传输数据。建立连接时使用三次握手,断开连接时使用四次挥手,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有序性。以下是基于引用内容的简要描述: #### 1. TCP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三次握手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可靠的连接。过程如下: - **第一步**:客户端主动发送一个SYN报文(SYN=1,seq=x),表示请求建立连接[^3][^5]。 - **第二步**:服务器收到SYN后,回复一个SYN+ACK报文(SYN=1,ACK=1,seq=y,ack=x+1),表示同意建立连接[^3][^5]。 - **第三步**: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报文后,回复一个ACK报文(ACK=1,seq=x+1,ack=y+1),确认连接已建立[^3][^5]。 这个过程确保双方同步初始序列号并协商参数,连接建立成功后即可开始数据传输三次握手的设计允许SYN和ACK报文合并发送一次(而不是分开发送),提高效率[^5]。可靠性主要通过后续的数据传输机制(如确认应答和超时重传)实现,而非仅靠握手本身[^2]。 #### 2. TCP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四次挥手用于安全地终止连接。由于TCP是全双工通信(双方可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断开过程需独立处理每个方向的通道。过程如下: - **第一步**:客户端发送FIN报文(FIN=1,seq=u),请求断开连接并停止发送数据[^5][^4]。 - **第二步**:服务器回复ACK报文(ACK=1,ack=u+1,seq=v),确认客户端的断开请求,但服务器可能仍有数据要发送[^5][^4]。 - **第三步**:服务器发送FIN报文(FIN=1,ACK=1,seq=w,ack=u+1),表示服务器数据已发送完毕,请求断开连接[^5][^4]。 - **第四步**:客户端回复ACK报文(ACK=1,ack=w+1,seq=u+1),确认断开连接,至此连接完全关闭[^5][^4]。 客户端在发送最后ACK后需等待2MSL(最大报文段生命周期)时间,以防服务器未收到ACK报文而重发FIN报文[^5]。四次挥手的设计确保了双方数据都能可靠传输完毕,ACK和FIN报文通常分开发送,因为服务器处理剩余数据可能需要时间[^4][^5]。 #### 小结 - **三次握手**:简单高效地建立连接(SYN → SYN-ACK → ACK)。 - **四次挥手**:安全有序地断开连接(FIN → ACK → FIN → ACK),适应全双工特性。 这些机制保证了TCP的可靠性,广泛应用于Web浏览、文件传输等场景[^1][^2]。具体实现细节可参考RFC文档或网络协议分析[^3][^4]。
评论 7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