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掘金
认识掘金是 2017 年,当年推荐这个产品给我的那个哥们之前也算是掘金的忠实粉丝,现在已经很久没更新了。那时候作为职场新人,从掘金得到了很多帮助,包括技术学习、文章输出的积极反馈,还有一些周边礼品,也包括认识很多技术同行。
我自己写技术文章算是挺早的,从 15,16 年那会在博客园,再到后来的简书,到掘金。博客园除了写文章不是很方便之外,到现在来看,我也觉得它是个比较不错的技术网站;简书当时逛的比较多,也写的比较多,后来有越来越多的“故事”出现时,我就放弃了,然后推荐了我老婆去上面歇歇读书感悟,可能是觉得比较适合,事实也是如此。
17 年开始,无论是写还是阅读,激情都很高,那会技术文章还是比较纯粹的;甚至有很多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会通过浏览掘金文章来识别和挑选候选人(我算被选的)。一直到现在也在陆陆续续的输出,可能是情怀?
掘金的内容
掘金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术领域,但其中前端一定是绝对的老大,拥有相比于其他技术栈的绝对优势,包括人数和文章数。我虽然不是写前端出身,但是也会一丢丢,在阅读前端文章时的体验是 文章浅显易懂,阅读难度不高,有几点:
- 确实写得好,深入浅出
- 文章本身就是入门级的
- 作者水平略高于非同类技术栈
- 平台只推荐了我能看懂的文章(不过从掘金目前的推荐来看,这一点是可以忽略的,🐶保命) 不好区分,没有数据,所以不做分析。
再聊聊后端,后端文章整体质量不算很高(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之前写的那些),比较偏入门、实践,源码类的要么就是该解释的没解释,要么就是直接给一堆源码,好像也没啥毛病;也可能和推荐给我的文章有关(再吐槽一次推荐策略),但确实有写的非常好的人在的,比如“美团技术团队”,“插猹的闰土”等等。
其他不会,不写了。。。
一些疑惑
从年度优秀作者开始吧,不知道真正有多少是实打是在平台投票投出来的;在打榜期间,一度会让我觉得和拼多多砍一刀、朋友圈帮小朋友投票差不多;但是总体来说,这是符合平台利益的,但是也确实对创作者是不友好的,需要刷脸,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拉票(就是这样过来的)。
日更计划,为了日活?好像意义不大,带头卷;可能水平有限,从我自己的写作经历投入来看,如果想要讲清楚一个技术问题差不多需要一个周末。日更可能真的是量和质的权衡,掘金选择了量。
按照当前的掘力值计算,我如果在年内每天去同步 GitHub 上的两篇 readme 或者文档,还是有可能到 lv6 或者 lv7 的,当然也会有很多方式可以绕过审核,因为审核人或者库也没那么多精力或者基线。
好了,今天的倔力值到手了,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