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眼中的“服务意识”

转自本人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携程技术中心PMO”(ID:cso_pmo)

作者介绍

YY哥,近10年IT行业从业经验,曾就职于金融软件、移动电商、互联网金融和智慧旅游等行业,现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热衷于组织级过程改进和敏捷开发,同时也是Atlassian产品的忠实粉丝。

引言

受某书上提到“快速交付的产品迭代下需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触动,而我之前从事过近5年的软件服务业,对服务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所以想和大家聊聊“服务意识”。下面通过四个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场景开始:

场景一

“我这次真要彻底解决这个bug了,要不客户老来烦我,导致我无法专心做项目”

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其中的“烦”字刺激到我的神经。由于该bug一直未被根除,线上有很多客户上报这个问题,每次TA都是通过临时方法解决了这些客户的问题。但是后面还是会有客户陆续上报,所以,TA会感觉到“烦”。假如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大概情况是这样的:

  • 客服同学:这个问题已经有好多客户提了,技术同学每次都只是对有问题的店铺做数据修复,为什么技术同学不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呢?
  • 某位客户:哎,这个问题我都提个好几回了,现在还是经常会发生,看来真的解决不了了,每次只能像之前那样,遇到一个,反馈一个。

且不谈在整个链路中(从客户->客服->技术->客服->客户)各个环节对这件事情的感受,就某个bug反反复复,实则造成的成本总和(或称“浪费”)是很大的,客服和技术同学需要处理每个客户的反馈。由于线上问题都是临时的,对TA的干扰很大,当正忙着项目的开发时,又要穿插着修复这些问题。

如果从根源分析,是开发过程中质量不过关引入的bug。试想,如果我们的开发质量很高,客户使用过程中很爽,很少遇到bug,他们会专心忙着做生意,哪会有时间“烦”我们?当客户在不断地“烦”我们的时候,肯定说明我们做的不好,需要改进。当多个客户反馈同一个问题时候,这个已经在警示我们需要尽快处理掉。但是,从技术同学角度看,目前项目和手头安排的事情已经饱和,而修复这个bug预计需要3-4天,目前没空来修复。这个已知bug就很可能一直不被修复。

针对上面的case,既然是个普遍问题,且不断有客户反馈。产品和技术同学都需要重视起来,将其优先级提高,放在排期里。之前碰到过一次,某已知bug迟迟没被修复,卡在了产品同学这里,因为TA觉得该功能不是我们的核心功能,且用户量占比小,修复bug的投入产出比不高。但是,客服和技术同学每周要处理不少商家反馈该问题,每次都是数据修复。

有的人会认为,项目发布的一些大功能对客户的价值远大于一些bug或小的功能优化,这个说法正确的前提是:这些大功能对客户的确有价值,而不只是“一堆功能”而已。而这些bug和小优化是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反馈给我们的,是客户真正需要的东西。虽然它们的价值小,但是持续地、快速地为客户解决这些问题,让客户感知我们的问题解决效率,这个就是“服务水平”的提升,会增加客户的满意度。

场景二

“客户反馈的需求无法被及时响应,需求池积压严重,反馈闭环不够通畅”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大致这样的说法:优秀的产品经理会“借客户之力”来让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好,而普通的产品经理往往会忽略这点,他们会更关注自己设计的功能,而很少考虑客户反馈的需求。通俗地讲,优秀产品经理在设计新功能时,会高度重视客户已经反馈的需求。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价值,双赢。所以,做产品关注的核心是客户或用户,真正能给客户创造价值的需求应该被优先实现,如果我们起初不知道哪些功能会创造价值,那可以邀请客户或最靠近客户的内部人员(比如:运营)一起讨论,然后快速迭代一个版本,给内测用户/客户使用,他们会对我们的产品提出很多真正有价值的反馈。

我上面想说明客户反馈的需求的重要性,如果大家对一件事情的重要性能达成一致,然后配合适当的监督或跟进机制,这个事情一般都可能做成。当我们在设计各种新需求时,可以从客户反馈的需求里寻找一些灵感。客户反馈的需求,不管做或不做,都应该给予及时的反馈,否则客户会觉得他们每次提的需求都飘向大海,以后也懒得提了,这显然不是我们期待看到的。建立与客户之间通畅的反馈渠道很重要,如果渠道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客户也应该有其他备选渠道进行反馈。

场景三

“客户是上帝,他们提出的需求,我们都要满足。只有这样,客户才会happy”

这完全是个错误的认识。客户的需求有的是完全不合理的,有的是合理的但是我们在当前的业务架构上实现不了的,有的是不符合我们产品定位的,有的是我们可以近期实现的,有的是价值低会放在以后实现的。在某种情况下,我们还真不能被客户带着走,我们应该teach这些客户,让他们接受我们的理念,引导他们理解我们的产品,比如,我们要做行业标杆,做生态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之前参加过公司的“全民服务”活动,添加了一些客户的微信,做“一对一”沟通。前不久,有个客户在联系了客服同学后,被告之TA提的需求无法满足。然后TA通过微信找到了我,我咨询了熟悉这块业务的产品和技术同学,最后给她同样的答复:实现不了。但是,TA最后给我的反馈是:TA知道了这个做不了,但是我的服务让TA感觉很舒服。其实,我在沟通过程中,不只是告诉TA“不能实现”这个结论,之前我有向TA了解了更多细节,过程中也在向TA同步我跟进的进展,最终,我给TA总结了下结果。

场景四

“我有一个新需求,需要其他部门同学一起完成,总是感觉比自己团队内部配合差很多”

当产品和技术部门合并为同一个部门时,产品与技术同学关系甚好,对于有些问题,大家并不觉得是个问题,例如:产品同学没能及时交付视觉稿给技术,导致某项工作无法按时完成。由于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约束或限制,所以会导致事情进展很低效,甚至会影响到大家的时间观念。另一个可能的极端是:当产品和技术部门独立开后,大家严格按照流程来做事,例如:产品同学没准备好产品PRD文档和UI设计稿,那技术这边就不接这个需求,事情的拖延会归因于产品需求不到位。

无论上面哪一种情况,大家都没有站在“整件事的目标”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某一环节卡住了,其他环节只是纯粹在那等待,那事情推动起来就非常难了。可取的方式是,在做事之前,相关同学先达成一致目标,如果哪一环节遇到困难或卡住了,大家要相互帮助和提醒。有时事情被耽搁的原因是,团队中没人愿意主动站出来承担跟进工作。一般来说,任何事情都有发起人,如果临时组建的小团队无法“自组织”或每个人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这个发起人是否应该有责任承担起来呢?

跨部门/团队协作,需要每个人承担owner意识。认领的任务要按时完成,否则可能影响到整件事情的完成进度或完成质量。如果有人没有这种意识,TA很可能会拖后腿,让其他人感觉没大局观。跨团队协作是证明自己团队实力的绝佳机会,毕竟我们处在一个需要诸多协作的时代,单枪匹马或单个团队很难做成一件“大事”。如果我们能抱着“服务”的心态与其他团队合作,而不是抱着“我被安排来做这件事情”的心态,情况可能会完全不一样(前者是积极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我们为其他团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水平,会直接导向其他团队以后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将心比心。纵然,有的人或团队服务意识很弱,其他服务意识强的个人或团队应该“拉一把”TA们,用平时工作中的“服务”态度和表现影响TA们,毕竟大家是一个整体,以后肯定有一起合作的机会(噢,这个表述不够准确,如果把公司的事业看着一件事,那么我们一直在共同做这件事)。 

总结

通过上面的闲聊,我们可以获得如下的结论:

  1. 从不要埋怨客户“烦人”,那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够好;
  2. 能获得“客户的反馈”是我们的机会,是了解客户真实想法的机会,我们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起来;
  3. 服务是一种互动,我们需要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和通畅的反馈渠道;
  4. “客户是上帝”,但是上帝的认知可能是不完善的,所以我们得负起责任引导客户,并不是一味地让其满足;
  5. 我们应该以”服务”的心态积极参与跨团队协作中,今天我给你提供优质的服务,明天你很可能获得同样优质的服务。

总之,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做到“设身处地”地“用心”服务,一定能把服务做好。我们可以把客户当做自己身边比较重要的人来服务,把新对接的客户当做“小白”,这样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语言会更通俗易懂,解释的会更细致。如果我们对要服务的客户很了解,那可以游刃有余地交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