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语法和面向对象补充-学习笔记整理

GIL(全局解释器锁)

传送门
GIL:全局解释器锁。每个线程在执行的过程都需要先获取GIL,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执行代码。GIL并不是Python的特性,Python完全可以不依赖于GIL。GIL全称Global Interpreter Lock。它是在实现Python解析器(CPython)时所引入的一个概念。
由于物理上的限制,各CPU厂商在核心频率上的比赛已经被多核所取代。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多核处理器的性能,就出现了多线程的编程方式,而随之带来的就是线程间数据一致性和状态同步的困难。即使在CPU内部的Cache也不例外,为了有效解决多份缓存之间的数据同步时各厂商花费了不少心思,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定的性能损失。

Python当然也逃不开,为了利用多核,Python开始支持多线程。而解决多线程之间数据完整性和状态同步的最简单方法自然就是加锁。 于是有了GIL这把超级大锁,而当越来越多的代码库开发者接受了这种设定后,他们开始大量依赖这种特性(即默认python内部对象是thread-safe的,无需在实现时考虑额外的内存锁和同步操作)。

慢慢的这种实现方式被发现是蛋疼且低效的。但当大家试图去拆分和去除GIL的时候,发现大量库代码开发者已经重度依赖GIL而非常难以去除了。有多难?做个类比,像MySQL这样的“小项目”为了把Buffer Pool Mutex这把大锁拆分成各个小锁也花了从5.5到5.6再到5.7多个大版为期近5年的时间,并且仍在继续。MySQL这个背后有公司支持且有固定开发团队的产品走的如此艰难,那又更何况Python这样核心开发和代码贡献者高度社区化的团队呢?

所以简单的说GIL的存在更多的是历史原因。如果推到重来,多线程的问题依然还是要面对,但是至少会比目前GIL这种方式会更优雅。

深拷贝、浅拷贝

浅拷贝(copy.copy())
浅拷贝是对于一个对象的顶层拷贝
通俗的理解是:拷贝了引用,并没有拷贝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深拷贝(copy.deepcopy())
深拷贝是对于一个对象所有层次的拷贝(递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字典的copy方法可以拷贝一个字典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
浅拷贝对不可变类型和可变类型的copy不同
不可变数据类型:当该数据类型的对应变量的值发生了改变,那么它对应的内存地址也会发生改变,对于这种数据类型,就称不可变数据类型。
可变数据类型:当该数据类型的对应变量的值发生了改变,那么它对应的内存地址不发生改变,对于这种数据类型,就称可变数据类型。

  • copy.copy对于可变类型(列表、字典),会进行浅拷贝
  • copy.copy对于不可变类型(元组、数字、字符串),不会拷贝,仅仅是指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私有化

  • xx: 公有变量
  • _x: 单前置下划线,私有化属性或方法,from somemodule import *禁止导入,类对象和子类可以访问
  • __xx:双前置下划线,避免与子类中的属性命名冲突,无法在外部直接访问(名字重整所以访问不到),父类中属性名为__名字的,子类不继承,子类不能访问;如果在子类中向__名字赋值,那么会在子类中定义的一个与父类相同名字的属性
  • xx:双前后下划线,用户名字空间的魔法对象或属性。例如:init , __ 不要自己发明这样的名字
  • xx_:单后置下划线,用于避免与Python关键词的冲突

通过name mangling(名字重整(目的就是以防子类意外重写基类的方法或者属性)如:_Class__object)机制就可以访问private了。

class Person(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age, taste):
        self.name = name
        self._age = age 
        self.__taste = taste

    def showperson(self):
        print(self.name)
        print(self._age)
        print(self.__taste)

    def dowork(self):
        self._work()
        self.__away()


    def _work(self):
        print('my _work')

    def __away(self):
        print('my __away')
class Student(Person):
    def construction(self, name, age, taste):
        self.name = name
        self._age = age 
        self.__taste = taste

    def showstudent(self):
        print(self.name)
        print(self._age)
        print(self.__taste)
    @staticmethod
    def testbug():
        _Bug.showbug()
# 模块内可以访问,当from  cur_module import *时,不导入class _Bug(object):    @staticmethod
    def showbug():
        print("showbug")

s1 = Student('jack', 25, 'football')
s1.showperson()
print('*'*20)
# 无法访问__taste,导致报错
# s1.showstudent() 
s1.construction('rose', 30, 'basketball')
s1.showperson()
print('*'*20)

s1.showstudent()
print('*'*20)

Student.testbu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mport导入模块

重新导入模块
默认情况下,模块在第一次被导入之后,其他的导入都不再有效。如果此时在另一个窗口中改变并保存了模块的源代码文件,也无法更新该模块。这样设计的原因在于,导入是一个开销很大的操作(导入必须找到文件,将其编译成字节码,并且运行代码),以至于每个文件、每个程序运行不能够重复多于一次。
模块被导入后,import module不能重新导入模块,重新导入需用reload
Python 3.0把reload内置函数移到了imp标准库模块中。它仍然像以前一样重载文件,但是,必须导入它才能使用。在Python 3.0中,运行import imp并使用imp.reload(M),或者像上面所示的,运行from imp import并使用reload(M)。

import imp
 
imp.reload(sys)

再议 封装、继承、多态

封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好处

  • 在使用面向过程编程时,当需要对数据处理时,需要考虑用哪个模板中哪个函数来进行操作,但是当用面向对象编程时,因为已经将数据存储到了这个独立的空间中,这个独立的空间(即对象)中通过一个特殊的变量 ( __class__ ) 能够获取到类(模板),而且这个类中的方法是有一定数量的,与此类无关的将不会出现在本类中,因此需要对数据处理时,可以很快速的定位到需要的方法是谁 这样更方便
  • 全局变量是只能有1份的,多很多个函数需要多个备份时,往往需要利用其它的变量来进行储存;而通过封装 会将用来存储数据的这个变量 变为了对象中的一个“全局”变量,只要对象不一样那么这个变量就可以再有1份,所以这样更方便
  • 代码划分更清晰

继承

  • 能够提升代码的重用率,即开发一个类,可以在多个子功能中直接使用
  • 继承能够有效的进行代码的管理,当某个类有问题只要修改这个类就行,而其继承这个类的子类往往不需要就修改

多态
不同的 子类对象 调用相同的 父类方法,产生不同的执行结果

  • 多态 可以 增加代码的灵活度
  • 以 继承 和 重写父类方法 为前提
  • 是调用方法的技巧,不会影响到类的内部设计

单继承和多继承中super()

  • super().__init__ 相对于类名 .__init__,在单继承上用法基本无差
  • 但在多继承上有区别,super方法能保证每个父类的方法只会执行一次,而使用类名的方法会导致方法被执行多次
  • 多继承时,使用super方法,对父类的传参数,应该是由于python中super的算法导致的原因,必须把参数全部传递,否则会报错
  • 单继承时,使用super方法,则不能全部传递,只能传父类方法所需的参数,否则会报错
  • 多继承时,相对于使用类名.__init__方法,要把每个父类全部写一遍, 而使用super方法,只需写一句话便执行了全部父类的方法,这也是为何多继承需要全部传参的一个原因
class Parent(object):
    x = 1
class Child1(Parent):
    pass
class Child2(Parent):
    pass

print(Parent.x, Child1.x, Child2.x)

Child1.x = 2
print(Parent.x, Child1.x, Child2.x)

Parent.x = 3
print(Parent.x, Child1.x, Child2.x)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 Python 中,类变量在内部是作为字典处理的。如果一个变量的名字没有在当前类的字典中发现,将搜索祖先类(比如父类)直到被引用的变量名被找到(如果这个被引用的变量名既没有在自己所在的类又没有在祖先类中找到,会引发一个 AttributeError 异常 )。
因此,在父类中设置 x = 1 会使得类变量 x 在引用该类和其任何子类中的值为 1。这就是因为第一个 print 语句的输出是 1 1 1。
随后,如果任何它的子类重写了该值(例如,我们执行语句 Child1.x = 2),然后,该值仅仅在子类中被改变。这就是为什么第二个 print 语句的输出是 1 2 1。
最后,如果该值在父类中被改变(例如,我们执行语句 Parent.x = 3),这个改变会影响到任何未重写该值的子类当中的值(在这个示例中被影响的子类是 Child2)。这就是为什么第三个 print 输出是 3 2 3。

静态方法和类方法

类属性、实例属性
它们在定义和使用中有所区别,而最本质的区别是内存中保存的位置不同

  • 实例属性属于对象
  • 类属性属于类
class Province(object):
    # 类属性
    country = '中国'

    def __init__(self, name):
        # 实例属性
        self.name = name

# 创建一个实例对象
obj = Province('山东省')# 直接访问实例属性
print(obj.name)# 直接访问类属性
Province.country

类属性在内存中只保存一份
实例属性在每个对象中都要保存一份

实例方法、静态方法和类方法
三种方法在内存中都归属于类,区别在于调用方式不同

  • 实例方法:由对象调用;至少一个self参数;执行实例方法时,自动将调用该方法的对象赋值给self
  • 类方法:由类调用; 至少一个cls参数;执行类方法时,自动将调用该方法的类赋值给cls
  • 静态方法:由类调用;无默认参数
class Foo(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def ord_func(self):
        """ 定义实例方法,至少有一个self参数 """
        # print(self.name)
        print('实例方法')
    @classmethod
    def class_func(cls):
        """ 定义类方法,至少有一个cls参数 """
        print('类方法')
    @staticmethod
    def static_func():
        """ 定义静态方法 ,无默认参数"""
        print('静态方法')



f = Foo("中国")
# 调用实例方法
f.ord_func()
# 调用类方法
Foo.class_func()
# 调用静态方法
Foo.static_func()

property属性
Python的property属性的功能是:property属性内部进行一系列的逻辑计算,最终将计算结果返回。
定义时,在实例方法的基础上添加 @property 装饰器;并且仅有一个self参数
调用时,无需括号

class Pager:
    def __init__(self, current_page):
        # 用户当前请求的页码(第一页、第二页...)
        self.current_page = current_page
        # 每页默认显示10条数据
        self.per_items = 10 
    @property
    def start(self):
        val = (self.current_page - 1) * self.per_items
        return val
    @property
    def end(self):
        val = self.current_page * self.per_items
        return val
# ############### 调用 ###############
p = Pager(1)
p.start  # 就是起始值,即:m
p.end  # 就是结束值,即:n

property属性的有两种方式

  • 装饰器 即:在方法上应用装饰器

    • 经典类(不继承object),具有一种@property装饰器
    	class Goods:    
    	@property
        def price(self):
            return "xxxxxx"# ############### 调用 ###############
    	obj = Goods()
    	result = obj.price  # 自动执行 @property 修饰的 price 方法,并获取方法的返回值
    	print(result)
    
    • 新式类(python3默认继承object),具有三种@property装饰器,并分别对应了三个被 @property、@方法名.setter、@方法名.deleter修饰的方法
    class Goods(object):
    
        def __init__(self):
            # 原价
            self.original_price = 100
            # 折扣
            self.discount = 0.8
        @property
        def price(self):
            # 实际价格 = 原价 * 折扣
            new_price = self.original_price * self.discount
            return new_price
            
        @price.setter
        def price(self, value):
            self.original_price = value
            
        @price.deleter
        def price(self):
            del self.original_price
    
    obj = Goods()
    obj.price         # 获取商品价格
    obj.price = 200   # 修改商品原价
    del obj.price     # 删除商品原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类属性 即:在类中定义值为property对象的类属性
    当使用类属性的方式创建property属性时,经典类和新式类无区别

class Foo(object):
    def get_bar(self):
        print("getter...")
        return 'laowang'

    def set_bar(self, value): 
        """必须两个参数"""
        print("setter...")
        return 'set value' + value

    def del_bar(self):
        print("deleter...")
        return 'laowang'

    BAR = property(get_bar, set_bar, del_bar, "description...")

obj = Foo()

obj.BAR  # 自动调用第一个参数中定义的方法:get_bar
obj.BAR = "alex"  # 自动调用第二个参数中定义的方法:set_bar方法,并将“alex”当作参数传入
desc = Foo.BAR.__doc__  # 自动获取第四个参数中设置的值:description...
print(desc)del obj.BAR  # 自动调用第三个参数中定义的方法:del_bar方法

property方法中有个四个参数

  • 第一个参数是方法名,调用 对象.属性 时自动触发执行方法
  • 第二个参数是方法名,调用 对象.属性 = XXX 时自动触发执行方法
  • 第三个参数是方法名,调用 del 对象.属性 时自动触发执行方法
  • 第四个参数是字符串,调用 对象.属性.__doc__ ,此参数是该属性的描述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类属性方式创建property属性具有3种访问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几个属性的访问特点,分别将三个方法定义为对同一个属性:获取、修改、删除
class Goods(object):

    def __init__(self):
        # 原价
        self.original_price = 100
        # 折扣
        self.discount = 0.8

    def get_price(self):
        # 实际价格 = 原价 * 折扣
        new_price = self.original_price * self.discount
        return new_price

    def set_price(self, value):
        self.original_price = value

    def del_price(self):
        del self.original_price

    PRICE = property(get_price, set_price, del_price, '价格属性描述...')

obj = Goods()
obj.PRICE         # 获取商品价格
obj.PRICE = 200   # 修改商品原价
del obj.PRICE     # 删除商品原价

魔法属性

__doc__
表示类的描述信息

class Foo:
    """ 描述类信息 """
    def func(self):
        pass

print(Foo.__doc__)
#输出:类的描述信息

__module__ 和 __class__

  • __module__ 表示当前操作的对象在那个模块
  • __class__ 表示当前操作的对象的类是什么
    在test.py中定义如下
    class Person(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name = 'laowang'
    
    在main.py中定义如下
    from test import Person
    
    obj = Person()
    print(obj.__module__)  # 输出 test 即:输出模块
    print(obj.__class__)  # 输出 test.Person 即:输出类
    

__init__
初始化方法,通过类创建对象时,自动触发执行
__del__
当对象在内存中被释放时,自动触发执行。
注意:此方法一般无须定义,因为Python是一门高级语言,程序员在使用时无需关心内存的分配和释放,因为此工作都是交给Python解释器来执行,所以,__del__的调用是由解释器在进行垃圾回收时自动触发执行的。
__call__
对象后面加括号,触发执行。
注意:__init__方法的执行是由创建对象触发的,即:对象 = 类名() ;而对于 __call__ 方法的执行是由对象后加括号触发的,即:对象() 或者 类()()

class Foo:
    def __init__(self):
        pass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print('__call__')


obj = Foo()  # 执行 __init__
obj()  # 执行 __call__

__dict__
类或对象中的所有属性
类的实例属性属于对象;类中的类属性和方法等属于类,即

class Province(object):
    country = 'China'

    def __init__(self, name, count):
        self.name = name
        self.count = count

    def func(self, *args, **kwargs):
        print('func')

# 获取类的属性,即:类属性、方法、
print(Province.__dict__)
# 输出:{'__dict__': <attribute '__dict__' of 'Province' objects>, '__module__': '__main__', 'country': 'China', '__doc__': None, '__weakref__': <attribute '__weakref__' of 'Province' objects>, 'func': <function Province.func at 0x101897950>, '__init__': <function Province.__init__ at 0x1018978c8>}

obj1 = Province('山东', 10000)
print(obj1.__dict__)
# 获取 对象obj1 的属性
# 输出:{'count': 10000, 'name': '山东'}

obj2 = Province('山西', 20000)
print(obj2.__dict__)
# 获取 对象obj1 的属性
# 输出:{'count': 20000, 'name': '山西'}

__str__
如果一个类中定义了__str__方法,那么在打印 对象 时,默认输出该方法的返回值

class Foo:
    def __str__(self):
        return 'hello world'


obj = Foo()
print(obj)  # 输出:hello world

__getitem__、__setitem__、__delitem__
用于索引操作,如字典。以上分别表示获取、设置、删除数据

class Foo(object):

    def __getitem__(self, key):
        print('__getitem__', key)

    def __setitem__(self, key, value):
        print('__setitem__', key, value)

    def __delitem__(self, key):
        print('__delitem__', key)


obj = Foo()

result = obj['k1']      # 自动触发执行 __getitem__
obj['k2'] = 'laowang'   # 自动触发执行 __setitem__
del obj['k1']           # 自动触发执行 __delitem__

__getslice__、__setslice__、__delslice__
该三个方法用于分片操作,如:列表

class Foo(object):

    def __getslice__(self, i, j):
        print('__getslice__', i, j)

    def __setslice__(self, i, j, sequence):
        print('__setslice__', i, j)

    def __delslice__(self, i, j):
        print('__delslice__', i, j)

obj = Foo()

obj[-1:1]                   # 自动触发执行 __getslice__
obj[0:1] = [11,22,33,44]    # 自动触发执行 __setslice__
del obj[0:2]                # 自动触发执行 __delslice__

with与“上下文管理器”

上下文管理器
任何实现了 enter() 和 exit() 方法的对象都可称之为上下文管理器,上下文管理器对象可以使用 with 关键字。显然,文件(file)对象也实现了上下文管理器。
实现一个上下文管理器:

class File():

    def __init__(self, filename, mode):
        self.filename = filename
        self.mode = mode

    def __enter__(self):
        print("entering")
        self.f = open(self.filename, self.mode)
        return self.f

    def __exit__(self, *args):
        print("will exit")
        self.f.close()

# __enter__() 方法返回资源对象,这里就是你将要打开的那个文件对象,__exit__() 方法处理一些清除工作。
# 因为 File 类实现了上下文管理器,现在就可以使用 with 语句了
with File('out.txt', 'w') as f:
    print("writing")
    f.write('hello, python')

Python 还提供了一个 contextmanager 的装饰器,更进一步简化了上下文管理器的实现方式。通过 yield 将函数分割成两部分,yield 之前的语句在__enter__ 方法中执行,yield 之后的语句在 __exit__ 方法中执行。紧跟在 yield 后面的值是函数的返回值。

from contextlib import contextmanager
@contextmanager
def my_open(path, mode):
    f = open(path, mode)
    yield f
    f.close()

with my_open('out.txt', 'w') as f:
    f.write("hello , the simplest context manager")

对于系统资源如文件、数据库连接、socket 而言,应用程序打开这些资源并执行完业务逻辑之后,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关闭(断开)该资源。
以文件操作为例:
一般方式

f = open(path,'w')
f.write('hello')
f.close()

这样写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如果在调用 write 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常进而导致后续代码无法继续执行,close 方法无法被正常调用,因此资源就会一直被该程序占用者释放。
改进:

f = open(path, "w")
    try:
        f.write("hello")
    except IOError:
        print("oops error")
    finally:
        f.close()

对可能发生异常的代码处进行 try 捕获,使用 try/finally 语句,该语句表示如果在 try 代码块中程序出现了异常,后续代码就不再执行,而直接跳转到 except 代码块。而无论如何,finally 块的代码最终都会被执行。因此,只要把 close 放在 finally 代码中,文件就一定会关闭。
利用上下文管理器:

with open(path,'w') as f:
	f.write('hello')

open 方法的返回值赋值给变量 f,当离开 with 代码块的时候,系统会自动调用 f.close() 方法, with 的作用和使用 try/finally 语句是一样的。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